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2024 | 阅读素材工作坊 | 预读⑩ | 特写

文摘   2024-09-11 14:27   湖北  



前言

1

阅读素材工作坊,始于2020年,由此成为草场地创作群每年创作基本动作。


2024年,阅读素材工作坊第⑤季,将于7月3日(周三)晚上开始,并固定在每周三晚8-11点(三小时),预计进行15个周三晚上。


报名参与有17个作者:章梦奇,胡涛,哈比,张盾,李新月,洛洛,庄炜,郑忞,郭旭宏,邵玉珍,高昂,危友华,刘晓倩,刘通,戴旭、王凯、郑鹤松。


方式:目前以关键词为指向,由参与者自己选择素材。(按照自己对关键词的理解延展发挥,关键词不作为限制素材选择,只是提供一种思考角度),每轮结束后共同讨论确定下一轮关键词。第九轮阅读关键词「特写」,主持人:郑忞。


每位参与者认领一次工作坊主持工作,并负责:

a.每周六前收集汇总参加者素材信息,将素材列表并发送至邮件组,并写一段对本周关键词的理解;

b.工作坊期间,决定素材分享顺序,把控时间与;

c.工作坊后,抄录整理工作坊文字稿。


阅读素材工作坊,开放旁听,感兴趣者后台留言✏️。


参与者


🔦  1、郑忞

第十期素材:我爸在家用血糖仪自测血糖

素材时长:5分40秒

认知:我父亲有糖尿病,但是他依然控制不住对甜食的偏爱,也讨厌定期监测血糖,血糖总是超标。

我父亲是一个相当克制的人,吃甜食是他缓解压抑的方式。甜食促使身体分泌多巴胺,多巴胺令人愉悦带来替代性满足,可转移对痛苦的感知和焦虑,体内的胰岛素无法分解过量的糖,最终以血糖超标的方式表现出来。

嗜糖,是为了逃避痛苦,不愿监测血糖,是为了逃避疾病的真相。


💡主持人—郑忞预读:

特写是一种景别,放大局部,聚焦细节,突出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肢体动作,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拍特写,是作者在拍摄现场的主观选择,带有强烈的作者意识。在连续的影像序列中插入特写镜头,也是作者观点的呈现。



🔦  2、王凯

第十期素材:不眠夜,我躺床上用镜头扫描自己的身体自拍消闲。

时长:2分钟左右

认知:这是个既自恋又诗意的“特写”,它对准了我自己。在没有家人也没有爱人的夜晚,我独自咀嚼着深夜的寂静,头脑十二分清醒,好像在等待某种未解的欲望。


💡主持人—郑忞预读:

看王凯前面几轮素材,有一个隐藏的主题,已成年的孩子与母亲的漫长告别,不仅指物理空间的分离更是心理层面的“断乳”。想象这段素材,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安放着自己的身体,暂时剥离了身体的社会属性,不再是儿子不再是恋人,进入了“空”和“无”的时刻,未解的欲望指向填充空无,还是与空无共处?



🔦  3、洛洛

第十期素材:一个人做午饭

时长:4分钟左右

认知:我理解的“特写”主要在摄影摄像中,它是对某一局部细节的放大和凝视。但我想它在不同的语景和场景中,会延伸出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这段素材是我从去年2月底到攀枝花女儿家,一个中午做饭时间的日常。在满满上学期间,中午女儿女婿和满满都不会回来吃午饭。为了节省时间,我自己做午饭会比较简单,但简单也是丰富的。晚饭女儿女婿会回来吃,但女婿在减肥吃得少(但我看他是有增无减),满满在辅导作业的地方吃午饭和晚饭。

这段素材是我在女儿家为自己做午饭的一个场景,我理解和想象,它也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特写”。


💡主持人-郑忞预读:

