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素材工作坊,始于2020年,由此成为草场地创作群每年创作基本动作。
2024年,阅读素材工作坊第⑤季,将于7月3日(周三)晚上开始,并固定在每周三晚8-11点(三小时),预计进行15个周三晚上。
报名参与有17个作者:章梦奇,胡涛,哈比,张盾,李新月,洛洛,庄炜,郑忞,郭旭宏,邵玉珍,高昂,危友华,刘晓倩,刘通,戴旭、王凯、郑鹤松。
方式:以关键词为指向,由参与者自己选择素材。(按照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延展发挥,关键词不作为限制素材选择,只是提供一种思考角度),每轮结束后共同讨论确定下一轮关键词。第七轮阅读关键词「空隙」,主持人:戴旭。
每位参与者认领一次工作坊主持工作,并负责:
a.每周六前收集汇总参加者素材信息,将素材列表并发送至邮件组,并写一段对本周关键词的理解;
b.工作坊期间,决定素材分享顺序,把控时间与;
c.工作坊后,抄录整理工作坊文字稿。
阅读素材工作坊,开放旁听,感兴趣者后台留言✏️。
参与者
🔦 1、戴旭
第七期素材:灯会装灯互动
时长:8分钟28秒
认知:作茧自缚后寻找空隙的存在
💡主持人-戴旭预读:在现实生活中现实层面,有一层和逃离有关的冲动,这种冲动就藏在愈发安稳的生活状态中。而如何从这种状态中逃离出来,需要辨别空隙的存在,这是我辨别的过程。
🔦 2、王凯
第七期素材:交警对我执法,我同其交涉
时长:6分钟
认知:在生活的一件偶发小事件里,考量自己的创作状态能带来多少“空隙”。
💡主持人-戴旭预读:交警的执法和创作的空隙,后者在王凯的创作中以随时准备好的状态来捕捉空隙的存在。前者出现的时刻却是非常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创作的出现在我理解应该是离间的作用,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抽身麻烦的方法,包括可能不限于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进入到表演的状态......至于王凯会进入到什么的状态来面对这样非常规的时刻,我期待这个部分。同时执法这一动作代表一个地方某一切面,如何执法关系这个人所处更大背景的状态,可能选这个素材和作者视角现在放置的地方有关系。
🔦 3、郑忞
第七期素材:窗外,大雨中的足球场,球门网上挂着一件白色的衣服
时长:3分钟
认知:暴雨倾盆,我突然窗外足球门的网上挂着的白色衣服,看起来很像一个人孤零零站在大雨中,我内心非常感触,拍下了这一幕。
💡主持人-戴旭预读:结合郑忞的写作和关照,这场大雨中的衣服在影像上有某种空隙感,或者和空镜这样的特点有关联,但是比起空隙,这个素材指向更是某种横亘在郑忞心中的利刃,与发肤之亲所遭遇过的那些校园事件在成片之中会形成某种打通之势。同提出空隙这一关键词的忞姐所想略做暂停,反而是某种挺进。
🔦 4、洛洛
第七期素材:看着电脑屏幕里父亲的影像,我撕心裂肺的痛
时长:4分钟
认知:大哥去年4月在成都做了手术,现在还在恢复中,只要他和大嫂需要我的帮助,我会随时去的。但父亲在2023年1月底的突然离世,加深了我心里对两个哥哥的裂痕。
💡主持人-戴旭预读:放在「故乡」的讨论中去看洛洛提交的这个素材,从某种空间的上的故乡,向当下的故乡进行了一层转化,现实的洛洛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以推助她在各种各样空间起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表现主义作为洛洛在影像拍摄中时常会用到的手法,这个素材在影像上让我不敢想,而背后的认知也暂时想不到和素材之间会如何之间联系起来?搭建是不是洛洛在新片中现阶段的关键?
