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山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财富   2024-11-19 16:14   上海  

经济实力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中下游,北接京津冀地区,南邻长三角经济圈,拥有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及制造业基础稳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人口大省。2023 年,山东省经济恢复向好,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068.7亿元,保持全国经济第三大省的地位;较上年增长6.0%,列全国第九位,增速高于全国同期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从三大需求看,2023年山东省受益于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的持续发力,缓和了房地产投资下行的负面影响,实现总体投资增长;消费在上年低基数及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有所回暖;进出口总值实现小幅增长。全年全省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速分别为5.2%8.7%1.7%,分别同比下降0.9个、提高10.1个和下降12.1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981.3亿元,经济总量依然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三;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全国同期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当期投资、消费保持稳定,进出口受益于出口规模扩大增速提升,增速分别为3.9%5.2%3.0%

从下辖各市经济情况看,山东省内各市经济仍呈现为沿海和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一定梯度的格局。2023年山东省各市经济均保持增长,且增速有所提升,增长水平集中在5%7%区间;从经济总量看,当年除东营市和德州市互换位次外,其余各地市经济规模排序与上年保持一致。2023年,青岛市仍以较大优势领跑全省经济,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60.3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7.1%;省会济南市紧随其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57.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3.9%2023年,沿海城市烟台市经济体量首次跨入万亿元行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62.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1.0%,位列全省第三。其余各市经济总量处于2100亿元至7700亿元之间。2023年山东省大部分地市投资增势继续走低,增速均为个位数;各地消费市场逐步改善,消费增速大幅回升,处于6%12%的区间;外贸发展速度大部分地市有所缩窄,仅济宁市有所扩大。2024年上半年度,各市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总量序列除淄博市和菏泽市互换位次外,其余各市规模排序与2023年保持一致。

财政实力

2023年,受益于经济恢复性增长,叠加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加快,收入规模及质量在全国各省市中仍处于中上水平。但主要受土地交易行情下行影响,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下降。全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464.8亿元,同比增长5.1%,收入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五位,位次与上年保持一致;税收比率为70.1%,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列第十四位,较上年后移1位。同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4925.4亿元,同比下降19.0%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经济平稳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一定增长,当期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5.1亿元,同比增长3.6%,财政自给率为67.1%,自给能力提升。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延续调整态势,虽陆续出台宽松政策,但区域土地市场表现低迷,房地产市场修复尚需时日,预计短期内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长依然承压。

从下辖各市情况看,2023年山东省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收入规模排序方面仅泰安市和威海市位次调换,其余各市规模排序均与上年保持一致。2023年,青岛市和济南市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7.9亿元和1060.8亿元,虽增势相对较缓,但领先优势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烟台市和潍坊市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当年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9亿元和608.3亿元,但排名第三位的烟台市与前位规模差距明显。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位于180亿元至480亿元区间。2023年大部分地市的税收比率有所提升,整体财政收入质量尚可;但收支平衡能力分化依然较为明显,其中青岛市、济南市、东营市、淄博市和烟台市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超过70%,而临沂市、聊城市、菏泽市和德州市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则未达50%2024年上半年度,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比保持增长,其中青岛市和烟台市增速表现不理想,当期均为0.6%,其余各市增速较为接近,位于4.2%5.7%区间。

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2023年山东省内大部分地市土地市场景气度持续欠佳,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行压力加大,仅东营市、德州市和聊城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增长。当年青岛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降幅扩大,实现规模530.8亿元,同比下降40.8%,规模依然居全省第一位;济南市基金收入降幅收窄,同比下降6.3%520.8亿元,规模排名升至第二位;潍坊市基金收入同比下降31.0%490.9亿元,降幅较上年亦扩大,规模排名降至第三,较上年后移1位。烟台市和威海市基金收入降幅显著,当年分别同比下降35.4%44.0%278.2亿元和189.4亿元,规模排名分别下跌3个和7个位次。2023年,大部分地市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有所下降。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仅枣庄市、德州市、日照市和菏泽市,较上年减少3市。2024年前三季度,包括泰安市、滨州市、威海市、济南市、临沂市、烟台市和枣庄市在内的七市土地成交额同比增长,其余地市的土地出让成交额则同比下滑,且大部分城市跌幅较大,同比降幅在10%以上,其中青岛市降幅最为显著,为46.8%,区域土地市场仍存在下行压力,后续基金收入面临缩量可能。

债务状况

2023年,山东省(不含青岛市,下同)政府债务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年末绝对规模超越江苏省,仅次于广东省。2023年末,山东省政府债务余额为23900.7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6.5%。但因其财政实力较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2023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9倍,位列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升序排列第十六位,较上年后移2位,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山东省新增债务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加之具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及财政实力,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山东省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区域,2023年末共有12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千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2个城市。青岛市和济南市政府债务规模突出,2023年末分别为3620.0亿元和3180.4亿元,居全省前2位;泰安市、东营市、枣庄市和日照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在1000亿元以内;其余地市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则位于1000亿元至2400亿元区间。从增速看,各地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较上年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长相对较快,其中潍坊、东营和枣庄三市增速超过20%;其他地市增速处于11%20%之间。从债务负担看,济南市和青岛市由于较强的财政实力,政府债务压力在省内相对较小,其余地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3.0,政府债务压力相对较大。