相较于洛洛之前在不同场合跳舞的素材,做饭是每天的日常,跳舞和做饭,两个身体动作本身已经构成了张力,我好奇洛洛如何拍摄做饭的场景,搭建做饭和跳舞之间的对话。



🔦  4、邵玉珍

第十期素材:刘飞

时长:7分37秒

认知:8月3号早上,还没有收拾完,就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这个人进门叫我“邵姐”,她的这种亲热给了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在哪见过,就是想不起来她是谁了。她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热情地跟我聊天,她好像很熟悉我们这个群体,好像跟我们这个群体有过接触,但聊时间长了从她的话语中就明白了她只是从网上得到的一些皮毛,只不过旁听过几次活动而已。她很健谈,她说她拍摄了很多素材,现在正在剪辑之中,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把作品尽快的拿出来,她想从我这里得到剪辑的有效经验。其实这些是不能在短时间办到的事情,就我的能力也说不清楚,没法帮助到她。我们畅聊了两个多小时,11点多了,我说我想去厕所,她说她也去,她又不会使用我家的智能马桶,如厕完毕后她又洗手,又忘了关水龙头,导致水白白的流了一个多小时,这人怎么这么马马虎虎做事呢?快12点了,到饭点了,我提议我们去后院饭店吃饭,她很满意,就去了后院饭店,我要了3碗刀削面,两个菜,她说够吃了,她还要了一杯汽水,我们俩人喝了,这顿饭花了67块钱。吃完饭之后,我们继续聊,我看她没有离开的意思,就说我困了,你们两个聊,我想睡觉了。她知趣的走了,她叫刘飞,是陕西人,77年出生,单身,自由职业者,想做纪录片,拍摄了很多素材,急于出片解决生活问题。这是我听她说的。她为了找到我,导航倒了4站,终于找到我了。她临走前我们互加了微信,她的微信名称“岄音”。她现在在燕郊租房住。我不能跟她深交,因为我不了解她,不知道她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能随随便便的让一个外人闯进我的家。我不能再犯那个傻毛病了,以前的丁尧就是一个例子。随她去吧,看来她还想带别人来,我要有思想准备了。

我带她来到我的工作室,打开电脑,她坐在我的对面,我随手拿起摄像机拍下了7分37秒的片段。对话的第一个内容,她介绍自己,说她是怎么来的,导航倒了4趟车。她住在三河燕郊冯家府。我让她看我的电脑,这是我的回忆录。打量我家墙上的结婚照,聊我的家庭生活。到5分钟处,她在讲她自己的拍摄,我想选择这一段在阅读素材工作坊播放。这段素材是我和她面对面,清晰地拍摄到了她的脸,她的表情,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特写”。


💡主持人-郑忞预读:拿起摄像机怼着陌生来访者的脸拍下她的表情,这动作本身就意味深长,不知道这张脸上的什么表情触动了邵玉珍,让她联想到丁尧?



🔦  5、刘通

第十期素材:我对着镜头的一段对话

时长:25分钟

认知:镜头前逐渐显影的我,内心的指向也从大广角开始慢慢的变成了特写,越发的放大。


💡主持人-郑忞预读:刘通在翻遍素材箱,否定了其他选项之后,锁定了面对自己的时刻,这是否定和回击外界加诸给自己的种种称谓?还是在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让自己面目更加清晰?



🔦  6、庄炜

第十期素材:庄佩楚,老哑的妻子,被错写的名字

时长:03:38

认知:这是一段新拍的素材,也是一个突发事件,拍摄老哑过程的一个分支。

她的名字叫庄佩楚,今年62岁。因为她看到我有一台摄像机,就她拉着我向我展示她粉色包包里的东西:好几个相框、文件夹、各色袋子之中的证件、证件照、艺术照,都是她认为能够代表她自己的证据。我们在寨门前的路边蹲了整整20分钟。

这是我和佩楚阿姨的第二次对话,就快速地被拉向一个特写的距离。

在这个无法说话的人身上,我感受到强烈的诉说的欲望,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每一张证件上,她的名字被写错,她的生日被乱改。


💡主持人-郑忞预读:联系庄炜前面的素材,老哑是村子现实发生的一条故事线,老哑的妻子是老哑的生活背景,凝视一个不会说话的女人身份证件上的错误信息,追问这些错误是如何造成的,老哑的故事将走向哪里?