🔦 5、哈比
第七期素材:我媽媽講起她小時候與我外公的生活情況
时长:5分03秒
认知:當我想起我的外公,是他的卡其色西裝、木屐與紹興酒。他總是用酒澆灌他自己,他把自己活成一個格格不入的人,一個什麼都不說的沈默之人,他把自己塗成黑色,行走於日常生活裡,他沒有清醒的空隙可言,對生活在一起的人來說,他成了一處讓人避而遠之的日常空隙。
💡主持人-戴旭预读:空隙放在哈比的家庭之中具体的人身上,其两面性已经被读出来,作为人的不清醒不存在空隙,成为了他者家人的某种空隙存在,从[现实之人]去读[不存在之人]的存在,是在空隙这一略显虚空之词的丰盈表达。我期待看到这个素材,哈比是有大心脏临渊而立的人。
🔦 6、章梦奇
第七期素材:青宝与钉子
时长:3分钟
认知:我想在这一轮的素材里,回到单纯的视觉呼应。空隙,在老嘎居住的屋子上有无数的间隙。我以前非常惊讶,村民会在砖墙的水泥空隙间置物,比如插一根钉子挂东西,剪刀顺手一插,包括藏钱。后来我也就忘记了这些空隙,直到青宝瞄准了它,在看似无由头的动作之间,一种时间的空隙被放大。回想童年时光其实有很多这样的时间空隙,比如等待奶奶烧火做饭的时间里,也是一种即将失传的时间状态。
💡主持人-戴旭预读:虽说视觉呼应,但是让人浮想联翩,我觉得在顺着「老嘎是如何成为女巫的」这种想象,钉子就会延展出很多想象,梦奇的创作有种铆钉住一个点不断行进的过程,而这个抽象的概括如果需要探进的话,作者的视角在观察什么并抓取到的空隙,都为片子提供了纵深往下的可能性。钉子是起到固定器物的工具,而想象女巫的时候,会将这一工具转化成为某种道德工具,将之制服在不符合某种标准的制裁之下,是血淋淋的意向。但是我看作者的认知应该并没有关系,可能这也是预读和素材之间的某种空隙存在吧。
🔦 7、危友华
第七期素材:一年轻村民翻查危氏族谱,了解自己的出处。周围聚集着几位老人。
时长:6分钟
认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年轻人都在忙碌,忙着出去打工,忙着外出挣钱,忙着娱乐,忙着消费,但总会有人停下脚步,思考“我从哪里来”,进而有可能想到“我要到哪里去”这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素材中在族谱中溯源康溪坪危氏的年轻人危建亮,年初父母双双过世,守孝在家,等待清明节“挂社”,在与老人闲聊时把家里的族谱拿了过来研究,追本溯源,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希望。
💡主持人-戴旭预读:危友华选择这个素材,我觉得关联起了他和村子很重要的关系,这些他在认知里面提到的问题,我觉得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自问。虽然这些自问在作为老师身份下会有标准答案,但是作为作者危友华会如何去想,空隙也是存在在教师危友华和村民危友华身份之间非常多读解的可能。
🔦 8、庄炜
第七期素材:庄明开用刚砍下的树枝为自己拼围栏
时长:3-6分钟
认知:拍摄这一场景时,庄明开问我是谁,拍照为了什么。他的询问不同于更多时候我遇到的八卦性质,而是他在打量我的身份和立场。明开给我的感觉是,有着清晰的内外边界感,即使在这座被荒草包围的隐秘小山坡上,他依然感到危机四伏。而他的具体动作,是把小树苗砍下来,给自己拼接一个围栏。明开90岁了,这个动作花了他一个下午的时间。他手上的小力和眼神的坚定触动我,而他所强调的危机感受使我不解。
💡主持人-戴旭预读:庄炜在进入村子的过程中了!遭遇到「说话的空隙、事实的空隙、理解的空隙」就像庄炜说的,就是和理解人有关系,正如去预读大家的素材,也是在辨识一种我和庄炜之间空隙的过程。而结合你的预读,我觉得你放出了某种不确定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放在一个物理空间之中就会显得非常具体,前提是你放在一个和你接触的人身上,这会更长时间的作用于你是否想要理解这种空隙的欲望,这种欲望更强,你愈发会理解这种空隙存在的原因,而弥合这种空隙,又会变成你的后续行动。庄炜你越来越棒了,另外三条素材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 9、胡涛
第七期素材:我用镜头记录下奶奶生前的房间。
时长:6分钟
认知:上次谈“遗传”,感觉有一层窗户纸隔在我们中间,这次谈“空隙”,或许包含这层窗户纸的意思。空隙,不仅包含一种物理上的距离,同样也包含着精神上的盲区。
