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石观点丨从反面误区来看如何让培训发挥最大的效能

文摘   职场   2024-09-10 08:30   上海  

在2024年,向外求增量似乎变得愈加艰难,更多企业开始转向求存量。培训似乎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变成了“说起来不重要,忙起来更不要”。


在当下的环境,如何看待培训,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培训发挥最大的效能?不妨反其道而求之,从当下培训常见的五个误区来一探究竟。


01

误区一:现在预算很吃紧,干脆一刀切都不做了

培训工作的成本是直接的,而收益是相对间接的,看得见的花费与看不见的收益造的直接观感是浪费钱。

实际上,员工或管理干部的培训不足可能导致更多的损失。员工培训不足,工作技能熟练度不够、经常犯错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些都是增加的直接成本。


管理干部缺乏培训,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团队产出效率低下,甚至公司可能因为管理干部的错误决策而承担更大的损失。
对于培训,要看价格,更要看价值。该做的、必需的培训不能少。


02

误区二:好不容易“有钱有闲”,培训就喊上大家一起吧

好不容易花了个大价钱请了位大咖过来讲课,如果听得人少了不是白浪费了那么多钱吗?干脆把全部员工都叫上,这样花的钱也值了,这种想法并不少见。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培训讲究不同的受众对应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科石始终强调学习发展的“配称”,“配称”意味着不能给高中生做大学题。试想一场关于业务战略的共创研讨,让一线的操作工都来参与,这合适吗? 
  
03
误区三:出现问题才培训,而且期待立马见效
这段时间执行力不强,就做一下执行力培训吧。过一段时间协同又出问题了,就培训一下协同沟通。
培训可以马上“解渴”吗,当然可以。不过仅仅是针对结构化的、有固定解的问题。
但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更多是非结构化的,没有固定解的问题。
盲目的培训只会造成拆了东墙补西墙,仅仅是把培训当作一种活动,而不是一项战略。培训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更是一个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过程。
要有预见性地进行培训的规划,把培训与企业的当前痛点与未来挑战结合起来,使培训真正配称公司的战略发展。


04

误区四:都在喊“支持业务”,那一切培训都以业务部门的需求为准

在我们过往的咨询案例中有不少企业提到,他们在做培训需求调研的时候,会针对全员发问卷并访谈业务部门负责人。

在问卷和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以下课程或者学习主题中,你(或者你的团队)想要学习哪些内容?如有其他请补充。”然   后结合业务部门的需求来制定培训计划。

在这种操作方式下,HR团队执行的是“满足”策略。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搞培训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组织的发展需求。如果单单依靠业务部门直接提课程需求就把培训需求澄清,那就是把培训定义为“支持性工作了”。

但实际上,HR部门或者学习发展部门,应该是企业内部的一个“咨询专家角色”。需要综合考虑业务战略、部门目标、学习需求、组织发展阶段等关键要素,结合组织的人才战略进行细化分析与排序,将各方的诉求“转译”成培训计划。    
如果这个“转译”的工作变成了单纯的调研与课程采购工作,那培训注定无法真正支持战略。


05

误区五:要证明培训价值,全靠训后评估

培训的效果离不开柯氏四级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与成果四个层级去评估。但不是所有的培训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行为改变的培训需要一个行为改变周期,针对绩效结果的培训则需要一个更长的业绩周期。

因此我们建议要做“训后评估”,跟要做“训前界定”。即在训前明确可衡量、可达成的培训目标。通过培训达成哪些短期的成果与长期的成果,以目标来对参训人员进行宣导与考核,而不是在训后再做评估。

除了训前的目标设定,要多做“学习评估”,少做“效果评估”

学习评估不单单是了解参训者对于课程内容、讲师、培训安排的满意度,更多把关注点集中在学到了什么,要转化为什么样的行动。其中行动的转化包括可以立马开展的行动有哪些(短期目标)、需要长期关注或创造一定条件才能开展的行动有哪些(长期目标)。

通过跟踪某一项行动计划落地的质量,来相对轻便又快捷地对行为与成果层级进行评估。

培训乃至企业的学习与人才发展,是长期主义行为,是驱动组织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不要高估其短期的成效,也不要低估长期的改变。


更多组织与人才效能相关专业内容,尽在科石咨询公众号与视频号,敬请关注!


Keystone科石人力资源洞察
Keystone科石通过一体化组织与人才效能咨询服务,为成长型企业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在这里,我们将向您传递最新的HR资讯、专业观点、管理培训、信息调查以及业界最佳实践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您也可以在这里向我们反馈意见或建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