🔦  7、高昂

第十期素材:朝军老爷躺在床上,特写“脸部”

时长:5分钟

认知:朝军老爷的日常十分固定,坐着,吃饭,躺着。拍摄的时间久了,就会觉得素材重复,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有一天,朝军老爷躺在床上,爷不起来,摄像机就驾着。我实在呆不住了。开始拍朝军老爷的屋子。然后我看到他的脚,手,脸。就想着拍一些特写。现在再来看素材,我会想,朝军老爷拍过照吗?我没见到过任何照片出现在他的屋子里。这样长时间凝视他的脸,是不是一种显现和说明。


💡主持人-郑忞预读:从高昂前面几期的素材来看,摄像机的位置始终与朝军老爷的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我挺好奇高昂如何拍摄这个特写,是移动摄影机靠近床还是直接推镜头焦距,躺着的脸部特写不太好拍,不知道高昂从哪个角度来显影朝军老爷的脸。



🔦  8、刘晓倩

第十期素材:远处山上云的变化。

时长:5分

认知:对“特写”一词的理解,我觉得是一种仔细观察,可以是一种局部的或者是全局的观看,景别大小不应该被限制,对某一事物重新观察理解并开始重新认识时,我觉得才是特写。


💡主持人-郑忞预读:晓倩的素材,让我想到一句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看云看的是心情,我好奇吸引晓倩目光的云,到底长啥样?



🔦  9、张盾

第十期素材:清明节扫墓时姑姑墓碑特写

时长:2分钟

认知:特写是一种凝视,一种生者对逝者的凝视。


💡主持人-郑忞预读:今年的阅读素材,张盾第一次提交与姑姑相关的素材,张盾执拗地凝视姑姑的墓碑,是想和逝者对话,还是想和自己对话?



🔦  10、胡涛

第十期素材:院子里,奶奶夹一只虫子让我拍。

认知:这周的关键词是“特写”,从影像上而言是聚焦于某种事物。我选取的这段素材,是我和奶奶相处的日常片段,奶奶让我拍摄她发现的一只毛毛虫,虫子很小,从拍摄角度上适合特写拍摄,但是这段素材并没有给到特写,虫子在地上爬,很小的一只,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到,但是奶奶从画面里夹虫子的整个过程却被记录下来。画面由另一种失败的特写,却呈现出我和奶奶关系的特写。


💡主持人-郑忞预读:这个特写场景,与胡涛在奶奶长满杂草的院子里除草,构成了回忆闪回的时刻,也勾连起胡涛和奶奶坐在门口看向院子里的时刻,夜晚奶奶在院子里烧纸的火光,在院子里听奶奶讲童年的时光,斯人已逝,爱与记忆无处不在。



🔦  11、郭旭宏

第十期素材:落雨的一个下午,镜头伸向窗外对面大厦的一个个窗。

时长:02:49

认知:我对于自己居住此地的附近的好奇,以及探寻人类与其居所的关系。


💡主持人-郑忞预读:上一轮素材景深,旭宏的镜头对准香港的地理边界,这一次聚焦在居所附近,旭宏的目光由外及内,由远及近,打量着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打量着追随祖父足迹奔向的世界,记忆闪回到郑州故去的祖父,这一刻的凝视,藏着何处是我家的追问。



🔦  12、危友华

第十期素材:2023年初我从大伯手里接管果园,初次修剪果树失败,只好请果树修剪专家小叔帮忙复盘,这是康溪坪同样有一块果园的村民元发在我果园前和我小叔的一番对话。

时长:5:10

认知:我在这两位资深农民面前,就像一位小学生一样只能老老实实倾听,俗话说“行行出状元”,人只有在自己擅长的方面,才会表现出指点江山般的的自信。


💡主持人-郑忞预读:如果放在果园即将消失的背景上看,没有果园再也不需要修剪果树,这一刻指点江山的自信,是农民在果园里发出的最后绝响,带着某种悲剧的意味。



🔦  13、哈比

第十期素材:被拔掉的牙齿与纱布

时长:2分01秒

认知:崩裂的齿,相连的牙根,血渍的纱布块。从小牙齿就坏,年纪渐长更是严重,牙齿无法自行修补愈合,少一颗就是真的少一颗,而每少一颗牙齿就提醒我人身是成住坏空。


💡主持人-郑忞预读:搜索“成住坏空”才知道,成、住、坏、空是佛教的宇宙观,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又转变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

