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及经济基础较好。2023年,湖北省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03.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0%,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次保持在全国第7位,与后位福建省的差距得以拉大。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5万元,继续位居全国第9、中部第1,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0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从三大需求看,2023年湖北省消费在上年低基数下有所回暖;投资受益于基础设施和工业投资推动,对冲房地产投资下行,实现总体投资增长;外贸增速受外需不足影响回落,但仍高于全国水平。全年全省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增速分别为5.0%、8.5%和5.8%,分别同比下降10.0、提高5.7和下降9.1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新兴产业加快成势,经济提速发展,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55.01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增速与江苏省并列,处于全国前位;当期外贸增势良好,投资和消费保持稳定,增速分别为8.5%、6.0%和5.1%。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3年,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区域经济格局稳固,各州市经济规模分化明显,位序与上年保持一致。2023年武汉市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元,以20011.65亿元的规模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5.86%。宜昌市利用磷矿及磷化工等禀赋优势,重点突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追赶襄阳市,两市经济体量差距进一步收窄;2023年襄阳市和宜昌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42.91亿元和5756.35亿元,均约占全省的10%。2023年湖北省大部分州市投资趋势继续走低,仅荆州市和宜昌市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均在约10%水平;各地消费市场逐步改善,消费增速大幅回升,处于7-9%的相近区间;外贸发展速度均有所缩窄,除武汉市外各州市规模相对有限。2023年大部分州市经济增速呈不同程度加快,主要增速水平集中在6-8%区间,末位的咸宁市仅1.6%,亦是经济增速同比降幅最大的地区,主要受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环保压力下工业低迷影响。2024年上半年度,湖北省各州市消费增速有所放缓,除武汉市和未能获取投资数的襄阳市外,各州市消费增速均低于投资;大部分经济增速较上年变动幅度相对较小,经济体量排位未有大幅变动,仅随州市小幅超越恩施州至第11位;咸宁市经济增速恢复至5.9%的正常水平。
财政实力
2023年,在经济恢复性增长和上年低基数因素影响下,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加快,收入规模及质量在全国仍处于中上水平,同时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有所增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维持上年规模,全省财力更加提升。全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2.79亿元,同比增长12.55%,收入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市第11位,较上年前移3位;税收比率为72.39%,较上年降低1.1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列第12位,较上年后移4位。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基本维持,全年实现2884.77亿元,同比略增0.49%。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一定增长,当期实现2972.11亿元,增速为9.6%;财政自给率为43.27%,自给能力仍较弱。由于房地产市场整体延续调整态势,虽陆续出台宽松政策,但区域土地市场表现低迷,房地产市场修复尚需时日,预计短期内整体基金收入仍承压。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3年,湖北省下辖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呈现恢复性增长,收入规模排序方面主要是中上游较上年调整较多。当年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600亿元,虽增势相对较缓,但领先优势明显,贡献了全省总量的43.36%。宜昌市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产业链发展的增量税收贡献,上升表现较为突出,超过襄阳市位居第二,两市收入集中在260余亿元。黄冈市和黄石市均呈快速增长,升至第4和5位,但黄石市与后位的荆州市规模仍很接近,均约为169亿元。2023年大部分州市的税收比率继续下行,不过整体财政收入质量尚可;收支平衡能力整体较弱,除武汉市、鄂州市和黄石市外的各地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不足40%。2024年上半年度,除天门市和未披露数据的潜江市外的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缓,但整体表现仍较为强劲,9市增速位于10-20%区间,武汉市和仙桃市表现不理想,增速分别为3.56%和-6.35%。
政府性基金预算方面,2023年,由于土地市场疲弱,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减收,湖北省下辖多数地区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压力加剧,且各地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呈显著差异化。当年武汉市基金收入降幅显著收窄,实现规模1288.77亿元,同比略降3.13%,稳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44.67%;襄阳市土地出让收入高速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升至省内第三,较第二的宜昌市差距也已不大,两市基金收入分别为211.00亿元和242.51亿元。黄石市受累于土地市场低迷,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37.63%至111.02亿元收入,排序同比下跌2位。大部分地区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有所下降。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仅潜江市,较上年减少3市;黄石市和天门市降幅较为显著,2023年该比率分别同比下降49.65%和49.28%至0.66倍和0.65倍。2024年前三季度,除鄂州市、黄冈市、天门市、黄石市、十堰市5市外,湖北省下辖州市的土地出让成交额均同比下滑,且大部分城市跌幅较大,10个市同比降幅在10%以上,区域土地市场仍存在下行压力,后续基金收入面临缩量可能。
债务状况
2023年,湖北省政府债务增幅略有放缓,绝对规模仍处于全国各省市上游水平。2023年末,湖北省政府债务余额为15625.72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2.41%,较财政部规定的债务限额(16397.69亿元)低771.97亿元;债务规模被安徽省超越,居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降序第10位。湖北省地方财力对债务保障程度微幅弱化。2023年末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23倍,较上年微降0.01倍,位列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降序第17位,较上年后移3位,处于中游水平。湖北省债务期限较为合理,新增债务需遵循严格的限额管理,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3年,湖北省大多州市政府债务扩张幅度有所放缓,但大部分地区债务增幅仍维持在两位数。武汉市债务规模突出,2023年末,武汉市政府债务余额为6846.00亿元,占全省债务余额的43.81%;但凭借其强劲的财政实力,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4.28倍,居于全省中游。襄阳市新增债务额为全省第二,总体债务体量接近1200亿元,占全省债务的7.67%。恩施州是负担最重地区,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达6.74倍;天门市、鄂州市和十堰市也处于较高水平,该比率接近或超过5倍。