2023年以来,山东省城投债市场发行额及存量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上游水平,但各地市表现不一。从区域来看,2023年各地市均有发债;青岛市维持首位规模,济南市、潍坊市、济宁市、威海市和泰安市发行额位列全省二至六位;但2024年以来,在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各地市前三季度城投债发行情况呈现分化,其中青岛市、潍坊市、滨州市和东营市当期发行量均已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德州市当期未有城投债发行。考虑含城投债的带息债务负担,各地市债务压力继续增大,除聊城市和东营市外,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未能完全覆盖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威海市债务负担最为突出,其2024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当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高达6.8倍。青岛市、潍坊市和济南市债务负担也较重,该比率接近及超过5倍的水平。

一、山东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山东省经济实力分析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黄河中下游,北接京津冀地区,南邻长三角经济圈,拥有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及制造业基础稳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人口大省。2023 年山东省经济恢复向好,依然是全国经济第三大省。从三大需求看,受益于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持续发力,缓和了房地产投资下行的负面影响,实现总体投资增长;消费在上年低基数及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有所回暖;进出口总值实现小幅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稳健,经济总量依然位居全国第三。

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渤海、黄海之间,北接京津冀地区,南邻长三角经济圈,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工业和人口大省,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0122.97万人,比2022年末减少39.8万人,常住人口总数依然居全国第2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53%,比上年末提高0.99个百分点。依托区位优势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山东省产业基础稳固,经济发展水平维持在全国领先地位。2023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万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广东省和江苏省,依然位列全国第三位,占全国GDP7.30%;同比增长6.0%,增速较上年提升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同期经济增速0.8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国第九位。2023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7.1:39.1:53.8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稳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万亿元,经济总量依然位列全国第三;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山东省位于华北平原,拥有我国第一大半岛,半岛三面环海,自然条件较优;全省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全省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15%。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山东省长期以来保持了农业大省的地位,地区主要产品粮食、蔬菜、水果、棉花、油料、水产品等产量及农产品出口连续多年领跑全国。2023年,全省农业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全年全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1%,农业经济总量连续2年稳定在1.2万亿元以上,农业大省地位进一步稳固。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31.1亿斤,比上年增加22.3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05.3万吨,比上年增长8.0%,蛋奶产量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同时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876.8万吨(不含远洋渔业),比上年增加32.9万吨,增长3.9%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业生产形势向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当期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4.0%;农产品供应充足,蔬菜、瓜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4%3.3%4.4%

山东省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黄金、石油、铁矿石、煤炭、菱镁矿等矿产资源基础储量丰富,全国排名前列。立足于资源优势,山东省工业经济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了机械、化工、冶金、建材、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省内拥有齐鲁石化、山东电力、山东钢铁、山东海化、胜利油田、兖矿集团、中国铝业山东铝厂、南山集团、晨鸣纸业等重点工矿企业;同时作为农业大省,山东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产地,轻工业中纺织服装和食品工业也相对较发达。依托较好的制造业基础,山东省工业体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工业结构仍以重工业和传统行业为主,行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面临较大环境保护、技术升级转型等压力。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全省持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化解钢铁、煤炭、电解铝、火电、建材等高耗能行业过剩产能,不断培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行业为主的新动能。随着2022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省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制造业支撑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增速整体提升较快。2023年山东省实现工业增加值2.9万亿元,增长6.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增速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全年增加值总量居前十位的工业大类行业中有9个实现增加值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七成,有力支撑全省工业发展。其中,石油、化工、通用设备、汽车等重点行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1.0%13.7%14.4%20.5%,分别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96.67.313.4个百分点。2023年,山东省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抢抓机遇提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7%,增速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6个百分点。其中,互感器、服务机器人、光电子器件等新动能产品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制造业增长8.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5%

服务业方面,2023年山东省服务业稳步回升向好,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结构进一步巩固。全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9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增速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8%,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5.3%,其中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7%11.1%,对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1.9%,拉动作用明显。20241-8月,全省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分行业看,32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增长面为81.3%。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分别增长28.5%12.7%10.7%

房地产市场方面,受制于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市场不振、结构性矛盾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2023年山东省楼市继续低位运行,房地产投资及销售端均处于下行态势。全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8168.9亿元,比上年下降10.2%,降幅比上年扩大4.2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71308.2万平方米,下降5.8%;商品房销售面积11286.8万平方米,下降3.4%;商品房销售额9541.5 亿元,下降2.7%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5997.3元,同比下降12.2%。目前,山东省楼市整体地产政策进一步宽松,积极响应9月底中央发布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但居民收入预期偏弱、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市场修复节奏。

