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什么就考什么,考什么就奖什么”
合格:按时完成相应工作,效果好
不合格:未按时完成相应工作,酿成工作事故,造成明显不良影响
考核方式:每学期考核一次,由班主任组织考核,班级民意测试满意度低于90%,考核等级不能被评为优秀;满意度低于60%的,考核等级不合格
考核结果应用
优秀:班主任申报学校颁发优秀荣誉证书,连续一年被评为优秀的,推荐为校学生会干部(点评:还考虑了晋升路线)
良好等级:颁发校级良好等级荣誉证书(点评:还是能拉开一定差距)
合格等级:鼓励在此岗位上继续锻炼
不合格等级:免去相关职务
我问了孩子,能看明白不,孩子说很清楚啊,一个班长的岗位说明书,也是符合基本管理逻辑的,干什么就考核什么,而且考评结合,还考虑了综合周边意见反馈,避免班主任过度信任,再加上有明确的应用场景,也难怪孩子说非常清晰。
很多公司可以反思一下,每一个岗位具体要做什么,输出什么,考核什么,考核结果怎么应用,是否真的理顺了,特别是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责是什么,核心职责的对应输出物和结果是什么,有没有真的去落实到位?
责任结果不等于结果,责任结果要有两个层面考虑,一个是输出物要符合组织期望,另外一个就是配套的能力要不断随着组织的要求而不断进化,这些我们是否落实到日常的管理中了吗?
很多公司绩效考核流于形式,该怎么破呢,我个人觉得,除去目标制定环节的严格评审和把关外,绩效运营管理也非常重要,做好以下几点就能有所提升
1、有一定规模的公司要考虑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关联,组织指标完成的好坏要影响到组织内部个人绩效的分布。组织好,那我们优等级别的比例可以适当多一点,组织完成的情况差,那么相应的优等级别的就要低于常规,并且低绩效比例要高于常规。
2、组织绩效要和组织整体的奖金包挂钩,多劳多得;
3、个人绩效对应的不同等级要拉开收入差距,顶级绩效是次级绩效奖金的2~3倍,次级绩效是一般绩效的1~2倍,绩效等级低于一般绩效的应该不拿或者少拿激励;
绩效的评价一定要和岗位核心职责对应起来,绩效结果应用也要和核心职责的输出结果强挂钩,特别是面对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更要明确要求,考核和评价要能刚性的配合要求的执行,这样公司的绩效管理才能形成文化氛围,大家对绩效管理才会真正重视。
绩效管理要做到考-评-奖环环相扣。
–凸显责任结果,而非单纯的结果
–聚焦核心目标,确保战略落地
–不仅要求结果指标达成,还有过程举措的落实
–正向考绩,逆向考事
–商业回报牵引,而且目标的刚性不允许轻易被挑战
–评价不仅仅只看目标达成的结果,还包含全面履职以及超越职责的主观评价部分
–大部分人员遵循主管评价负责制,但是关键人员有集体评议
–评价结果和员工利益密切相关
–组织激励来源于业务经营与发展的获取分享制
–物质与荣誉体系双牵引
–以奋斗者为本
–共同的目标和成功引发全价值链的分配
–不同的贡献与责任,差异化的收益
–是责任结果导向、多劳多得;不断追求增长,让贡献者获得更多的增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