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田鹏颖(1)
以“六个坚持”为指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周绍东(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涵探赜
廖小明 杨懿(24)
政治学研究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及其影响
周平 李家磊(40)
参与式预算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构
岳红举(56)
数字时代专题(主持人:蓝江)
从劳动力到人—机主体性——如何思考智能时代的生命政治
蓝江(69)
从个体到盖娅:数字时代的人与技术物的关系解析
董金平(82)
公共治理研究
数字监督与国家信息能力的建构——基于294个数字监督实践案例的分析
王锐 倪星(94)
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适应性嵌套”逻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分析
锁利铭 冷雪忠(109)
法学研究
数字秩序:从自发到规范的法治型塑
黎江虹 周坤琳(129)
侵犯数据产品权利行为的刑法认定
房慧颖(150)
英文摘要
(161)
1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田鹏颖
(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创举,自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类现代化新历史,在世界现代化的总体图谱中形成了全新独特见解,标注了人类现代化理论、制度和实践的新高度,并以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崭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因其“新”而面临着诸多世界难题和世纪难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我们应遵循“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深刻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方法、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的内在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式,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从而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注入不竭动力。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现代化道路;“六个坚持”
2
以“六个坚持”为指导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周绍东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牵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牢牢把握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坚持”原则,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党对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领导机构、规划引领和贯彻执行机制。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要以更高的国家治理水平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朝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向发展。在守正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统一的制度规则、市场监管方式和市场基础设施,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和落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处理好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注重法治对公平和效率的双重保障功能,建立完善有利于市场健康运行、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的法治体系。以系统理念把握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
【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六个坚持”;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经济体系
3
唯物史观视域下
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涵探赜
廖小明 杨懿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创新与评估中心研究助理)
【摘 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关系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提供了观察新质生产力生态意蕴的根本视域。在此视域下,逻辑理路上,生态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贯穿“三新一高”的重要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的生态思想提供了理解新质生产力生态意涵的理论视域;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构成其实践基础。从理论机理看,绿色、先进成为新质生产力生态意涵的核心表达,为此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实践进路看,在高质量发展目标引领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形成新质生产力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夯实生态本底;培育生态文化促进生态公民培育,筑牢人才根基;理解把握好“三对关系”,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生态意涵;生态环境;生态保护
4
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及其影响
周平 李家磊
(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对当代中国民族现象和民族关系的认知务必注意,不论是中华民族、国内各民族还是民族间关系,均在历史演变基础上经过了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过程。其间,历史形态的中华民族,一方面经由人口国民化和国民整体化而形成了国民共同体,另一方面又经由自我构建的各个民族的凝聚而成为一个更大的多族聚合体,实现了现代构建。同时,历史上众多的民族群体,则经过民族构建而成为国内的56个民族。在此过程中,国家因素、国族因素和各族互动三个方面相结合,造就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经历了这样的民族构建,中华民族、国内56个民族以及民族关系有了今天的形态、面貌和性质。因此,要对当代中国的民族现象和民族关系形成准确的把握,就必须对近代以来的民族构建进行认真的梳理。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国家;民族构建;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治理
5
参与式预算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构
岳红举
(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摘 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载体,参与式预算具有独立的直接民主价值,可以与间接预算民主之间,构建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民主构造,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下,参与式预算应具有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意涵。根据这一要求,参与式预算的规范化应呈现出人民性、基础性、宪法性;参与式预算的制度化应涵盖预算编制的全过程、预算审批的全链条、预算监督的全覆盖以及预算绩效管理的全方位;参与式预算的程序化应包括预算公开程序化、组织参与程序化、权利保障程序化。实施参与式预算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构,既可以完善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之间的政治互动,又深化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意涵。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式预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直接民主;间接民主;《预算法》
6
从劳动力到人—机主体性
——如何思考智能时代的生命政治
