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新能源车没卖几台,幕后老板却赚得盆满钵满?
来听一个故事:早在1903年,还是清朝的时候,国外忽然流行起了橡胶这个东西,毕竟人家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又发明了汽车。传动带、轮胎等都得用。
但对于当时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橡胶是什么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也不关心。所以,当英国老外麦边到上海来推销“橡胶”概念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理他。
直到专门做洋人生意的买办们替他想到了一篮子炒作计划:他们先是一边买下了各大报纸头版头条来给自己包装打广告,添油加醋地吹嘘橡胶在国外价格飞涨,而且自己拥有数一数二的橡胶园。
一边请大量的群众演员天天来展厅参观,抢公司的股份,营造出热火朝天的氛围,接着买办们会动用自己的资金,有些甚至会向银行借款来人为地炒作橡胶公司的股价,左手买右手卖。
看着眼花缭乱,但都是自己人在演戏。连橡胶都没有摸过的老百姓们就这样入了场,管它是什么,富人都已经赚到了,跟着他们也能喝口汤。
橡胶公司的股份就这样从一股60两迅速攀升到了1600两左右,可实际上来推橡胶概念的“麦边”们手上压根连一棵橡胶树都没有。
眼看气球越吹越大,他们提前套现了400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朝当时半年的收入)跑回了英国;而那些每天操盘的买办和跟风入局的老百姓们就这样背了锅,有些身欠债务的,甚至还手拉手跳了海。
所以,短期的股价哄抬,实际上和卖了几辆车、几个轮胎压根没多少关系。有些卖车的人啊,纯粹找骂,或者和谁谁联名,也只是为了达到当年买办们头条登报的宣传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