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烟火气

体娱   2024-08-25 16:04   北京  

欢迎光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无缘被推荐进入高等学府,命运“交响乐”只能在底层旮旯摸爬滚打。但“最后一课”结束时,我却深信:明天更美好。


原标题:《那年烟火气——代课生涯纪事 》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炎热燠闷的盛夏总算是过去了。但是,那些“知了”还在声嘶力竭地拼命嘶叫。三夏“双抢”过后不久,我接到通知:到公社中学代课。说实话,“传道授业解惑”,凭我目前学历也不合格的。但这个自知之明,却被那劳累与郁闷压倒了。我决定去那似曾熟悉的陌生地方。

生产队没有安排我外出到“钢铁三厂”装运煤渣炉灰。这煤渣炉灰掺合黄沙水泥浇灌地下渠道的。我也曾去过一次。那时寒冬腊月,船装了渣灰沿原水路回来,一直顶着西北寒风。傍晚,我们把五吨水泥船停靠轮渡码头水泥墩旁。时至半夜,忽闻江面大声疾呼,我们一骨碌从船舱爬出,踩着舱面白花花严霜惊吸冷气:江水涨潮,船已离锚漂浮!现在没去闯江面危险,我却要冒另一种甚至更大的风险。

这一天,确实到了。请不要奇怪,虽属临时代课,我还是认真作准备,焦虑与渴望竟也充斥胸间。9月13日,我与大队“贫管会”干部一起到公社中学。学校负责人不在,据说有事去城里了。一个姓陆的老师跟我握手寒暄一番(到年底这老师找“门路”跳到商业战线,终于摆脱“臭老九”干系)。

办公室里桌子拼凑成一张大长桌,老师们团围着坐。我教初中一年级(简称“中一”)数学“三视图”: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图像运算也简单。可还没有熟悉多少天,第一次“代课老师”生涯结束了——我代替上课的蒋老师“体院”毕业,人高马大,新婚燕尔探亲北京,是准备在京度国庆节的。唉,我也没能在学校捱到使人惊疑不定并且谁也想象不出是何原因冷清的“国庆节”。

“国庆节”过后不久,我第二次到那个学校。这一次可没有像前一次那样兴奋,原因还不尽是临时代课的难堪处境。王老师请产假,我当了一阵子中学“语文”老师。内容是简单的,学生还是无心思学习。接着又有人请病假(多事之秋风云变幻无常,“孵病假”也是一种策略与智慧啊),让我教“工业基础知识”。唉,我是peasant不是worker,接触的是扁担镰锄原始生产工具,可不要“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误人子弟啊;但也许“初生牛犊不怕虎”,说实话,拿起这沉甸甸课本要有一定勇气,是被某种力量驱使硬着头皮跨进教室。我不记得怎样讲起“动能”“势能”“能量守恒”,也忘记了怎样给中二年级学生讲解机床“主轴箱”“变速箱”“动力传动”的。只记得上课前,我带学生到公社农机厂(这农机厂在咱县也算“上档次”),围着620机床转了大半天。当然,许多学习内容也是温故而知新。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其中甘苦自得知。正是这些缘故,有人半讥半谑当面称我“多面手”。呜呼,酸辣苦涩体味再三,尴尬难堪我也不得不颔笑而咽之。

第三次到那个学校,是1972年2月21日。

那一天,全市学校统一提前到这天开学。据说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抵达上海的缘故。被人们看做是美帝国主义象征的尼克松一行,乘着“蓝白银”三色喷气式飞机,着陆于东方巨人中国,开始“谋求和平”旅行。这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国际政治记者用敏锐视角和犀利文风报道如下:“被共产党人斥为资本主义象征的尼克松,今天已在中国首都落脚,以举行他希望能使全世界更接近于和平共处一种手段的最高级会谈。

“北京的官员们为他们邀请的客人们安排了一个降低了调子的欢迎仪式。但是兆头却是令人愉快的,在总统着陆的几个小时之前,太阳冲出了冬天寒冷天空上云层照耀着大地。

“北京机场上几乎没有迎接到达的色彩—没有红地毯,只有一面中国国旗和一面美国国旗。然而有一支中国仪仗队和一支乐队奏国歌。美国电视对飞机降落的情况通过卫星作了实况电视广播,这是第一次从大陆中国作这种广播。”

在学校里能看阅《参考消息》。《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的批判》《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国家与革命》,书店也能有售了。

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是人们注意的一个侧重点,另一个注意点,就是有限制地公布了那个“工程纪要”。这个“纪要”,也确实让人惊心动魄。政治学习频繁紧张,开会讨论虽不沉闷,然而富有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往往是“顾左右而言他”甚而离题万里。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几度春秋几多风雨。

后来,整个社会开始注意学生学习质量了。又开始讲解“字词句篇”“语逻修文”的“双基”知识。学校重启统一的测验考试模式,对学习质量进行检查。中三年级英语老师别出心裁节外生枝,为了测出学生的真实情况,对同一课桌的两个学生,设计两张不同试题的AB卷。教学科目又有了历史地理,《工基》重新改为物理化学。《物理》又分力、功、热、电、光。

这些变化使人感觉经历了一场“否定之否定”。第一次否定以“教育革命学制缩短”为理由,第二次否定以美籍华人李政道“加强基础科学”“基础科学也是有持续性”的建议为科学依据。教育领域“否定之否定”,那么其他领域呢?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时间也真快。刚开学时,田头垄上麦苗短矮泛黄,油菜秧还青里带红。现在早已是杨柳婆娑摇曳,桃花菜花竞相争艳。大自然的奇特美妙,使人们惊喜不已欢欣鼓舞。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无缘被推荐进入高等学府,命运“交响乐”只能在底层旮旯摸爬滚打。“Ade!同学们”,“最后一课”结束时,我却深信:明天更美好。

生活磨炼——“我的大学”!


作者:夏春秋


文章获作者授权刊登
小院欢迎您投稿,可以是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等。小院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情意绵绵+古韵悠悠)
微信号:GUYUNSHENZHOU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


征稿



"寻找·重逢"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有时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时,找到当初的痕迹。

我们近期特别策“寻找·重逢”征稿启示,您可以给我们投稿,讲述你们当年的故事,寻找当年的伙伴;您也可以把您与朋友重逢的故事写出来与大家分享。30号院愿成为老知青相聚的平台。

投稿地址:sanshihaoyuan@qq.com


30号院
知青时代的流金岁月、逐渐泛黄却依旧温暖的年代故事、“80”后与父母的共同记忆、闲情偶寄谈天说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