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向外求增量似乎变得愈加艰难,更多企业开始转向求存量。培训似乎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变成了“说起来不重要,忙起来更不要”。
在当下的环境,如何看待培训,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让培训发挥最大的效能?不妨反其道而求之,从当下培训常见的五个误区来一探究竟。
01
培训工作的成本是直接的,而收益是相对间接的,看得见的花费与看不见的收益造的直接观感是浪费钱。
实际上,员工或管理干部的培训不足可能导致更多的损失。员工培训不足,工作技能熟练度不够、经常犯错会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些都是增加的直接成本。
02
误区二:好不容易“有钱有闲”,培训就喊上大家一起吧
好不容易花了个大价钱请了位大咖过来讲课,如果听得人少了不是白浪费了那么多钱吗?干脆把全部员工都叫上,这样花的钱也值了,这种想法并不少见。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要不得的。培训讲究不同的受众对应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04
误区四:都在喊“支持业务”,那一切培训都以业务部门的需求为准
在我们过往的咨询案例中有不少企业提到,他们在做培训需求调研的时候,会针对全员发问卷并访谈业务部门负责人。
在问卷和访谈中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以下课程或者学习主题中,你(或者你的团队)想要学习哪些内容?如有其他请补充。”然 后结合业务部门的需求来制定培训计划。
在这种操作方式下,HR团队执行的是“满足”策略。
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搞培训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而是为了满足组织的发展需求。如果单单依靠业务部门直接提课程需求就把培训需求澄清,那就是把培训定义为“支持性工作了”。
05
误区五:要证明培训价值,全靠训后评估
培训的效果离不开柯氏四级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与成果四个层级去评估。但不是所有的培训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行为改变的培训需要一个行为改变周期,针对绩效结果的培训则需要一个更长的业绩周期。
除了训前的目标设定,要多做“学习评估”,少做“效果评估”。
学习评估不单单是了解参训者对于课程内容、讲师、培训安排的满意度,更多把关注点集中在学到了什么,要转化为什么样的行动。其中行动的转化包括可以立马开展的行动有哪些(短期目标)、需要长期关注或创造一定条件才能开展的行动有哪些(长期目标)。
通过跟踪某一项行动计划落地的质量,来相对轻便又快捷地对行为与成果层级进行评估。
培训乃至企业的学习与人才发展,是长期主义行为,是驱动组织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不要高估其短期的成效,也不要低估长期的改变。
更多组织与人才效能相关专业内容,尽在科石咨询公众号与视频号,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