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段永平的两句话,进行辩证法展开。
第一句
段永平:不是押宝是理解。我其实是有一定量化的,你也许没注意。我的观点是企业文化能保证他长期实施量化。我在投资里用定性分析确实比较多,这也是我和华尔街分析家们的区别,不然我怎么有机会啊。
押宝,这是只能对付一面。而理解,这是知的性质,这是知和行的正反面,是从知走向了行。这个知和对应的行能对付两面,
1、涨,财富增长。这是自己想要的。
2、跌,可以买入更多目标公司的持股比例。这也是自己想要的。
通过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实现了两面都能对付。所以,这不是押宝、而是理解。通常是自己的能力圈符合目标公司的业务。
如果考虑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么使自己能同时对付这种可能性的相反的那种可能性,就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了。
企业文化,精神的一面,精神和物质构成了一组正反面,精神转化为物质——条件是做最好的产品和服务——最好的东西才能留下来、才能成为世界的一个物质部分。物质转化的越多,这家公司也就越值钱。
定性和定量构成了一组正反面,段永平是有定性分析的、也是有定量分析的——它有个“至少”的概念——这家公司至少值多少——发现价格远在此之下,于是买入。
这里的“至少”,在未来pe上(不是过去pe)上按15到20,甚至按10来算。和现在的价格相比,发现很便宜,于是就买了。
第二句
段永平:早期巴菲特是经常会重仓到很高比例的。又一次开股东大会,我自己听到他说以前曾经重仓在一只股票 上超过 100%。呵呵,我当时觉得他还顺便开了一下芒格的玩笑,因为芒格是中过着的。
起过100%,也即超过了自己的资金——所以,是借钱。又分为两种,
1、借现在的钱(从别人那儿借钱)
2、借未来的钱(从自己那儿借钱)
重仓比例——这是行的性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100%的确定性了。知的越具有确定性,则重仓比例越高。
段永平:我自己对安全边际的理解实际上是自己对要投资的生意的了解度自己觉得风险越小的投入的比例就可以越大些。比如,在觉得苹果很有投资价值的同时虽然觉得乔布斯如果离开对苹果一段时间里(比如 3-5年)影 响很小,但没有绝对把握,所以就把投资上限设在 30%。如果乔布斯现在 35 岁且身体很健康,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我可以投 80-90%进去。
这样,即使知中有错的、有未知的,那么这个较低的比例——就不会是个致命的错,仍然还有70%的资金可以做增长。
如果是100%甚至大于100%,如果一旦犯错、一旦有未知的部分,就有可能会是个致命错。
所以,有不懂不做——不碰它。
巴菲特:你不能 仅仅因为其他人认为这项资产的价格会上涨、或者因为你的朋友最近轻松发了一 笔横财等与此类似的理由而买入。你必须丢掉没有通过筛选的投资机会。最近能够赚钱的想法少之又少,你必须得 做好准备,不碰任何你不懂的投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这是知行的合一。知行合一,就使自己不行在未知上,从而降低自己的失败率和错误率。为了知而付出的成本——这种成本就不算是行——或者这叫行走向知——通常是因为背后有大正确、大收获,所以,才会小小的投入来试错。
全仓投入的就不是试错了,所以,小比例投入——有时候是试错的性质——通过这种行,来获得更深刻的知——因为不买(不行)带来的理解总归是要差上一些。比如,
巴菲特:如果我们那时候没有买下喜诗糖果并经历随后的发展(喜诗糖果随后的 发展让查理和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我们就不会在 1988 年买入可口可乐。我的意思是, 在我们如今从可口可乐的投资中赚到的 110 多亿美元中,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喜诗糖 果。现在你可能会说, “你们怎么可能会这么愚蠢,竟然看不到可口可乐的价值呢? ”
正是买入的并经历随后的发展——使自己的知更深刻了、更理解了,于是有买入可口可乐的行。可以认为喜诗糖果是买可口可乐的试错——当然,这是试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