2023年以来,湖北省城投债市场保持活跃,发行额及存量额在全国各省处于中上水平。从区域来看,2023年除恩施州、天门市及神农架林区外,各州市均有发债;武汉市维持首位规模,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十堰市和咸宁市发行节奏较快;但2024年以来,在“控增化存”的背景下,各州市城投债发行普遍缩量。考虑含城投债的带息债务负担,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未能完全覆盖城投企业带息债务。黄石市债务负担最为突出,其2024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当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高达8.07倍。荆门市、荆州市和襄阳市债务负担也较重,该比率接近及超过7倍的水平。
(一)湖北省经济实力分析
湖北省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及经济基础较好。2023年,湖北省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全年经济总量位次保持在全国第7位,与后位福建省的差距得以拉大。从三大需求看,2023年消费市场回暖,投资和外贸增速回落。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新兴产业加快成势,经济提速发展,增速与江苏省并列,居于全国前位。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东邻安徽,南界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北与河南毗邻,陆地面积为18.5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4%。2023年,湖北省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803.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0%,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仍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各省”)降序第7位,与后一位的福建省差距有所拉大,高于其1448.53亿元。当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5538元,继续位居全国第9、中部第1,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07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9%。2024年以来,湖北省新兴产业加快成势,经济提速发展,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655.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增速与江苏省并居全国第五。
受生育率下滑以及人口重新加速向东部地区流动迁移影响,2023年湖北省十来年首次出现常住人口负增长(不考虑2020年因疫情影响)。2023年,湖北省常住人口为5838万人,较2022年减少6万人;总量仍居全国第10、中部第4。湖北省城镇化率为65.47%,较上年末提高0.80个百分点,继续居中部第1,但仍未及全国水平(66.16%)。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湖北省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023年提速运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5073.38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5.50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增加值30514.74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9.3:39.5:51.2调整为9.1:36.2:54.7。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三产结构较为稳定,工业增速加快,当期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815.77亿元、16141.94亿元和21697.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7.0%和5.1%;三次产业结构为9.1:38.8:52.1。
湖北省是中部重要的工业基地,凭借科教资源及产业基础,已具备较为齐全及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涵盖汽车、冶金、食品、电力、化工、纺织、电子及医药等。2023年,湖北省工业生产承压,规上企业效益下滑。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仍稳居全国工业大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由于能源物流及用工成本持续高企,企业成本负担加重、盈利空间缩小。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344.78亿元,下降10.6%,低于营收增速(0.3%)10.9个百分点;亏损面16.75%,大于上年2.28个百分点。具体来看,重点行业转型提质,有力支撑全省工业。随着湖北省加快发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汽车行业全年规上行业增加值增长4.8%,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1.6%;汽车整车产量179.0万辆,同比下降5.2%,主要系基本型乘用车下降所致,当年新能源汽车大幅增长30.6%至38.8万辆。化工行业在稳增长等政策下国内需求的边际改善、行业去库后的供给优化、原料磷矿石价格提振及出口恢复增长等因素带动下,景气度有所提升,2023年增速大幅转正,为20.7%,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5%。电气机械也实现两位数增长,当年为20%。烟草、钢铁、计算机通信电子业弱势运行,增加值全年累计分别增长5.2%、4.3%、5.1%,小幅低于整体工业增速。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增速转负。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工业运行持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电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化工业分别增长35.8%、20.4%、16.7%;汽车、钢铁业承压,增加值分别为-2.9%和1.7%。
2023年,湖北省坚持培育新动能,产业体系不断优化。2023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快于规上工业增速0.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12.8%,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现有产业基础以及国家战略需求下,湖北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5大优势产业,“51020”为湖北现代化产业集群的“骨架”: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等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10个5000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北斗及其应用等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湖北省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优势产业营收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汽车制造与服务营收8520亿元,“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已达到8470亿元,大健康产业规模达到8810亿元。湖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服务业方面,2023年,餐饮、零售、文旅体育、交通运输等聚集性接触性服务业行业加速恢复,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增长较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7.3%、9.8%、7.8%。金融业运行稳定,信贷投放继续量增面扩,2023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万亿元;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7万亿元,同比增长9.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9.7%。湖北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效益快速提升,全年全省企业营业收入9627.57亿元,增长12.8%;营业利润841.03亿元,增长29.8%。2024年以来湖北省服务业保持良好态势,1-8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500.75亿元,增长8.7%。