这段素材是我奶奶去世一年后,我回到奶奶住的房子里拍摄的一段素材。奶奶在2022年的年底突然去世,她的生活轨迹被按下暂停,生活空间被凝固了下来。当房子的主人离场,如今在回到奶奶的房子,房子露出了一种“空隙”。房子以及所有的物品成为记忆的遗址,每一件物品呈现出“空隙”状态,等待着记忆复活它们原有的样貌。
还有一层考量是之前的所有的素材都是奶奶在院子里生活的素材,每次观看那些素材的时候,仿佛这些素材在不停地填补着我此刻没有奶奶的“空隙”,这个空隙既是一种悼念,又成为一种链接。
💡主持人-戴旭预读:在谈及遗传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会和遗产交错起来,遗传作用在被接受者,而遗产是发起者,同样都会有一个不在场人的存在。奶奶的房间是一个人的外显,是一种人存在在这个世界的潜意识遗产,这不涉及到发起者主动的传递,而是她的存在就在她房间的某种潜意识中。读过不知道几遍的《记忆记忆》开头,讲的就是一位逝者的房间,这其中站在作者的视角就能看到一种和悲痛之间有距离感的阅读。此人生前未言说的,很大程度上都在一间房间默默言说着我是谁,涛哥将奶奶的房间拍摄下来,这是其中以空隙来阅读,那隔着空隙是有一个对象在和作者产生着距离的,那这个存在的对象就是胡涛的奶奶。
🔦 10、李新月
第七期素材:姥姥、姥爷、我在客厅闲聊,聊到在肇源的经历等
时长:4分钟
认知:这是一段2022年7月拍摄的素材,拍摄的闲聊有一个多小时,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一些家庭关系的纠葛,实际再看的时候看到的是另外的部分,这段里有姥姥姥爷婚姻关系中从一开始就有的一种“不对等”延续,有姥姥的无奈,我在现场的时候更多是作为一个外孙女的角色和心态,再看时感觉,他们和我说到的并非只是对一个“外孙女”的话,是关于他们自己人生的,是“亲近”的身体位置所带来的视角。我的存在能否是命运轨道里的“空隙”?
💡主持人-戴旭预读:补充上新月在选择这段素材的预读「这几天想提交什么素材,好像任何素材都能说是一种”空隙“,原本想选择的是父亲在客厅跳舞/蹦跶,是他在与奶奶捆绑的日常生活中喘息的时间,也是他这个人身上残留的曾经”青春“一面。读到梦奇今天的邮件,她写到对每个人创作走向的阅读,写到我时说”在后面几轮是否应该要勒住这跟绳子呢?”,让我多想了一下,我选择的素材是符合“空隙”的,也是值得去读的,但是一种“松下来”的读,在面对更困难的部分转开头看一下其他的,那就勒住从姥姥延伸出的这条线好了,带着因姥姥的死亡而建立起的另一种连接去读,关于我和我们的塑造与被塑造,这条线目前来看有着一种“现在进行时”,试试在动态中可以激发什么,明天早上7:47会和番茄从哈尔滨坐火车出发去德惠,两个小时到,从德惠火车站到姥姥的村子郑家屯是24公里,到姥爷的村子逄家崴子是21公里,从地图上搜索是没有公车的,现在有一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感觉,无论如何我想去看看。」
我觉得这个选择和新月所写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我会在想紧和松之间的关系,「肇源」是这个素材的关键,这个地点放在和姥姥姥爷的对话中,或许能起到像郑忞提出这个关键词打通的作用。从姥姥离开之后,在空间上穿行的母女,并未通过一种传统的方式试图填补某种和家人之间空隙的存在,但是这个空隙的存在真的能通过泪水、哭喊、烧纸钱所链接起来吗?新月所讲「无论如何我想去看看」就是一种辨认,新月和番茄是非常非同寻常的母女,在用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去识别存在在定式遗传之外的亲缘关系。「无论如何我想去看看」也是透过新月未来文字能够触达的一种悲悯。
🔦 11、郭旭宏
第七期素材:白天,祖父起居室一角(20230124)
時長:03:41
認知:陽光落在祖父的書桌、扶手椅和床上,長久的凝視,彷彿看見祖父就在眼前。一種記憶的復活,回光返照。
💡主持人-戴旭预读:同样选择了空间,同样有一个不存在的对象如何存在在作者心里的素材。空隙在作者心中的理解是一种需要去填补的存在,郭旭宏和祖父之间的关系从远隔他乡的视频对话,到垂垂老矣面对面的关照,这种藉由「空隙」去表现在作者心中「彷彿看見祖父就在眼前」的复活,在旭宏今年的素材选择中,祖父虽然借由祖母的叙述出现,而如何牵起旭宏心中这根线索,去讲述祖父,是否从这个素材会作为空隙中的阅读开始。
🔦 12、邵玉珍
第七期素材:去摘桑葚
时长:2分29秒