想象这个场景的时候,我脑子里跳出了两个画面,哈比分享的一张2016年游行的黑白照片和哈比凝视父亲在沙发上熟睡的脸,也想到了哈比文字描绘的陈郭俭,身体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小的时空轮回,家族代际的成住坏空是更大的时空轮回,两个不同的时空轮回,延宕出可感知却不必明说的情绪。



🔦  14、李新月

第十期素材:八姥爷在院子里烤玉米

时长:3分钟

认知:拍摄于回村的第四天,早上跟着八姥爷去掰苞米,煮了一锅烤了一穗,我感觉在村子里彼此的交往有很多不依靠语言的方式,玉米包含着汗水和时间在其中,“特写”来自于想要看的更近。


💡主持人-郑忞预读:我没有北方生活经验不懂北方人用什么烤玉米不知道如何来想象这个烤玉米的场景,不知道新月文字描述想看的更近,是镜头贴近烤玉米的手,还是贴近八姥爷烤玉米的脸,还是说贴近彼此的心灵?



🔦  15、郑鹤松

第十期素材:走祷之中,关于加油的分歧。

时长:6:00

认知:这段素材的特写选择是基于“关系”,在狭小的车内两个人之间对话产生的特写,我想这次选择的特别不仅仅是镜头上的特写,而是更深入到在这分歧之外产生的意味,聚焦在信仰之中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与推进,也是“属灵母亲”与“属灵儿子”更深入的展开。


💡主持人-郑忞预读:先剥离“属灵母亲”与“属灵儿子”这两个专有名词,我以为分歧的根源都源自我提出的观点没有得到预期的回应招致我自恋受损,维护受损的自尊是促使对话不断持续和升级的底层动因。我猜测,放在信仰的语境中,分歧的原因还是谁说了算,谁更有权威的问题。我好奇的是,两个争执的人之间夹着一个信仰,一个更有权威的第三方,话语权的争执会以什么样的形式流动?



🔦  16、戴旭

第十期素材:我在家修水管特写

时长:23分钟

认知:我的生活场景中比较实的部分,通过特写的方式放大出来。


💡主持人-郑忞预读:戴旭对素材的文字描述,让我想到了他之前分享的一条素材,卡在楼梯间的龙,一实一虚,隔空对话,凸显作者的真实处境。



🔦  17、章梦奇

第十期素材:老嘎特写

时长:3分钟

认知:要回归关键词的本意来看,阅读最简单的脸部,在姥嘎的脸上看到一种肃穆。


💡主持人-郑忞预读:想象一脸肃穆的老嘎,我的脑子里突然蹦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见过黑暗中骂鸡子的老嘎,采花的老嘎,给女儿腌盐蛋的老嘎,不知道一脸肃穆的老嘎,脑子里在想什么?我想象这个特写,放在片子中任何一个地方都成立。



预读

1

郑忞 | 预读:


阅读素材第十轮关键词“特写”,依旧是回到影像本身,从画面的拍摄方式和信息的呈现方式入手,阅读素材。


“特写”来自影像构图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景别”,根据镜头呈现视线范围的大小不同,景别被细分为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在摄影教科书里,不同景别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


特写,取景只有某个局部,虽然画面不完整,但是排除了不相干信息的干扰,放大了局部的细节,拍摄者通过特写聚焦,将观众注意力快速拉到局部,提醒观看细节的意图很明显。特写镜头中,被放大的被拍摄对象充满整个画面,这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观看习惯,因此特写镜头呈现的细节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是,作为拍摄者,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细节?突出这个细节想暗示什么信息?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突出人物性格?表达情绪?营造氛围?暗示语言无法表述的更多背景信息?或者,就是利用强烈的视觉冲击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些可能是阅读“特写”时,会关注到的第一手信息。

