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唯” 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与创新研讨会” 会议综述
作者介绍
吴佳欣, 女, 湖北襄阳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黄娟 (通讯作者), 女, 湖北荆门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事部部长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本文引用格式:吴佳欣,黄娟.“破五唯”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理论与实践——“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会议综述[J].高等教育评论,2022(02):47-52. |
2022 年 1 月 6 日, 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人事部、 人才工作办公室、 教师发展中心、 发展规划部、 学科建设办公室、 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与创新研讨会” 在武汉召开。会议邀请全国 14 位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 来自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厦门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等国内 50 余所高校的管理者及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6400 余人次在线观看参加。专家学者围绕 “破五唯” 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理念、 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更新与重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为凝聚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共识、 助力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实践不断走深走实、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等献计献策。会议引起学界与媒体的广泛关注, 新华社、 光明日报、湖北日报、 楚天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一 “破五唯” 背景下推进教师评价
改革的时代紧迫性
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调整高等教育不科学的评价指标, 2018 年以来, 国家在教师评价方面陆续出台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清理 “唯论文、 唯帽子、 唯职称、 唯学历、 唯奖项” 专项行动的通知》 等文件。2020 年 10 月印发的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以下简称 《总体方案》 ), 特别强调要坚决克服 “五唯” 的顽瘴痼疾, 这标志着我国清理、 攻克教育管理实践中多年来的某些异化沉疴的 “起跑令” 已经发出, 教师评价成为改革攻坚的紧迫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分析了 “五唯” 评价体系的来源、 特点及其危害。他指出, “五唯” 评价体系源于一流大学建设的探索, 中国学术界探讨 “世界一流大学” 比西方学术界早了十年, 而建设一流大学需要国际可比指标, 这些指标逐渐演变成 “五唯” 评价体系。“五唯” 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重视大学规模和数量指标, 轻视大学内涵和质量指标; 以投入指标代替产出指标, 大学办学遵循成本最大化原则; 现有大学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以科研为导向的, 导致全球大学德育边缘化; 重自然科学, 轻人文社会科学。这种评价体系导致高等教育呈现外延式发展态势, 破 “五唯”、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亟须从国家层面扭转评价导向。
二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理论思考
《总体方案》 颁布后, 全国高校按照 《总体方案》 的要求和部署, 积极开展理论与实践探索, 推动教育评价从 “指挥棒” 升级为 “推进器”、 从 “检测站” 转型为“加油站”, 以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理念的反思与改革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应强教授认为, 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核心在于实现高校教师评价理念由 “问责” 向 “信任” 的转变。《总体方案》 提出五大重点任务, 而教师评价是重点任务之一, 过去高校教师评价理念强调绩效和问责, 而绩效和问责是基于管理主义的评价理念。基于绩效和问责的教师评价理念源于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变革, 与市场竞争机制密切相关。这种教师评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单位的统一管理, 提升了学术生产效率, 但也导致了教师的学术共同体评价与单位制评价的冲突, 存在忽视教师个人的学术兴趣、 教学发展、 能力发展等弊端, 且过度的绩效问责会导致问责失灵。他提出, 要充分考虑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师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成果具有滞后性, 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要尊重科研生产规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背景下, 高校教师评价需要确立基于信任的发展性评价理念和合作评价理念。基于信任的评价理念之立足点是为教师发展而评价。
(二) 以评价改革推动大学学术现代化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分析了评价改革中的科层式治理与市场式治理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评价改革推动大学学术现代化。他认为, 随着时代变迁, 政府、 学校、 社会之间的关系相应改变, 而系统改进是高校在 “破五唯” 背景下推动新时代学术评价改革的核心要义。首先, 推进学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利于高校找准评价改革定位。其次, 从大学外部治理层面着手评价改革, 处理好学术评价改革与政策、 社会的关系。再次, 从大学内部治理层面进行评价改革, 破 “重科研轻教学、 重教书轻育人” 等现象, 立 “潜心教书育人” 的氛围。最后, 在推动大学学术现代化的进程中, 网络式治理可超越科层式治理和市场式治理。“双一流” 建设高校进行学术评价改革要以推动学术治理现代化为目的, 坚持立德树人、坚持问题导向、 坚持科学有效、 坚持统筹兼顾、 坚持中国特色, 围绕学校、 用人单位、 教师、 学生四个主体实现 “四破四立”。