认知:在拍“种地”的过程中,我拍摄了很多空镜头,我想这些是链接片子的“过渡”,不知道我想的对不对。我认为这些都是我闲来无事拍的,是街景和田野景色,只能作为片子的过渡。又受到梦奇的启发,选择一个自己觉得没用的打算放弃的片段,看看能引出什么样的思考。
💡主持人-戴旭预读:邵阿姨的素材从自己的判断「打算放弃的片段」来读「空隙」的存在,我觉得邵阿姨站在自己所拍摄内容上读解所谓的素材阅读关键词大都非常有效的,从梦奇启发「多呈现不同的素材,尤其是被你们认为是“无用”的那一类,或许可能是一些奇怪的入口」,这种「无用」在目前读到的内容中是作为闲来无事的拍摄和空镜头的过渡,这其中会有「奇怪」的空隙出现吗?需要现场看素材。
🔦 13、郑鹤松
第七期素材:窗外一抹淡淡的光线映在彻夜等候G的金瑞脸上
时长:4:00
认知:随着走祷更深入的拍摄小姨,周围的人也逐渐的进入到我的镜头中,金瑞作为小姨最早的属灵儿子,是每次走祷之中都会在场的重要人物。我想这个“空隙”的出现不仅仅是走祷、肉体、精神上的,而是金瑞以持续的静态“空隙”延续他们所相信的,镜头中缓慢平静的乏味,而以这样的方式打开了金瑞的出场与当下。
💡主持人-戴旭预读:出神的时刻,是否就是有神迹降临的时刻?郑鹤松选择的素材围绕着小姨走祷身边人来呈现,在我的想象中,这或许是最接近G的时刻,身体的锻造,语言的祷告和群体的共存,空隙的出现或许会让整个过程有种意外非凡的可能,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身体感的空隙素材,同时也掺杂了我某种浪漫化的读解。
🔦 14、刘晓倩
第七期素材:五个妇女并排坐在一起
时长:4分
认知:当时拍这个素材时是秋季,应该是农忙的时候,这几个妇女坐成一排,看起来属于“闲”的状态,在享受生活的空隙。
💡主持人-戴旭预读:总是会想看更多拍下这个素材之下刘晓倩会怎么想,这种具象化的空隙、空闲放在白家山,是否类似那一刻树的存在具有空隙的感觉?这其中有早先提到能指和所指,倩姐更多在阅读关键词的时候选择的是和白家山以及自己拍摄素材的能指,而藏在白家山和倩姐拍摄到和关键词关联的所指会是什么,我觉得吴老师之前在选择倩姐素材中,会想象某种所指的内容并放在关键词的现场阅读中,而带来倩姐素材的刺激和激活,我觉得倩姐也可以创造这种你和素材之间的空隙,形成更多所指的内容。
🔦 15、刘通
第七期素材:远景中挖土机在工作,埋葬我姨姥
时长:7分钟
认知:我虽不在镜头之后,但我在画面之中,在画面的时间表中。而镜头后的我在回忆我和已故姨姥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把她一生的时间浓缩在这短短的7分钟之内,显得格外珍惜,走进画面中,才发现姨姥没了,真的没了。
全家福是一张纸质照片,时间定格在照片当时,与现在有种时间间隔,但当我从照片上走到现实中来时,又觉得这一切转瞬即逝。
💡主持人-戴旭预读:这个有难度,刘通的选择在指向自己的时候会很显现,显现出他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放在家人的场景中,看认知的表述是刘通和姨姥之间的关系,但是同时又和时代的空隙在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在这个素材中生效,或者这个素材本身就是并不指向空隙这样的关键词,我现在判断不了。
🔦 16、高昂
第七期素材:朝军姥爷遇到了自己的孙子,让孙子给他剪头发。
时长:6分钟
认知:这是朝军姥爷日常生活中不多数与人交流的时刻。他总是提到自己的孙子,重孙子。他们多么有能力。但我却没见过他们之间有任何交流。我觉得这是朝军姥爷孤独人生中的缝隙。
💡主持人-戴旭预读:这是一个被充满的空隙,在语言之外中被辨识出来的空隙。只有空隙被填满了,才能看出在日常之中空隙的存在。
🔦 17、张盾
第七期素材:我回到埋葬猫的地方,独白。
时长:三分钟
认知:缝隙是生活的缝隙,在成都我养过的一只小猫,得猫瘟死去。我把他埋葬在浣花溪附近,时隔一个月,我又重新回去看他。对我而言,这是生活的缝隙时刻。
💡主持人-戴旭预读:终于!在张盾的素材中出现了现在时的素材,我也在思考工作生活都处在一个稳定状态下的人,对于这个作者来说到底空隙是进行时本身还是之外填充的东西,我觉得在盾盾提交的素材中看到了两面性,这种两面性需要作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种是对于这个稳定生活本身是空隙一样的存在,还是稳定生活还需要一种喘息的空隙?那为什么呢?
