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血液黏稠,这一看似不起眼却潜藏巨大风险的生理状态,正逐渐成为现代人健康路上的隐形绊脚石。
它不仅影响着血液的流畅性,减缓了养分与氧气的输送速度,还可能诱发血栓的形成。
1
5个信号提醒你血“稠”了
1.晨起头晕
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在早晨起床后,往往会感到头晕不适。
这是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身体水分通过呼吸、排汗等方式散失,血液相对浓缩,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大脑供血不足。
2.视力模糊
血液黏稠度增高时,血液不能为视觉神经提供充足的营养,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出现暂时性的缺血症状,可能导致视力模糊或眼前发黑。
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快速站立或突然移动时更明显,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体中更为常见。
3.胸闷气短
血液黏稠度高会增加心脏供血负担,使心脏获得的血液减少,导致心肌缺氧,进而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
4.蹲下呼吸困难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就可能是血黏稠引起的。由于血液比较黏稠,蹲下的时候,流到心脏部位的血液会变得不顺畅,血液循环不足,无法供给肺部以及脑部,从而出现蹲下呼吸困难的状况。
5.午饭后易困
正常人午饭后也会感到困倦,但尚可忍受。
而血液黏稠度高的人通常在午饭后马上就犯困,有的甚至立即需要睡一会儿觉,否则全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
如果睡上一会儿,精神状态就会明显好转。这是因为午饭后血液循环在加速,血液黏稠度高的人,大脑血液供应不足。
2
什么时间血液最黏稠?
血液黏稠度是指血液流动的难易程度,与生活习惯、饮水量以及作息时间密切相关。在一天之内,血液黏稠度并非时时刻刻都处于高水平,而是在以下两个时间段达到高峰:
早晨起床后的前两个小时
大约7点至9点,此时刚醒来时大脑皮层还没有兴奋,血管中的血液相对静止,且夜间睡眠期间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导致血液中的细胞成分浓缩,因此血液黏稠度最高。
这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间段,有些人甚至将这段时间称之为“魔鬼时间段”。
晚上睡前的一小时
此时人体经过一天的活动,水分消耗较多,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血液黏稠度也会有所增加。
3
一杯“救命水”的5个标准
1.白开水
白开水是目前认为最符合人体需要的饮用水,清洁无菌,煮沸后水质和水硬度得到改善,保存适量矿物质,是最经济的健康饮品。
2.与体温相当
水温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与体温大体相当即可。喝过冷的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从而使原来开放的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
过烫的水也不推荐,因为高温度的水进入食道,易破坏食道黏膜,甚至增加食道癌风险。
3.小口慢饮
快速大量喝水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也容易把大量空气一起吞咽下去,容易引起打嗝或腹胀。正确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咽下。
4.水量适量
一次建议喝150~200毫升左右。如果身体本身就患有肾脏疾病或某些代谢性疾病,则应遵循医生指导,以免给身体造成负担,加重原有疾病。
5.喝水时间
喝水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生活习惯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睡前一小时和清晨醒后应适当补充水分。
编辑:大乐
图源:图虫创意、壹图网、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