房地产市场方面,湖北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以期有效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但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市场不振、结构性矛盾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湖北省楼市表现继续筑底,房地产投资及销售端均处于下行态势。2023年湖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转负,为-3.5%,较上年下降4.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指标降幅收窄,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5264.7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6%,降幅比上年收窄 14.0 个百分点;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619.46亿元,下降5.8%,降幅比上年收窄 19.5 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投资同比下降7.5%,商品房销售面积3436.2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88%,销售额2820.19亿元,同比下降15.47%。目前,湖北楼市整体地产政策进一步宽松,积极响应9月底中央发布的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一系列利好政策,但居民收入预期偏弱、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市场修复节奏。
从三大需求看,湖北省2023年消费市场回暖,投资和外贸增速回落,呈现平稳增长。
具体来看,湖北省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0%,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仍主要依托基础设施和工业领域投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继续补短板,当年增长6.4%;工业投资效应有效释放,全年工业投资增长10.0%,快于全部投资5.0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增长贡献率达到66.5%。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0%,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4%,制造业投资增长15.9%。
2023年以来,湖北省出台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措施,内需潜力有效释放,消费市场活跃度提升。全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041.89亿元,增长8.5%,增速较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餐饮业销售额(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5.5%、8.0%、10.9%、14.0%。分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和出行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11.1%、8.4%、9.1%、10.0%;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10.8%、8.5%。升级类产品销售延续旺盛势头,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94.3%、41.6%、29.6%。2024年以来,湖北省消费市场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12.78亿元,同比增长5.1%。
对外贸易方面,2023年湖北省进出口总体增速高于全国水平,全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6449.7亿元,比上年增长5.8%,虽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但较全国水平高5.6个百分点,进出口额在全国省区市中排名第15位,比2022年提升2位。其中,进口2116.4亿元,增长7.9%;出口4333.3亿元,增长4.7%。得益于扎实的工业基础及完善的产业链,湖北省出口品类丰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2023年,湖北省出口机电产品2215.9亿元,增长13.5%,占湖北省出口总值的51.1%;出口劳密产品777亿元,增长37%,占17.9%;机电产品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60.8亿元,增长91%。同年,湖北省内部需求持续恢复,大宗产品进口规模扩大。2023年,湖北省进口大宗商品3681.1万吨,增加63%;价值638.6亿元,增长45.4%,占湖北省进口总值的30.2%。湖北对前两大贸易伙伴东盟、欧盟进出口额分别为1085.2亿元、825.6亿元,分别增长13.6%、10.1%;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3090.2亿元,增长12.3%。2024年以来,湖北外贸增势良好,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额4928.3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24.3亿元,增长8.9%;进口1604.0亿元,增长7.6%。
(二)湖北省财政实力分析[1]
2023年,在经济恢复性增长和上年低基数因素影响下,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加快,收入规模及质量在全国仍处于中上水平,同时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有所增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维持上年规模,全省财力更加提升。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经济运行持续向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一定增长,自给能力仍较弱;房地产市场整体延续调整态势,虽陆续出台宽松政策,但区域土地市场表现仍低迷,房地产市场修复尚需时日,预计短期内整体基金收入仍承压。
2023年,在经济恢复性增长和上年低基数因素影响下,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加快,同时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有所增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维持上年规模,全省财力进一步提升。湖北省2023年全省财政收入合计[2]为11538.58亿元,较上年增长8.2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为4899.48亿元,较上年增长10.04%,占财政收入合计的42.46%。同年,湖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2884.77亿元,继续低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金额,对财政收入合计的贡献率降至25.00%,同比下降1.92个百分点,同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小幅提升至32.00%。
2023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绝对规模及质量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全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92.79亿元,同比增长12.55%,收入规模位居全国各省市第11位,较上年前移3位。从收入构成来看,湖北省地方税收收入2673.15亿元,增长10.84%;税收比率为72.39%,较上年降低1.11个百分点,收入质量仍较高,在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列第12位,较上年后移4位。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为最主要税种,2023年大幅增收41.82%至1105.98亿元,主要系上年留抵退税较多拉低基数所致,单项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2.34%。次之为企业所得税,2023年为374.44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4.01%,主要受减免税政策实施及企业效益弱化影响,同比下降8.58%。土地增值税、契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实现收入252.38亿元、221.92亿元和177.17亿元,前两项主要受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继续下滑,分别下降5.58%和10.67%;城市维护建设税降幅为1.48%,系因计税基础增值税和消费税减收所致。湖北省非税收入得益于进一步盘活国有资源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当年非税收入为1019.65亿元,同比增长17.27%,其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比达41.51%,亦是当年非税主要增量来源,此外专项收入占比也较高,当年为25.38%。