从三大需求看,2023年山东省受益于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投资持续发力,缓和了房地产投资下行的负面影响,实现总体投资增长;消费在上年低基数、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有所回暖;进出口总值实现小幅增长。

投资方面,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集中于工业和服务业,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了增长,但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速为5.2%,较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仍主要依托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投资的增长。2023年,全省聚力实施基础设施“七网”工程,基础设施投资加力提速,全年增速为22.9%,上拉全部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同时工业技改投资力度加强,全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9.4%。此外,新兴产业投资增势良好。全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2.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0.3%,比上年提升2.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5.5%35.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7.1%,较上年提升3.0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15.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5%

得益于经济持续发展,山东省居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23年末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6.2%3989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5.1%51571元。2023年,全省推动促消费政策落实落细,消费需求逐步释放,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市场持续回升向好。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8.7%。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实现4345.5亿元,增长19.9%;商品零售实现31796.3亿元,增长7.4%2023年全省汽车、家居、文旅等促消费举措相继落地,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商品消费需求加速释放,重点监测的限额以上18类商品中,16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占比达到88.9%。文旅消费需求集中迸发,全省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均增长60%以上。同时随着各大电商平台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消费加速向线上转移,推动全省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全年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拉动全部限额以上零售额增长3.5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78.5亿元,同比增长5.2%

作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省份之一以及“一带一路”倡议重要节点省份,山东省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2023年全省实现货物进出口总值3.26万亿元,其中出口1.94万亿元,进口1.32万亿元,进出口总值较上年增长1.7%。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8938.3亿元,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6.0%。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2.42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4.3%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2.48万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1.52万亿元,增长6.4%;进口0.96万亿元,下降1.9%

(二)山东省财政实力分析

2023年,山东省经济恢复性增长,叠加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加快,收入规模及质量在全国各省市中仍处于中上水平。但主要受土地交易行情下行影响,全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经济平稳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一定增长,财政自给率提升;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延续调整态势,虽陆续出台宽松政策,但区域土地市场表现低迷,房地产市场修复尚需时日,预计短期内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长依然承压。

一般公共预算财力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是山东省综合财力的主要构成,近三年一般公共预算财力的占比保持在50%以上。以良好的产业基础为依托,山东省综合财力位于全国前列,但在减税政策及土地市场走弱影响下面临一定的波动压力。

2023年,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依然位于广东、江苏、浙江和上海之后,居全国各省市第五位。主要受经济恢复性增长以及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1%7464.8亿元。具体来看,全年全省实现税收收入5229.7亿元,同比增长9.1%;当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0.1%,占比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列第十四位,较上年后移1位。从税收结构看,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贡献相对最大,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8.8%13.9%,其中增值税由于2022年实施较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收入基数较低,因此2023年同比增长41.1%,是税收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财政支出方面,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581.7亿元,同比增长3.7%;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59.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从支出构成看,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及公共安全支出等刚性支出合计为7990.2亿元,刚性支出占比为63.5%,财政支出弹性存在一定的空间。

2023年,山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处于较大规模,仍是全省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制于土地市场走弱,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依然呈现下降态势。全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4925.4亿元,同比下降19.0%。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4156.1亿元,同比下降23.0%,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4.4%,较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专项债券对应项目专项收入则为341.6亿元,同比增长60.6%,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市场弱化对政府性基金收入带来的负面影响。支出方面,同年山东省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8228.3亿元,同比下降9.4%,其中城乡社区支出金额随着国有土地相关支出减少而有所降低,全年完成4635.2亿元,同比下降18.3%,占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比重略降至56.3%,而其他支出增长5.5%至3593.0亿元。2023年山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1]为59.9%,基本较上年保持稳定。

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6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税收收入3865亿元,下降4.0%。当期,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降幅分别为8.6%0.6%15.3%。同期,山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9033.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5%。当期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数据尚未披露。从土地市场角度看,2024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仍处调整期、房企拿地意愿不足,土地市场表现低迷,预计拖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水平。根据中指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土地成交总价为1453.3亿元,同比下降3.8%

二、下辖各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山东省下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6个地级市,其中济南和青岛为副省级城市,济南市为省会,青岛市为计划单列市。山东省境域由内陆和半岛组成,海岸线长度排名全国第四,拥有七个沿海城市,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烟台、日照港为两翼,威海、潍坊、东营、滨州港为重要组成的港口群。基于区位条件及资源禀赋,省内形成了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的“三圈”区域发展格局。其中,省会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七市,定位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胶东经济圈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五市,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鲁南经济圈包括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2021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山东省积极推进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做强省会经济圈,提升胶东经济圈,振兴鲁南经济圈;加快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建设,健全跨市域、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设施共联、人才共用、产业共兴、市场共建、开放共赢、生态共保、社会共治。其中,省会经济圈要综合发挥经济圈产业实力雄厚、科创文教发达、医疗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等特色优势,以济南为中心,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六市一体发展,加快推进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胶东经济圈要综合发挥经济圈海洋经济领先、智能制造发达、金融服务集聚、开放程度较高等特色优势,以青岛为龙头,辐射带动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四市一体发展,加快推进青潍日同城化、烟威同城化;鲁南经济圈要综合发挥经济圈区位优势突出、文旅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空间潜力巨大等比较优势,推动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四市强化城市功能,协同联动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

