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周报】同业存单增幅明显 发行利率、利差环比下降——债券市场周报(2024/10/12-10/18)

财富   2024-10-23 16:09   上海  

摘要

2024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10月1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相关会员市场评价规则》和《关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2024年度主承销业务执业情况市场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4年10月12日-10月18日,全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1242支 、环比增长248.88%,发行规模合计15679.31亿元、环比增长116.90%,其中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增幅最大;本周债券净融资为3064.55亿元,环比增加220.38亿元、增长7.75%。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传统信用债的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35.06BP和30.14BP至2.41%和80.54BP,但依旧高于国庆节前水平


一、市场要闻

◆ 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意见》按照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推动金融部门、产业部门、经营主体同向发力,共同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一是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研究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延长政策期限,增设再贷款规模,为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重点领域提供更多低成本精准支持。二是充分发挥碳市场作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促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碳减排。三是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对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鼓励企业制定转型规划,对明确承诺绿色低碳转型且效果较好的企业,研究给予激励。《意见》还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 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导和推动北京、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要素密集地区做好科技金融服务。《通知》就加快推进重点地区率先构建适应科技创新的科技金融体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出了相关要求:一是整合各类政策资源支持科技金融发展,完善企业科创属性评价、投融资对接、风险分担补偿等机制。二是提升金融支持强度和水平,用好用足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扩大辖区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将承销和投资科技型企业债券情况纳入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推动科创票据发行规模增长。三是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提高对辖区内科技型企业、重点科技项目、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和集群的金融支持力度。四是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聚焦“贷款+外部直投”、并购贷款、科技保险等重点业务,打通业务堵点,提升服务效能。五是为各类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高校院所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信息共享和服务联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六是建立科技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引导企业征信机构创新科技金融领域征信增值产品,加强信息技术运用,提升科技公共信息共享和使用水平。七是建立健全区域科技金融服务效果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形成正向激励。
◆ 10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主要金融机构座谈会,认真学习贯彻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推动金融机构加快落实近期金融增量政策。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迅速行动,用好用足各项增量金融政策,逐项抓好政策落地见效。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加强利率政策的执行和传导,扎实组织做好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批量调整工作。实施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新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专项工作机制,注重部门协调和业务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应,持续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有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金融高质量发展。

◆ 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相关工作的通知》,向参与互换便利操作各方明确业务流程、操作要素、交易双方权利义务等内容。

◆ 10月18日,交易商协会发布《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承销业务相关会员市场评价规则》(协会公告〔2024〕16号)和《关于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一般主承销商2024年度主承销业务执业情况市场评价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市协发〔2024〕138号)。本次完善日常评价机制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突出日常评价对发行定价、承销做市联动能力的引导重点,鼓励差异化发展;完善退出机制设计,让长期展业不积极、合规性较差的机构及时退出,实现主承销商队伍的动态调整。

二、债券市场发行概况

2024年10月12日-10月18日,全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1242[1]环比增长248.88%,发行规模合计15679.31亿元、环比增长116.90%,其中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增幅最大;本周债券净融资为3064.55亿元,环比增加220.38亿元、增长7.75%。

其中,国债、地方政府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等利率债品种合计发行5407.06亿元,环比增长7.99%;同业存单合计发行6373.30亿元,环比增长809.17%;包括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公司债等在内的传统信用债券合计发行2555.36亿元,环比增长173.05%;证券公司债、商业银行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等非政策性金融债合计发行844.00亿元,环比增长74.74%;资产支持证券合计发行469.59亿元,环比增长359.76%。本周还发行1支国际机构债券,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24年第二期人民币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债券通),发行规模30.00亿元。

三、债券发行利率和利差[2]

10月12日-10月18日,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的传统信用债的样本量共175支,较上周(10月8日-10月11日)大幅增加133支,加权平均发行利率为2.41%、环比大幅下降35.06BP,加权平均发行利差为80.54BP、环比大幅下降30.14BP。

从发行人主体信用级别来看,本周各个级别上债券的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AAA级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28.58BP和19.14BP至2.35%和73.79BP,发行利率、利差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AA+级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33.24BP和34.74BP至2.58%和99.83BP;AA级债券的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77.33BP和81.98BP至2.74%和118.44BP。

周纳入利差分析的无债项评级传统信用债共144支,发行利率、利差分别为2.38%和81.61BP;有债项评级债券31支,发行利率、利差分别为2.50%和77.48BP。

从发行人类别来看本周分发行人类别统计的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城投类债券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35.65BP和35.09BP;工商类债券的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27.82BP和19.71BP;非银金融发行人所发行的传统信用债的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大幅下降40.53BP和33.21BP。

从发行人行业来看,本周样本量超过10支的行业中除建筑行业外,其余行业发行人所发行债券的发行利率均低于全市场平均水平,分别为批发零售、电热燃气、交运仓储、金融和租赁商服行业。环比变化方面,上述行业发行人所发行债券的发行利率环比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在27BP~96BP之间。

从发行人所在区域[3]来看本周发行人主要集中于华东地区,所发行债券数量为88支,占比为50.87%;其次为中南和华北地区,所发行债券数量分别为39支和31支,占比分别为22.54%和17.92%。除上述三个地区,本周其余地区的发行量均未超过10支。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的发行利率、利差环比分别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其中,中南地区的发行利率最高,华东地区的发行利差最高


附录:传统信用债发行人所发行债券的发行利率、利差明细(计息起始日2024/10/12-2024/10/18)

上下滚动图片查看更多内容


[1] 数据来源为财汇资讯,数据提取日期为2024年10月22日

[2] 本部分统计分析样本为计息起始日自2024年10月12日起至2024年10月18日止的传统信用债,不含发行人无有效主体信用级别的债券。

[3] 区域划分范围分别为: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和山东省;中南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作者:新世纪评级研发部 

 陈文沛 曹晟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新世纪评级
新世纪评级成立于1992年7月,是业内较早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和原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认可、具有全部评级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现拥有专业团队数百人、评级业务涵盖全部品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