2023年,湖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恢复增长。全年全省实现支出9299.07亿元,同比增长7.83%。同期,湖北省财政自给率[3]有所提高,2023年较上年升高1.66个百分点至39.71%,仍处于较低水平。从具体支出科目看,当年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及公共安全等刚性支出合计5179.85亿元,增长6.04%,支出规模占总额的55.70%,在持续增进民生、社会服务需求下,除公共安全外的其他四项支出均有不同幅度增长。此外,城乡社区支出862.25亿元,实现恢复性增长14.86%;农林水支出则随着支持农业转型发展、乡村振兴、水利建设持续,当年支出额953.45亿元,较上年小幅增长3.09%。
湖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影响较大。2023年,湖北省土地市场持续疲软,但在上年低基数影响下,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基本维持,全年实现2884.77亿元,同比略增0.49%,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2307.20亿元,同比下降5.93%,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79.98%;专项债券对应项目专项收入则为287.55亿元,同比增长83.15%,系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长的主要成因。支出方面,同年湖北省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955.46亿元,较上年下降14.02%,其中城乡社区支出金额随着国有土地相关支出减少而有所降低,全年完成2443.72亿元,同比下降5.30%,占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比重升至61.78%,而其他支出减少33.28%至1027.69亿元。2023年湖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4]为72.93%,较上年回升10.53个百分点。
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972.11亿元,同比增长9.6%;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6868.96亿元,同比增长4.2%。当期,湖北省财政自给率为43.27%,较上年有所升高,仍处于较低程度。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数据未有公开披露,从土地市场角度看,2024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仍处调整期、房企拿地意愿不足,土地市场表现低迷,预计拖累整体基金收入水平。根据中指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土地出让5083.23万平方米,出让总价540.9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87%和21.57%。
湖北省下辖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宜昌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鄂州市、黄冈市、咸宁市、随州市等12个省辖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1个民族自治州以及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基本都处在长江沿线或长江经济带。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湖北省各地区可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武汉市;第二梯度是两个省级副中心襄阳市、宜昌市;第三梯度由其余各市组成。
在城镇体系布局方面,根据2024年9月公布的《湖北省域战略规划》,湖北省加快建设以武汉、襄阳、宜昌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增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具体为,将武汉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促进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共担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职能;增强襄阳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带动十堰、随州、神农架;强化面向渝东、湘西、鄂西北的区域辐射势能,将宜荆荆(宜昌、荆门、荆州)都市圈建设成为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完善城市发展布局上,推动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武汉主城功能升级,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对全球人才资本、创新等资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推动襄阳、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域发展;建设鄂州、黄石、黄冈、孝感、咸宁、十堰、随州、荆州、荆门、恩施等地区中心城市。区域协调机制已完善,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三大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领导小组下设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襄阳都市圈3个专项协调机制分别由省长、省委副书记和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担任召集人。相关区域发展规划也已编制完成,《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已于2022年12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于2023年2月出台;《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和《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于2023年3月编制完成。建设三大都市圈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计划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一)下辖各州市经济实力分析
2023年,湖北省“一主两副”的区域经济格局稳固,各州市经济规模分化明显,位序与上年保持一致。2023年武汉市经济体量突破2万亿元;宜昌市利用磷矿及磷化工等禀赋优势,重点突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追赶襄阳市,经济体量差距进一步收窄,两市地区生产总值均在5000亿元以上。2023年湖北省大部分州市投资趋势继续走低,仅荆州市和宜昌市增速仍保持两位数,均在约10%水平;消费市场逐步改善,消费增速大幅回升,处于7-9%的相近区间;外贸发展速度均有所缩窄,除武汉市外各州市规模相对有限。2023年大部分州市经济增速呈不同程度加快,主要增速水平集中在6-8%区间,末位的咸宁市仅1.6%,亦是经济增速同比降幅最大的地区。2024年上半年度,湖北省各州市消费增速有所放缓,除武汉市和未能获取投资数的襄阳市外,各州市消费增速均低于投资;大部分经济增速较上年变动幅度相对较小,经济体量排位未有大幅变动,仅随州市小幅超越恩施州至第11位。
从区域经济情况看,2023年湖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普遍提升,但地区生产总值排序未发生变动,“一主两副”的区域经济格局稳固,其他城市体量相对偏小且呈现梯度差异的格局。省会武汉市经济首位度强,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0011.6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5.86%。两大省级副中心襄阳市和宜昌市仍分列全省第2-3位,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842.91亿元和5756.35亿元,均约占全省的10%;但受新能源汽车产业冲击,宜昌市加速追赶,两地经济体量差距进一步收窄。排名第四位的荆州市经济总量为3151.49亿元,孝感市和黄冈市加速追赶,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000亿元,分别为2919.85亿元和2884.68亿元。十堰市、荆门市及黄石市规模相近,分别为2359.03亿元、2272.30亿元和2108.96亿元。咸宁市与上位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年经济体量为1819.23亿元。恩施州、随州市、鄂州市和仙桃市地区生产总值依次梯度分布在1000亿元至1500亿元区间。经济体量排名末三位的分别为潜江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其中潜江市和天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904.92亿元和712.17亿元,神农架林区大片属于林区范围,生态保护职责较重,经济基础薄弱,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仅40.80亿元。