(一)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

山东省内各市经济仍呈现为沿海和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一定梯度的格局。2023年山东省各市经济发展加快,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提高,除东营市和德州市互换位次外,其余各地市经济规模排序较上年保持一致。从经济总量看,2023年青岛市、济南市和烟台市仍以较大优势领跑全省经济,依然位列全省前三,当年烟台市经济体量首次跨入万亿元行列。其余各市经济总量处于2100亿元至7700亿元之间。2023年山东省大部分地市投资增势继续走低,增速均为个位数;各地消费市场逐步改善,消费增速大幅回升;外贸发展速度大部分地市有所缩窄,仅济宁市有所扩大。2024年上半年度,各市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总量序列除淄博市和菏泽市互换位次外,其余各市规模排序与2023年保持一致。

2023年,山东省内各市经济仍呈现为沿海和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内陆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一定梯度的格局。从经济总量看,除东营市和德州市互换位次外,其余14个地市2023年经济规模排序与上年保持一致。作为计划单列市及胶东经济圈的龙头城市,青岛市多年来经济体量以较大优势居全省各地市首位,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760.3亿元。排名次之的济南市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57.4亿元,是省内第二经济大市。2023年烟台市以10162.5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省内第三个经济总量迈入万亿元的地级市。上述三个经济大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的42.0%,对全省经济发展形成“三核”引领作用。沿海城市及胶东经济圈成员之一的潍坊市经济实力也保持强劲,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606.0亿元,仍居全省各地市第四位,不过与前位烟台市经济体量差距明显。临沂市、济宁市、淄博市和菏泽市经济总量排序依然位列全省第五至八位,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6105.0亿元、5516.0亿元、4561.8亿元和4464.5亿元。东营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899.1亿元,较上年上升一位至第九位。相应的,德州市下降一位至第十位,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805.3亿元。经济总量降序排名末位的仍是枣庄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156.7亿元;其余各市(日照市、聊城市、滨州市、泰安市和威海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均衡,经济总量均处于2300亿元至3600亿元之间。

经济增速方面,2023年山东省各市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增幅均较上年有所提高,增速均值为6.0%;除潍坊市和滨州市外,其余各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其中经济增速排名全省前三位的为东营市(7.0%)、菏泽市(6.8%)和烟台市(6.6%),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7个、2.6个和1.5个百分点;另有济宁(6.5%)、泰安(6.4%)、枣庄(6.4%)、临沂(6.3%)、济南(6.1%)和聊城(6.1%6市经济增速亦排名靠前,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2.1个、2.1个、1.9个、2.1个、3.0个和1.8个百分点;德州市的经济增速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6.0%),增速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青岛、威海、日照、淄博、潍坊和滨州6市的经济增速均未达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滨州市经济增速为5.0%,位列全省末位。

从产业结构看,山东省大多数地市经济以工业为主导,部分地市经济发展对资源要素依赖度较高,因此近年来全省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新旧动能持续转换。2023年,山东省大部分地市依然保持着“三二一”的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其中,青岛市和济南市服务业占比较高,2023年两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5%62.8%,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6个和9.0个百分点。枣庄市、临沂市、日照市、威海市、烟台市、济宁市、潍坊市和菏泽市服务业占比也较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5%52.4%51.8%51.6%51.1%51.0%50.5%50.2%,但均未达全省平均水平(53.9%)。东营市和淄博市产业布局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东营市是山东省重要的油城、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的崛起地,第二产业占比最高,2023年为57.0%,全市经济发展对石油化工、盐化工等重工业依赖较大。淄博市煤炭等矿产资源储量较大,下辖淄川区亦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第二产业占比也较高,202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7%。从各产业增速来看,山东省各地市第二产业增速相对较快,除德州市、潍坊市和青岛市外,其余各市2023年第三产业增速均低于或等于第二产业增速。具体来看,2023年淄博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4.7%,居全省末位;滨州市以7.8%的增速居全省首位,东营市、菏泽市、聊城市、济宁市、青岛市、德州市、烟台市和枣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6.9%6.8%6.2%6.2%6.1%6.1%6.1%5.9%,均处于全省均值水平(5.8%)以上,其余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均未达到均值水平。第二产业方面,2023年主要受钢铁、焦化企业关停,炼化企业产能转移等因素的影响,滨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8%,居全省末位;潍坊市、青岛市、德州市、淄博市、日照市和威海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排名靠后,2023年同比增速位于4.4%6.4%区间;其余各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或等于全省均值水平(6.5%),其中泰安市、临沂市和济南市2023年第二产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速分别为8.3%7.9%7.8%

