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研究】天津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4)

财富   2024-11-21 15:57   上海  

经济实力

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实施下,天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窗口期。过去十多年来,天津市支柱产业仍以传统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经济发展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力,资金主要投向示范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经济增长状况曾受到人口流出、资金面承压、外部环境冲击等因素影响。2023年属天津市经济恢复发展年份,全市经济运行整体恢复向好,但受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仍相对偏低。当年,天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万亿元,同比增长4.3%,低于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同期,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影响,全市投资降幅进一步扩大,天津市仍面临经济增长及转型压力。2024年上半年度,天津市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正,全市GDP增速较2023年提升0.6个百分点至4.9%。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滨海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四成左右,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49.40亿元,2023年经济总量数据未获取。环城四区工业基础较好,各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均衡,在全市排名均相对靠前,其中西青区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10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位列全市各区第三位;除西青区外,其余环城三区2023年经济总量均处于550亿元至710亿元之间;中心城区发展已较为成熟,偏远郊区发展起步较晚,两大板块内区域经济总量分化均较大,其中中心城区的河西区、和平区和南开区,偏远郊区的武清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均处于670亿元至1160亿元之间,其余板块内各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中蓟州区和红桥区以287.46亿元和198.41亿元经济总量位列全市后两位。2023年,天津市下辖区经济增速普遍回升,但多数区域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水平,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平均增速高于其他区域。2024年以来,从已获取相关数据的下辖区情况看,天津市各区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有所分化,部分区域经济增速低于上年水平,相较全国GDP增速来看,天津市大部分下辖区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增速,仍普遍面临经济增长压力。

财政实力

天津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全市财力形成重要贡献,2023年市级财力约占全市的四成。2023年以来,随经济恢复发展及外部冲击影响消退等,全市税收收入及基金收入分别同比回升17.2%、39.2%至1578.96亿元和589.61亿元,但仍低于2021年表现,尤其是基金收入仅约占2021年的五成。当年,得益于自身财力恢复增长,中央补助及政府债发行额度倾斜支持,全市城乡社区支出同比显著回升,导致财政支出同比大幅增长27.7%至4916.20亿元。2024年上半年度,天津市财政收入保持增长,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均较上年下滑。

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滨海新区财政实力在天津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为819.05亿元;中心城区土地出让收入上缴市级财政,各区财政收入合计均相对较小,区域财力主要受经济实力影响有所分化;环城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差较小且规模均相对较大,财政收入合计在全市排名均相对靠前;偏远郊区财力分化较大,武清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财政收入合计均排名全市第二位,静海区和宝坻区财政实力在全市处于中游水平,其余两区财政实力较弱。2023年在经济恢复发展和土地交易量回升的带动下,大部分区域财政收入同比回升,但财政支出普遍增幅较大,多数区域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与2021年土地出让情况相比,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土地成交总价恢复至7成以上,但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土地出让总价恢复至不足4成,需重点关注环城区域及偏远郊区的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债务状况

2023年10月以来,依托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券模式重启,作为“重点省份”的天津市获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倾斜,截至2024年11月15日,天津市已发行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券1749亿元,占全国发行规模的9.8%,发行规模仅次于贵州省;同时,受益于政策利好持续释放,2023年8月以来天津市城投债发行利率迅速下降,逼至近年的较低水平,长期限城投债发行额占比明显提升,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发行的各期限城投债平均发行利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压降,降幅均在200个bp以上。但天津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仍很大,随着城投债市场发审政策收紧,天津市城投债发行端缩量,2024年以来天津市净融资转负,前三季度城投债净偿还694.94亿元。2023年,为支撑城乡社区及重大项目建设支出、存量债务偿付等,天津市政府债务规模扩张较快,2023年末余额为1.1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8.6%,是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的3.23倍。

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分布于市级、滨海新区、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中心城区已无存续发债城投企业。目前,天津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和城投债余额均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城投债发行也集中于上述区域,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存续城投债余额约占带息债务余额的三分之一。从债务负担看,除中心城区政府债务相对较低、已无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外,市级及其他三大板块政府债务及城投企业债务负担均重,板块内各区域城投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债务周转压力。整体看,除中心城区外,天津市下辖其他各区城投企业总体化债进程普遍仍面临压力。

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及“防控国有企业与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严格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稳妥开展国有企业债务存量风险化解工作,健全债券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合理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与融资平台公司债券接续发行”,天津市存量城投债务滚续、债务风险化解有望得到更多保障。

一、天津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天津市经济实力分析

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具备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高,工业体系门类齐全,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及(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实施下,天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窗口期。过去十多年来,天津市经济发展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驱动力,资金主要投向示范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未对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等形成有效推升,目前支柱产业仍以传统装备制造等重工业为主。2023年是三年特殊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天津市经济运行整体恢复向好,但受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速仍相对偏低。

2024年上半年度,天津市经济总量保持增长,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正,全市GDP增速较2023年提升0.6个百分点至4.9%。

