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是一门艺术,而战略管理是一门科学。
如何跨越从战略到执行的鸿沟,如何构建从战略管理闭环?让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战略落地中的典型问题。
许多管理者在听到“战略”二字时,第一反映就是“战略离我太遥远了,这是高管团队和战略部门应该负责的事情”。
每到年末发布战略时,仅CEO或核心高管团队讲,大家被动听,听完各自回家“认领作业”,这样就算是做完战略发布了。
对于战略,只有高层清楚。
对于战略执行层,战略意图到底是什么?部门的关键目标是怎么来的?是否真正认同战略?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
战略认知上的偏差,就是战略执行偏差的一大诱因。
科石认为战略不单要靠核心管理层主动规划,更要在内部积极开展共创与对话,建立普遍的深度共识,对于战略,大家都要清楚,清楚了才能协同推进。
唯有参与,始有认同。
战略管理的第一原则是:明确的表达,深度的共识。
有人说,战略本就是高层应该了解的,员工嘛,做好自己的事,想那么多战略干什么。
战略方向、战略意图,需要建立全员认知,全员认同,全员共识。甚至可以对外宣布,广而告之。
但战略路径、方法、战法、战术,则需要保留在高层和中层,基层员工可以适当参与,局部了解。
我们看到很多企业的战略,是自下而上开展的。
部门负责人组织撰写部门目标,汇总到公司,给到老板更多灵感,再来做公司战略。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重要悖论。
部门管理者的本能,更关注做大做强本部门,而缺乏对整体战略关注和理解。
这是局部思维和全局思维的不同。
战略是在经过环境、局势分析后,在对战局、战场和自身能力分析后,在得出战略机会点和破局点后做出的一系列目标、路径的设计。
因此,需要关注整体战略、大目标。局部(部门)需要做的是服从、适配、配称公司整体战略目标。
部门负责人做大做强本部门之心不死。
而局部最优往往带来系统次优。
战略管理大师卡普兰给出过一个经典路径:先由业务单元(品牌、区域、产品事业部等)独立思考,这代表尊重各战场实际,这个过程属于自下而上的过程,再开展公司整体思考和部署,开展全局思考,考虑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就是业务生态布局,制定出公司级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再下发至各业务单元,业务单元再来修正自身的战略。这个过程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我们看了很多公司的战略报告、战略地图。也有很多企业号称在做战略解码。从战略方向解码到战略举措或关键任务。
打开关键任务一看,发现里面仍然几乎全是关于目标的描述:”新增十个大客户、降低运营成本到多少、实现某某技术的突破……”
仅明确战略方向、目标和口号,回答:“要去哪儿?打什么仗?”是不够的。
战略不是欲望。战略是目标及达成目标的关键成功要素或路径的有效组合。
战略要回答目前在哪,环境如何,要去哪,如何去,可能会遇到障碍,如何解决,需要匹配什么资源,如何获取等问题。
就像一桌酒席,这些问题就是大鱼大肉,硬菜。当讨论组织、人才、管理机制的时候,讨论”学习与成长”维度的时候,事情忽然就显得无足轻重,都是小问题,都好解决。
你仔细看他是怎么解决的,结果往往是:“设置专项激励机制”。
意思是,只要给钱,前面的活就都能干。
除了钱之外还有什么手段吗?想不出来。
这个场景暴露了集体缺乏管理认知、管理意识的现实。大家并没有意识到,人,只有人,才是一切的根源,一切问题的核心。
新手看业务,老手看组织。
战略,比拼的,不仅是多个战场、多场战役中的战术、战法,决定胜败的关键,往往是战备、资源要素,实力相当之时,比拼的是看谁能撑到最后,比拼的持久性、复原力。
“竞争战略之父”波特鲜明地指出:“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也是各项活动的配称和相互加强。战略配称可以建立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链,将模仿者拒之门外。”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说:定位的核心是配称。
战略管理,除了包含战略规划、战略解码、战略执行这样的基本模块,也可以将“战略保障”或“战略配称”当做一个独立模块重点来思考和设计。
战略配称,包含组织、人才、机制、文化、资金、资源等。
战略制定完成后,大家信心满满。
可一旦“开战”,形势一变,战略就丢在一边。并的出结论:战略就是纸上谈兵,打起仗来,这些都没用。战略就是边打边看的,不是提前设计好的。
艾森豪威尔曾经讲了这样一段话:“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作战地图就毫无用处,但在战争开始之前,作战地图不能没有”。
战略是生成的,不是指全面生成、全面灵活。而是基于大判断、大战略、大规划之下的灵活化、机动性的调整、迭代、创新。
包括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企业年初制定的战略,除了当时有一些关键应用之外,如对接绩效,在平时的月度、季度、半年会议上,几乎不怎么应用或回顾。
战略可以建立集体目标感。
由科石引导的某大型企业战略共创会,在结束之际,董事长讲了这样几句话:“相信相信的力量,以战略为起点、锚点,然后去做,去行动,主动的去克服惯性,不能说大脑已经知道了,身体却很诚实”。
关于战略执行、战略实现,我们有以下建议:
构建企业战略年历,明确什么时间、由谁、做什么动作、实现什么结果。
通过定期的月度、季度经营分析会和半年度战略复盘会,跟踪战略执行进度,盘点差距、发现机会、迭代战略举措。
管理者将战略目标和举措,作为日常工作的导向,战略思维、战略意识、战略方法论比战略本身更为重要。结论总是一时的、静态的,而好的意识、思维、方法、结构可以创造结论,持续产生好结论,不断生成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