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吴文光
论题:“新月”写作与影像(10)
创作案例:李新月“新月”
时间:9月14日(周六)晚8-10点
线上腾讯会议室
(工作坊继续接受参与与旁听报名
有意者请发邮件至草场地邮箱
ccdworkstation2010@263.net
如想临时旁听者请在草场地公号后台留言)
参与者身体+意念
一件与记忆相关的物件
工作坊论题
“新月”写作与影像(10)
探析要点
以“新月”为题,李新月打开的自我书写。其中有李新月的“长篇”写作,并有《新月一章》的影像创作。写作的“长篇”是一种意向,影像“新月”打算系列拍下去,“一章”是第一部名字(接下去会有“新月二章”“新月三章”等)。
“新月”创作,写作为第一步,之后影像跟随。一个离开学校“迈入社会”不久却内心沧桑年轻人的现实与往事缠绕,她困顿在现实中,她从父母的一盘婚礼录像带里试图看懂上一辈,她在自己幼儿园小学老照片中重新打量自己。李新月创作,可以看作是,一个九零后的个人书写或现实突围方式。
从创作特点来看,新月的文字语言,简洁干净,描述精到并有意味。有此写作打底的影像呈现着“影像写作”味道,写作语言转换为影片中自述与内心独白,延展出更为广阔并细节的现实空间。
片中使用了多种创作手段,比如:现实与往事交叉,运用家庭录像带及老照片的“阅读父母”“重现成长经历”,包括比较新颖的“桌面电影”(运用电脑录屏为创作材料)等等。
这是李新月在草场地写作与影像并行的“第一创作”,持续两年多。如何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时代”自然融入,是一个值得探析的创作案例。
创作案例14:哈尔滨现实7
内核
考教资准备继续中,参加草场地线上剧场《阅读病毒》。
要点
“考教资”作为现实中一条线从贯穿全片,看似重复机械背书练习,实则暗示一根固定锁链围困。线上草场地活动进入线上剧场排练参与,围困日子的另一扇门越开越大。
创作案例15:回忆线→北漂记忆(2)
内核
两年“北漂”的日常生活,北漂中的爱情。
要点
求职新闻梦想破碎,日常生活也在北漂粗粝现实中遭受磨砺捶打。
集体讨论
吴文光笔记:第二十五轮工作坊小结
上周六第二十四轮工作坊最想小结的是“身体出场”。身体100%作为媒介(语言/材料),没有其它任何材料介入/使用(穿插),这是在工作坊最开始提出“身体出场”就瞄准的路径。
带“物件”出场不过是借助道具/材料让叙述有一个可支撑的“拐杖”,如果“身体出场”训练的是“身体作为创作媒介”的话,“物件”不必成为“拐杖”;或者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身体的媒介材料被尽可能充分运用的话,加入的“物件”就不是拐杖,而可以是助飞的燃料。
第二十四轮工作坊出场的小朱、郭郭、雨山三人就是如此的“100%身体”出场。
通常“100%身体”会被理解成舞蹈肢体哑剧或某种特别的戏剧方式,意思是,成为表演的身体就应该“舞动”“戏剧”表演出来。但为什么身体不可以是日常的、生活的表演呢?
上周六工作坊三位伙伴的出场就是这种,所以我把它看作是“现场表演”创作。以三位伙伴现场呈现来看,很容易可以从中拎出一个句子当作表演标题。比如小朱的是“我的身体是我的监狱”,郭郭的是“我的身体我做主”,雨山的是“我是美丽的吗?”这些标题当然只是表演后的一种即兴反馈,更多含义完全可能远超标题所指。
工作坊过后我有个想象,如果三位伙伴是独自面对镜头的表演(完全可以原模原样),就可能是一种视觉内容表达,而且独属自己的影像表达,可以是一个短片,也可以是长片中的某一个插章。
比如雨山是自己的脸充满镜头,由“自己的脸”讲述出来的故事,一种非常奇异的影像叙述。小朱的“身体叙述”中,有自己的脸和身体其它部位,靠近是自己的脸,退后一步是半身,退后两步是全身。郭郭呢,可以是镜头在身体纹身处移动,不同纹身带出一个个故事(想想都精彩)。
再说下依柔的出场。我印象中好像是依柔第一次紧抓住一个物件的出场,端坐,面对镜头,双手展开一张白纸,继而搓揉,在手中成团;然后再把纸团打开并展开,像开始一样把白纸展开在镜头(我们观者)前,这时的白纸有了些折痕。跟着动作继续下去,重复前面动作,搓揉成团,再打开并展开在镜头前……如此重复下去,动作不变,做的人身体不动,无表情,无语言,变化的是白纸上的折痕越来越多。
相当欣赏依柔的这一出场,一个极具观念意味的表演。
草场地工作站
一个创作者聚合的开放社群
村民影像计划|民间记忆计划|母亲影展
纪录片|剧场|工作坊|读书会|放映|瑜伽
更多内容请关注:
Bilibili: 草场地工作B站
FB小组: Caochangdi Workstation
新浪微博:草场地工作站
豆瓣: 母亲影展
抖音: 母亲影展2023
参与活动请🔍小助手:CCD-Workstatio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