预读
梦奇 | 预读笔记
空隙,这个词是几轮素材工作坊的词语中起来最语焉不详的。从忞姐选择词语的口气中听出,工作坊需要一个这样的词来暂缓一下,停顿一下,空隙一下。前面几轮工作坊非常刺激,有挑战,但也难免在兴奋期过后进入一种倦怠,只是没想到第7轮就出现了。我觉得大家的耐力还需要挑战。如果用一个词语作为缓冲,暂缓下来想想自己的创作走向,倒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这个任务其实一开始就应该在每个创作者自己的考虑之中,而不是等待着某一种灵感到来。
6轮工作坊后,我认为有几位的创作走向比较清晰,比如,王凯、刘通、哈比、胡涛、鹤松和我。无论词语如何变化,这几位的素材选择都保有连贯性和持续推进。王凯、胡涛、鹤松和我,是拍摄主题的单纯所带来:继续与母亲及我们周遭的一切斗智斗勇;奶奶生前留下的秘密(闺蜜);探进小姨教会的日常生活和关系;老嘎是如何成为女巫的。哈比和刘通是以自己作为炼金石,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中的自察,刘通似乎在6轮工作坊结束后走到了一个节骨眼,个人故事的纬度该如何打开?哈比的个体与社会基因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似乎正在逐步伸展。
庄炜、高昂和忞姐在我看来比较像,都有一个清晰的拍摄地点、场域、环境或通道,但立意不够鲜明,偶尔在阅读笔记中出现了亮点。比如庄炜写联谊,高昂写浪漫,忞姐则是在上轮遗传中以爷爷手绘的地图为契。虽然上周工作坊我没有谈很多关于忞姐的这段素材,但明显这个阅读非常有效,只是因为影像手段与叙述的稍许繁复,原本应该像激光一样目光,变得有点散。庄炜的文字阅读非常有效,几乎篇篇都读出一种新的观察,但落实到素材选择上通常都会跑偏,我觉得庄炜应该回到影像的视觉呈现本身来选择和训练自己。高昂预读浪漫时透出一种鲜见的犀利,似乎也因为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拒绝浪漫化态度,让这个阅读具有体肤之痛感。从素材选择上看,高昂的选择没有跑歪,也没有繁复,但似乎缺少了一个力度,期待在接下来的素材阅读中多多看到犀利昂。
张盾、旭宏和新月的叙述和素材选择都有一种周而复始的感觉,没有往前迈出一大步。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对于新月来说,上周的重读姥姥最后一面的素材加上跟随而来的笔记,在我看来是一个大跨步的动作。在后面几轮是否应该要勒住这跟绳子呢?旭宏的素材单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缺少了创作推进,也就是旭宏今年的创作关于什么?是继续孤岛纪事?还是转向与奶奶的生活相处?或者是一种自己走出什么的动势?这是个人生活状态的模糊不定带来的。盾盾的问题或许是原本应该完成“寻人”的那一章卡住了,所以总有种原地踏步的意思,即便和奶奶的走廊对话,和父亲的客厅对话都可看做是非常好的素材,但也缺乏了一股凝练的叙述动力。