(三) 破 “五唯” 顽疾, 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认为, 《总体方案》 体现出中国教育评价史上的三个第一: 第一个专门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 第一次由中共中央发布的文件; 第一次制定了全面细致可操作的方案。他认为,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应在立理念、 立标准、 立标杆、 立规矩、 促建设、 促改进、 促管理、 促提高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 “五唯” 评价体系则具有功利化、 行政化、 简单化的弊端,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要对标 《总体方案》 提出改革目标。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主要涵盖高校教学评价、 学科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 社会用人评价等。在评价改革中, 要特别注意 “六个问题”: 顶层与基层问题、 破与立的问题、 数量与质量问题、 结果与过程问题、 主观与客观问题、 外评与内评问题。
三 “破五唯” 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评价
改革实践探索
来自 11 所高校管理实践界的专家学者就各自学校关于教师评价的改革举措做了主题报告, 为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 也为完善富有时代特征、 彰显中国特色、 体现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一) 改革学术治理体系
清华大学副校长郑力教授分享了在学术治理体系方面的 “破五唯” 新举措。他认为, “破五唯” 应主要聚焦在 “两个维度”。一是树立正确的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 强化对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成效的评价。强调质量贡献, 以代表作为抓手, 分类评价、 尊重学术。二是建设风清气正的学术共同体。共同体的制度严肃规范, 共同体成员严格自律, 以形成良好的学术发展氛围。要按照国际对标、国内对标、 院内对标和国内外同行认可、 权威机构认可、 国家 (机构) 单位认可制定学术评价机制, 建立起突出质量贡献的学术评价制度, 引导教师们回归学术本真, 坚守初心使命。
(二) 重构教师评价体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杨灿明教授指出, 人文社科类高校克服 “五唯” 根本之路在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构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评价体系。学校在实践中以专任教师岗位聘用工作为重要抓手, 认真审视当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围绕立德树人目标, 坚持 “五唯” 不仅仅要 “破”, 更关键是 “破” 而能 “立” 的立场, 提出重构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评价体系。该体系围绕 “一个中心” “两个抓手” “三个基本点” “四个服务” “六个维度体系” 进行搭建。即, 以教师发展为中心, 以分类评价和同行评价为抓手, 对标竞争学科、 “双一流” 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重视标志性业绩成果, 服务于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学校发展、 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 围绕师德师风、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 文化传承创新、 国际交流合作等维度进行系统评价。学校在原有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质性评价, 形成以 “量为基础、 质为标杆” 的学术评价思路, 在教师教学评价领域加强过程评价, 在教学科研评价领域优化同行评价, 处理好新时代学术评价 “质” 和 “量” 的关系。当前, 已经在改革进程中形成一些经验做法, 比如转变评价思维和话语体系; 完善和畅通各类型岗位通道; 建立教学过程 “四位一体” 评价体系; 坚持分类评价, 优化同行评议; 评审重心下移, 做好评价监管; 等等。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人力资源部部长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夏帆教授通过分析 《总体方案》 的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 基本原则, 提出重构教师评价改革体系的思路。一是完善分类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分类分层实施, 多元指标优化, 定性定量结合, 共性个性融合。二是改进师德师风评价。建立健全系统、 科学、 可操作的师德师风评价标准。严把新进教师政治关和师德关, 建立人才项目评审推荐师德师风审查机制, 把师德表现作为人才引进、 人才项目评审的首要要求。三是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单独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高聘教授、 副教授业绩条件。单独制定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辅导员) 岗位聘用实施细则。明确课程思政要求, 将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及其成效作为教师岗位职责和高聘教师岗位的必备条件。四是拓宽重点人才绿色通道。设置 “地大学者” 岗位、 青年人才岗位、 特殊专长人才岗位。夏帆教授认为高校应持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围绕 “放管服” 三个字做文章, 把该放的权利 “放” 到位, 把该管理的 “管” 到位, 把该指导服务的 “服” 到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 人力资源处处长刘金兰认为, 评价方向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宗旨, 紧紧围绕科学分类的方法, 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 高度重视评价程序的完备, 综合考虑定量定性的结合。评价路径要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将师德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全过程。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 坚持把政治素养和思想品德作为队伍建设的首要考察因素, 坚持把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作为主要举措。要持续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教师全方位评价机制。按分类分级原则, 优化岗位设置。按差异化原则, 完善考核制度。按同级等效原则,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三) 优化人事管理机制