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毗邻渤海,靠近燕山山脉,西邻首都北京,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拥有我国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海岸线长153.7公里,对内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重要的自贸区,已于2015年4月正式挂牌。凭借区位、港口航运和自贸区优势,天津市在“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天津市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时多举措支持雄安新区建设。2023年,天津市市场化引进疏解功能资源落地项目投资额超过1600亿元,引进北京、河北在津投资2305.56亿元,占实际利用内资的比重达到57.4%。同年,津兴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京雄快线和雄忻、雄商高铁加快建设;雄安新区至天津港货运快速通关机制不断完善。当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持续活跃,三地共同申报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天津中心挂牌。

天津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但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束后,全市经济总量大幅下修,近年来全市经济增速持续较低。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88万亿元,同比增长3.6%,经济增速下降至较低水平,全国排名垫底。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依据天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2020年初天津市统计局发布公告,修订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34万亿元,同比增长3.4%。2021-2023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7万亿元、1.63万亿元和1.67万亿元,经济总量总体增长;同期,经济增速分别为6.6%、1.0%和4.3%,持续低于全国水平,其中2023年低于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经济增速与陕西并列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域倒数第5位。202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68.53亿元,同比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5982.62 亿元,同比增长3.2%;第三产业增加值10486.15 亿元,同比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为1.6:35.7:62.7。近年来,天津市经济发展对第三产业依赖度较高。

受益于较优质的公共资源,天津市人口吸引力相对较强,但近年来随经济增速下行,就业吸引力下降,2017年以来全市常住人口总体净流出。截至2023年末,天津市常住人口为1364万人,较上年末增加1万人,2017年以来常住人口净流出79万人,但仍较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净增加70.2万人。2010-2020年,常住人口主要向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的武清区、静海区净流入,蓟州区常住人口基本持平,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及其他偏远郊区常住人口总体净流出。2022年,除武清区人口净流入0.1万人外,其余各区常住人口均呈现不同程度净流出。2023年,从已获取常住人口数据的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河北区、河东区、红桥区、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和宁河区情况看,除河西区、南开区、西青区和津南区人口净流入外,其余各区常住人口均呈现不同程度净流出。现阶段,天津市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占比仍较高且整体素质较高,可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一定支撑。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899.53万人,占比64.9%;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73.55万人,占比26.9%。2023年,天津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8万元,位列各省级行政区域第六位,次于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和浙江省,人均经济实力较强。

作为京津唐工业基地内的省市之一,天津市工业基础较好,体系门类齐全,主要优势产业包括冶金业、轻纺工业、机械装备业、电子信息业、石油化工业、汽车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等。受传统重工业等景气度较低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天津市工业经济增长较乏力。2021-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2%、-1.0%和3.7%,分别低于全国增速1.4个、4.6个和0.9个百分点,2023年以来随工业生产恢复、制造业支撑作用加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年提升4.7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2023年全市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近年来,天津市天津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包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2023年全市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9.8%,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服务业方面,2023年天津市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随经济恢复发展,服务业主要行业及支撑指标均实现正增长,当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年提升3.1个百分点。同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0%;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2023年末,天津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40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4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12万亿元,同比增速为5.1%,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3.9%,增幅较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整体看,全市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持续增长,本外币贷款余额已连续七年超过存款余额,区域资金面持续承压。

从经济发展动力看,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近年来全市净出口持续逆差。2021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4.8%,低于全国增速0.1个百分点。2022-2023年,主要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全市投资增速转负,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同比下降9.9%和16.4%,分别低于全国增速14.8个和19.2个百分点。分领域看,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35.1%;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8.1%,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6.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42.1%,下拉全市投资17.0个百分点。同年,全市消费市场整体呈复苏趋势,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0%,低于全国增速0.2百分点。2023年,天津市净出口仍呈逆差,外贸进出口总额0.80万亿元,同比下降3.4%;其中,进口总额0.44万亿元,同比下降4.1%,出口总额0.36万亿元,同比下降2.6%;从贸易伙伴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3.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1%,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方面,除得益于2018年5月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1],天津市房地产行情短期回升外,近年来全市房地产情况总体下行。2023年,天津市房地产市场投资端表现较为低迷,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大幅下降42.1%至1231.55亿元;同期,主要得益于房地产新政[2]加快释放合理购房需求、改善性住房市场成交量提升,全市房地产市场销售端止跌回升,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20.9%至1177.40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24.9%至1893.39亿元,增幅均较大。2024年上半年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0.6%。

2024年以来,天津市工业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但消费市场呈疲态,上半年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82万亿元,同比增长4.9%,三次产业结构为1.0:34.2:64.8,第三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同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12条重点产业链增加值同比增长3.2%,上拉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止跌回升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影响,上半年度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5.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5.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2个百分点。整体看,天津市产业结构偏重工业,全市仍面临经济增长及转型压力。