从经济增速来看,2023年大部分州市经济增速呈不同程度加快,主要增速水平集中在6-8%区间,各地差异不大。其中,神农架林区由于上年低基数效应及旅游业大幅回暖带动,以7.8%增速水平位列第一,同比大幅提升7.6个百分点。同年突破7%的还有宜昌市,利用磷矿及磷化工等禀赋优势,重点突破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及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当年经济增速达7.1%。黄石市、孝感市继续保持上年全省前列水平,分别为6.80%和6.70%,荆门市加快追赶,当年增速为6.7%,较上年提升5.7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荆门石化转型升级及汽车制造、动力电池行业产能释放。其后的7市经济增速相对集中,2023年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十堰市、鄂州市、黄冈市和恩施州均位于6-6.4%区间,其中天门市在上年负增长后逐步恢复。武汉市主要受累于大基数,2023年经济增速略低于全省水平,为5.7%,但从GDP增量看贡献了全省的55.36%,对全省经济增长仍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另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的4市中,襄阳市、随州市和仙桃市相近,分别为4.8%、4.8%和4.6%,其中襄阳市主要因传统燃油车产业链受新能源汽车冲击,增速有所放缓;最低的咸宁市仅1.6%,亦是经济增速同比降幅最大的地区,较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主要由于区域产业结构处于调整阵痛期,钢铁企业因产量合规限制和价格大幅回落,工业低迷影响。
2023年,湖北省下辖各州市中,省会武汉市作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较强的人口吸纳能力,其余地市中,8市人口微增,10市人口减少。武汉市是省内唯一常住人口超千万的城市,2023年达1377.40 万人,占全省的23.59%,较上年增加3.50万人,亦是当年人口变动量最大的城市。黄冈市、襄阳市、荆州市为省内突破5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分别为579.22万人、527.85万人、513.55万人。孝感市和宜昌市在400万人左右。其余州市的常住人口低于350万人,其中随州市、恩施州、仙桃市、十堰市、天门市、孝感市及潜江市7市的减额在1-1.4万人区间。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来看,宜昌市仍为省内首位,但与武汉市差距有所缩窄,两市分别为14.68万元和14.55万元,其后的鄂州市、襄阳市和潜江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于11万元左右。其余州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5万元),天门市和咸宁市系唯二指标下降的地区,分别较上年下降0.13万元和0.21万元至6.47万元和6.96万元;最低的恩施州仅4.36万元。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23年湖北省大部分州市三产增速加快,已实现各州市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其中,武汉市、神农架林区的三产占比超过60%,前者主要由于产业成熟化,第三产业存在发展优势;后者主要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旅游业为其主导产业。恩施州、十堰市、咸宁市、鄂州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位于50-60%区间。黄冈市、荆州市、恩施州一产比重相对较高,当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19.81%、19.26%、17.97%。从增加值增速变动看,2023年各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普遍提高,分布在5.7-8.3%区间。除荆门市、黄石市、神农架林区外,各市第三产业增速均相对高于第二产业。神农架林区扭转上年下滑趋势,二产增加值以11.8%的增速跃升全省第一。并居第二的荆门市和黄石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均为7.5%。其余各市的二产增加值增速均未超6.5%。由于工业转型及环保压力,咸宁市工业发展不继,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滑至-7.8%的最低水平,为唯一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下滑地区。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3年湖北省大部分州市投资趋势继续走低,仅2市增速仍保持两位数水平。前两位的荆州市和宜昌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0.1%和10.0%;仙桃市接近10%,为9.4%。之后各市主要分布于5.6-8.5%的相近区间,其中天门市在工业投资恢复下实现转正,与潜江市一并为全省唯二投资增速提升地市,分别同比加快19.7和3.5个百分点至7.0%和8.1%。当年增速较低的咸宁市、武汉市和神农架林区分别为2.9%、0.3%和-17.0%,其中咸宁市主要由于工业投资下滑拖累,同比下降14.30个百分点,系当年降幅最大地市;武汉市主要受基建投资收缩及工业投资乏力影响,投资较上年基本持平;神农架林区投资增速仅同比回升0.4个百分点,仍延续上年大幅度下滑趋势,区域投资需求不足。
在房地产投资方面,2023年湖北省各州市房地产市场仍较低迷,除未能获取的恩施州、神农架林区和咸宁市可比数据外,各州市房地产投资普遍进一步回落,13市已呈负增长,较上年增加4市,其中降幅超过两位数的有9市。最低的随州市房地产投资下降12.9个百分点至-33.9%。荆州市、黄冈市和天门市投资降幅也较大,分别同比下降23.7%、24.0%和26.3%。荆门市虽较上年有所回温,但仍处于-12.6%的较弱水平。而当年唯一投资保持正增长的仅有武汉市,继续低位徘徊,增速同比下降3.0个百分点至2.5%。
消费方面,随着居民需求释放及地区促消费政策带动消费复苏,2023年湖北省各州市消费市场逐步改善,社会消费规模排序较上年一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首位,实现7531.90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1.33%。分列第二三位的襄阳市和宜昌市分别为2196.64亿元和2031.54亿元。荆州市、黄冈市、十堰市与孝感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布于1300-1900亿元区间。其后的黄石市和荆门市规模略高于1000亿元。余下8个州市均未超过900亿元,神农架林区以19.39亿元的消费总额位列最末。从增速来看,各市消费增速大幅回升,均处于7-9%的相近区间。恩施州、孝感市和宜昌市分别以9.0%、8.9%和8.8%的水平居于前三。增势弱于全省水平(8.5%)的9市中,咸宁市、荆门市、鄂州市、仙桃市处于末四位,增速区间在7.4-7.8%。
进出口方面,2023年,湖北省仍呈现武汉市绝对领先地位,其余各州市外贸依存度偏低的整体格局,但除未能获取的神农架林区外,受外部经济环境及国际贸易需求变化,各州市外贸发展速度均有所缩窄,且随着自身产业结构变动,差异化程度继续扩大。具体看,2023年武汉市进出口总额为3532.2亿元,占全省的57.24%,在消费电子产业复苏、汽车产业逐渐壮大的结构性调整中承压上行,较上年增长2.9%,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降幅为全省最低。黄石市依托铜冶炼、电子产业发展,外贸规模大幅增长20.3%至482.8亿元,位居全省第2,与后位的差距得以拉大。襄阳市继续呈追赶态势,进出口额已与宜昌市接近,两市分别为442.3亿元和445.7亿元,维持第三四位次。其后的荆州市外贸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后位的孝感市已突破200亿元,两市分别为217.5亿元和210.8亿元。其余州市的进出口额不足200亿元,潜江市和荆门市增速较上年高位回落至负增长,一并表现下滑趋势的还有随州市和仙桃市,上述4市较上年同比下降区间在10-20%。维持末三位排名的鄂州市、恩施州和天门市分别为58.70亿元、35.40亿元、17.10亿元,其中鄂州市和恩施州仍呈现高位增势,同比增长39.20%和78.30%。
2024年上半年度,湖北省各州市经济体量排位未有大幅变动,仅随州市小幅超越恩施州至第11位,大部分经济增速较上年变动幅度相对较小,处于4.1%-7.5%的相近水平。当期,武汉市实现9975.19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仍显著超越其他地级市;分列二三位的襄阳市和宜昌市分别实现2760.02亿元和2640.64亿元,其后的荆州市、孝感市、黄冈市、十堰市和荆门市分布在1100-1500亿元,黄石市突破1000亿元至1051.21亿元,以7.5%增速水平领先全省。之后的8个州市主要在300-1000亿元区间,其中咸宁市为969.39亿元,增速恢复至5.9%,略高于全省水平;同期潜江市与神农架林区一并为省内降幅最为显著的两市,前者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至4.4%,后者经济体量及增速均为省内末位,分别为15.24亿元和4.1%,增速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从消费市场来看,各州市消费市场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2024年上半年度各州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主要集中于5.0-6.5%的水平。消费增速低于5%的有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咸宁市、仙桃市。投资方面,除未能获取的襄阳市外,各州市投资均保持正增长,增幅主要分布在6-10%区间,最高的天门市为9.8%,武汉市虽较上年有所提升,但增速仍偏低,为2.6%。
