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实力
地处开放前沿,广东省联通港澳,具有特殊的要素禀赋,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红利,经济体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经济韧性强。近年来,广东省产业转型步伐稳健,制造业持续升级,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全省经济呈现恢复性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8%,经济增速为4.8%,较上年回升2.9个百分点。当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显著,房地产开发投资延续下降走势,消费市场回暖;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面对国际市场相对疲弱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省进出口仍实现小幅增长。2024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投资增势良好,外贸增速明显提升。当期,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万亿元,同比增长3.4%。
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稳定,珠三角经济实力仍雄厚。随着经济逐步复苏,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增速均有所回升,其中揭阳得益于绿色石化产业的崛起,经济增速较大提升;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加快、制造业投资增势显著、市场销售首次突破万亿、进出口增长态势向好,当年经济亦保持较高增速;东莞受工业承压、外贸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以2.6%的经济增速居全省末位。2024年前三季度,除汕头因工业经济下滑明显,经济呈负增长外,广东省其余地市经济均保持增长。深圳得益于工业和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支撑,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一;揭阳凭借绿色石化产业的强势带动,经济增速仍较高;东莞制造业增势较好,当期经济增速明显回升;广州主要受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影响,经济增长放缓。
财政实力
广东省财政实力强,2023年受益于经济回升及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由于土地市场延续低迷,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缩量。当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3850.78亿元,规模保持全国领先,高出第二位江苏省3920.6亿元,增速为4.4%,较上年大幅回升10.4个百分点;税收比率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4.0%和74.8%,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4501.88亿元,同比下降13.4%。广东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财政支出端,2023年全省教育、民生等领域投入有所扩大,城乡社区支出有所收缩,政府专项债券安排的支出仍保持较大规模。2024年1-8月,主要受上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上年年中出台的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986.38亿元,同比微降1.9%。
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恢复增长,除云浮外,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呈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揭阳以41.6%的高速增长居全省第一,增幅表现突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珠海、湛江、潮州、梅州、韶关增长亦较快,但前3市收入增长中非税因素贡献较大;深圳税收收入较快回升,但因非税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当年收入增幅不大。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区域间分化较大,珠三角地市财政收入质量整体较好,粤东西北地区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除珠海财政自给水平明显提升外,绝大多数地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上年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但增速总体不高。
2023年,广东省下辖地市中汕头、揭阳、茂名、梅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清远微增,其余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呈现不同程度减收,但降幅明显收窄,其中3市降幅超40%,5市降幅在20%~30%区间。珠三角城市中,广州、东莞、中山降幅相对较小,珠海降幅最高,超70%。受此影响,2023年,除茂名和汕头外,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总体延续下滑态势,广州、茂名、佛山、汕头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相对较高,在0.5倍以上;汕尾、阳江、揭阳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
债务状况
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截至2023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2.99万亿元,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2023年随着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投入,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增大,但增速有所放缓。全省仍以新增专项债券为主要债券增量,距财政部核定的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规模延续增长态势,债务负担总体上升,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现阶段财力相对较弱的汕尾、河源、梅州、韶关债务压力相对突出,2023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均在6.5倍以上;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尚可,但由于近年收入承压且债务规模扩张,债务压力亦有所上升;除肇庆外的珠三角地市基于较好的财力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持续扩张,但总体负担仍相对较轻,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
广东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处于中游,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城投企业债券余额合计970.1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居于第21位。广东省存量城投债及城投带息债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惠州及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在市场化转型方面起步相对较早,且区域金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或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和多元化资金来源,从而使得城投债规模相对较小。
(一)广东省经济实力分析
