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
福建省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间区域,同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地,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及政策优势,近年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23年福建省经济总量继续超五万亿,规模接近湖北省,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八位,同比增长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99万元,位列全国第四位,排名靠前。福建省工业基础完善,制造业发达,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同时着力培育经济新能力,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同时以物流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3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9:44.1:50.0。福建省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受国际环境及外部经济体影响,外贸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万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高于同期全国增速0.7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
福建省具有较强的财政实力,总体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2023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2.04亿元,同比增长7.6%,规模位居全国第12位;其中税收收入为2341.94亿元,同比增长11.9%。受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等土地类基金下降影响,2023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延续2022年的下滑趋势,当年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70.68亿元,同比下降21.3%,全省地方综合财力仍承压。2024年1-8月,福建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6.87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1659.21亿元,同比下降1.8%。
债务状况
2023年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增长,整体债务规模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截至2023年末,福建省(不含厦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11690.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4%,规模位于全国各省市降序排位第15位。2023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不含厦门市)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含厦门市)的4.39倍,该指标位列全国各省市第15位,较上年上升1位。考虑到福建省经济基础良好,财政实力较强,福建省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一)福建省经济实力分析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间区域,同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地,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辐射、外贸贸易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及政策优势,近年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福建省制造业发达,工业基础完善,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三大传统主导产业对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同时着力培育经济新能力,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增势良好;同时以物流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福建省经济外向程度较高,受国际环境及外部经济体影响,外贸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背靠中西部广阔腹地,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是太平洋西岸航线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福建省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丘地带,森林覆盖率达65.12%,居全国第一;陆地海岸线居全国第二位,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自然岸线约258公里,全国领先。福建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健全,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海运和航空相结合的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陆运方面,截至2023年末,福建省铁路运营里程超过4700公里,路网密度超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高速公路里程超过6100公里,综合路网密度居全国各省第三位,所有县市15分钟内上高速、82%陆域乡镇30分钟内上高速。海运方面,福建省拥有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3个亿吨大港。航空运输方面,福建省拥有福州长乐、厦门高崎和泉州晋江三大干线机场,以及武夷山、三明沙县和龙岩冠豸山三个军民合用机场,机场密度较高,同时在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长乐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项目。
政策环境方面,福建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层面对于福建省的政策定位以发展海洋经济和对外经济为主基调。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福建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以泉州市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发挥海外华侨华人、民营经济和伊斯兰文化积淀等优势,提升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合作水平;以福州市、厦门市和平潭等港口城市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发挥产业基础、港口资源和开放政策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平台;以三明市、南平市和龙岩市等地为腹地拓展重要支撑,发挥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等纽带作用,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绿色发展和文化交流基地。近年来福建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域建设,目前省内已经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实验区(福州、平潭和厦门三大片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等经济功能区,同时还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要成员。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对外开放等政策优势,福建省经济发展较快,2010-2019年十年间全省保持在7.5%以上高速发展;2020年以来受外部不利因素冲击,福建省经济增长出现一定波动。在落实国家稳经济政策、一批重点项目投资等支撑下,2022年以来福建省经济总量迈上五万亿台阶,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4万亿元,规模接近湖北省,位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各省市”)第8位。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191.92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高于同期全国增速0.7个百分点。
福建省人口规模处于全国各省市中游水平,2013-2022年福建省人口保持增长趋势,十年间全省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0.8%。2023年,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48‰的大环境下,福建省常住人口首次呈现负增长,2023年末,福建省常住人口为4183万人,较上年末减少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1.0%,较上年末提升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2023年福建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99万元,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1.45倍,位列全国各省市第4位,与经济总量相比,排名相对靠前。