从人均经济指标看,山东省东部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城市。2023年沿海城市东营市、青岛市、烟台市、济南市和威海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处于较优水平,均超过10万元,分别为17.7万元、15.2万元、14.4万元、13.5万元和12.1万元;淄博市为9.7万元,也超过当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万元)。其余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较小的为聊城市和菏泽市,分别为5.0万元和5.2万元;潍坊市、日照市、滨州市、德州市、济宁市、泰安市、枣庄市和临沂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1万元、8.1万元,8.0万元、6.9万元、6.7万元、6.2万元、5.6万元和5.6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万元),其中临沂市是全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

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看,投资和消费仍是山东省内大多数地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以来各地市投资和消费总体保持正向增长,但各地市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动差异明显,消费则有大幅度的提升,大部分地市的进出口增速则明显放缓。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3年山东省内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正向增长的态势,增速位于0.8%8.0%区间,其中东营市增速最高,为8.0%,而潍坊市增速最低,为0.8%。增幅变动方面来看,当年,威海市、济宁市和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较上年提高23.2个、23.2个和0.5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分别为4.3%7.1%5.0%。其余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较上年有一定收窄,其中淄博市、潍坊市、德州市和菏泽市投资增速收窄较为显著,分别较上年收窄12.2个、11.9个、11.4个和10.4个百分点;泰安市和聊城市分别较上年收窄9.6个和9.0个百分点;其余投资增速收窄的城市,收窄幅度位于1.7个至6.7个百分点之间。

房地产投资[2]方面,2023年山东省各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呈现差异化发展,其中济宁、德州、淄博、泰安和威海五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增速有明显提升,其余各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有不同幅度的回落。从房地产投资规模看,青岛市和济南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依然显著领先于其他各地市,2023年分别为1441.3亿元和1399.7亿元,但规模分别比上年下降19.4%和19.7%;排名次之的为临沂市、潍坊市和烟台市,当年房地产投资规模分别为674.2亿元、606.1亿元和593.0亿元,规模分别比上年下降4.3%、17.2%和15.5%;常住人口聚集较多的济宁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排名亦靠前,为513.8亿元,规模比上年增长1.4%;东营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最小,2023年为193.6亿元;其余各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处于200亿元至400亿元之间。

消费方面,2023年山东省各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现增长,且增速较上年有明显的提高。当年青岛市、济南市和烟台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位居规模前三,分别为6318.9亿元、5199.0亿元和3545.7亿元;临沂市、潍坊市、济宁市和菏泽市排名次之,分别为3226.7亿元、2936.1亿元、2732.7亿元和2100.3亿元;滨州市、东营市和日照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1000亿元,分别为909.8亿元、842.0亿元和716.6亿元,排名末三位;其余各市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处于1000亿元至1500亿元之间。

外贸方面,山东省下辖各市进出口总额差异显著,依托先天港口及区位优势,沿海城市对外贸易较便利,进出口总额相对较大,2023年青岛市和烟台市以8759.7亿元和4568.5亿元进出口总额位列省内前两位,占当年山东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8%14.0%;其余沿海城市中潍坊市、东营市和威海市以3403.1亿元、2494.3亿元和2006.8亿元进出口总额分列省内第三、第四和第六位。内陆城市济南市和临沂市排名也靠前,分别为第五位和第七位,当年进出口总额分别为2161.0亿元和1682.7亿元。其余各市进出口总额均低于1400亿元,其中枣庄市和泰安市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13.1亿元和457.6亿元,排名全省末两位。从变动情况看,淄博市、东营市、临沂市、威海市、滨州市、日照市和潍坊市2023年进出口总额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余地市进出口总额较上年有所增长,但大部分城市增速有所回落。其中济宁市、泰安市和枣庄市进出口总额增速分别为30.0%23.1%20.9%,居全省前三位。青岛市、聊城市、烟台市和济南市进出口总额增速较低,分别为4.6%4.2%1.5%0.3%,德州市和菏泽市增速分别为15.2%14.7%

2024年上半年度,山东省下辖各市经济保持平稳发展。当期,东营市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经济增速为6.9%;济南市、德州市、淄博市和日照市的增速相对较缓,分别为5.3%5.2%5.1%5.0%,均未达全省平均水平(5.8%);其余城市经济增速则保持在5.8%6.6%区间;经济总量序列除淄博市和菏泽市互换位次外,其余各市排序与2023年保持一致。

(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2023年山东省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收入规模排序方面仅泰安市和威海市位次调换,其余各市规模排序均与上年保持一致。2023年,青岛市和济南市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7.9亿元和1060.8亿元,虽增势相对较缓,但领先优势明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烟台市和潍坊市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当年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3.9亿元和608.3亿元,但排名第三的烟台市与前位规模差距明显。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位于180亿元至480亿元区间。2023年大部分地市的税收比率有所提升,整体财政收入质量尚可;但收支平衡能力分化依然较为明显,其中青岛市、济南市、东营市、淄博市和烟台市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超过70%,而临沂市、聊城市、菏泽市和德州市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则未达50%2024年上半年度,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比保持增长,其中青岛市和烟台市的增速表现不理想,当期为0.6%,其余各市增速较为接近,位于3.7%5.7%区间。