地处开放前沿,广东省联通港澳,具有特殊的要素禀赋,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红利,经济体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经济韧性强。近年来,广东省产业转型步伐稳健,制造业持续升级,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广东省经济实现恢复性发展,经济增速有所回升。当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显著,房地产开发投资延续下降走势,消费市场回暖;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面对国际市场相对疲弱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省进出口仍实现小幅增长。2024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工业投资增势良好,外贸增速明显提升。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自东至西依次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接壤,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毗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广东省土地总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87%,省内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河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两大平原;海域面积41.9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4084千米,居全国首位,全省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沿海众多优良的港口资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红利,广东省经济体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经济韧性强,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明显的“稳定器”作用。2023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5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8%,经济增速为4.8%,较上年回升2.9个百分点,当年全省经济实现恢复性发展,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略低于全国经济增速(5.2%)0.4个百分点。得益于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广东省具有较强的人口导入能力,截至2023年末,全省常住人口1.27亿人,较上年末增加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9.0%。2023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0万元,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94万元)的1.2倍。
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广东省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自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全省“三二一”产业结构不断巩固,已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3年,广东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5540.70亿元,增长4.8%;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5.44万亿元,增长4.8%;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7.57万亿元,增长4.7%,三次产业结构由2022年的4.1:40.9:55.0调整为4.1:40.1:55.8,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3年,广东省服务业增势良好,其中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快回升,当年全省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4.92万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较上年回升3.4个百分点,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5%。金融业保持稳健,房地产业降幅有所收窄,全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7.1%,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05万亿元,同比下降1.6%,降幅较上年收窄4.3个百分点。
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且近年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巩固提升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域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和精密仪器设备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广东省实现工业增加值4.87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回升1.8个百分点。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较上年回升2.8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9.4%,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5%、-7.6%和31.5%;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7%,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2%和7.6%,新材料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和12.5%。2023年,全省新兴产品生产和市场向好,其中,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83.3%、23.8%和17.9%;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0.3%。
从经济特征看,民营经济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近年来,广东省优化审批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近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50%,民营经济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从2015年的2.48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04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由39.1%上升至60.7%。自2018年起,民营企业连续6年保持广东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
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看,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消费和投资。作为外贸大省,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较大,但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净出口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有所减弱。随经济不断发展,广东省人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3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3万元,同比增长4.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4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较上年大幅回升4.2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近年来广东省政府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高级化和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业技改、基建和服务业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主要得益于工业投资保持良好增势,2023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增速较上年回升5.1个百分点。当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2.2%,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8.2%;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增长4.8%。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房地产开发投资延续下降走势,同比下降10.0%。