蓝江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智能时代万物互联带来了生产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更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理论思考的,恰恰是数字时代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主体的存在方式,在历史的理论脉络上,不仅涉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涉及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的治理技术。在马克思看来,工人的身体是一个可以在现实中交换的抽象的量:劳动力,只有这种劳动力才能将农民从土地和封建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福柯则在《生命政治的诞生》中看到了新自由主义的治理技术将马克思的劳动力变成了人力资本的自我经营和管理,这成为了现代生命政治技术的条件。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主体性的存在,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资本主义的装置,前者为工厂的规训技术,后者为企业的控制技术。今天,数据—流量在万物互联网络中普遍存在的模式,也是智能时代的生命政治的形态。要超越这种生命政治,需要重新思考一种人—机主体性来超越孤立的个体和对象,用一般器官学的思维来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关键词】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生命政治;主体性;劳动力;人力资本
7
从个体到盖娅:
数字时代的人与技术物的关系解析
董金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摘 要】技术物是西蒙东开创的关于物的概念,它不同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自然物和物(拉丁语:res),也不同于笛卡尔时期的对象物。技术物本身就意味着人与技术物的关系,即人类通过技术物与周围世界的生态圈发生关联。在人类历史的过程中,技术物分别经历了手工业时代、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和数字化时代。观察技术物的历史嬗变,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物将人类和世界综合在一起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广泛,从单一个体和对象的关系,演化为工厂和城市化中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延伸至信息时代的全球化的网络及自动化关系,最终在数字时代成为涵括整个地球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一般机体学,这种一般机体学就成为拉图尔和当娜·哈拉维意义上的盖娅。盖娅代表着数字社会下的人与技术物的一般性关系,如广延性关系、操控性关系以及共生性关系等,这些一般性关系是数字时代的人们不得不面对的存在模式。
【关键词】技术物;自然物;数字时代;盖娅;数字社会;物联网
8
数字监督与国家信息能力的建构
——基于294个数字监督实践案例的分析
王锐 倪星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青年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信息是数字时代国家治理的关键变量,也是权力监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工具,数字监督在“赋能政府”和“赋权社会”的双重路径下,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信息能力。文章从信息论的视角出发,基于对294个数字监督实践案例的系统分析,阐述了数字监督在促进国家信息能力建构过程中的运行机制和具体路径。研究发现,依托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引领作用,数字监督推动了信息在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流动,形成了以信息整合为特征、以协同监督为目标、以场景应用为依托的创新模式。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监督融入基层治理,未来需要优化监督“数据资产”管理,促使多元监督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从“烟囱式”转向“共享式”模式,并实现监督重点的全场景覆盖。
【关键词】数字监督;数字化;信息能力;数字赋能;权力监督;基层治理
9
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适应性嵌套”逻辑——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框架的分析
锁利铭 冷雪忠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
【摘 要】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实践变迁,既有研究多从工具视角出发探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优化路径,对其内在逻辑则缺少系统分析。文章以社会生态系统框架为参照系,从外部情景、内部系统与交互效应三个维度阐释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整体逻辑。中国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呈现适应性嵌套的逻辑进路:应对跨域性风险与治理碎片化困境、区域战略与环境政策双重演化、经济区域化、环境正义需求等外部情景,中国区域环境治理内部系统在环境产权分置、环境治理单元扩展、社会公众环境参与、中央政府统筹协调等交互作用下,产生了治理结构优化与环境效益改善的反馈型协同效应路径。应对日益复杂的区域环境治理议题,需要将真实世界的“社会生态系统”映射于理论研究的“社会生态治理系统”。未来相关研究要注重构建并检验中国式区域环境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探索复杂系统管理视角下的区域环境治理共同体理念、设计“情景—手段”动态匹配下的区域环境跨界治理方法、审视网络分析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研究中的工具价值。
【关键词】区域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社会生态系统;复杂性;适应性嵌套;复杂系统
10
数字秩序:从自发到规范的法治型塑
黎江虹 周坤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 要】忽视维系市场运转的数字自发秩序,造成数字经济法治的三重悖论:尝试精准规制却引发规制扩大化、尝试有效治理却缺乏治理资源、尝试倡导公共价值却违背主体逐利秉性。数字经济法治的真正危机不在于理性建构的失误,而在于忽视市场自发秩序进行秩序建构。数字自发秩序生成于中国数字社会、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的实践场域,是各主体基于自身的经济联系、价值共识和行为规范形成的秩序类型,能为数字法治提供智识支持和经验支援。据此,构建数字法治秩序时,应探究数字自发秩序的法理依凭、作用机制和治理优势,同时剖析数字自发秩序良性演化的困境,在自发秩序—规范秩序的往返中,以法治筛选和吸纳数字自发秩序,同时保持节制和审慎,基于信任而非控制积极谋求数字经济法治的合作行动。以法治使命的承担和边界的划定,为自发秩序优势转化为法律治理效能提供合适路径,避免出现“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
【关键词】数字经济;自发秩序;规范秩序;数字法治;法治;治理
11
侵犯数据产品权利行为的刑法认定
房慧颖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副教授,上海市数字化转型与数字法治建设研究创新团队研究员)
【摘 要】通过刑法手段有效保护数据产品的权利,促进数据产品的安全高效流通与利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空间刑法之治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侵犯数据产品权利行为的刑法认定中面临界定数据产品法律属性、确定侵犯数据产品权利行为之刑法认定最优方案,以及如何适配传统罪刑规范体系对侵犯数据产品权利的行为进行有效规制等现实问题。三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是数字经济时代构建有效保护数据产品权利的刑法机制时不可回避、必须解决的问题。于前者,数据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应得以肯认;于中者,“数据犯罪说”“数据犯罪与财产犯罪竞合说”面临规范认定或方法论层面的障碍;于后者,需要根据数据产品的特征与存在形态,对财产犯罪中非法占有目的、占有转移、数额等对财产犯罪认定具有重要影响的事实重新进行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从而将传统财产犯罪的构成要件重新适配于侵犯数据产品权利行为的认定。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据产品;侵犯数据产品权利行为;“数据犯罪说”;“数据犯罪与财产犯罪竞合说”;“财产犯罪说”
阅读链接
欢迎分享与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
长按二维码投稿
《理论与改革》编辑部
投稿:llgg.cbpt.cnki.net
电话:028-87351101
地址:成都市光华村街43号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