2023年,主要受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内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保持增长。当年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序除泰安市和威海市互换位次外,其余各市收入规模排序位次均与上年保持一致。青岛市和济南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稳列全省前二位,其中青岛市仍居领先地位。2023年上述两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337.9亿元和106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1%和6.0%。烟台市和潍坊市继续位列全省第三位和第四位,当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673.9亿元和608.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和0.1%。排名第五至七位的分别为济宁市、临沂市和淄博市,2023年分别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5.0亿元、445.8亿元和39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1%、6.1%和5.2%。菏泽市、滨州市和东营市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16.5亿元、292.1亿元和284.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3%、6.0%和7.2%,位列全省第八至十位。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和威海市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50.6亿元、244.6亿元、239.2亿元和23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6.1%、7.4%和5.4%,其中泰安市较上年上升一个位次至第十三位,而威海市则下降一位至第十四位,德州市和聊城市依然位列第十一位和第十二位。经济体量相对较小的日照市和枣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也在山东省内排名垫后,分别为195.3亿元和181.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3%和7.2%。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3年山东省大部分地市税收收入较上年均有所增长,仅日照市税收收入出现下降,其中济南、青岛、泰安、东营、菏泽和烟台六市增幅均在10%以上。2023年,淄博、枣庄、临沂和日照四市税收比率较2022年有所下降,其余各市税收比率则较2022年有所提升,但过半城市税收比率依然处于70%以下,财政收入质量欠佳。青岛市、济南市、泰安市、临沂市、威海市、东营市和烟台市2023年税收比率超过70%,其余下辖市税收比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0.1%)。具体来看,2023年济南市和青岛市税收比率均为75.2%,属省内较优水平;泰安市和临沂市税收比率分别为74.9%73.8%,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威海市、东营市和烟台市税收比率分别为71.3%70.2%70.1%,德州市、济宁市、日照市和滨州市税收比率位于65%-70%之间,潍坊市、菏泽市、淄博市和枣庄市则位于64%65%区间,聊城市税收比率为63.0%,为全省最低。

一般公共预算自给水平方面,山东省各地市分化较为明显,部分地市对上级补助的依赖度较高。2023年,青岛市和济南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7.8%77.7%,该指标表现显著优于其他城市;东营市该指标较2022年上升2.7个百分点至74.6%,淄博市则上升了0.4个百分点至71.8%,烟台市上升了1.9个百分点至70.7%。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在70%以下,其中临沂市、聊城市、菏泽市和德州市自给率均未超过50%2023年分别为48.4%45.7%43.1%40.2%,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的依赖度较高。

2024年上半年度山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继续增长,其中青岛市和烟台市的增速表现不理想,当期为0.6%,其余各市增速较为接近,位于3.7%5.7%区间;收入规模排序方面主要是中下游较上年调整较多。2024年上半年度,青岛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43.7亿元,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济南市、烟台市和潍坊市当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99.4亿元、439.0亿元和361.5亿元,排名第24位;枣庄市和日照市规模最小,分别为113.2亿元和106.0亿元,其余各市当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处于140亿元至330亿元区间。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3年山东省内大部分地市土地市场景气度持续欠佳,仅东营市、德州市和聊城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增长,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下行压力加大。当年青岛市基金收入降幅扩大,但规模依然居全省第一;济南市基金收入降幅收窄,升至第二位;潍坊市基金收入降幅明显,规模排名降至第三,较上年后移了1位。烟台市和威海市基金收入降幅显著,规模排名分别下跌3个和7个位次。大部分地市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有所下降。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仅枣庄市、德州市、日照市和菏泽市,较上年减少3市。2024年前三季度,泰安市、滨州市、威海市、济南市、临沂市、烟台市和枣庄市的土地成交额同比增长,其余地市的土地出让成交额则同比下滑,且大部分城市跌幅较大,同比降幅在10%以上,其中青岛市降幅在46.8%,区域土地市场仍存在下行压力,后续基金收入面临缩量可能。

2023年,主要受土地市场景气度持续欠佳影响,山东省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然延续了下降态势,但依然是地市财力的重要构成。其中,青岛市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减少40.8%530.8亿元,但依然位列全省第一;济南市以520.8亿元的规模位列全省第二,同比减少6.3%;潍坊市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490.9亿元,同比减少31.0%,降幅较为显著;济宁市和菏泽市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417.6亿元和360.3亿元,分别同比减少3.9%1.3%;枣庄市和德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324.2亿元和315.4亿元,分列第六和第七位,其中枣庄市同比下降3.8%,德州市则同比增长18.5%;其余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均未超300亿元,其中泰安市当年为101.6亿元,位列全省最末位。从增长情况看,除东营市、德州市和聊城市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增长外,其余各市当年均出现下降,其中青岛市、威海市和泰安市降幅超过40%,降幅最为显著,而菏泽市降幅最小,为1.3%,其余各市降幅在3%-36%之间。