在真实影像创作的过程中,我很少拍特写,因为不知道现场接下去即将发生什么,我又希望保持现场记录的客观和完整,所以一般选择中景和全景。我很少拍特写,还因为拍特写的时候,镜头需要靠近被拍摄对象,这会给我自己带来心理上的压迫感,我发现我需要和他人保持比较远的身体距离才不会引发内心的焦虑和不安,这当然是我的问题。借助长焦镜头的远焦端,我才敢尝试拍特写。但是,长焦压缩了景深,丧失了环境空间的很多细节,不如广角镜头贴近拍摄对象拍出来的特写层次更丰富。


真实影像创作中,拍特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除非对眼前的场景有十足把握,我才会将镜头推到很近的地方,放大局部的细节。从这个角度看,能够拍到特写镜头又是弥足珍贵的时刻,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这是阅读朝向的重点吗?我的个人经验和感觉,会不会成为我阅读“特写”过程中的某种制约或者障碍?我需要提醒自己注意。


再进一步想,放在剪辑时间线上,如何理解特写镜头,如何在时间线上在镜头序列中插入特写镜头?插入特写镜头,想强调什么信息?这个被突出和强调的信息,在整体叙事中起什么作用呢?我想,这也是阅读“特写”需要留意的问题。

2

王凯 | 预读:


“特写”,让我想到一则成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该成语既可做褒义,亦可做贬义。


做褒义,即表示有能耐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窥一斑则足以知全豹”;做贬义,则多指看问题片面、不周全,“所见不过只一斑而已”。


私以为,成语褒贬之间,相辅相成所就的特质,也可以在“特写”这一视觉语言的魅力和风险里找到。

3

刘通 | 预读:


周三的素材阅读工作坊一结束,脑子里就开始回想有关特写的画面素材,以至于我对特写这个词产生了模糊,并未去想着它是一个景别上的词汇,区别于景别的话,我感觉一个大广角景别画面也可以是一个特写,一个中近景也可以是特写,特写的景别亦是特写。于是我就想着自己的素材,大脑在飞速运转着,手也在硬盘里搜索,不一会桌面上都是有关特写的素材,差不多有一、二十个素材,密密麻麻。


直到今天周五,我还在找着心中的那个特写素材,这个素材到底是什么呢?不是我个人在画面里做着事情,不是我在画面里剪头发剪胡子,不是我流鼻血是记录下来的的自己,不是通过镜子里去看自己的素材,更不是我修牙拔牙的素材,也不是对着南瓜内部说着一些关于子宫的画面,也不是我录制一年的每日独白,更不是把镜头对准名利村民特写的画面,以上的的素材,我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特写,但就是未能抵达我的内心。


直到今天周五,我找到了这段自己满意的素材,总长度长达25分钟,我对着镜头长达25分钟,和镜头的对话?和自己的对话?和其他不同的我对话?

完全通过这样的一个“特写”给放大,像是在照镜子一样,每日独白是每天的照镜子,那这个素材就是我对自己的每周总结,对自己的每月每季每半年每年的总结,甚至是对自己这30多年的一种总结,想着能认清自己,或者说去找到自己,找到熟悉自己的自己。


“特而不特”更多的是延伸到画面之外的特写场景,再一次和先前的素材和写作联系在一起,会产生更多的后坐力,使得自己的特写之处更加清晰可见。

4

危友华 | 预读:


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中,特写景别最小,但却最能聚焦在一个点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人物的特写往往能产生情感的力量。放大局部是特写,我认为长时间的凝视也是特写,时间的延长让人对画面中的物体看得更仔细,甚至因此会产生画面之外的遐想,为什么作者会在这里停留这么久,他想让我看到什么?这其中蕴含有什么意义?。我拍的素材很少有景别上的特写大特写,但是如果是我感兴趣的画面,我会一直围绕拍摄。

5

哈比 | 预读:


【特写】作为一个关键词,除了指镜位之外,还有放大、细看的意味。提交的素材是今年六月臼齿崩裂,几经医疗咨询后,决定不做任何治疗直接做拔除。


编辑:章梦奇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


👉点击进入「阅读素材工作坊2023」合集


👉点击进入「阅读素材工作坊2022」合集


👉点击进入「阅读素材工作坊2021」合集


👉点击进入「阅读素材工作坊2020」合集





草场地工作B站
人以什么理由去记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