(二)下辖各州市财政实力分析[5]
1.下辖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2023年,湖北省下辖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呈现恢复性增长,收入规模排序方面主要是中上游较上年调整较多。当年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600亿元,虽增势相对较缓,但领先优势明显,贡献了全省总量的43.36%。宜昌市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产业链发展的增量税收贡献,上升表现较为突出,超过襄阳市位居第二,两市收入集中在260余亿元。黄冈市和黄石市均呈快速增长,升至第4和5位,但黄石市与后位的荆州市规模仍很接近,均约为169亿元。2023年大部分州市的税收比率继续下行,不过整体财政收入质量尚可;收支平衡能力整体较弱,除武汉市、鄂州市和黄石市外的各地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不足40%。2024年上半年度,除天门市和未披露数据的潜江市外的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缓,但整体表现仍较为强劲,大多增速为两位数,武汉市和仙桃市表现不理想,增速分别为3.56%和-6.35%。
湖北省下辖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总体序列与经济总量比较存在差异,主要系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不同影响,但单位GDP财税产出能力总体偏弱。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看,2023年除神农架林区外,各州市均小幅上升,主要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带动。神农架林区保持领先地位,该比值达14.23%。黄石市由于税收增长,增幅为全省第一,同比提高1.33个百分点至8.03%,超越武汉市(8.00%)升至全省第二。鄂州市也呈现较快提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为7.12%,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其余各州市主要位于3.5-6.3%的区间,仙桃市、潜江市和天门市均处于弱势水平,均不高于4%。
2023年,湖北省下辖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呈现恢复性增长,收入规模排序方面主要是中上游较上年调整较多。当年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600亿元,规模优势明显,以1601.20亿元规模占全省的43.36%比重。宜昌市凭借新能源动力电池及产业链发展带来的增量税收贡献,超过襄阳市位居第二,但并未拉开差距,两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268.99亿元和265.56亿元。黄冈市以177.76亿元的收入规模升至第4位。黄石市增加矿产资源出让和特许经营权出让等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使得非税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税收也随经济恢复增加,收入规模前移2位至第5位,同时紧随其后的荆州市排序同比下跌2位,但两市规模仍很接近,分别为169.38亿元和168.75亿元。孝感市收入规模较前述两市差距也不大,2023年为162.52亿元,较上年后移1位至第7。其余各州市排名未变,当年大于100亿元的还有十堰市、荆门市和咸宁市,分别为139.42亿元、122.79亿元、106.97亿元。此外的7个州市均不足100亿元,地级市中规模最小的随州市为61.09亿元,四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中收入最小的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分别为25.12亿元和5.81亿元。从增速[6]来看,2023年各州市均为正增长,且较上年明显加快,除武汉市外均为两位数。其中,9市增速高于20%、7市位于10-20%区间。首位的黄冈市达26.20%,主要依托一次性罚没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加非税收入,以及税收恢复增长带动;武汉市增势相对较缓,当年为6.41%,已至全省末位。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及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2023年湖北省各州市税收规模不同程度增长,但由于各地强化财源建设和收入征管的基础上,着力盘活国有“三资”,充分挖掘增收潜力,非税收入亦有持续增量,综合影响下,大部分州市的税收比率继续下行,不过整体财政收入质量尚可。其中,神农架林区税收增长叠加非税略降,基数放大效应下税收比率同比提高12.37个百分点至84.57%,跃升至首位。武汉市、仙桃市和孝感市产税能力仍处于前列,税收比率集中在80%左右。相对高位的宜昌市、潜江市和咸宁市分别为75.78%、74.01%和72.82%。其后10个州市税收比率均低于全省水平(72.39%),末位的鄂州市低至57.70%,同比减少7.72个百分点,弱化幅度居于全省首位。从税收规模情况来看,2023年武汉市税收总体规模1298.35亿元,较省内其余各市保持量级优势。分列第二三的襄阳市、宜昌市税收分别为203.83亿元和191.47亿元,前者主要系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量实现反超并拉开一定差距。孝感市、黄冈市、荆州市、黄石市税收集中分布在105-130亿元。其余10州市税收收入均在100亿元以下,不足20亿元的有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分别为17.58亿元和4.91亿元。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情况看,2023年,湖北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普遍提高,但仍处于整体较弱格局。武汉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显著强于其余州市,2023年财政增收减支作用下,自给率继续升高至72.65%,同比上升4.9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亦为全省首位。鄂州市在财政支出加大影响下自给率同比跌落8.01个百分点至54.36%。同年黄石市回升至52.58%。其余州市自给率均在40%以下,末三位的神农架林区、天门市、恩施州分别为25.34%、24.80%、19.68%,其中神农架林区、天门市该比率较上年略有下滑。
2024年上半年度,除仙桃市和未披露数据的潜江市外,湖北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普遍增长,规模序列存在一定变动。当期,武汉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1.24亿元,绝对规模占全省的42.57%。宜昌市实现财政收入177.00亿元,同比增长12.42%,进一步拉大与襄阳市(158.00亿元)差距。孝感市连升三位至第4位,黄石市维持第5位次,黄冈市后移两位,荆州市下滑至第7位,不过上述4市财政收入集中在100-115亿元区间,相隔两市之间绝对值差距较小。其余10个州市收入均不足85亿元,地级市中规模最小的随州市为34.81亿元,四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收入分布于3-23亿元。从增速看,受上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以及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2024年上半年度,除天门市和未披露数据的潜江市外,各州市财政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整体表现仍较为强劲。大部分州市财政收入正增长,9市增速位于10-20%区间,居于前三的鄂州市、天门市和恩施州增速分别为19.90%、16.90%和16.25%。襄阳市、咸宁市、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和黄冈市集中于7-9%区间。武汉市和仙桃市表现不理想,增速分别为3.56%和-6.35%,后者主要受非织造布行业内贸降幅较大、政策优惠减收、上年基数大等因素影响,税收呈现一定降幅。从财政自给能力看,除未能获取财政支出数据的随州市、仙桃市和潜江市,大部分市的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呈现不同程度提升。武汉市以80.68%水平居于首位。鄂州市和黄石市水平较高,分别为76.36%和72.58%,其后的宜昌市为56.49%,三市自给率提升幅度均在两位数。其余市自给率均不及45%,神农架林区、恩施州和天门市处于24-28%的低水平。