从相对规模看,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参考指标,2023年仅枣庄市、德州市、日照市和菏泽市四个地级市该指标在1以上,较2022年减少了3个地市,其余12个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未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3年,枣庄市该比率最高,为1.8;德州市次之,为1.3;菏泽市和日照市该比率为1.1;其余各市该比率均未超过1。同比变化看,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正增长的东营市和德州市该比率较2022年上升,其余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财力的贡献度较2022年下降,其中威海市该比率由上年的1.5下降至0.80,降幅最为明显。

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大部分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数据未完全披露。根据中指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省内各市土地市场表现情况有所分化。具体来看,当期济南市土地成交额为237.8亿元,同比增长34.5%,是省内规模第一的城市;潍坊市、菏泽市、临沂市、青岛市和济宁市土地成交额分别为145.9亿元、136.4亿元、120.1亿元、116.4亿元和108.3亿元,分列第二至六位,除临沂市同比增长17.8%外,其余五个城市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余各市土地成交额均未超过100亿元,其中日照市土地成交规模最小,为38.0亿元,同比下降21.2%

三、山东省及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一)山东省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山东省(不含青岛市,下同)政府债务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年末绝对规模超越江苏省,仅次于广东省。但因其财政实力较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山东省新增债务严格执行限额管理,加之具有较雄厚的产业基础及财政实力,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截至2023年末,山东省(不含青岛市,下同)政府债务余额23900.7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6.5%。从规模上看,山东省政府债务规模已超越江苏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省。

从债务负担看,以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看,虽然山东省政府债务规模大,但因其财政实力较强,2023年末山东省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9倍,位列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升序排列第16位,处于中游水平。2023年末,山东省一般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1.1,专项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率为4.02023年受专项债发行持续增加以及土地出让下滑等因素影响,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度持续下降。

2023年山东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不含青岛市)5514.0亿元,其中新增债券3192.0亿元、再融资债券2322.0亿元。分债券品种看,2023年全省发行一般债券1158.0亿元、专项债券4356.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不含青岛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536.8亿元,发行额仍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广东省;其中新增债券2851.5亿元、再融资债券1685.3亿元。20249月末山东省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26505.8亿元。

(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山东省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区域,2023年末共有12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千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2个地市。青岛市和济南市政府债务规模突出,2023年末分别为3620.0亿元和3180.4亿元,居全省前二位;泰安市、东营市、枣庄市和日照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在1000亿元以内;其余地市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则位于1000亿元至2400亿元区间。从增速看,各地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较上年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长相对较快,其中潍坊、东营和枣庄三市增速超过20%;其他地市增速处于11%20%之间。从债务负担看,济南市和青岛市由于较强的财政实力,政府债务压力在省内相对较小,其余地市政府债务压力相对较大。

2023年末山东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整体处于较大规模,且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区域。从各市政府债务规模看,2023年末共有12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千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了两个地级市。其中青岛市以3620.0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济南市则以3180.4亿元的规模居于第二位;潍坊市和烟台市政府债务规模也相对较大,2023年末分别为2359.3亿元和2099.1亿元,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济宁市、临沂市、菏泽市、滨州市、德州市、淄博市、聊城市和威海市政府债务余额在1000亿元至1800亿元之间;泰安市、东营市、枣庄市和日照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在千亿元以下。从增速看,2023年末山东省各市政府债务余额均较上年呈现增长态势,且增长相对较快,其中潍坊、东营和枣庄三市增速超过20%;其他地市增速处于11%20%之间。

以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作为考量,2023年末山东省下辖市中,德州市的政府债务负担相对最高,该比率为5.34;菏泽市、聊城市和滨州市次之,该比率为4.74.64.6;枣庄市、威海市和泰安市该比率在4以上;包括潍坊市、临沂市、济宁市、日照市、东营市、烟台市、淄博市和济南市在内的八市该比率在3.0-3.9之间;青岛市该比率相对较低,为2.7

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一般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淄博市、聊城市、东营市、青岛市、临沂市、日照市、菏泽市和济南市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大于年末一般债务规模,其余城市该比率低于1,泰安市该比率为0.7,处于最低水平。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随着专项债务的增长以及土地市场景气度持续欠佳,2023年末各市该比率均低于1,其中泰安市该比率为0.2,为各市最低水平。

