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23轮预告

文摘   2024-08-29 12:45   湖北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23轮预告
写作/影像工作坊第23轮

主持:吴文光

论题:“新月”写作与影像(8)

创作案例:李新月“新月”

时间:8月31日(周六)晚8-10点

线上腾讯会议室

(工作坊继续接受参与与旁听报名

有意者请发邮件至草场地邮箱

ccdworkstation2010@263.net

具体可看公号末端
“写作/影像工作坊报名申请

想临时旁听者请在草场地公号后台留言







参与者身体+意念

一件与记忆相关的物件












工作坊论题

“新月”写作与影像(8)







探析要点


以“新月”为题,李新月打开的自我书写。其中有李新月的“长篇”写作,并有《新月一章》的影像创作。写作的“长篇”是一种意向,影像“新月”打算系列拍下去,“一章”是第一部名字(接下去会有“新月二章”“新月三章”等)。


“新月”创作,写作为第一步,之后影像跟随。一个离开学校“迈入社会”不久却内心沧桑年轻人的现实与往事缠绕,她困顿在现实中,她从父母的一盘婚礼录像带里试图看懂上一辈,她在自己幼儿园小学老照片中重新打量自己。李新月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九零后的个人书写或现实突围方式。


从创作特点来看,新月的文字语言,简洁干净,描述精到并有意味。有此写作打底的影像呈现着“影像写作”味道,写作语言转换为影片中自述与内心独白,延展出更为广阔并细节的现实空间。


片中使用了多种创作手段,比如:现实与往事交叉,运用家庭录像带及老照片的“阅读父母”“重现成长经历”,包括比较新颖的“桌面电影”(运用电脑录屏为创作材料)等等。


这是李新月在草场地写作与影像并行的“第一创作”,持续两年多。如何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时代”自然融入,是一个值得探析的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9:哈尔滨现实5


内核

与母亲度过,日常与精神的共同度过;线上草场地创作交流,现实中的一扇新的窗打开。


要点

4

“哈尔滨现实”叙述轨道继续铺设下去,叠进的新的发生是,和母亲有了一种人生伙伴同行(精神),线上草场地,和更多志同道合者相遇。

创作案例10:回忆线→青春追求


内核

回到父母30年前婚房旧地,父母婚礼摇滚乐现场,追忆父母当年的青春;叙述转回自己,青春懵懂,广西山区小学支教的德国青年卢安克进入视野,大学期间麻风康复村志愿者选择,有志并向上成为青春主旋律。


要点


父母青春的回望,自己青春的审视。九十年代与现在,两个时代和两代人青春对比中,差别是什么?相似的又是什么?






集体讨论






吴文光笔记:第二十二轮工作坊小结



每轮工作坊完后写“小结”,是想把该轮工作坊出现的“意外”拎出来谈,聚焦放大该“意外”,希望激发出新的“意外”(创作工作坊就是一个实验工作坊同时也是创造性工作坊多美妙啊)。


第二十二轮工作坊下来,到今天中午前脑子里一直转悠着这轮工作坊该“小结”的是什么。有点小费劲。不是拿不出值得“小结”的货,是有点多,左挑右选。


第一撞入脑子的是“小渝的爆炸”,一个看似腼腆拘谨害怕犯错的00后,居然就巧思秒想把电脑前方寸之地(连带那张床)幻化为“周小渝身体姿势”的舞台。


电脑前卓翰一样样身上衣裤及物件摘掉演绎着内心与身份解剖,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九十年代末我在伦敦ICA小剧场看过一个澳大利亚艺术家的观念剧场solo,我怀疑卓翰当时坐我旁边我们一起被刺激然后20多年后卓翰予以回响,而且这个“回响”妙到竟然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前发生,生活得不能再生活,叫嚷了多少年的“让剧场回到生活”,到了卓翰这里就是四两拨千斤。


阿敏是个手工艺术者,“手工”意味着认真到丝丝缕缕,延伸到线上“身体出场”就是精心构想模拟排练脑子里“过N遍”。当然这是我的猜想,阿敏昨晚工作坊的身体出场已经是一个没法挑剔的“个人剧场”,而且是“线上”。我们正在蠢蠢欲动的“线上个人剧场”,阿敏提前就位。


工作坊的“物件+记忆→身体出场”走到这一步,真是意外之意外。前一个意外是,如此实现度unbelievable,套出的另一个意外是,“线上身体”居然就这么被打通了!跟下去,以身体为媒介的创作会蜂拥而来,随之“线上剧场”水到渠成(昨晚工作坊梦奇已经兴奋为母亲影展“创作预定”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身体的打开”,那是创作的全方位打开。


实际昨晚工作坊完后,想拎出来“小结”的是新月的写作与影像,这个“写作/影像”创作案例探讨走过五轮后,我觉得中药熬出了味道。接下去工作坊这一内容还会继续,我们还有机会单谈。

\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报名申请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2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3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4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5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6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7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8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9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0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1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2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3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4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5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6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7轮预告
(工作坊第十八轮被删)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19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20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21轮预告
草场地 | 写作/影像工作坊 | 第22轮预告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


草场地工作B站
人以什么理由去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