从产业结构看,福建省是国内著名的制造业大省,近年来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在巩固第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二三产业并举发展格局,目前已形成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以及以物流、旅游和金融等为代表的服务业。随着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促进新旧动能相结合,福建省产业结构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23年,福建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217.66亿元、23966.43亿元和27171.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2%、3.7%和5.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9:44.1:50.0。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分别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2019.92亿元、17904.32亿元和20267.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6.5%和4.7%。
工业方面,2023年福建省工业生产稳定发展,但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均有所下滑,低门槛的传统产业以及高耗能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经济发展依旧存在一定转型升级压力。2023年,福建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增速较上年下滑1.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上年下滑2.4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来看,2023年福建省以电子信息、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和制鞋等为支柱的轻工业增加值有所下滑,当年轻工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1.7%。此外,福建省持续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实现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等全产业链发展,并在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和制鞋业方面聚集了银鹭集团、匹克集团、柒牌集团和安踏集团等知名企业。重工业方面,福建省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两大主导产业,同时工业产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趋势明显,产业精深加工度进一步提升。2023年,全省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福建省已初步建成湄洲湾、古雷、江阴“两基地一专区”,形成5条较为完整的石油化工产业链,其中福建古雷开发区是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且是国家发改委唯一确认的大陆台湾石化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芳烃-聚酯”、“烯烃-塑料”两条千亿能级的产业链。近年来福建省加速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以上汽宁德基地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新型功能材料、生物医药等4个集群入围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方面,福建省已拥有较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培育了宁德时代、金龙汽车等行业内竞争力较强的企业。
服务业方面,福建省以物流业、旅游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全省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7171.01亿元,同比增长5.2%。物流业方面,福建省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增长助力物流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省货物运输量17.88亿吨,同比增长5.7%;货物运输周转量12235.4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9%。旅游业方面,福建省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2023年福建省共接待入境游客172.24万人次,同比增长256.9%;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7003.58万人次,同比增长45.6%;共计实现旅游总收入6981.08亿元,同比增长61.3%。金融业方面,2023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金额分别为81021.13亿元和82387.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1%和8.2%;年末境内A股上市公司有173家,较上年末增加4家,总市值29477.29亿元。房地产市场方面,2023年在房地产行情持续走弱的大环境下,福建省房地产市场发展承压,全省实现房地产业增加值2552.45亿元,同比下降4.9%。同年全省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2.5%,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8%。
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看,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基于福建省经济基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系列政策支持,全省经济外向程度较高。2023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年下滑5.0个百分点。分投资领域看,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下,福建省持续加快现代交通网络布局,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增速较上年下滑9.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下滑4.6个百分点。受行业景气度较低迷、房企融资环境欠佳影响,全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同比下降12.7%。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3.2%,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4.1%、8.1%和-20.6%。
消费方面,2023年福建省消费市场承压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2109.57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6.1%,增速较上年下滑14.9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984.18亿元,同比增长4.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随着线下消费场景全面恢复,餐饮、旅游等接触性消费持续回暖。
对外贸易方面,福建省凭借区位和政策优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重地,且大量闽籍海外华侨为福建省带来海外经济发展经验及资金,使福建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同时由于经济外向程度较高,福建省经济发展易受到国际环境及外部经济体影响。2023年福建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9743.5亿元,同比下降0.2%;其中出口额11766.4亿元,同比下降2.7%;进口额7977.1亿元,同比增长3.9%,进出口顺差3789.30亿元,较上年收窄663.21亿元。在吸引外资方面,2023年福建省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721家,同比增长3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2.6亿元,同比下降6.5%。福建省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欧盟和东盟等,2023年福建省对美国出口额为2008.9亿元,同比下降6.0%,进口额为527.9亿元,同比增长6.6%。据福州海关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实现进出口总额14852.3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出口额9128.2亿元,同比增长6.7%;进口额5724.1亿元,同比下降3.2%。分贸易伙伴看,前三季度对东盟、美国进出口增长强劲,其中,对东盟进出口3292.8亿元,同比增长10.2%;对美国进出口2052.9亿元,同比增长13.2%;合计占同期福建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
(二)福建省财政实力分析
福建省具有较强的财政实力,2023年由于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出让规模减少及二手房交易规模下降等市场因素影响,福建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呈下降趋势,虽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保持增长,但难以挽回全年地方综合财力下滑趋势,全省地方综合财力仍承压。
