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各部门绩效提升了,公司绩效是不是就可以提升?看人效,往往看的是公司人效;算人效,往往看的是人效指标。
人效指标只是衡量手段,关键是如何打造人效管理闭环。
那么接下来,公司想要提人效的话,重点靠的是提升部门人效。
人效管理不是结果导向,而是因果导向。
这里的“因”有两层含义。
一是要穿越到人效的驱动因素上,例如组织分工、人力替代、用工模式、人才结构、激励机制等。
对于这两层含义的理解,首先,都不是线性逻辑。
有人说,全球的销售目标是100个亿,分解成两个因,国内50亿,海外50亿,不是线性逻辑吗?关键是,这个50亿还是果,不是因。如何做才是因,50+50=100,是物理分解,不是化学分解。一滴水分解成两滴水,是物理分解,水分解成两个氢和一个氧,才是化学分解。
可能这个时候又一个问题来了,两个氢和一个氧,很清晰啊,还是有清晰逻辑的。
这个问题很好,但现在如果将这个问题换成管理上的问题,往往就不是那么的线性或绝对化了。这是由管理的灰度、管理的特点、管理的艺术性决定的。
在管理上,因果逻辑很难构成绝对的线性逻辑。
我们已经知道了要从因上求,大概率可以实现果,但如何来证明?而且最好是那种绝对化的、线性的、加总式的方式来证明?
比如,一个问题来了:各部门人效提升了,公司人效是不是就可以提升?普遍的理解是,没问题啊,这不是显而易见吗?家里面每个人都开心,全家人不就都开心吗?但是确定吗?如果确定,又该如何证明?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那就是:各部门绩效提升了,公司绩效是不是就可以提升?
我参加了一家全球著名科技公司的战略管理项目。CEO是科学家出身,极端的理工科思维,给各部门负责人布置了一个题目,也就是这个项目的名称,叫做“Y=F(x)”。公司以及每个部门,都要找到自己的Y和X,Y就是你要创造的价值,X就是其中最核心的变量,也就是说,公司和每个部门,都要明确自己最核心的那个Y,并且在此基础上,找到最关键的X。
总经理的意图,应该是希望大家都要明确和清晰自己的目标,保持目标感。同时,还能够聚焦关键,能够做到选择和取舍,确保工作投入产出最大化。
公司所有部门认真的做了这件事,自上而下分解的过程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但是总算分解完毕,并且整体来看,分解的还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一个组织绩效分解的过程,我的理解,其实这和OKRs是极其相似的。总经理写出自己的OKRs,然后逐层分解,每个O都要对应KR,检验好的O和KR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当所有的KR都完成了,O就能完成。
回到这家公司,自上而下分解的极其严谨。然而,在整体拉通对齐时发现,正是因为是自上而下严密分解,所以,部门自娱自乐了。基于本部门的专业类指标减少了,面向公司的,需要横向协同类的事项占多数,并且协同方的上下游之间存在着牵制或制约。这场对齐会,大家开到后面,深刻意识到了这里面最大的不确定就是横向协同的角色分工、协同流程、协同机制、协同能力以及协同意识,将是目标分解过程中最大的变量和影响因素。不仅影响到公司,也影响到接下里各部门Y和X的实现。
组织协同才是最大的变量或系数。这个系数小于1,Y就要打折扣;大于1,Y就会超预期。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各部门人效提升了,公司人效是不是就可以提升?如果我们把人效狭隘的理解为人数和人头控制,各部门都减人和降薪,活还要完成。那么这句话是成立的。各部门都减人和降薪了,但是公司和各部门的活都完成了。公司人效是提升了。人效管理就是减人和降薪吗?减人和降薪之后,活真的可以完成吗?今年能完成,以后也可以吗?人效管理不是减、砍、缩、降、控,人效管理是提升战斗力,人效管理是提升组织力,人效管理是高质量发展,人效管理是可持续性。人效是产出除以投入,产出是广义产出,不仅是业绩产出,也是工作价值产出。投入是人数、人工成本、总工时,也就是人效、钱效、时效,整体都叫人效。绩效是结果,人效是多少人、人工成本和总工时创造了这样的结果。市场上有一个误区,就是提人效,就是管理好分子分母,做大分子,提高产出,减小或控制分母。可能吗?基于现有人员存量,不可能,加速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替换是有可能的。但不仅仅是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组织分工和运行效率、人力替代、数字化替代等也是关键手段。在业务增长的同时,用多维多种手段管理好人数和人工成本,从广义组织和人才管理的角度提升人效,才是正解。
再次回到这个问题,各部门人效提升了,公司人效是不是就可以提升?
和绩效一样,最大的变量,也是组织协同。
科石定义了人效提升“三板斧”:组织精进、人力替代和人才激活。
其中“组织精进”维度的关键,就是促进组织协同。而且,这往往是提升人效最大的一个因素。
企业降成本,几乎都不是少用几度电,少用几张纸,少用几个人的问题,最大的成本,是高层决策成本、是组织协同成本,是核心管理层的沟通成本,是流程冗余成本。
最后说说结论。
各部门人效都提升了,公司人效不一定可以提升。因为组织协同有问题,这和各部门绩效都达成了,公司绩效不一定达成是一个道理。各部门人效都提升了,公司人效就一定可以提升。如果战略的一致性强,组织协同效率高的话。同样,这个时候,各部门绩效都达成,公司绩效一定能够达成。组织管理的核心不是组织结构图,不是分工,而是协同,是组织运行效率。组织分工的逻辑是专业分工逻辑,而组织协同的逻辑是流程管理逻辑。流程管理的底层是以客户为中心,而组织分工的逻辑是以领导为中心。这就是华为为什么说要“炸掉金字塔”,要把组织推到,要做横向组织,要做流程型组织的原因。
把人类中最好看的脸蛋,最好看的眼睛,最好看的嘴巴,最好看的鼻子,组合在一起,这个人长的不一定好看。局部最优往往等于系统次优。企业里实际遇到的问题是,把最好看的人类眼睛、最好看的猴子鼻子、最好看的兔子耳朵,组合在了一起,岂不更难看。
每个部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部门都是为了配称公司战略目标而存在的,每个部门不是独角戏,公司是一台大戏,每个部门只是扮演一个角色而已。配称、适配比专业、系统更重要。这里的专业,指的是各部门的专业,系统,指的是各部门的局部闭环系统。 在管理上,思考问题本身,要比得出黑白分明的结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