2023年以来,山东省城投债市场保持活跃,发行额及存量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上游水平。从区域来看,2023年各地市均有发债;青岛市维持首位规模,济南市、潍坊市、济宁市、威海市和泰安市发行额位列全省二至六位。但2024年以来,在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各地市前三季度城投债发行情况呈现分化,其中滨州市、东营市、青岛市和潍坊市当期发行量均已超过2023年全年水平,德州市当期未有城投债发行。考虑含城投债的带息债务负担,各地市债务压力继续增大,除聊城市和东营市外,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未能完全覆盖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威海市债务负担最为突出,其2024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当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高达6.8倍。青岛市、潍坊市和济南市债务负担也较重,该比率接近及超过5倍的水平。

山东省是全国范围内城投债发行活跃的地区之一,2023年在各省市发行规模排序中仅次于江苏省、浙江省和天津市,位于第四。2023年山东省城投债发行量持续增长。全年全省城投债发行额为3248.0亿元,较2022年增长39.7%2024年前三季度发行额为2667.2亿元,发行规模列全国各省市第三。

从山东省下辖各市情况看,2023年多地城投债发行额有所增加,而聊城、东营和烟台三市发行额有所下降。具体来看,青岛市是当年城投债发行额最高的城市,发行额同比增长69.1%976.5亿元;济南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增至781.4亿元,发行额同比增长53.0%,是省内城投债发行额第二高的城市;潍坊市和济宁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分别为352.2亿元和320.8亿元,发行规模列第三位和第四位,同比增幅分别为17.9%13.6%;威海市和泰安市2023年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203.0亿元和130.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1%26.8%;淄博市和日照市2023年城投债发行额分别同比增长30.0%6.9%97.1亿元和94.3亿元;其余地市2023年城投债发行规模未超过65亿元,其中滨州市和东营市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9.0亿元和5.0亿元,规模处于省内末两位。

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城投债发行情况依然呈现分化。具体来看,2024年前三季度,青岛市、济南市和潍坊市城投债发行量分别为1073.3亿元、391.0亿元和379.3亿元,发行规模居全省前三,均已超过2023年全年发行规模;济宁市发行量为 257.1亿元,发行规模居第四位;威海市发行量为154.1亿元,发行规模居第五位;其余各市城投债发行量均未超过90亿元,其中聊城市发行量最少,为6.9亿元,而德州市当期则未有城投债发行。

从山东省城投债存续情况来看,截至20249月末,山东省城投债余额合计8255.7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名中居第三位,仅次于江苏省和浙江省。其中,青岛市20249月末城投平台债券存量为2189.8亿元,占全省城投平台债券余额的26.5%;济南市、潍坊市和济宁市存量城投债规模也较大,20249月末分别为1730.1亿元、1118.6亿元和840.2亿元,分别占全省城投平台债券余额的21.0%13.6%10.2%;其余城市存量城投债占比在7%以下,东营市存量城投债居末位,同期末为40亿元。

以存续期内城投债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山东省内威海市城投债负担最重,20249月末城投债存续余额与当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2.4;潍坊、济宁、青岛、济南、泰安和日照该比率处于1-2之间;其余城市该比率小于1,其中东营市最低,为0.1

从山东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情况来看,山东省城投平台2023年末带息债务[5]余额为23935.7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名中居第四位,仅次于江苏省、浙江省和四川省。2023年末山东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余额是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2倍,位列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十四位。从下辖市看,山东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主要分布在青岛市、济南市和潍坊市,2023年末以上三市的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占比分别为29.3%、21.1%和12.2%,其余城市占比在8%以下。威海市和青岛市的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较突出,2023年末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在5倍以上,分别为6.8倍和5.2倍;潍坊市和济南市城投平台债务负担也较重,2023年末该比率分别为4.8倍和4.8倍;其余城市该比率在4倍以内,其中东营市该比率最低,为0.6倍。

2023年,山东省城投企业融资量呈现增长。当年末全省城投带息债务同比增长9.3%2.4万亿元。当年青岛和济南的城投带息债务增量分别为621.6亿元和892.3亿元,合计增量占全省增量的74.4%。烟台市、菏泽市、枣庄市和济南市2023年的债务增速靠前,增幅超过20%,泰安市和淄博市的增幅也较大,均在10%以上,青岛、日照、临沂、德州、济宁、滨州、威海和聊城八市的城投带息债务增幅在10%以内,东营市的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增幅最低,为0.3%。而潍坊市主要受2023年城投债净融资额为负影响,年末城投带息债务较2022年末下降7.7%,是带息债务规模唯一出现减少的地级市。


[1] 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0%。

[2] 菏泽市未在公开渠道披露2023年及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数据,因此相关数据比较均不包含菏泽市。
[3] 该部分内容中2023年及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以当年及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数计算而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速同。
[4] 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新疆*为不含兵团数据,下同。
[5] 本文所指的2022年末及2023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为2024年9月末Wind口径存续城投债企业2022年末及2023年末带息债务。

 作者:新世纪评级公共融资部 

 邬羽佳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新世纪评级
新世纪评级成立于1992年7月,是业内较早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和原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认可、具有全部评级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现拥有专业团队数百人、评级业务涵盖全部品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