福建省财政收入主要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构成,同时上级补助收入是地方财力的重要补充。2023年由于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出让规模减少及二手房交易规模下降等市场因素影响,福建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呈下降趋势,虽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保持增长,但难以挽回全年地方综合财力下滑趋势。2023年福建省综合财力[1]为7736.80亿元,同比下降0.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当年综合财力的比重为46.43%,较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比为26.76%,较上年下降7.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稳定性一般,易受到政策及房地产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
得益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民营经济,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上游水平。2023年福建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2.04亿元,同比增长7.6%,仍位居全国各省市第12位。从构成看,税收收入仍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来源,2023年全省税收收入为2341.94亿元,同比增长11.9%;福建省非税收入主要由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构成,2023年为1250.11亿元,同比增长0.3%。2023年,福建省税收比率为65.20%,较上年提高2.54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列中位列第22位,较上年下降1位。
从支出来看,2023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5859.39亿元,同比增长3.0%;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61.30%,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从支出结构看,2023年福建省刚性支出[2]为3472.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9.27%,较上年略降0.27个百分点。
福建省产业集中于中低端制造业,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占比较高,税收贡献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形成财政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差。2023年,福建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1%,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列第30位,排名靠后。
2024年1-8月,福建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16.87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1659.21亿元,同比下降1.8%。同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3812.48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民生支出2979.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2%;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71.26%。
福建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构成,受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行情影响较大。2023年福建省土地市场成交额下滑,当年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70.68亿元,同比下降21.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920.67亿元,同比下降23.0%,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为92.76%;此外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土地类基金受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减收幅度大,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面积减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同比下降4.7%。从支出来看,2023年福建省政府性基金支出3583.38亿元,同比下降14.2%。
福建省辖福州、厦门、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下设11个县级市、31个市辖区和42个县(含金门县),其中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根据《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福建省新型城镇规划(2021-2035年)》,福建省积极参与“陆海空天能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福州、厦门、泉州等港口城市为支点、衔接“一带一路”的安全高效便捷通道网络,统筹推进漳州市、三明市、莆田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高标准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区域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基础,可大致将福建省划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山区两部分。沿海地区包括直接临海的福州市、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和宁德市6市,区域产业基础相对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山区则包括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3市,产业基础相对较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从经济总量看,2023年沿海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45773.78亿元,以全省45%的面积承载了81%的人口、贡献了84%的地区生产总值;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为8595.06亿元,仅占16%。从财政收入看,2023年沿海和山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分别为2919.00亿元和404.04亿元,差距显著。此外,沿海地区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大幅领先于山区,2023年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合计为18865.73亿元,是山区的5.82倍;同年沿海地区进出口总额是山区的26.66倍。福建省多年来积极推动山海协作,确立由厦门市与龙岩市、厦门市与三明市、泉州市与南平市等进行对口协作,加快建设铁路交通项目,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全力支持基础设施联通、产业配套互助和公共资源互助。
(一)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
福建省区域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特征,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明显优于内陆地区。福州市作为省会,是福建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且工业结构较优,金融、文旅和会展等服务业优势亦相对显著,2023年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泉州市轻工业发达,民营经济活跃;前二者是省内唯二经济总量超万亿的城市。计划单列市厦门市对外贸易起步较早,港口优势明显,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较发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总量位居第三位。漳州市制造业基础较好,第二产业对经济总量贡献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其他地级市经济体量相对有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各市经济保持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
2023年福建省区域发展仍呈现不均衡的特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明显优于内陆地区。福州市作为省会,是福建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23年经济总量排名居于全省首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28.47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福州市工业结构较优,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4200亿元,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6%,较上年提升0.3个百分点,全市培育形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超千亿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州市第三产业优势亦相对显著,对生产总值的贡献最大,优势产业包括金融、文化旅游和会展等。目前福州市和泉州市经济总量均已突破万亿,大幅领先于其他各市,2023年二者经济总量合计占比高达46.17%。