戴旭和晓倩在工作坊的进程中同时推进着拍摄,我觉得这也到是一种方式,关键词成为拍摄的动机,但阅读却需要跟上。晓倩的阅读跟不上拍摄,那素材就会出现重复感,明明是生活在继续,拍摄没停下,却看不到作者阅读上的动态感,难免停留在每一次回去对一些日常表象的惊讶中。这对于晓倩来说是一个考验,尤其是进入第三部影片时,阅读比拍摄更重要了。戴旭的几轮拍摄都如同灵光一闪,无论是和五花肉的深夜拍摄课程,还是书店的摄像头密语,在私人关系和公共关系之中,戴旭要劈开的什么?或许在找准这种拍摄的身体位置之后,要思考多一些如何更多递进,让原本出现的光点停驻,成为光源,而不是制造更多的闪光。
洛洛、邵阿姨、友华哥,从素材本身来看,似乎有连贯性,跳舞、村子、村民生活,但问题出现在阅读上。但我的犹豫是,这样的要求对三位来说是否勉强。在阅读素材工作坊中,其中对作者的一个要求是思考力的摩擦,对三位来说,或许只要拍摄不停下,肯定也会有一些东西出现。我建议的是,多呈现不同的素材,尤其是被你们认为是“无用”的那一类,或许可能是一些奇怪的入口。
郑忞 | 预读笔记
看见“空隙”,会想这个词指向了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或者缝隙,比如桌子与椅子之间的空隙,那是留给使用桌子和椅子的人必要的活动空间,又比如一栋房子与另一栋房子之间必须留出一定的空间距离,是消防通道和居民的出行通道,也是风流动的通道。当我想象空间上的空隙时,我觉得空隙很像具有弹性的粘合剂,它能够把不同形状的实体空间粘合成一个新的整体。
“空隙”,还指向了没有被特定行为定义的时间,比如我们在吃饭、睡觉,打球或开会的时候,我们无法分身同时做其他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能打球,开会的时候不能睡觉,我们因为这一刻的行为定义了这一刻的时间,以及我们在这一时刻中承担的角色。一天24小时,扣除吃饭、睡觉、打球和开会的时间之后,剩下的,还没有想好用来做什么的时间,就是“空隙”。空隙时间太多又不知道可以干什么让自己开心的时候会感觉无聊,空隙时间太少忙得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自己的心待在一起,又会感觉太累生活没有意思。无聊可能因为感觉不到此刻空隙的意义,无聊也可能激发寻找意义填充此刻空隙的意念。
放在影片的叙事中去想,空隙是什么?让上一个段落叙事激发的情绪在观众心里延宕一会,留给观众回味和思考,再开启下一段叙事,将段落与段落衔接为一个整体?用空隙调整叙事节奏?打断大段的连续叙事,插入某个静止的,或流动的,可多重解读的,语意不那么明确的影像片段,延展叙事维度,或者制造叙事的节奏,重新唤醒观众注意力?……好像都可以,都说的通。
阅读素材工作坊进行到第六轮,空隙,是一个刻意停顿的时刻,也是一个自由发挥的时刻。
哈比 | 预读笔记
空隙是一個空間的詞。它是字跟字之間的間隔,讓一個個字能被看清楚;它是話語之間的沈默,沈默中也帶著言外之意;它是行事曆裡的空檔;它是一處可見縫插針的地方;它是可以呼吸的留白。空隙存在於前/後、上/下、內/外、人/我、有/無、正常/非常、過去/未來等等相對的詞裡。
危友华 | 预读笔记
素材阅读工作坊已经进行到第六次,我困惑的是,它或许能提升我们对素材的认知,但是这些素材能够成为最后构建2024年片子的材料吗?