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刚教授认为, 在遵循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第一标准的基础上, 围绕教师评价改革涉及的人事考核、 评聘和激励三个方面采取改革举措, 形成考核突出教育与教学实绩、 评聘突出能力与水平导向、 激励突出贡献与价值要求的特色改革方案。他介绍了合肥工业大学围绕教师评价改革, 顶层设计, 系统谋划, 全向发力, 创新教师考核、 评聘和激励模式, 构建以价值为引领的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学校在制定教学科研奖励性绩效分配方案时, 重点考察代表性、 创新性成果的科技价值、 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不再以论文数、 项目数、 专利数、 经费数等作为依据, 在绩效工资体系中增设公共服务奖励性绩效, 对积极投身课程思政、 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相关公益事务工作的教师予以奖励, 形成基于 “教育教学、 科研创新与公共服务” 的三元结构奖励性绩效机制。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人事处处长韩强教授就人才评价提出三点看法。一是改革人才评价的核心在于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评价是第一标准, 教学评价应体现育人实绩, 科研评价要强化育人导向, 社会服务评价应关注对接重大战略及完成重大任务成效。二是改革人才评价的关键在于改革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机制。需要彻底摆脱对单纯量化科研评价的路径依赖。从形式评价到实质评价,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学术成果创新贡献。从统一评价到分类评价, 拓展教师发展通道。三是改革人才评价的基础在于转变资源配置理念、 改革资源配置方法。进一步深化绩效工资改革, 构建动态多元收入分配体系。
西南政法大学人事处处长胡雅彬认为全面推进教师评价改革需要对外争取关注度, 对内争取认同度, 打好三种 “组合牌”: 密切对接上级政策, 打好政策组合牌; 密切对接学校战略, 打好制度组合牌; 密切对接教师发展, 打好引育服务牌。学校通过利用外部资源、 理顺运行机制、 激发内生动力, 实现若干成效。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引领教师全面发展, 实现规划与措施的契合, 完成制度之间的衔接, 达成全体改革参与者的共识。
武汉大学人才与专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周晓林认为教师评价改革应坚持德才兼备、 注重以德为先, 坚持教书育人、 注重人才培育, 坚持质量水平、 注重实绩贡献, 坚持公开公正、 注重竞争择优。武汉大学自 2017 年开始, 就以职称评价机制改革为契机, 将高级岗位评审权收回, 建立了质量优先、 竞争择优的三级评审制度, 并从评审架构、 评价标准、 评审规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在实践中形成 “四级把关” 程序, 探索教师入口预审机制, 设置学科差异性指标, 搭建全新的职称评审管理服务平台。
(四) 做实师德师风考评
中央财经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兼人事处处长、 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谭小芬教授认为, 应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完善校级师德规章制度, 划定教师师德红线; 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 长效化, 在教师入职、 教师资格认定、 聘用考核、 评奖表彰、 职称晋升等教师管理各个方面增设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 师德师风审查环节, 强化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并且, 应突出教育教学实绩, 改进教师科研评价, 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 荣誉性等。她同时认为, 目前教师评价还存在师德考核评价偏虚、 偏软, 教学业绩基本属于参照性指标, 教师群体中重科研的倾向仍然存在等问题。
(五) 筑牢教学评价基础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助理邢磊从教师教学评价的微观角度——— “学生评教” 出发, 分享了基于教学满意度的教学评价。他引入 “多元教学有效性评估” (multi-approach assessment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的概念, 展示了多元教学有效性评估项目报告及应用情况。通过基于评估数据的满意度研究, 以翔实的数据分析教学行为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 学习方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并提出教师教学的目标应由提升教学满意度转变为增强教学有效性的观点。
(六) 拓展人才评价维度
西南财经大学组织人事部副部长姚星教授介绍了学校拓展教师评价维度、 实施综合分类评价改革的主要做法。其一, 开展成果等效认定, 实施综合评价。包括开展综合成果等效认定, 构建人才综合评价机制, 试行代表性成果评价, 强化对评价的 “底线要求”。其二, 完善分类分层管理, 实施分类评价。实现分岗位、 分层次、 分学科评价。其三, 构建多元评价主体, 实施全面评价。他提出教师综合分类评价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着重考察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度、 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支持度、 学生的学习获得度。其次, 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和奖励机制。科研论文评价中注重中文期刊, 增加期刊目录中高级别中文期刊比例; 将科研奖励权限下放到学院。最后, 推进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综合评价工作协调机制和综合评价基础信息数据库, 完善制度办法。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成长规律研究”(20YJA880037)的研究成果。
推荐阅读
❖ 李志峰 李强:新文科教育的哲学基础
长按二维码关注
《高等教育评论》
CSSCI来源集刊
http://gjpl.cbpt.cnki.net
稿箱:gdjyp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