泉州市民营经济活跃,轻工业发达,工业基础较为完善,主导产业包括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等。2023年泉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72.33亿元,同比增长4.8%,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2位,增速排名全省第5位;三次产业比例为2.1:53.2:44.7,第二产业对经济贡献度高。2023年泉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增速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其中,石化—纺织鞋服产业链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建材—家居产业链群增长4.4%,机械—电子产业链群增长5.8%,主导产业链群支撑作用较为稳固。
厦门市旅游及科教资源丰富,机械和电子等产业基础较好,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066.49亿元,位居全省第3位,同比增长3.1%,增速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受益于“厦漳泉大都市区”发展战略带动,漳州市整体经济实力较强,具有一定制造业基础,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28.43亿元,位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5.9%,增速排名全省第2位。
福建省其他5市经济体量相对有限,均未超过4000亿元。其中,宁德市依托宁德时代等企业抓住科创红利,推动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运行良好,有一定竞争力,2023年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84.7%,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23年宁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7.33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虽较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但仍位居全省第1。龙岩市第二产业对经济贡献较高,工业基础尚可,重点产业包括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烟草和能源精化等,拥有中国龙工、紫金矿业、龙净环保和七匹狼香烟等知名企业。2023年龙岩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7.96亿元,位列全省第6位,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莆田市产业较为分散,随着工业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形成了以制鞋、林产加工、食品、电子信息和医药等为代表的十大产业。2023年莆田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70.73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较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经济规模超过三明市,排名全省第7位。三明市地处闽西,位于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依托丰富的林业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重点培育绿色及农业特色产业;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7.10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较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增速处于全省末位。南平市是福建省重点粮区,同时林业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居全省第一位,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竹加工、轻型纺织等为重点产业,拥有圣农实业、南铝股份、华宇集团、南纺新材料等知名企业。南平市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经济总量位于全省末位,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70.00亿元,同比增长5.0%,增速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从人均经济指标看,福州市、厦门市和泉州市3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领先,2023年分别为15.28万元、15.14万元和13.71万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99万元)。其余6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明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虽然偏低,但人口基数较小,202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31万元。莆田市和南平市第一产业对经济总量贡献较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末两位,分别为9.63万元和4.10万元,南平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居全省末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94万元)。
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看,2023年投资在拉动福建省下辖各市经济增长方面仍占有主导地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次之;受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市进出口总额及增速差异较大。具体来看,2023年除宁德市和龙岩市外,福建省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增长;除泉州市外,各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有所下滑。泉州市、漳州市和福州市分别以11.5%、8.1%和3.2%的投资增速位居前三位,其中泉州市投资增速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三明市、南平市和莆田市紧随其后,分别为2.8%、2.7%和1.6%。厦门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幅较大,分别下降9.7个百分点、12.7个百分点和20.6个百分点至0.5%、-3.7%和-22.5%。
房地产投资方面,受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2023年除厦门市外,福建省各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均呈现负增长,且除莆田市外其它各市投资增速均较2022年有不同程度回落。从规模看,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2023年分别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24.68亿元、1237.26亿元和824.68亿元,规模仍位居全省前三位,同比分别增长33.8%、-35.3%和-10.6%;漳州市和莆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端延续下滑,2023年分别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6.10亿元和322.5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1%和5.5%。其余四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较小,位于100-180亿元区间,投资降幅均在10%以上。
消费方面,2023年福建省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增长,且增速大多有所回升,当年消费增速区间在2.5%-9.2%,而2022年该增速区间为2.8%-5.5%。从消费规模看,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位居全省前三位,分别为6271.34亿元、4963.76亿元和2743.33亿元;漳州市、莆田市和龙岩市的社会消费品总额规模在1400-2100亿元之间,其他3市均仍未超过千亿元,其中南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842.56亿元仍居全省末位。
进出口方面,2023年由于经济基础、贸易品种、地理位置和主要贸易伙伴等差异,福建省各市贸易增速表现仍继续分化。从规模上看,厦门市对外贸易起步较早,港口优势明显,进出口总额稳居全省第一,2023年为9470.44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48.39%,规模远超第二的福州市(3435.30亿元)和第三的泉州市(2599.29亿元)。宁德市和漳州市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500.20亿元和1218.10亿元,其他市进出口总额不足700亿元,其中三明市以130.81亿元居末位。从增速看,各市2023年进出口额增速均较2022年出现回落,宁德市进出口额增速虽然较上年收窄26.3个百分点至16.2%,但仍居全省首位。三明市、厦门市和漳州市进出口总额增速在1.6%-9.9%区间,其余5市进出口总额均呈下降态势。
从已公开数据[3]看,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各市经济均呈现增长,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和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仍位居前四,分别为9354.07亿元、9226.86亿元、6031.66亿元和4222.95亿元。增速方面,各地市增速均位于4.7%-6.6%区间。
(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福建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延续其经济分化特征,由于计划单列体制因素,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居全省首位,福州市和泉州市规模次之,其它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距相对较小。2023年除厦门市外各市税收比率均有回升,厦门市税收比率小幅下降但仍保持在70%以上的较好水平,宁德市税收比率提高至70.32%,其余各市该比率在52-68%之间。2023年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有所提高,厦门市自给能力表现突出,泉州市和福州市自给率也较高,该三市自给能力明显强于省内其他市,三明市和南平市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依赖度高。2024年1-8月,福建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分化,规模排序与2023年基本相同。