得益于自身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显著等,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国际市场相对疲弱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2023年广东省进出口仍实现小幅增长,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8.30万亿元,同比增长0.3%,增速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为5.44万亿元,同比增长2.5%;进口总额为2.87万亿元,同比下降3.6%;当年,贸易顺差为2.5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0.22万亿元。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继续扩大,全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额3.04万亿元,增长1.0%,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6.6%。
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9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0万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97万亿元,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5.62万亿元,同比增长2.5%。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0万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和11.6%;新动能产业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4.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6.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8%;智能、环保、数字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8.7%、104.4%、34.0%。前三季度,受房地产投资下降拖累,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其中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等支持带动下,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实现19.1%的较好增速,工业投资增势良好,同比增长9.1%,新动能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4.5%和12.6%;此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分别下降0.4%和17.2%,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走阔。同期,消费市场有待提振,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4万亿元,同比增长0.7%;但外贸表现向好,进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由负转正,当期货物进出口总额6.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1.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4.39万亿元,同比增长9.1%;进口总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15.0%。
(二)广东省财政实力分析
广东省财政实力强,2023年受益于经济回升及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由于土地市场延续低迷,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缩量。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高水平,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则易受土地市场行情影响。全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财政支出端,2023年全省教育、民生等领域投入有所扩大,城乡社区支出有所收缩,政府专项债券安排的支出仍保持较大规模。
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广东省综合财政实力强。受土地市场延续低迷拖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缩量等因素影响,2023年广东省财政收入合计[1]小幅下降,仍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形成重要补充。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3850.78亿元,为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3.1倍、2.0倍和4.2倍。省本级财力方面,2023年广东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3.0%;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占同期全省的2.1%和16.3%,分别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2023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3850.78亿元,规模仍居于全国各省市首位,高出第二位江苏省3920.6亿元,差距较上年收缩81.4亿元;增速为4.4%,较上年大幅回升10.4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经济回升及上年大规模留抵退税拉低基数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2023年,广东省税收收入10244.77亿元,同比增长10.3%;税收占比为74.0%,较上年回升3.9个百分点。从税种看,广东省税种以增值税、所得税为主,同时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涉房税收对全省税收形成补充。2023年,增值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占比分别为41.9%、26.7%、10.1%和6.1%,总体看广东省税收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广东省非税收入以专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为主,2023年全省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0.1%和35.4%。2023年,主要受政策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相关专项收入、资源资产出让等非税收入减收较多,当年实现非税收入3606.00亿元,同比下降9.3%。
