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彼世尊、 阿拉汉 、正自觉者!
摘自《法句义注》第4品
11. 郭底咖长老涅槃的故事
Godhikattheraparinibbānavatthu
“彼等具戒行……”这佛法开示是导师住在王舍城附近的竹林精舍时,就郭底咖长老涅槃而说的。
具寿他住在吞仙山(isigilipassa)的黑石岩上,不放逸、奋发、努力而获得了暂时性的心解脱,由于某个慢性病[1]的影响从那[成就中]退失了。他第二次、第三次……六次证得禅那,然后退失,第七次得到后心想:“我六次退失禅那,禅那的退失是不确定的,如今我要持刀[自杀]。”他拿了剃头刀躺在床上[2]准备自刎。
魔罗知道他的心念后[想到:]“这比库想要持刀[自杀],持刀[自杀]者对生命是不希冀的,他们建立起观禅后会证得阿拉汉,假如我去阻止他,他不会听从我的话,我要让佛陀去阻止。”他隐身去到导师处,如此说:
“大英雄,大慧者,以神通与名声辉耀;超越一切怨与惧,我礼敬具眼者之足。大英雄,您的弟子,被死亡所征服,欲求死亡,思索死亡,制止彼,光辉者。跋葛瓦,你的弟子,喜乐教法者,心意未达成的有学,何以寻死?人中闻名者(佛陀)。”
(《相应部》第1集第159经)
那时长老持刀[自杀]了。导师知道了“这是魔罗”,然后诵出此偈颂:
“诸贤虽作此,于生不希冀,
贪根拔除矣,郭底咖涅槃。”
(《相应部》第1集第159经)
然后跋葛瓦和众多比库一起来到长老持刀[自杀]后所卧之处。那时恶魔[为探求]“此人结生识结生在何处?”像一股烟、一团漆黑之物在四处寻求长老的[结生]识。跋葛瓦将那团黑烟指给比库们说道:
“诸比库,那是恶魔在寻求良家子郭底咖的识‘良家子郭底咖的识结生在何处?’诸比库,以识不住立,良家子郭底咖已般涅槃。”
魔罗看不到他识之所在,化作一个童子模样,拿着一把黄色琵琶去到导师处问道:
“上下与四方,以及四随方,
我均未寻得,郭底咖何往?”
然后导师回答他:
“贤者心坚固,禅者常乐禅,
昼夜而努力,于生不希冀。
征服死军后,不再来结生,
贪根拔除矣,郭底咖涅槃。”
(《相应部》第1集第159经)
当[佛陀]这么说了后,恶魔以偈对跋葛瓦说:
“彼为愁所败,腋下琵琶坠,
斯悲伤亚卡,从彼而消逝。”
(《相应部》第1集第159经)
导师说道:“恶魔,良家子郭底咖结生之处与你何干呢?彼之结生处,十万如你者亦不能得见。”然后诵出以下偈颂:
57.
Tesaṃ sampannasīlānaṃ, appamādavihārinaṃ;
Sammadaññā vimuttānaṃ, māro maggaṃ na vindatī
彼等具戒行,住于不放逸;
正智解脱者,魔不知所踪。
在此[偈颂中],“彼等”(Tesaṃ),正如以识不住立而般涅槃的良家子郭底咖一般,是那些如此般涅槃者,他们“具足戒行”(sampannasīlānaṃ)圆满了戒德。
“住于不放逸”(appamādavihārinaṃ),不失正念,不放逸而住。
“正智解脱者”(Sammadaññā vimuttānaṃ),他以因,以推断,以理而了知后,以此五种解脱而获解脱的解脱者们:彼分解脱、伏解脱、正断解脱、止灭解脱、出离解脱[3]。
“魔不知所踪”(māro maggaṃ na vindatī),如此般的大漏尽者们,魔罗在一切处寻找也不知、不获、不见其所趣之径。
开示结束时,许多人证得了入流果等。开示给大众带来了利益。
[1] 原文 anussāyikassa,应该是anusāyikassa。
[2] 原文 pañcake,应该是mañcake。
[3] 根据《长部义注》,彼分解脱(tadaṅgavimutti)指以无常随观等七种随观而舍弃常想等而[暂时]解脱于彼等各分烦恼,伏解脱(vikkhambhanavimutti)指以八定镇伏五盖等烦恼而[暂时]解脱,正断解脱(samucchedavimutti)指四种道心粉碎相应烦恼而解脱,止灭解脱(paṭippassaddhivimutti)指果心因道心的力量令烦恼的止灭现起,出离解脱(nissaraṇavimutti)指一切烦恼消失、远离的涅槃。
校对:法如尊者(Dhammatatha)、刘丽文博士等
愿国泰民安!
愿正法久住!
愿一切众生安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