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3]总体方案,提出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法制环境规范、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2015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明确了京津冀地区未来发展目标,其中天津市争取到2030年成为产业创新引领高地、航运贸易国际枢纽、金融创新核心引擎、改革开放领军者,建成经济更加发达、社会更加和谐、文化更加繁荣、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的世界级城市。2018年11月,中央明确要求以北京市、天津市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推动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金融支持天津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目标,提出一揽子层次高、范围广、含金量足、针对性强的支持措施。在上述政策支持下,天津市仍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窗口期,仍需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天津市财政实力分析

天津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全市财力形成重要贡献,2023年市级财力约占全市的四成。2023年,全市税收收入及基金收入均同比大幅回升,但仍低于2021年表现,尤其是基金收入仅约占2021年的五成。当年,得益于自身财力恢复增长,中央补助及政府债发行额度倾斜支持,全市城乡社区支出同比显著回升,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平衡压力仍较大。2024年上半年度,天津市财政收入保持增长,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速均较上年下滑。

天津市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形成重要贡献。2021-2023年,天津市财政收入合计[4]分别为3826.31亿元、2924.47亿元和3441.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下降23.6%和增长17.7%。2022年,全市税收收入大幅下降,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降幅显著,地方财力明显下滑;2023年以来,随着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相关税种收入增长、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加,地方财力有所回升,但与2021年相比仍存在一定规模差距。

从财力构成看,2021-2023年,天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分别56.0%、63.1%和58.9%,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占比分别为14.4%、22.2%和23.8%,二者合计占比均超过70%;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比分别为29.4%、14.5%和17.1%,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转移支付收入规模偏小,在财政收入合计中占比均不超过0.5%。近年来,受土地市场景气度影响,财力构成存在一定差异,2022年主要受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降幅显著,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被动提升,2023年以来随着土地出让情况好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比有所下降。同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783.06亿元和324.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和35.9%,占全市比重分别为38.6%和55.1%;同年,市级财政收入合计1301.74亿元,同比增长42.5%,占全市财政收入合计的37.8%,较上年提升6.6个百分点。

近年来,天津市税收收入有所波动。2021-2023年,天津市税收收入分别为1621.89亿元、1346.94亿元和1579.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1%、下降17.0%和增长17.2%;其中,2022年,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行业下行、退税减税降费政策落实等因素影响,全市税收收入降幅较大;2023年以来在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相关税种收入增长拉动下,税收收入有所回升。近三年,全市非税收入分别为519.17亿元、499.75亿元和448.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下降3.7%和下降10.3%,其中2021年增幅显著主要系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大幅提升导致。综合上述影响,2021-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141.06亿元、1846.69亿元和2027.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3%、下降13.7%和增长9.8%。2023年,天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国排名与上年一致,位列各省级行政区域第22位。近年来,天津市持续获得一定规模上级补助收入,近三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分别为552.45亿元、649.82亿元和820.27亿元,对财政收入形成重要补充。

土地出让方面,根据中指数据库,近年来天津市土地成交总价79%以上来自住宅用地及综合用地(含住宅)。2021-2023年,全市住宅用地及综合用地(含住宅)成交面积合计分别为710.70万平方米、237.41万平方米和389.37万平方米,同比增速分别为-9.7%、-66.59%和64.01%。同期,住宅用地及综合用地(含住宅)成交均价分别为1.45万元/平方米、1.33万元/平方米和1.44万元/平方米,呈波动态势。主要受上述等因素综合影响,近三年天津市土地成交总价分别为1128.82亿元、398.67亿元和635.11亿元,其中2022年随房地产行业下行同比显著下降64.7%。2021-2023年,天津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1126.50亿元、423.66亿元和588.61亿元;其中,2023年,主要随土地成交量提升、成交均价增长,全市基金收入同比大幅增长39.2%。

近年来,天津市财政支出主要集中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保障领域,以及城乡社区等方面;同期,地方政府债券规模较快扩张,使得债务利息支出持续增长,一定程度上挤压其他领域支出空间。2021-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刚性支出[5]分别为1709.88亿元、1620.23亿元和1830.27亿元,近三年有所波动,但维持在较大规模;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支出中城乡社区支出合计分别为1082.48亿元、639.34亿元和1043.26亿元,受政府投资项目投资进度影响出现一定波动;同期,一般公共预算和基金预算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合计分别为228.41亿元、278.15亿元和289.17亿元,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利息支出为主,2023年基金预算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为223.71亿元,占基金支出的比重为13.68%。2021-2023年,全市财政支出合计[6]分别为4836.40亿元、3849.40亿元和4916.14亿元,主要受城乡社区支出影响呈现一定波动。

随经济恢复发展及外部冲击影响消退等,2023年在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相关税种增收拉动下,天津市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7.2%,但与2021年相比仍存在一定规模差距;同期非税收入经历2019年一次性明显增长后又总体大幅回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随涉宅地块交易量增加于2023年有所提升。同时,财政收支缺口随支出规模增加进一步扩大,2021-2023年,天津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67.9%、67.7%和61.8%,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66.9%、37.8%和36.0%,全市财政收支缺口较大,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同期,全市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收入合计分别为1513.9亿元、794.1亿元和2495.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及政府性基金预算补助收入合计分别为558.8亿元、654.1亿元和825.4亿元,均保持较大规模,为全市财政支出提供资金支持。