2.下辖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3年,由于土地市场疲弱,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减收,湖北省下辖多数地区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压力加剧,且各地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呈显著差异化。当年武汉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显著收窄,整体规模稳居全省第一,襄阳市土地出让收入高速增长,政府性基金收入升至省内第三,较第二的宜昌市差距也已不大。黄石市受累于土地市场低迷,政府性基金收入降幅显著。大部分地区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有所下降。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仅潜江市,较上年减少3市;黄石市和天门市大幅下降至0.66倍和0.65倍。2024年前三季度,除鄂州市、黄冈市、天门市、黄石市、十堰市5市外,湖北省下辖州市的土地出让成交额均同比下滑,且大部分城市跌幅较大,10个市同比降幅在10%以上,区域土地市场仍存在下行压力,后续基金收入面临缩量可能。
湖北省各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2023年由于土地市场疲弱,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持续减收,多数地区土地出让收入下行压力加剧,且各地政府性基金收入继续呈显著差异化。武汉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88.77亿元,同比略降3.13%,实现大幅收窄,整体规模仍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占全省的44.67%。其后,宜昌市收入规模实现12.52%增速,襄阳市土地出让收入高速增长44.70%而升至省内第三,两市分别为242.51亿元和211.00亿元。黄石市受累于土地市场低迷,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37.63%至111.02亿元收入,排序同比下跌2位,与前位的荆州市164.00亿元规模及21.29%增速相较,也有一定差距。孝感市和十堰市较上年小幅下降但仍存有一定规模,分别为97.05亿元和92.96亿元。鄂州市在上年低基数下反弹,实现46.79%增速和79.78亿元收入,与前后位次的咸宁市(81.31亿元)和黄冈市(79.04亿元)规模相近。其余7州市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低于72亿元,随州市较上年增速继续提高,同比增长15.70%至32.75亿元,天门市高位回落至-41.61%,收入规模16.41亿元,仅高于1.63亿元的神农架林区。
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3年湖北省大部分地区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有所下降。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超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区仅潜江市(该比值为1.36倍),较上年减少3市。荆州市微升至0.97倍,宜昌市和仙桃市也处于0.90倍的较高水平。其余13个州市比值均在0.90倍以下,黄石市和天门市均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大幅下降至0.66倍和0.65倍,降幅分别高达49.65%和49.28%。黄冈市和神农架林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相对最小,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44倍和0.28倍。
(一)湖北省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湖北省政府债务增幅略有放缓,债务规模被安徽省超越,但绝对规模仍处于全国各省市上游水平。湖北省财力对债务保障程度微幅弱化,不过债务期限较为合理,加之新增债务需遵循严格的限额管理,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23年,湖北省政府债务增幅略有放缓,但绝对规模仍处于全国各省市上游水平。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政府债务余额为15625.72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2.41%,较财政部规定的债务限额(16397.69亿元)低771.97亿元;债务规模被安徽省超越,居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降序第10位。同年末,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分别为5647.09亿元和9978.6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5.37%和16.83%,占政府债务的比重分别为36.14%和63.86%,随着项目收益类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增加,专项债务占比进一步提高。根据2024年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财政部正式下达我省新增政府债务限额2033亿元;为压实市县还款责任,调减再融资债券额度122.9亿元,全省债券再融资额度调整为849.5亿元。
随债务扩张,湖北省地方财力对债务保障程度微幅弱化。2023年末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23倍,较上年微降0.01倍,位列全国36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降序第17位,较上年后移3位,处于中游水平;同年末,一般债务余额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53倍,专项债务余额是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的3.46倍,相关财政收入规模对债务覆盖程度有限。
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券存量及新发行规模均处于全国中上水平。2023年,湖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156亿元,在全国36个已发债省市排序第14位,较上年后移6位。湖北省新发行的债券类型大部分为新增债券,全年发行新增债券2019.8亿元,主要投向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和农林水利等,为全省重大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再融资债券1136.2亿元,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2024年前三季度,湖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759.17亿元,在全国36个已发债省市排序第9位。2024年9月末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17232.08亿元,仍位列36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10位。
湖北省地方政府债务以中长期为主,期限结构相对合理。2024-2026年湖北省政府债务到期本金分别为1171亿元、1233亿元和1443亿元,未来三年到期债务本金合计占比25%。同时,新增债务需遵循严格的限额管理,湖北省政府债务规模未超限额,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二)下辖各州市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湖北省大多州市政府债务扩张幅度有所放缓,但大部分地区债务增幅仍维持在两位数。武汉市债务规模突出,2023年末,武汉市政府债务余额为6846.00亿元,占全省债务余额的43.81%;但凭借其强劲的财政实力,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4.28倍,居于全省中游。襄阳市新增债务额为全省第二,总体债务体量接近1200亿元,占全省债务的7.67%。恩施州是负担最重地区,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达6.74倍;天门市、鄂州市和十堰市也处于较高水平,该比率接近或超过5倍。
2023年,湖北省各州市政府债务保持增长,但大多数地区增速有所放缓,且从地区分布看,仍集中于武汉市。2023年末,武汉市存续债务余额高达6846.00亿元,较上年末大增550.87亿元,占全省债务余额的43.81%。襄阳市新增债务额为全省第二,总体债务体量至1198.97亿元,接近1200亿元,占全省债务的7.67%,与第3位的宜昌市(987.13亿元)差距进一步拉大。接近或超过700亿元的地区增加黄冈市和十堰市,与荆州市债务规模分别为700.59亿元、691.08亿元和779.14亿元。孝感市和恩施州分别为672.88亿元和627.21亿元。黄石市突破500亿元至532.99亿元。鄂州市债务规模快速增长,连超荆门市和咸宁市,排序升至全省第10位,三市分别为476.48亿元、448.78亿元、414.79亿元。余下各市政府债务余额不足260亿元,包括随州市及四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神农架林区以26.45亿元规模仍居末位。从债务增速来看,大多数州市增幅维持在两位数。首位的鄂州市增幅高达35.52%;潜江市和黄石市也接近30%,分别为29.92%和29.48%;此外高于20%的还有孝感市、天门市、恩施州,集中在22%左右水平;最低的武汉市、神农架林区和宜昌市分别为8.75%、8.33%、6.62%,其余主要分布于10-17%区间。从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情况来看,各州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不高于限额,但剩余空间已较小,其中举债空间最大的武汉市为241.70 亿元,其余各市均在100亿元以内,潜江市、鄂州市、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未使用额度不足10亿元。