由于各地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福建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差异显著。2023年,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位居全省前三,分别为932.14亿元、754.08亿元和580.79亿元,并显著高于省内其他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5.5%、8.0%和10.3%,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5.2个百分点、14.8个百分点和5.9个百分点。2023年漳州市和宁德市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9.30亿元和209.88亿元,分别位居全省第4位和第5位;其余4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110-180亿元之间,增幅在4.4%-8.9%之间。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2年受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因素以及各地加大国有资产盘活充实非税收入等综合影响,福建省各市税收比率较2021年均有下降;2023年除厦门市外各市均有所回升,当年厦门市的税收比率较上年略降0.09个百分点至71.35%,仍为各市第1位;其余8市税收比率区间在52.24%-70.32%,南平市仍居全省末位。
从财政自给率看,2023年福建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显著分化。其中,由于计划单列体制因素,厦门市财政自给能力明显强于其它地市,2023年厦门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达85.9%,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仍居全省首位。福州市、泉州市和莆田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次之,分别为75.0%、68.3%和61.1%,分别较上年提高5.6个、3.1个和6.6个百分点。其余5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在55%以下,其中三明市和南平市自给率分别为32.6%和3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支出的覆盖能力较弱,主要依靠上级补助收入等实现收支平衡。
2024年1-8月,福建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序与2023年基本相同。厦门市、福州市、泉州市和漳州市仍位居全省前四,2024年1-8月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32.50亿元、572.68亿元、423.52亿元和205.81亿元;其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小于200亿元。从增速来看,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化大,其中,宁德市持续推动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补链强链扩链,激发产业集群优势,2024年1-8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以38.7%居于首位,其余市低于3%,厦门市增速为-3.0%,居于末位。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3年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位运行,福州市下辖各市国有土地出让收入普遍承压。除泉州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小幅增长外,其余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较上年下滑,相应地对地区财力的贡献度减弱。厦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保持较高规模,对财力的贡献度仍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中占比最大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23年受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影响,福建省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普遍下滑。具体来看,厦门市供地规模仍较大,2023年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675.59亿元,占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32.63%,保持全省第一位,收入规模大幅领先其他市。福州市土地市场继续降温,2023年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504.11亿元,与厦门市的规模差距拉大。泉州市和漳州市2023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分别为370.71亿元和170.49亿元,其中泉州市是全省唯一正增长的市,同比增速为5.0%,较上年提高20.25个百分点;其余5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在90亿元以下,收入降幅在0.50%-49.79%之间。
从相对规模看,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参考指标,2023年由于政府性基金收入普遍下滑幅度较大,除泉州市外,福建省各市该比率较2022年有所下降,龙岩市该比率与上年基本持平。厦门市、福州市和泉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财力贡献度较高,该比率超过70%,三明市该比率最低(28.39%),其余各市该比率处于35.17%-68.03%区间。
(一)福建省政府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增长,整体债务规模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考虑到福建省经济基础良好,财政实力较强,同时债务期限结构合理,全省政府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由于市政建设、土地储备、保障性住房、交通运输和农林水务等领域的公益性项目投入,福建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性债务。福建省政府性债务主要用于市政建设、土地储备、保障性住房、交通运输和农林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自《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实施以来,福建省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实施意见》,为全省债务管理建立了制度构架。随后出台了《关于对地方政府债务实施限额管理的实施意见》、《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预算管理办法》等制度办法,强化对各级地方政府举债的预算约束,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明确各地方政府债务不得突破限额,并于2019年福建省政府提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政策措施,要求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切实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2023年,福建省政府债务限额(不含厦门市)[4]为12201.0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3697.38亿元,专项债务限额8503.62亿元。2024年,财政部下达福建省(含厦门)新增政府债务限额1824亿元,增长3.7%,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40亿元,优先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没有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建设;专项债务限额1684亿元,用于能够实现项目融资与收益平衡的公益性项目,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和成熟度较高的项目,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推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政府债务余额方面,截至2023年末福建省(不含厦门市)政府债务余额为11690.1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4%,总体债务规模位于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名第15位,较上年持平。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3403.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0%;专项债务余额为8286.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31%。分层级来看,福建省政府债务(含厦门市)主要集中于市级、县级政府,省本级占比较低,2023年末省本级政府债务余额为252.13亿元,占比1.8%,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73.61亿元,专项债务余额为178.52亿元。2023年末厦门市政府债务余额2120.76亿元,占比15.4%。