2024年上半年度,天津市财政收入保持增长,但增速较2023年全年有所放缓,当期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4.4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税收收入865.4亿元,占比75.6%;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249.1亿元,同比增长11.5%。同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和政府性基金自给率分别为74.7%和71.3%,分别较2023年全年提升12.86个和35.30个百分点。

二、下辖各区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天津市现辖16个区,包括滨海新区、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静海区和蓟州区。其中,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原塘沽、汉沽和大港三区整合而成,现下辖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高新区、东疆保税港区和中新天津生态城五大经济功能区,是天津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目前天津市已经形成滨海新区、中心城区、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四大板块。其中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形成了“东港口、西高新、南重化、北旅游、中服务”五大产业板块,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心城区包括和平区、河西区(市政府所在区)、南开区、河东区、河北区和红桥区,功能定位分别为“金融和平”、“商务河西”、“科技南开”、“金贸河东”、“创意河北”和“商贸红桥”,各区经济发展已较为成熟,非物质生产的服务性产业占比高,投资需求较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相对较强,但经济总量分化较大;环城区域包括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和津南区,受益于积极承接周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大力发展新兴工业产业,各区经济总量均处于全市中上游水平;偏远郊区包括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宁河区和蓟州区,发展起步较晚,板块内经济总量分化较大,其中武清区作为京津冀三省市的交汇点,是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核心区和桥头堡,经济总量相对较大。

(一)下辖各区经济实力分析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其中滨海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四成左右;环城区域工业基础较好,各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均衡,在全市排名均相对靠前;中心城区发展已较为成熟,偏远郊区发展起步较晚,两大板块内区域经济总量分化均较大,其中中心城区的河西区、和平区和南开区,偏远郊区的武清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强。2023年,天津市下辖区经济增速普遍回升,但多数区域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水平,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平均增速高于其他区域。2024年以来,从已获取相关数据的下辖区情况看,天津市各区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有所分化,部分区域经济增速低于上年水平,相较全国GDP增速来看,天津市大部分下辖区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增速,普遍仍面临经济增长压力。

受地理位置、历史条件、功能定位以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影响,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实力差异较大。其中,滨海新区作为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和国家级新区,经济总量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81.86亿元,约占全市的四成,2023年经济总量数据未获取。环城区域经济总量相对较均衡,且均相对较大,2023年西青区、东丽区和北辰区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10亿元、720.67亿元和735.88亿元;津南区2023年经济总量数据未获取,2022年为575.34亿元。中心城区和偏远郊区经济总量内部分化均较大,其中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和武清区地区生产总值相对较大,2023年分别为1154.20亿元、670.76亿元、752.86亿元和957.05亿元;其余板块内各区除静海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1.16亿元外,2023年经济总量均低于500亿元,其中蓟州区和红桥区以287.46亿元和198.41亿元分列全市最后两位。

从增速看,天津市下辖各区经济增速均较2022年有所回升,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平均增速高于其他区域。2023年,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6%,增速基本与全市持平;中心六区中,河北区经济增速为3.2%,板块内位列末位,红桥区经济增速为8.1%,位居全市第一,其余四区经济增速均处于4.4%至4.6%之间;环城区域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和津南区经济增速分别为3.3%、3.1%、4.0%和1.5%,偏远郊区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宁河区和蓟州区经济增速分别为4.7%、2.0%、2.5%、1.3%和1.1%,除武清区外均低于全市水平。

2024年以来,从已获取相关数据的下辖区情况看,天津市各区经济总量均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有所分化,相较全国GDP增速来看,大部分天津市下辖区经济增速仍低于全国增速,普遍仍面临经济增长压力。2024年上半年度,武清区、和平区和滨海新区经济增速处全市前三位,分别为6.4%、5.2%和4.9%;东丽区、北辰区、河西区和宁河区经济增速水平次之,均在4%以上;蓟州区、河北区和静海区经济增速在2.0%-3.0%之间,宝坻区和河东区经济增速最低,分别为1.9%和1.3%,处全市末位。当期,南开区、红桥区、西青区和津南区经济增速数据未获取。

(二)下辖各区财政实力分析[7]

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滨海新区财政实力在天津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中心城区土地出让收入上缴市级财政,各区财政收入合计均相对较小,区域财力主要受经济实力影响有所分化;环城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差较小且规模均相对较大;偏远郊区财力分化较大,武清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财政收入合计均排名全市第二位,静海区和宝坻区财政实力在全市处于中游水平,远郊其余两区财政实力较弱。2023年在经济恢复发展和土地交易量回升的带动下,大部分区域财政收入同比回升,但财政支出普遍增幅较大,多数区域财政自给率下降。与2021年土地出让情况相比,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土地成交总价恢复至7成以上,但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土地出让总价恢复至不足4成,需重点关注环城区域及偏远郊区的财政收支平衡情况。