支出方面,2023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8527.03亿元,较上年基本持平,主要集中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城乡社区、社会保障与就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领域,当年上述支出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83.3%。2023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2]为74.8%,较上年回升3.2个百分点,处于较高水平,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3年广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4501.88亿元,同比下降13.4%,降幅较上年收窄25.4个百分点,仍系房地产市场持续疲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持续缩量,当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比为84.6%,该部分收入易受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等因素影响。当年全省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8244.75亿元,同比下降4.5%,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比重为38.4%。
广东省下辖21个地级市,65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7个县(含3个自治县)。根据空间布局及区域功能一般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四大区域。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9个地级市;东翼(亦称“粤东”)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4个地级市;西翼(亦称“粤西”)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个地级市;北部生态发展区(亦称“粤北”)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和云浮5个地级市。上述四个地区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30.5%、8.6%、18.2%和42.7%。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受益于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优势,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且在产业能级提升、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优势;粤东西北地区则受制于地理位置、人口外流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2023年末,珠三角常住人口占全省的61.9%,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的13.0%、12.6%和12.5%。2023年,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1.2%,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比6.2%、6.9%和5.7%。
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全省着力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同时,优化“一群五圈”[3]城镇空间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此外,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广东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汕头、湛江、韶关为极点,轴带支撑、多向联通的综合交通布局。
(一)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
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稳定,珠三角经济实力仍雄厚。随着经济逐步复苏,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增速均有所回升,其中揭阳得益于绿色石化产业的崛起,经济增速较大提升;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加快、制造业投资增势显著、市场销售首次突破万亿、进出口增长态势向好,当年经济亦保持较高增速;东莞受工业承压、外贸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以2.6%的经济增速居全省末位。2024年前三季度,除汕头因工业经济下滑明显,经济呈负增长外,广东省其余地市经济均保持增长。
随着经济逐步复苏,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经济增速均有所回升。从规模序次看,各地市经济规模排序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茂名与江门、湛江与中山排名均互换,其余地市排名未发生变动。2023年深圳、广州继续位列全省前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46万亿元和3.04万亿元,分别占全省GDP总量的25.5%和22.4%;佛山为1.33万亿元,东莞紧随其后为1.14万亿元,为全省第四个经济体量超万亿的地市,上述两市虽与深广差距悬殊,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惠州、珠海、江门、茂名、中山、湛江6市GDP规模在3700~5700亿元之间,汕头、肇庆、揭阳、清远4市在2000~3200亿元之间;其余各市均在1200~1800亿元之间,其中云浮经济规模仍垫底,为1207.42亿元。
从经济增速看,2023年广东省有8个地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8%),其中揭阳、梅州和深圳经济增速位于全省前三,分别为7.5%、6.5%和6.0%,其中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加快、制造业投资增势显著、市场销售首次突破万亿、进出口增长态势向好,当年经济亦保持较高增速;惠州、中山、江门、佛山和汕尾GDP增速在5.0%-5.8%之间,珠海、阳江、云浮、茂名、肇庆、湛江和潮州GDP增速不及4.0%,增速亦相对较低;受工业承压、外贸大幅下滑等因素影响,东莞以2.6%的GDP增速处于全省末位。从增速变动看,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升,增幅在0.7个百分点至8.8个百分点区间。其中,揭阳得益于绿色石化产业的崛起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当年经济增速增幅最大,为8.8个百分点;梅州、中山、韶关、广州增幅均在3.5个百分点以上;湛江、云浮、珠海、惠州和潮州增幅在2.0个百分点以内;其余地市增幅相差不大。
人均经济指标方面,2023年广东省仅有6个地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值(8.94万元),分别为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东莞和惠州,其中深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全国水平的2倍以上,珠海和广州该比值接近2倍;揭阳和梅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一半,分别仅4.33万元和3.65万元。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8万元),其余14市则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揭阳处于全省末位,为3.13万元。
广东省全省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但各地市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受地方主动寻求产业升级转型等综合因素影响,近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中第二产业经济贡献率普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有所提升。深圳、广州、珠海产业结构均以三产为主,其余珠三角城市大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制造业基础良好,但也面临结构性转型压力。此外,梅州、云浮、湛江、茂名、肇庆、阳江、清远7市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仍较大,2023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处于15%~20%之间,远高于全国及广东平均水平(分别为7.1%和4.1%)。