每一次工作坊的关键词提炼出来,都会让我觉得越来越有难度,要把自己拍摄的素材和关键词联系起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平时主动回村拍摄的素材,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反倒是几次无意识拍摄的镜头,如“幽默”里大雨中新婚夫妇逐桌敬酒收茶钱的淡定;“浪漫”里我和康溪坪全体村民一起抬头一起喊出“康溪坪村一家亲”的愿望实现;反而成就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由“遗传”我想到了“变异”,但是我却没有拍下儿子在春节亲人聚餐时,手拿吉他,连接音箱,大胆在众亲人面前献唱的镜头,我不觉得这有多重要,可是却被梦奇却读出意味。
第七轮阅读素材工作坊关键词“空隙”怎么理解?我想,它好比在平整地板上面出现了一丝“缝隙”,是生活常态中的一种非常态,是紧张节奏里的一种“松弛”,是忙碌一天里的片刻闲暇,是滔滔不绝中的突然语塞......总之,空隙留下了令人思考的空间。
庄炜 | 预读笔记
我在想,理解人特别需要抓住空隙,说话的空隙、事实的空隙、理解的空隙,空的存在也许是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承载,也许是因为在我与他之间存在差异,这都使日常里一个小小动作有深不可测的潜力。
在我今年在跟拍的人当中:明开像是卫士,守卫着小山坡上他的祖地。一个人怎么会有如此持续动力身体力行地耕耘一小块地,他的动力源使我不解。
老哑像是虫子、幼儿,他在我镜头里的经典形象是蹲在地上,臀部十分靠近地面,身体缩成一团,埋头处理着什么。他几乎不与人交流,用沉默假装自己和大多数人无异,我感到他其实是个很虚弱、懒散的人,当我看到他的生活:抽烟、发呆、睡觉、吃饭、干活,一切的根基都是动物性的,我同样无法理解这样的状态。但在他与家族里的人相处中,我发现大家总待他几分尊敬加几分照顾,好像大家都在替他已逝的父亲照顾他。他与熟悉族亲的关系使我不解。
我会围绕我的不解选择素材,看看大家感受到的空隙是什么。
郑鹤松 | 预读笔记
阅读“空隙”
其实对于走祷来说,小姨形容是打仗,基本没有空隙,甚至睡觉都比平时变的更少了,这是唯一喘息的机会了,但往往金瑞还利用这样的时间去等候神,他基本上没有在躺在床上睡过,都是靠在那里,仅仅这样也算是相比走祷中不停的对话、祷告、做工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喘息了。在走祷之中的十二个人里,永远不会替换的名单:小姨、清瑶、家林、金瑞、怡秋。我想在我的文字里多次的写到金瑞,关于他的理性,他的破灭,他的骄傲,他的成绩,最后顺着窗外一抹淡淡的光线映在他安睡的脸上,深夜之中,金瑞的信仰挺立在他不肯睡下的坐姿里保持着。
我和家林议论过这件事,金瑞哥作为除了小姨之外,走祷之中身份最长—长老,我知道的时候也十分诧异,如此年龄变成了长老,所以为了在大家面前位置虔诚,所以几乎有外人在,他几乎不会躺下来睡,可是我记得他在北京的时候,似乎没有回避我,选择了躺下睡觉。回想起小姨最开始的那几年也是如此,就是这么坐着睡,母亲的丈夫去世后也是坐着睡,好像,当他们遇到人生大事之后,亲近神成为睡眠之外最大的事情。似乎连躺下好好的睡觉都会成为一种心虚的选择,我不确定我这么说是准确的,但是以上的当事人都有这样统一的回应,等候神比睡觉起来之后还要有精神,我的确没有看出来他们和睡过觉的有什么区别。小姨的解释是,当我们在极度的乏累之时,从神那里滋取活水好过肉体短暂的休息,我们就是为了耶稣而活,休息也要为他而休息,但不是肉体的休息,是在灵的保守之中。仅仅在这个肉体需要的空隙之中还要插入信仰,这让我踏踏实实的选择躺下安然入睡,或是举起手机。
刘通 | 预读笔记
空隙里带着时间,带有时间的长短,在这个时间空隙里,似乎在能把我直至之外的去看一切。纵观刘家全家福,就是一种时间空隙,相对于时代背景下,我在空隙时间里再次阅读全家福,可能有别的新发现。
在一种的层面里看到了我们各自的变化,刘家就像一个时代的轮子一样在时间空隙里向前滚动,带出刘家现实的这种时代长卷。
还有一种层面就是从我自身的去阅读,毕竟我也在这个时间空隙里,现在再一次跳出去阅读,又觉得有些穿越时空的感觉,还在这样的一个空隙里去阅读这些,我感觉还会有些不一样的东西会被阅读出来,就像是摊开的纸张一样,会慢慢的去摊开,过多的看到C面。
郭旭宏 | 预读笔记
「空隙」可以是空間上的、時間上的,我理解的「空隙」還有生命中的,思緒游離於日常之外的瞬間,也是一種日常的空隙。
编辑:章梦奇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