2023年,随经济恢复发展,天津市下辖大部分区域税收收入同比回升,仅河北区和静海区税收收入有所下降,同年各板块非税收入增速有所分化,因上年基数较低,2023年天津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同年,随着土地交易量增加,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的基金收入有所回升,偏远郊区的基金收入仍呈下降趋势[8]。当年,各板块补助收入规模均较上年下降,其中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补助收入同比分别下降41.4%和22.4%。受以上因素综合影响,2023年除环城四区财政收入较上年略降0.7%至435.76亿元外,其余各板块财政收入均较上年增长,滨海新区、中心城区和偏远郊区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0.4%、1.4%、6.4%至819.05亿元、447.17亿元和520.65亿元。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滨海新区财政实力处于领先地位,其余三大板块财政实力总体相差不大。

分区域看,2023年,滨海新区财力位列天津市各下辖区首位;中心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处于20亿元至60亿元之间,财政收入合计均处于55亿元至95亿元之间,其中红桥区以54.80亿元财政收入合计位列各区末位;环城区域中,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处于50亿元至75亿元之间,财政收入合计均处于90亿元至135亿元之间;偏远郊区中,武清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97.61亿元,财政收入合计204.11亿元,均位列各区第二位,其余板块内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处于20亿元至45亿元之间,财政收入合计均处于55亿元至90亿元之间。

从财政收支平衡情况看,2023年各板块财政收入均无法覆盖其财政支出。同年,中心城区和偏远郊区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均保持增长,财政收入合计对财政支出合计的覆盖率分别为53.5%和55.4%,随着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对其覆盖程度均大幅下降;滨海新区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基本与上年持平,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对财政支出合计的覆盖率为81.3%,领先其他三个板块;环城四区财政收入规模基本与上年持平,财政支出较上年增长26.1%,财政收入合计对财政支出合计的覆盖率较上年下降16.7个百分点至62.0%。整体来看,除滨海新区外其余三个板块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覆盖程度均有较大幅度下滑,仍面临较大的财政收支平衡压力。

1.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滨海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3年为565.37亿元;武清区和西青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分列全市二、三位,2023年分别为97.61亿元和70.49亿元,均高于70亿元;中心城区受限于区域面积等因素影响,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低于58亿元,其中河西区以57.18亿元位列板块内第一位,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低于45亿元,其中红桥区以20.25亿元位列全市末位;环城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较大,除西青区外的其余三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处于50亿元至65亿元之间;偏远郊区财政实力分化较大,除武清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较大外,其余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低于45亿元,其中宁河区和蓟州区分别以22.87亿元和22.96亿元位列全市末第二、第三位。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3年,滨海新区税收占比为87.6%,处于较高水平;中心城区税收占比均处于72%至88%之间;环城区域西青区和东丽区税收占比超过70%,北辰区和津南区税收占比分别为64.9%和60.3%,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偏远郊区税收占比均低于70%,其中武清区和静海区税收占比在60%以上,其余三区税收占比均处于40%至60%之间,其中蓟州区税收占比全市排名末位。整体看,滨海新区、中心城区、西青区和东丽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相对较高,北辰区、津南区和偏远郊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相对偏低。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看,除河北区和静海区税收收入同比下降外,其余下辖区税收收入均同比增长,其中南开区、红桥区和武清区增幅超过30%;同年,天津市下辖各区非税收入增速分化较明显,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增长带动下,和平区非税收入同比增长161.1%,增速居全市首位。综合影响,2023年天津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其中宁河区、红桥区和和平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57.3%、26.8%和24.5%,居全市前列,剩余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在20%以下,河东区最低,为3.7%。整体看,2023年,随经济恢复发展、土地及房地产市场相关税种增收,天津市下辖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普遍有所回升。

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看,2023年除蓟州区财政支出小幅缩减外,其余下辖区均增加财政支出,其中宝坻区、宁河区、武清区和北辰区增幅最大。综合上述影响,2023年除河西区、和平区和蓟州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有所提升外,其余下辖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有所下降,其中宝坻区和武清区降幅超过20个百分点,降幅居全市前列,河东区、红桥区和东丽区降幅相对较小,在10个百分点以内,其余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降幅在10-20个百分点之间。2023年,滨海新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74.0%;中心城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处于47%至69%之间,其中除河西区和和平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高于60%外,其余中心区域该指标均低于52%;环城区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水平分化较大,东丽区以72.3%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居于该板块首位,其余下辖区该指标处于55%-60%之间;偏远郊区中武清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51.9%,其余下辖区该指标均低于40%,蓟州区以29.1%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位列全市末位。整体看,除滨海新区、河西区、和平区和东丽区外,其余下辖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均较弱。

2024年上半年度,天津市下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数据缺失较多,从已获取相关数据情况看,东丽区和南开区2024年上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1%和15.3%,增速均高于全市水平;蓟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3.1%,降幅较明显。2024年1-8月,西青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33亿元,同比增长14.9%,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52.9%。除上述区域外,其余下辖区2024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数据未获取。