常住人口方面,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不均衡,同时各地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步伐先后不一,在人力资本吸引方面差异大。从近五年常住人口平均增长率看,珠海近年放宽落户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且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近五年常住人口平均增速最高,为1.7%;深圳经济发展程度高、创业就业环境较为良好,人才吸引力较强,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1.0%,仅次于珠海;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营商环境较好,落户政策也有所放松,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0.7%,位于全省第三。梅州、河源、潮州3市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处于劣势,本地人口向珠三角城市等流动,近五年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投资延续分化趋势,清远、汕尾、肇庆、佛山、潮州、珠海和揭阳7市投资规模有所下降,后3市降幅超10%,其中,由于部分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而有效投资项目不足,加之房地产投资继续大幅下滑,揭阳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1%,增速垫底,但降幅有所收窄;因基础设施投资缩减,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以及民间投资的持续疲软,珠海投资进一步下降13.1%。正增长的地市中,阳江、深圳和河源投资增速超10%,其中阳江在风电项目以及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项目上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且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共同拉动当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9.5%,增速居全省第一;汕头、云浮、梅州、惠州和茂名投资增速在5%-10%之间,其余地市投资增速在3.8%以下。从增速变动看,2023年广东省下辖地市投资增速呈现“16升5降”,其中茂名、惠州、珠海、佛山和潮州投资增速下降,前4市降幅在6.5个百分点以内,潮州在前两年投资低速增长态势下2023年进一步转为负增长,投资增速下降13.1个百分点至-12.7%,为全省投资增速降幅最大的地市。在上年低基数等因素影响下,阳江、河源、汕头和韶关投资增速回升超20个百分点。此外,投资增速回升幅度较大的还有梅州、湛江和肇庆,增幅均在10.0个百分点以上。
外贸方面,珠三角地市经济外向度高,进出口总额规模大且对全省外贸贡献度高,2023年珠三角9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95.7%;当年东莞、深圳进出口总额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2.1%和111.9%,珠海、中山、惠州该比重均超60%,佛山该比重降至44.9%。从规模看,2023年深圳、东莞、广州3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6.6%、15.4%和13.1%,居于全省前三位;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江门5市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20.0%,其余各市进出口总额相对较小。进出口总额增速方面,2023年全省14市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主要外贸城市中东莞、珠海和江门延续负增长,增速分别为-8.2%、-4.2%和-2.2%;佛山、中山转为负增长,广州进出口总额微增,深圳、惠州增速相对较高,分别为5.9%和10.3%。除主要外贸城市外,其余地市中揭阳、汕尾和湛江高增,增速分别为41.3%、27.5%和14.7%,居全省前三;河源、云浮、汕头和阳江进出口总额降幅在14%-20%之间。
消费方面,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增长态势,除中山和阳江外,其余地市增速均有所回升,8市增速在4%~8%之间,8市增速在3%~4%区间,5市增速在3%以内。其中,深圳、广州、湛江、茂名、梅州和肇庆增速位于5.5%~8.0%区间,揭阳、江门、韶关、河源和阳江增速在3%以内,阳江最低,增速为1.3%。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看,各地市该比值差异较大,2023年湛江、梅州、汕头、揭阳、中山、肇庆和茂名该比值在40%~52%区间,珠海、清远、佛山、河源该比值在25%~30%区间,其余各市该比值均在30%~40%区间。
2024年前三季度,除汕头外,广东省各地市经济保持增长,深圳得益于工业和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支撑,以5.4%的经济增速居全省第一;其次是揭阳,凭借绿色石化产业的强势带动,经济增速仍较高,为5.3%;珠海、汕尾、惠州、清远、云浮和东莞经济增速在4.5%~5.0%区间,其中珠海、惠州、东莞在保持较大基数的同时仍实现了高于全省增速水平(3.4%)的增长;肇庆、佛山、湛江和汕头处于末游,经济增速不及2.0%,其中汕头工业经济下滑明显,以-1.9%的增速居于全省末尾;其余各市经济增速均在2.0%~4.2%之间。从规模序次看,各地市经济总量排名延续2023年情况,2024年前三季度,深广、佛山、东莞和惠州经济规模继续领跑,其中深圳、广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9万亿元和2.21万亿元,广州主要受房地产和汽车产业影响,经济增长放缓,同比增速为2.0%;佛山、东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93万亿元和0.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4.5%,东莞制造业增势较好,当期经济增速明显回升;云浮经济总量仍处于全省末尾,为890.30亿元,增速为4.6%。
(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4]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2023年,随经济发展及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减小,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恢复增长,除云浮外,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呈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揭阳以41.6%的高速增长居全省第一,增幅表现突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珠海、湛江、潮州、梅州、韶关增长亦较快,但前3市收入增长中非税因素贡献较大;深圳税收收入较快回升,但因非税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当年收入增幅不大。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区域间分化较大,珠三角地市财政收入质量整体较好,粤东西北地区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除珠海财政自给水平明显提升外,绝大多数地市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上年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4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保持增长,但增速总体不高。
2023年,广东省半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较2022年有所变化,其中处于上游的东莞和佛山排名互换,珠海和惠州排名互换,分列第三至六位;处于中游的湛江超过清远和茂名,排名较上年上升2位至第十位,清远和茂名则均下降1位至第十一位和第十二位;处于下游的韶关和揭阳分别上升1位和3位至第十四位和第十五位,揭阳上升幅度最大,云浮、梅州和阳江分别下降2位、1位和1位至第十六位、十七位和十八位。从规模看,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市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2023年为4112.92亿元;广州以1945.10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东莞、佛山相差不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805.09亿元和800.77亿元,分列第三、四位;珠海、惠州、中山、江门4市规模均在270~500亿元区间;肇庆、湛江、清远、茂名、汕头、韶关、揭阳7市收入规模在100~180亿元区间,其中揭阳首次突破百亿元,韶关在上年收入下降后2023年再次进入百亿元序列;其余6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百亿元,其中云浮在上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后当年跌出百亿元序列,潮州以59.65亿元继续位于全省末位。