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3年末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不含厦门市)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含厦门市)的4.39倍,该指标位列全国各省第15位(计划单列市不参与排序),较上年上升1位。当年末,福建省(不含厦门市)一般债务余额系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含厦门市)的比率为1.28倍,专项债务(不含厦门市)余额为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不含厦门市)的3.12倍。
2023年福建省(不含厦门市)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2403.00亿元,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列降序第19位。2023年厦门市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36.0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不含厦门市)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22.32亿元,厦门市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45.42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福建省(不含厦门市)政府债券余额为12785.95亿元,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列降序第15位;厦门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437.71亿元。
(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福建省各市政府债务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均控制在限额以内。从偿债压力看,福州市和厦门市虽然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是地方政府财力较雄厚,偿债压力相对可控;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和莆田市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财政收入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较低,债务压力相对较大。
地方债务限额方面,除三明市外,2023年福建省下辖各市政府债务限额均较2022年有所增长。2023年泉州市债务限额达2449.12亿元,保持全省首位;福州市和厦门市分别以2296.61亿元和2131.10亿元的债务限额位居第二、三位;漳州市、莆田市和龙岩市债务限额在1100-1500亿元之间,其余3市限额在850-970亿元之间。从债务限额增速看,漳州市和南平市限额增幅均在20%以上。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方面,2023年末福建省下辖各市政府债务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较快,大多政府债务增速在10%以上,其中漳州市、南平市、厦门市和福州市债务增速在19-28%之间。从存量规模看,泉州市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为2342.54亿元,继续位居各市首位;福州市和厦门市2023年末分别为2196.99亿元和2120.76亿元,位居第二和第三位;其余市政府债务余额在800-1500亿元之间。从债务类型看,三明市存量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占比相对较高,2023年末一般债务占比为44.40%;其余市的存量债务中专项债务占比均超过65%,最高为莆田市,其存量债务中专项债务达82.44%。在地方债务限额管理下,2023年末各市政府债务余额均低于限额,其中泉州市和福州市举债空间较大,二者债务余额分别低于限额106.58亿元和99.62亿元,漳州市、三明市和龙岩市分别为58.88亿元、46.89亿元和45.81亿元;宁德市、莆田市、南平市和厦门市该差值较小,分别为33.68亿元、26.52亿元、24.93亿元和10.34亿元。
2023年由于财政收入普遍承压,同时政府债务规模较快增长,福建省各市债务负担大多有所加重,各市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较上年上升。2023年南平市、莆田市和三明市该比率分别为828%、732%和702%,位居前三,龙岩市债务偿付压力也较大,该比率为620%,宁德市、漳州市和泉州市该比率均超过400%,处于400%-520%区间;福州市和厦门市财政实力较雄厚,该比率分别为291%和228%,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一般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厦门市和福州市凭借较好的政府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能完全覆盖一般债务,2023年末一般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42%和69%,一般债务偿付压力可控;其余各市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不能对一般债务形成完全覆盖,该比率在129%-312%区间(最高为三明市)。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情况来看,2023年各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均不能对其专项债务形成完全覆盖,年末专项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率在256%-1457%之间,其中三明市、莆田市、宁德市、龙岩市和南平市该比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457%、1149%、1083%、992%和961%。
福建省城投债规模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存续城投债主要集中在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其余各市城投债规模相对较小。南平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偿付压力重;此外考虑到地区财力基础等,莆田市城投带息债务负担也相对偏重。
从城投债发行规模看,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福建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分别为1101.14亿元和533.08亿元,较上年同期均略有下降,在同期全国各省市发行规模降序排列中分别位列第12位和第15位。从城投债存续规模看,截至2024年9月末,福建省城投债存续数量393支,存续余额为2583.14亿元,亦位列全国各省市第12位。
从存续城投债区域分布看,福建省存续城投债主要集中于泉州市、福州市和南平市,2024年9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占比分别为36.31%、23.10%和11.68%;其它各市城投债余额相对较小,均在200亿元以下。
从福建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情况来看,截至2023年末福建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5]合计7108.36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名中居第15位。2023年末福建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是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98倍,该指标处于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名中第18位。从分布看,福建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主要分布在泉州市、福州市和厦门市,2023年末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余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28.46%、27.16%和12.16%;南平市和莆田市规模次之,分别为590.52亿元和555.58亿元;其它各市占比相对较小,其中三明市2023年末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余额为236.50亿元,居全省末位。
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压力方面,以福建省各市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除厦门市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不能够覆盖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南平市的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较重,2023年末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21倍,居全省首位;泉州市、莆田市和福州市该比率在2.56倍-3.48倍,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也相对偏重;其余5市该比率均低于2.0倍,城投带息债务压力相对较轻。
[1] 本报告中,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2] 刚性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及公共安全支出。
[3] 截至2024年10月29日,宁德市和三明市尚未公开2024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
[4] 2023年厦门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为2131.1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403.7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1727.40亿元。
[5] 本文所指的2022年末及2023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为2024年9月末Wind口径存续城投债企业2022年末及2023年末带息债务。
作者:新世纪评级公共融资部
张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