2.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从中指数据库披露的土地成交情况看,2021-2023年天津市土地成交总价分别为1128.82亿元、398.67亿元和628.11亿元,其中2021年全市土地成交集中于除滨海新区外的其他三大板块,土地成交总价同比增长11.0%;2022年房地产行业下行较快,天津市各板块土地成交总价同比降幅均超过50%,当年全市土地成交总价同比下降64.7%;2023年全市土地成交集中于除偏远郊区外的其他三大板块,随购房政策松绑及信贷政策优化,中心城区、环城区域、滨海新区土地成交总价同比分别增长128.3%、29.6%和56.7%。

由于新政释放的购房需求逐渐消耗,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各板块土地成交总价同比降幅均超过30%,当期全市土地成交总价同比下降55.76%至183.05亿元,约占2023年全年土地成交总价三成;其中中心城区降幅最大,土地成交总价较上年同期下降81.2%至34.01亿元;偏远郊区降幅次之,土地成交总价较上年同期下降57.1%至16.35亿元;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土地成交总价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32.8%和31.5%。

从基金收入实现情况看,由于外环线以内地块出让收入纳入市级财政,近年来天津市中心城区基本未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个别区域有零星收入也主要来自专项债务对应项目的专项收入等;东丽区和北辰区部分区域位于外环线以内,基金收入规模通常小于成交土地出让金规模。2023年,滨海新区和环城区域土地成交量有所提升,基金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1.8%、12.7%至128.94亿元和68.95亿元,但偏远郊区土地市场仍呈疲态,2023年基金收入较上年下降16.9%至67.29亿元。分区域看,2023年,滨海新区基金收入规模仍遥遥领先,是唯一超过百亿的下辖区;除武清区外,环城四区和偏远五区其他区域基金收入均低于30亿元,静海区、宁河区和蓟州区以7.81亿元、4.37亿元和2.76亿元位列全市(不含中心城区)末三位。从增速来看,2023年位于环城区域的北辰区和西青区基金收入增幅最大,分别为152.0%和44.9%,滨海新区和武清区增速次之,分别为31.8%和26.3%,其余下辖区(不含中心城区)基金收入较上年有所下滑,其中静海区降幅最大,达70.1%。

基金支出方面,2023年除滨海新区外其他三个板块政府性基金支出均保持增长,其中中心城区和环城区域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随专项债务对应项目投资增加分别较上年增长426.3%和13.1%,偏远郊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随基金补助收入增长而同比增长57.1%;滨海新区基金预算支出同比下降25.1%,系其他支出缩减导致。从基金预算自给情况来看,滨海新区、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53.0%、25.1%和17.2%,均处于较低水平,上述三大板块仍面临较大的收支平衡压力;从变动趋势来看,2023年滨海新区基金预算自给率有所提升,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的大部分下辖区基金预算自给率下滑。分区域看,2023年滨海新区、武清区和西青区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53.0%、50.5%和36.6%,位列全市前三位,其余区域基金预算自给率均低于30%,宝坻区以5.7%的基金预算自给率位列全市末位。

三、天津市及下辖各区债务状况分析

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分布于市级、滨海新区、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中心城区已无存续发债城投企业。目前,天津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和城投债余额均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城投债发行也集中于上述区域,截至2024年9月末全市存续城投债余额约占带息债务余额的三分之一。从债务负担看,除中心城区政府债务相对较低、已无存续发债城投企业外,市级及其他三大板块政府债务及城投企业债务负担均重,板块内各区域城投企业普遍面临较大的债务周转压力。

2023年10月以来,依托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券模式重启,作为“重点省份”的天津市获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倾斜,截至2024年11月15日,天津市已发行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券1749亿元,占全国发行规模的9.8%,发行规模仅次于贵州省;同时,受益于政策利好持续释放,2023年8月以来天津市级及各区域城投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普遍明显下降,平均发行期限普遍有所拉长,而2024年8月以来,天津市城投债发行成本又有所回升。全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仍很大,随着发审政策收紧,债券端新增融资明显受限,仍需关注城投债发行变化情况以及后续化债政策的持续发力情况。整体看,除中心城区外,天津市下辖其他各区城投企业总体化债进程普遍仍面临压力。

(一)天津市债务状况分析[9]

天津市政府债务以专项债务为主,2023年末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1117.6亿元,未超过当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646.1亿元,政府债务余额位列各省级行政区域第18位,较上年末上升2位。当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较上年末增加2472.0亿元,增长28.59%,增速水平较高;其中,一般债务余额2931.4亿元,占比26.4%,较上年末增加936.6亿元;专项债务余额8186.2亿元,占比73.6%,较上年末增加1535.4亿元。2023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是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的3.23倍,整体看天津市政府债务负担重。

从债务构成看,2023年末天津市地方政府债务基本为地方政府债券,全市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11111.6亿元,占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99.95%。2023年,得益于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额度倾斜,天津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明显提升,当年全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612.1亿元,是上年发行规模的1.50倍,其中新增债券1207.68亿元、再融资债券2405.3亿元;当年,天津市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1142.4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392.3亿元,其中新增债券745亿元、再融资债券1647.5亿元;当期,天津市偿还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2971.8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天津市地方政府债券余额12227.43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0.0%。

