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观光“流量时代”的结束
国内的度假在一定周期内局限在景区观光这个概念,也让景区运营模式国内东南西北出奇的一致。“门票+摆渡车收入”是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靠旅行社团队游是度假的首选,走马观花的度假方式带火了众多的目的地。
随着各种度假方式的兴起,度假接待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景区+配套也应运而生,酒店民宿这些产业首先成为配套投资的首选。
所以早期的度假酒店实际是景区+酒店的概念,酒店是景区的配套,去景区旅游。然后晚上需要有个地方睡觉,将城市酒店模式搬到景区成为了度假酒店的雏形,是消费人群的基因决定而非酒店的产品本身。
我们将那个周期归为观光旅游时期。
而中国休闲度假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民宿发展而推动的,一些流量景点的网红民宿产生。这些民宿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部分客人的自由出行,这些民宿本质上成为第一批“酒店即是目的地”的概念成型单位。这部分游客更喜欢独立自由出行,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发展,让线上线下结合成为出行度假的首选。
02
“品质时代”的产业提升
休闲度假针对的是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度假需求的物质条件及时间基础。
这部分人群在我国是有一个较为大的群体,虽然总体比例不多,但人口基数影响下的总数巨大,是拥有消费购买力的一群人。疫情之后,高端酒店率先复苏就是这个原因,三亚、西双版纳等地的需求增长旺盛也是这个背景。
目前我们规模化的休闲度假条件还不成熟,主要体现在接待水平上。单从住宿产业上来讲,度假酒店还处于初中期,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发展,局限于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地区和城市,跨越难度大与成本高。
度假酒店的业态还处于完善阶段,大部分的所谓度假酒店都是沿用的城市酒店模式,仅仅在建筑风格上做了调整,这不是度假酒店的核心要素。
度假酒店更应该是一个“目的地”,是一个“一站式”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国际上通用的“一价全包”等形态需要研究与地域化发展。国内的度假酒店更多的是围绕孩子这个消费主力促销,打亲子概念,毕竟这个阶段的父母是具有消费实力和勇气的。
但产品打造没有真正实现亲子与度假的结合,我们的度假酒店更多的是利用自然环境而设置,而非内容。未来的度假酒店需要思考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内容产品,来吸引及留住度假客人。
故而未来的度假酒店更像是一个综合体的概念,去酒店度假也成为一种常态,酒店能提供除了吃喝住之外的其他内容性空间和服务,更多的让度假与休闲关联。
03
“一站式”度假综合体的方向
从目前国内复兴旅文、开元森泊再到裸心等集团,都在探索或者发展各种多元化度假产品,从度假酒店到度假综合体到城市更新产品。未来的十年,一定是国内度假市场的战国时期,利用这几年国内大循环这个间隙,好好打造出自己的产品线。
市场上不怕同质化,而是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差异化产品面世,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
早期度假的主力产品民宿产业也在更新换代,如今黄河宿集等产品的出现让民宿有了新的生存方式,通过民宿品牌的联合,再集中其他的生活方式化品牌,实现一个社区化的度假集群,满足客人的一站式度假需求。
在整个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内,景区不再变得非常重要,但依旧是重要的补充板块,住宿产业需要景区大IP引流。但景区不再是唯一性目的地,可能是度假需求链上的一站。
04
越加细分的休闲度假市场
露营也是休闲度假新生力量,也是城市度假的主要方式,因其特殊的流动性和轻装出行方式,让休闲度假更容易,更便捷。露营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城市近郊,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重要的载体。
另外度假产业也在细分,如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低空旅游、邮轮旅游等各种形式都在出现,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倒逼产业升级和细分。
未来在各种细分的产业里会出现越来越专业化的服务内容,让休闲度假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冬奥加持的冰雪旅游,也成为一个新的增长模块。随着冰雪产业的发展,哈尔滨旅游出圈,冰雪相关的休闲度假配套也在发展,如冰雪主题酒店等。
05
产业新周期下的专业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产业的需求,而衍生出文旅项目、文旅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休闲街区以及各种文化场馆等,都成为新的休闲度假方式去处。
在这种背景下,未来的度假产业,更多的是一个更加细分的专业市场,只有细分化的市场下,才会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未来的休闲度假,文旅是核心,度假酒店是基础产业也是重要力量。
此前,携程与裸心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补齐国内乡村高端度假的短板,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联合助力;携程推出度假农庄以及投资度假综合体运营商日光旅文等;前几年复兴旅文收购地中海俱乐部(club med),中旅投资入股开元森泊,招银国际战略投资松赞酒店等,越来越多的资本与产业正在瞄准休闲度假产业大赛道。
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度假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周期,市场走向更加明朗,但也切忌盲目进军,休闲度假产业更多的是跟随消费者的变化而进行供给侧调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