从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倍数水平看,受财力水平及收入结构等因素影响,湖北省各州市该指标水平总体较高,2023年末过半数州市小幅升高。当年末,恩施州该比率高达6.74倍,较上年基本持平,排名全省第一。其后的天门市、鄂州市和十堰市该比率接近或超过5倍。其余各州市在3倍以上,武汉市凭借其强劲财政实力,该比率为4.28倍,居于全省中游,最低的黄石市为3.15倍,债务压力也已较重。
分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来看,随着土地市场热度回落以及以项目收益平衡债券为主的专项债券发行量上升,2023年湖北省大部分下辖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程度普遍减弱,相对一般债务负担较重。2023年,各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未能覆盖专项债务,其中仙桃市和潜江市相对较强,专项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1.96和1.74;覆盖程度最弱的黄冈市、随州市、鄂州市、天门市、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在4-5区间;其余各市比率在2-4区间。就一般债务负担看,由于地方一般债务增幅放缓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势恢复,2023年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一般债务保障程度些微提升。当年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覆盖一般债务;黄石市、武汉市也处于较低水平,分别为1.20和1.16;负担较重的恩施州和神农架林区该比率分别为3.19和2.93。
2023年以来,湖北省城投债市场保持活跃,发行额及存量额在全国各省处于中上水平。从区域来看,2023年除恩施州、天门市及神农架林区外,各州市均有发债;武汉市维持首位规模,黄石市、襄阳市、荆州市、十堰市和咸宁市发行节奏较快;但2024年以来,在“控增化存”的背景下,各州市城投债发行普遍缩量。考虑含城投债的带息债务负担,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未能完全覆盖城投企业带息债务。黄石市债务负担最为突出,其2024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当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高达8.07倍。荆门市、荆州市和襄阳市债务负担也较重,该比率接近及超过7倍的水平。
2023年以来,湖北省城投债发行仍较为活跃,城投债存续规模维持在全国中上游水平。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分别为2171.15亿元和987.89亿元,在各省发行规模降序排列中分别列第8位和第11位。从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9月末,湖北省存续城投债余额为5517.70亿元,在全国已发行城投债券的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降序排名第7位,较上年后移1位,处于全国前列。
从湖北省内各州市城投债发行情况看,2023年除恩施州、天门市及神农架林区外,各州市均有发债;且10个州市发债规模超过上年,但发债量仍集中于少数经济发达的地市。其中,武汉市城投债发行额稳居全省各市首位,2023年为576.96亿元,较上年增长22.28%,占全省(含省本级)城投债发行额的26.57%。黄石市、襄阳市和荆州市发行节奏仍快,全年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383.55亿元、283.34亿元和180.80亿元。另外发行额超过100亿元的有荆门市、十堰市和宜昌市,其中十堰市增幅超过1倍,达到146.00亿元;宜昌市发行规模继续下降,当年为122.40亿元。孝感市和咸宁市集中在约90亿元,后者大幅增长61.25%。其余州市发行规模不足50亿元。2024年以来,在“控增化存”的背景下,各州市城投债发行普遍缩量,前三季度各州市中仅潜江市发行额已超上年规模,宜昌市发行额约达上年全年的70%。从规模看,位居前四的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和荆门市发行额分别为326.30亿元、197.22亿元、105.95亿元、105.35亿元。其余州市发行额均低于90亿元。当期未发债地区包括十堰市、恩施州、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
从存续城投债券的地区分布来看,湖北省城投债仍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市,其中武汉市独占鳌头。截至2024年9月末,武汉市存续期债券余额1895.84亿元,占湖北省(含省本级)存续债券余额的34.36%。分列第二三的襄阳市和黄石市城投债余额分别为716.81亿元和614.73亿元。其后的荆门市、宜昌市和荆州市城投债也维持一定存续规模,分别为413.96亿元、387.88亿元、336.98亿元。其余10个州市城投债余额在300亿元以下,占比均不足5.5%,其中末两位的恩施州和天门市分别仅为17.60亿元和8.00亿元,神农架林区未有存续城投债。
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湖北省内绝大部分地区城投债偿付压力较重,10个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能覆盖城投债规模。其中,黄石市和荆门市2024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余额占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63倍和3.37倍,债务压力突出;其后的襄阳市、咸宁市、十堰市和荆州市在2-2.7倍之间;其余市小于2倍,除未有存续债的神农架林区外,该比率小于1的有仙桃市、潜江市、黄冈市、鄂州市、天门市、恩施州6个州市,其中鄂州市、天门市和恩施州该比率均不到0.5倍,处于较低水平。
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情况看,截至2023年末湖北省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为19609.40亿元[8],排名全国31个省市降序第5位,较上年前移1位。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4年9月末湖北省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是其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31倍,较上年降低0.10倍,位列全国各31个省市降序第7位,较上年前移3个位次。
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湖北省各州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继续扩张,不过债务仍主要集中于武汉市。武汉市城投平台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9318.69亿元,同比增长8.58%,占全省的比重为47.52%。排名第二的襄阳市城投企业债务为1847.20亿元,仍较后位保持一定差距。其后的黄石市、宜昌市和荆州市规模相近,集中在1200-1400亿元区间。荆门市城投带息债务规模稳步增长,年末达920.16亿元。分布于500-650亿元区间的有十堰市、孝感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其余州市城投企业的带息债务余额低于300亿元,规模最小的是天门市和恩施州,分别为145.76亿元和116.92亿元。在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以及城投债务管控加严背景下,2023年大部分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覆盖程度小幅回升,但未有州市能完全覆盖带息债务。其中,黄石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最重,其2024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当地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高达8.07倍。荆门市、荆州市和襄阳市该比率分别达7.49倍、7.37倍和6.96倍。接近6倍的为潜江市、武汉市和天门市,其中潜江市较上年降低1.01倍至5.96倍,降幅为省内最大。4.6-5.3倍区间的有十堰市、随州市、咸宁市、宜昌市和仙桃市。之后的孝感市、黄冈市、鄂州市仍接近或超过3倍,债务负担最轻的恩施州为1.26倍。
[1] 该部分内容中财政数据来自湖北省决算数。
作者:新世纪评级公共融资部
周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