收入增速方面,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恢复增长,除云浮外,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呈不同程度回升。当年,揭阳得益于支柱产业快速发展以及留抵退税因素影响减小等带动税收收入高增,同时盘活国有资产资源拉动非税收入继续上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达41.6%,为全省最高;其次是潮州,增速为21.2%,但主要依靠非税收入大幅增加带动,当年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6.1%;湛江、韶关、梅州和珠海增速在10%-15%区间,其中韶关和梅州主要系税收收入大幅回升拉动,湛江和珠海当年收入增长中非税因素贡献较大,非税收入增速在20%左右;肇庆、汕尾、清远、惠州、中山、江门、河源和东莞增速在5%-10%区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小的地市包括深圳、佛山和云浮,其中受上年低基数以及存在缓税补缴等一次性增收因素影响,深圳税收收入较快回升,但因非税收入大幅下降导致当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仅2.5%;佛山税收恢复不及预期,叠加非税收入下降,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微增0.5%;云浮税收收入并未明显恢复而非税收入下降,拖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7.4%;其余地市收入增速在3%~5%区间。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看,2023年广东省14市税收比率较2022年有所回升,增幅在1.5-7.0个百分点之间,7市降幅在5.5个百分点以内,各地市该比率总体处于40%~85%之间。其中深圳、东莞、广州税收比率分别较上年回升6.7个、2.3个和3.3个百分点至84.3%、75.2%和70.4%,深圳增幅为全省最高;阳江、中山和汕头税收比率均回升3.4个百分点左右至63%上下,珠海税收比率由2022年的66.4%进一步降至62.2%;降幅最大的是潮州,税收比率下降5.1个百分点至53.0%;云浮、揭阳、汕尾、茂名、肇庆5市税收比率不及50%,但除肇庆下降外,前4市该比率均不同程度回升;其余各市税收比率均位于50%~60%区间。总体看,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区域间分化较大,珠三角地市收入质量整体较好,粤东西北地区非税收入占比相对较高。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看,珠三角地区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3年云浮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略降、东莞持平,其余各市该比率均较上年存在不同程度上升。当年,东莞、深圳和佛山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88.9%、82.1%和81.5%,居全省前三,其中佛山自给率较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珠海和中山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71.8%和71.5%,分列全省第四、五位,较上年分别提高13.8个和3.2个百分点,珠海增幅为全省最高;惠州、广州、江门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尚可,在60%~66%区间;其余各市均低于45%,其中潮州和揭阳自给率增幅相对较大,分别较上年上升6.7个和7.1个百分点至29.6%和26.1%,但仍处于低水平,汕尾、梅州和河源自给率在25%以下,居于全省末三位。
2024年前三季度,除深圳未获取数据外,广东省各地市中江门、佛山和云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其余地市保持增长,但增速总体不高。其中,广州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5.4亿元,同比略增0.3%;其次为东莞、佛山,收入规模分别为606.37亿元和552.62亿元,增速分别为0.1%和-4.7%;惠州、珠海规模较为相近,在350亿元上下,增速亦不高,同比分别增长1.0%和0.6%;中山、江门在190-250亿元之间,肇庆、清远、湛江、茂名、汕头在95~140亿元之间;其余地市规模均在75亿元以下,其中潮州规模不足40亿元,居于全省末位,云浮降幅显著,同比下降34.5%,揭阳增速仍最高,为12.7%。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看,超半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有所下降,降幅在3.5%~20.0%之间,其中中山降幅最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9.5%。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3年,广东省下辖地市中汕头、揭阳、茂名、梅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清远微增,其余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继续呈现不同程度减收,但降幅明显收窄,其中3市降幅超40%,5市降幅在20%~30%区间。珠三角城市中,广州、东莞、中山降幅相对较小,珠海降幅最高,超70%。受此影响,2023年,除茂名和汕头外,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总体延续下滑态势,广州、茂名、佛山、汕头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相对较高,在0.5倍以上;汕尾、阳江、揭阳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
2023年,广东省下辖地市中汕头、揭阳、茂名、梅州和清远5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幅在0.2%-35.0%区间,其余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呈现不同程度减收,但降幅明显收窄,其中3市降幅超40%,5市降幅在20%~30%区间,8市降幅则在15.5%以内。正增长的地市中清远微增,茂名和梅州增速超10%,汕头和揭阳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32.6%和26.4%;降幅超40%的地市包括潮州、河源和珠海,其中珠海下降尤为显著,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76.5%,降幅较上年进一步扩大超50个百分点;广州、中山、东莞3市收入降幅相对较小,增速在-8.2%以内。
从规模看,2023年广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领先省内其他地市,规模为1621.90亿元,同比略降0.6%;深圳为875.53亿元,居于第二,同比下降14.6%;佛山和东莞同比分别下降14.4%和8.1%至477.03亿元和377.81亿元,与前两市差距明显拉大。惠州、江门、中山3市规模位于100~200亿元区间;茂名、珠海、汕头、肇庆、清远、湛江规模在60~100亿元区间,珠海规模由上年的369.94亿元显著跌至86.83亿元,其余8市规模低于45亿元,潮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10.95亿元,为各市最低。
2023年,除茂名和汕头外,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总体延续下滑态势,其中广州、茂名、佛山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分别为83.4%、62.3%和59.6%,较上年分别下降4.6个、上升5.9个和下降10.4个百分点,汕头该比重较上年上升11.3个百分点至52.3%,上述4市居全省前四。东莞、汕尾、江门、清远和揭阳5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在42%~48%之间,其中汕尾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其余地市该比值均在40%之下,珠海和云浮分别为18.0%和15.7%,相对较低,珠海该比重降幅明显,较上年下降66.6个百分点。
(一)广东省政府债务状况分析