2023年10月以来,依托一揽子化债政策落地,特殊再融资置换债券模式重启,作为“重点省份”的天津市获特殊再融资债券额度倾斜。截至2024年11月15日,全国共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17800.43亿元,其中天津市发行1749亿元,发行规模仅次于贵州省,占全国发行规模的9.8%。

从城投债发行情况看,2023年以来在金融资源加持支持下,全年天津市城投债净融资额为149.46亿元,但2023年8月以来天津市被列入12个重点省份名单,城投企业新增融资受限。随着城投债市场发审政策收紧,天津市城投债发行端缩量,2024年以来天津市净融资转负,前三季度城投债净偿还694.94亿元。

从城投债发行成本来看,2023年一季度天津市城投债发行成本受“理财赎回潮”等因素影响短暂抬升至偏高水平,但二季度以来在金融资源加持支持下,城投债发行成本有所回落。2023年 8月以来在“一揽子化债”政策推动下,天津市城投债发行利率迅速下降,逼至近年的较低水平,同时长期限城投债发行额占比明显提升,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发行的各期限城投债平均发行利率均较上年同期有所压降,降幅均在200个bp以上。但2024年8月份以来,随着非标融资收缩、城投借新还旧及存量债务面临压力,天津市城投债发行成本有所回升,“924”多部委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以来政策进入密集落地期,股债跷板效应明显,固收产品再次出现赎回潮,天津市城投债发行成本抬升至近期偏高水平。

从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看,天津市存续发债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1.13万亿元[10],较上年末下降2.4%,与政府债务规模相比,是同年末全市政府债务余额的1.02倍;与地方财力相比,是2023年全市财政收入合计的3.29倍;与地区生产总值相比,是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7.6%。整体看,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虽有所下降,但偿债压力仍重。2024年6月末[11],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较2023年末略增5.05%至1.19万亿元;从期限结构看,同期末短期带息债务余额合计0.37万亿元,发债城投企业账面货币资金合计0.12万亿元,是短期带息债务余额的32.2%[12],该比值较低且未考虑受限情况,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即期债务偿付压力。从债券偿付压力看,2024年9月末,天津市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为0.28万亿元,约占带息债务余额的三分之一,从到期分布看(不考虑提前还本),1年内到期债券余额0.10万亿元,1-2年内到期债券余额0.04万亿元,二者占存续债券余额的比重分别为36.9%和14.3%,合计占比为51.2%。整体看,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很大,债务负担重,且存续债券集中于未来2年内到期,面临的债务周转压力仍大。

(二)下辖各区债务状况分析

天津市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集中在市级和滨海新区,2023年末余额分别为3085.8亿元和2642.5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8.5%和25.0%,合计占全市政府债务余额的51.5%,占比超过一半。同年末,中心城区政府债务余额合计993.48亿元,规模相对其他板块较小,较上年末增长68.1%,其中和平区政府债务余额为46.9亿元,位列全市各区末位,其余中心区域政府债务余额处于14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当年末,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政府债务余额合计分别为2074.6亿元和2321.3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0.2%和28.0%,总体增幅较大;其中,东丽区政府债务余额板块内规模最大,为74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3%;津南区、静海区和宝坻区政府债务规模板块内排名次之,分别为677.1亿元、593.9亿元和562.3亿元,较上年末分别增长18.2%、12.9%和53.7%;北辰区、武清区、宁河区和蓟州区政府债务余额处于340亿元至450亿元之间,较上年末分别增长28.0%、49.2%、10.5%和22.0%;西青区政府债务余额234.78亿元,板块内排名末位,较上年末增长25.4%。总体看,2023年以来天津市获得政府债发行额度倾斜支持,大部分下辖区政府债务保持较高增速,除中心城区政府债务规模相对较小外,其余三大板块政府债务规模均较大。

与区域财力相比,2023年末除中心城区中的和平区政府债务余额小于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外,其余区域政府债务余额均明显高于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当年末,中心城区政府债务余额是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的2.2倍,在天津市各板块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同年末,滨海新区、环城区域和偏远郊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的3.2倍、4.8倍和4.9倍,均超过3.0倍,上述三大板块政府债务负担总体较重,其中西青区和武清区该比值分别为1.8倍和2.2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蓟州区和东丽区该比值分别为10.6倍和8.0倍,政府债务负担尤重。

