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吴文光
论题:“新月”写作与影像(6)
创作案例:李新月“新月”
时间:8月17日(周六)晚8-10点
线上腾讯会议室
(工作坊继续接受参与与旁听报名
有意者请发邮件至草场地邮箱
ccdworkstation2010@263.net
如想临时旁听者请在草场地公号后台留言)
参与者身体+意念
一件与记忆相关的物件
工作坊论题
“新月”写作与影像(6)
探析要点
以“新月”为题,李新月打开的自我书写。其中有李新月的“长篇”写作,并有《新月一章》的影像创作。写作的“长篇”是一种意向,影像“新月”打算系列拍下去,“一章”是第一部名字(接下去会有“新月二章”“新月三章”等)。
“新月”创作,写作为第一步,之后影像跟随。一个离开学校“迈入社会”不久却内心沧桑年轻人的现实与往事缠绕,她困顿在现实中,她从父母的一盘婚礼录像带里试图看懂上一辈,她在自己幼儿园小学老照片中重新打量自己。李新月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九零后的个人书写或现实突围方式。
从创作特点来看,新月的文字语言,简洁干净,描述精到并有意味。有此写作打底的影像呈现着“影像写作”味道,写作语言转换为影片中自述与内心独白,延展出更为广阔并细节的现实空间。
片中使用了多种创作手段,比如:现实与往事交叉,运用家庭录像带及老照片的“阅读父母”“重现成长经历”,包括比较新颖的“桌面电影”(运用电脑录屏为创作材料)等等。
这是李新月在草场地写作与影像并行的“第一创作”,持续两年多。如何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时代”自然融入,是一个值得探析的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6:哈尔滨现实3
内核
母亲命运密码,与母蜗居+考教资日子继续,一段自我镜像。
要点
哈尔滨现实插入一段往事,母亲曾经留下的一个纸条,一段面对镜头的面部呈现,庸常日子中的自我镜像。
创作案例7:回忆线→阅读父母之二(90年代奋斗)
内核
父母婚礼录像回放之二,走出婚房的父母与年轻朋友们在哈尔滨大桥集体留影,跟着一组老照片回溯父母九十年代脱离体制单位的“下海搏斗”。
要点
倒带“父母人生”走到父母卷入的九十年代“下海大潮”。
集体讨论
吴文光笔记:第二十轮工作坊小结
第二十轮工作坊结束时,最先想到要小结的是,意思、焓莹、王怡、阿敏四人的“物件+记忆”出场。工作坊从最早的参与者分享“创作意念”,到“我的房间”分享,然后有“捡来物件”插入,跟着走到“物件+记忆”,期待出口但无法掌控的隧道穿行。
关键倒不是分享内容的更替,是分享方式,也即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身体出场”。就如创作的一句老话,无论多高深精妙隽永的表达,也需落实到具体表达手段。昨晚工作坊四人“物件+记忆”出场,各有其亮出方式,打开或趋向打开一段深藏内心往事。
不过今天一早醒来,钻到脑子里的昨晚工作坊倒带,还有下午偏晚时准备写工作坊邮件这段时间,心里想着的小结第二十轮工作坊,是工作坊的氛围。
昨晚工作坊我有一种“工作坊现在的氛围真好”感觉。首先是,应该来的参与者好像大部分都来了,当然都不由分说打开摄像头让大家看到自己(这个动作很简单但我就是把它看作是参与者愿意投入交流的基本态度)。
跟着是,之前邮件组谈到的参与者“物件+记忆”出场,想着会不会冷场稀稀拉拉,结果四人踊跃站出还有海光、佐蒂二人因为控制时间被拦在侧幕边。有备而来之人一大排!之后反馈跟上,再顺到新月的“新月写作与影像”创作案例讨论。
整个工作坊下来,感觉:衔接顺畅,一气呵成,专注自在,沉浸飞翔,严肃放松。希望中的工作坊氛围就是这种。
一个以创作交流为首要目标的工作坊走到第二十轮,判定其效果如何,“工作坊氛围”当属最关键参照。有此氛围,当然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投入而有的构成。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