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单位里,每个领导要想稳定局面,做出成绩,都会有培养一批“自己人”,并加以重用。
毕竟只有“自己人”,才会真心实意地为他着想,肯为他做事。
那么,领导一般会如何判断哪个人是否值得重用呢?
很多人误以只要多干活就可以,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就太小儿科了。
领导想要重用一个人,通常会从这3个方面考验他:
1、汇报时,看你思路是否清晰
在工作中,向领导汇报工作,是常有的事情。
不要把汇报工作想的太简单了,这是领导考验下属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小齐其实是一个特别能干的人,虽然是名牌大学毕业,可一点没有大学生的娇气,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而且从不抱怨。
领导有意想培养他一下,就找他了解了一些部门工作的情况。
可小齐的汇报,就像“竹筒倒豆子”,想到哪说到哪,既没有规律,也突不出重点,这让领导有些失望,总感觉他的工作思路不清晰,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工作重心在哪。
聊过几次以后,领导还是放弃了对小齐的培养计划,感觉他就是一个踏实干活的人,要想给他压担子,还需要在磨练。
在单位里,有经验的领导可以通过下属汇报工作的内容里,判断出下属对工作理解的深度和思考能力。
对于小齐这种不假思索的胡乱汇报,领导自然会认为是能力不足,也就不会重点考虑,
2、闲聊时,看你有无自知之明
小张刚参加工作一年多了,在众多新人当中,工作能力也算拔尖。
领导想从年轻人中培养两个骨干,就有意无意地跟小张聊过几次。
领导的跟校长的谈话,看似随意,实际充满了玄机。
比如问了一些关于他对工作的认识,他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职业规划等等,甚至还委婉地指出了小张身上的一些不足等等。
可小张的反映却让领导有些失望。
就拿本职工作来说,小张就表现的过于自信,甚至有些看不起有经验的老同志,认为他们过于“迂腐”,不懂得变通。
而对于领导指出的一些不足,小张更是试图找一些理由反驳推脱,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明显认知不足。
结果,被领导搭上了“没有自知之明”的标签,冷藏了。
在单位里,一个人是否有自知之明,是领导选拔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如果对自己的优劣势都没有明确认知,那么在工作中,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3、私下里,看你嘴严不严
哪个领导都不会喜欢多嘴的下属。
单位换了大领导,由于单位里“关系户”太多,导致很多人员工作做得不多,收入却比一般人高得多。
于是,大领导上来做了头一件事,就是准备调整员工的绩效方案,让能干的人多得,躺平混日子人少得。
大领导找到了人事部门的负责人小赵,安排人事部门牵头负责,通过摸底排查每个员工实际工作情况,出具一份切实可行的方案。
可大领导的安排才过去了1天,就有一些老同志通过“关系”找到了大领导,希望大领导在这方面能够给予一定“关照”,这让大领导十分不爽。
了解后才知道,是小赵在饭桌上把他的想法透露了出去。
很快,整个单位的人都知道了大领导的想法,也开始给他制造各种阻力,导致绩效方案的事情不得不暂时搁浅。
后来大领导找了个理由把小赵换了,让他去当库管,然后提拔了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抓人事工作,这项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下面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单位里,管不住嘴的人,即使工作再勤奋,也是不会得到重用的。
毕竟这样的人,在领导看来,肯定会坏了自己的事,难堪大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