从城投企业分布看,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主要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存续发债城投企业个数分别为8个和5个;中心城区已无发债城投企业(和平区发债主体天津市和平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未包含在2024年Wind城投名单),其余区域发债城投企业个数均为1至3个。从级别分布看,AAA级城投企业集中分布于市级和滨海新区;环城区域及偏远郊区中,除宁河区及蓟州区发债城投企业最高信用等级为AA级外,其余区域发债城投企业最高信用等级均为AA+级。带息债务方面,2023年末,除市级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略有增长外,下辖三个板块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均有所收缩。分区域看,2023年末,滨海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2810.6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3%。同年末,环城区域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合计1241.4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2%,其中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和津南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193.09亿元、413.64亿元、243.50亿元和391.17亿元,增速分别为-2.2%、-4.3%、3.8%和3.1%,其中东丽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大,位列市内各区第三位。当年末,偏远郊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合计950.95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9%,同年末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宁河区和蓟州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228.7亿元、106.2亿元、188.6亿元、107.3亿元和320.2亿元,增速分别为-32.5%、-1.3%、-18.5%、23.9%和1.6%,其中蓟州区和武清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相对较大,分别位列市内各区第四位和第六位。除上述区域外,2023末市级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6305.05亿元,较上年末略增0.1%。

与政府债务相比,天津市级和滨海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超过其政府债务规模,2023年末合计占全市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的比重为80.6%,当年末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是其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的1.1倍和2.6倍,其余区域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均小于其政府债务余额。

与区域财力相比,2023年末天津市发债区域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均超过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城投企业偿债压力重。2023年末,蓟州区、市级、东丽区、津南区和滨海新区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是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的9.7倍、6.9倍、4.5倍、3.5倍和3.4倍,城投企业偿债压力重;其余发债区域西青区、北辰区、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和宁河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是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的1.1倍至2.4倍之间,城投企业偿债压力亦处于较重水平。

城投企业存续债券方面,天津市存续城投债仍主要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 2024年9月末市级、滨海新区存续城投债余额分别为1410.35亿元和894.50亿元,合计占全市城投债余额的81.3%;北辰区、武清区和津南区存续城投债规模次之,分别为133.40亿元、104.95亿元和97.02亿元;其余区域存续城投债规模均小于75亿元,其中蓟州区和东丽区存续城投债余额分别为15.00亿元和20.30亿元,排名全市(除中心城区外)倒数二位。与地方财力相比,除市级、滨海新区和北辰区2024年9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超过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外,其余下辖区存续城投债余额均未超过其2023年财政收入合计,城投债负担总体相对可控。

从即期偿债压力看,2024年6月末天津市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带息债务余额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分别为0.14万亿元和0.17万亿元,合计占全市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带息债务余额的81.3%;武清区和津南区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带息债务规模次之,余额分别为158.83亿元和144.28亿元;其余区域发债城投企业短期带息债务余额均小于115亿元。从货币资金对短期带息债务覆盖程度看,2024年6月末北辰区和宁河区发债城投企业货币资金对短期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相对较高,均超过50%;其余区域该比值均小于50%,即期债务偿付压力重。

从债券发行情况看,2024年前三季度,天津市城投债发行仍集中于市级和滨海新区,城投债发行规模分别为825.90亿元和653.87亿元,合计占全市城投债发行额的84.3%;当期,武清区、北辰区和津南区规模次之,发行规模分别为74.95亿元、74.04亿元和58.80亿元;同期,除上述区域外,其余区域城投债发行规模均较小,均小于30亿元,其中中心各区、偏远郊区中的蓟州区未发行城投债,东丽区仅发行2.50亿元城投债。主要受化债行情推动,2023年8月以来,各区城投债发行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债券发行期限有明显拉长趋势,同时发行利率普遍下行。2024年前三季度,市级和滨海新区城投债平均发行期限分别为3.41年和2.52年,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98%和2.77%。整体看,化债行情推动有助于缓解全市城投企业债务周转压力,但天津市下辖区域(除中心城区外)城投企业债务负担普遍偏重,区域城投企业总体化债进程普遍仍面临压力。

[1] 2018年5月16日,天津市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放宽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

[2] 2023年9月1日,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发布调整优化的房地产政策,从支持刚性住房需求、优化区域限购措施、完善住房信贷政策、鼓励发放购房补贴等方面释放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3] 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119.9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天津港片区30平方公里(含东疆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天津机场片区43.1平方公里(含天津港保税区空港部分1平方公里和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1.96平方公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46.8平方公里(含天津港保税区海港部分和保税物流园区4平方公里)。
[4] 除市级外,天津市全市和下辖各区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市级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其补助收入-市对区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全文同。
[5] 刚性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
[6] 财政支出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全文同。
[7] 文中财政收支同比增速根据绝对值计算得出。
[8] 中心城区土地出让金上缴市级财政,基金收入基本为零。
[9] 文中平均发行利率,系规模加权平均发行利率。
[10] 本次数据提取时,Wind对城投名单有调整,与上年相比,主要是不再包含天津东丽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国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津临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天津海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武清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限公司、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天津生态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和平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和天津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1] 2024年9月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数据缺失较多,故此处采用2024年6月末数据。
[12] 短期带息债务含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和其他流动负债;下辖各区分析情况与此处类似。

 作者:新世纪评级公共融资部 

 黄丹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新世纪评级
新世纪评级成立于1992年7月,是业内较早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和原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认可、具有全部评级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现拥有专业团队数百人、评级业务涵盖全部品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