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母盼逆子免死”,吴谢宇律师的“惊世骇语”

时事   社会   2024-02-01 10:21   北京  

1月31日,杀害母亲的北大学生吴谢宇被执行死刑。


因为吴的北大学生身份,因为犯罪违背人伦,因为著名律师介入辩护,案件被多次报道,公众对案情已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案情。



今天想说的,是死刑复核阶段律师的意见,更确切说,是意见中的一句话。随着吴被执行死刑,意见被大量提及,尤其是那句“亡母盼逆子免死”,让很多人怒不可遏。


这是一位法律人士在朋友圈的发声:



“亡母盼逆子免死”,不是事实,而是判断,毫无事实依据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显然不可能打动办案机关。


我同意这位朋友观点:除了被害人,任何人都无权宽宥杀人者。


但现实并非如此。司法实践中,被害人死了,罪犯因为其他人“谅解”而得到宽大的案件并不鲜见。


2017年2月23日《检察日报》有一篇《眼见“蛇盘鼠”,竟然起杀心》的报道,江苏常州一名妇女因为迷信,伙同村里一男子将婆婆掐死。


二罪犯均被判了无期徒刑。关于为何这么判,一审判决书做了说理:“被害人家属接受了汤某家属代为赔偿的3万元经济损失,对二被告人表示谅解,法院就此对被告人酌情从轻处罚。


被告人赔了钱,被害人家属表示谅解,于是“酌情从轻处罚”,这样的判决,让人生出疑惑:同样罪行的被告人,如果家属拿不出这3万元,得不到被害人亲属谅解,是不是会被判死刑?3万元影响甚至决定生死,这其中的公平正义,该如何向被告人和公众解释?


更大的疑惑则是:被害人亲属的谅解,该成为影响量刑因素吗?对被害人来说,国家惩罚犯罪,也是代他实现正义。如果被害人活着,因为其谅解适当从轻处罚被告人,有法律上的依据,但被害人死了,其亲属谅解,能成为从轻的依据吗?



吴谢宇案中,他也曾求母亲一方亲属原谅。如果能得到原谅,他的命运并非没有变化的可能。


现实中,因为对判决不满而通过上访等途径“维权”的,被告人亲属和被害人亲属都有。让被害人亲属经济上得到补偿,判决适当尊重他们意见,有利于实现案结事了,从社会治理层面,似乎是好事,但在法律层面看,以此作为判决依据,正当性值得考量,引发的负面效应,尤其需要警惕。


在亲属尚可“代替”死去的被害人原谅罪犯的现实下,吴谢宇的律师推定亡母原谅,说出“亡母盼逆子免死”的话,似乎也不足为奇。


明言法事
法眼看社会,明辨是与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