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2023年随着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科教文卫等方面的投入,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增大,但增速有所放缓。全省仍以新增专项债券为主要债券增量,距财政部核定的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2023年,广东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6871.33亿元,其中新增债券4944.66亿元(其中一般债券331.66亿元、专项债券4613.00亿元),再融资债券1926.67亿元(其中一般债券873.41亿元、专项债券1053.26亿元)。新增债券中,深圳市按规定自行发行683亿元并安排支出。截至2023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含深圳)为29879.6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7628.77亿元,专项债务22250.82亿元。2023年中央批准的广东省政府债务限额为30317.9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7924.52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2393.45亿元,当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
2023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债务余额为27187.16亿元,位于全国31个省市降序排列首位。以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3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79倍,位列全国31个省市该指标降序排列第27位,债务负担相对较轻。
(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规模延续增长态势,债务负担总体上升,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现阶段财力相对较弱的汕尾、河源、梅州、韶关债务压力相对突出;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尚可,但由于近年收入承压且债务规模扩张,债务压力亦有所上升;除肇庆外的珠三角地市基于较好的财力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持续扩张,但总体负担仍相对较轻,且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
从政府债务余额看,2023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延续增长态势,其中深圳、中山增幅较明显,分别为29.3%和26.4%,汕头、汕尾、东莞、江门、佛山和清远增速在20%~25%之间,揭阳、梅州、肇庆、河源增速在12%~15%之间,其余地市均在15%~20%之间。从规模序次看,2023年末,广州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居全省首位,为5532.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45.09亿元(增幅18.0%);佛山政府债务规模次之,为2750.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2.91亿元(增幅20.8%);深圳债务规模仍为全省第三,为2692.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09.55亿元(增幅29.3%);其次为东莞、珠海、惠州,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1622.65亿元、1321.50亿元和1231.42亿元;肇庆、湛江、江门、汕头首次突破1000亿元;清远、中山、梅州、茂名、韶关、河源6市规模在650~920亿元区间,潮州债务规模为401.34亿元,仍处于全省末位,其余各地市债务规模在440~600亿元区间。
以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2023年末汕尾和河源该比率最高,均为9倍;梅州次之,为8.8倍;汕头、韶关、湛江、潮州、肇庆和清远该比率在6倍至8倍之间;云浮、茂名、阳江、揭阳处于5倍至6倍之间;深圳该比率最低,为0.7倍;其余各市该比率在2倍至4倍之间。
广东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处于中游,存量城投债及城投带息债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江门、惠州及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城投企业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广东省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在市场化转型方面起步相对较早,且区域金融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或更多依赖市场机制和多元化资金来源,从而使得城投债规模相对较小。
从广东省存续城投债[5]情况看,截至2024年9月末,全省城投企业债券余额合计970.1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居于第21位。从省内各市城投债规模看,江门城投债余额最大,为217.90亿元,占全省城投债余额的22.5%;其次为肇庆,城投债余额为134.1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3.8%;深圳、惠州、佛山和广州相近,城投债余额在95~125亿元之间,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46.2%;其余各市城投债合计占比为17.5%。
以2024年9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与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广东省各市该比值均在80%以下,城投债偿付压力较轻。江门、肇庆该比率相对较高,超过75%;潮州为41.9%,河源、惠州、汕尾该比率在20%~30%区间,其余均在20%以下,东莞该比率仅为2.0%,为全省最低。截至2024年9月末,广东省本级、汕头、湛江、阳江和揭阳无存续城投债。
从广东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来看[6],广东省全省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合计5037.35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排名第17位,广东省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为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0.36倍,该指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位列31个省市降序排列第29位。从省内各市看,广东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主要分布于江门、惠州、深圳、佛山和广州,上述五市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4.3%、13.5%、13.2%、13.1%和11.9%,其余各市合计占比为34.0%。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对比,肇庆、江门、汕尾、惠州4市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超过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系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1倍、2.6倍、2.0倍和1.4倍,处于全省前四;其次是梅州、佛山、潮州、清远和河源,城投企业2023年末带息债务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在0.5倍~1.0倍区间,其余各市该指标值均小于0.5倍,债务偿付压力轻。
[1] 本报告中,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总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计。
[2] 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
[3] “一群五圈”指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
[4] 本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速是以当年数与上年数绝对数计算而得,不考虑核算口径调整等因素,下同。
[5] Wind口径,下同。
[6] 本报告中在分析城投企业有息债务时,仅包括截至2024年9月末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
作者:新世纪评级公共融资部
龚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