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争论与纷争的内心根源

文化   2024-10-11 19:32   缅甸  

2024.10.10 Nandamalabhivamsa Sayadaw 在眉缪给各寺院僧众的教诫:

《**争论根本经**》(*Vivādamūlasuttaṃ*)是巴利语经文中讨论引发争论与纷争的内心根源的经文。通过列出一些人类内在的负面特质,佛陀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导致冲突和不和谐的。以下是对这些特质的详细讲解:

### 1. **Kodhano hoti upanāhī (易怒且怀恨在心)**
  - **易怒**:指一个人情绪化,容易被激怒。这种人常常因为小事发火,情绪波动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
  - **怀恨在心**:不仅生气,还会长时间记恨。他们不容易原谅他人,会积压情绪,甚至伺机报复。这种怀恨的态度自然容易引发争论,甚至在小事上也会爆发冲突。

### 2. **Makkhī hoti paḷāsī (吝啬且掩饰过失)**
  - **吝啬**:指对物质或情感的过度执着,不愿与他人分享。这种人害怕失去利益,无论是金钱、地位或是名誉,都不愿付出。
  - **掩饰过失**:当犯错时,他们会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可能通过欺骗或诡计来掩盖事实。因为不愿面对真相,他们会与他人产生冲突,争辩自己的错误是对的。

### 3. **Issukī hoti maccharī (嫉妒且小气)**
  - **嫉妒**:看到他人有比自己更好的条件、成就或物质时,内心生出不满和怨恨。嫉妒会让人不断贬低他人或想要打击他人的成功,从而引发纷争。
  - **小气**:这里不仅仅指对物质的吝啬,更是对他人优点和成功的否定与吝啬,无法容忍他人的幸福或成就。

### 4. **Saṭho hoti māyāvī (狡诈且充满欺骗)**
  - **狡诈**:指一个人行为不光明正大,常常使用不诚实的手段来获取利益。这类人擅长伪装自己,用外表或言辞迷惑他人。
  - **充满欺骗**:不仅在言行上欺骗他人,还会通过操纵信息或隐瞒事实来混淆视听,使他人误入歧途。这样的人容易引发不信任,最终导致争论和冲突。

### 5. **Pāpiccho hoti micchādiṭṭhi (恶欲且持错误见解)**
  - **恶欲**:指贪恋世俗的物质、名利、权势等不道德的欲望。他们的欲望通常过度并偏离正道,容易为了满足私欲而无视道德和法则。
  - **持错误见解**:这里指的是抱有不正确的信仰或思想,例如邪见或偏见,顽固地坚持错误的观点,拒绝接受佛陀的正见。这种错误的见解会让他们无法与他人和平相处,并且经常与他人发生争论。

### 6. **Sandiṭṭhiparāmāsī hoti ādhānaggāhī (执着于己见,固守错误的看法)**
  - **执着于己见**:顽固坚持自己所见到或相信的,不愿改变或接受他人的观点。这样的执着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困难,彼此难以达成共识。
  - **固守错误的看法**:即使他们的观点是明显错误的,或者被事实推翻,他们也会顽固地坚持。这种固执不仅导致内心的封闭,还容易引发争论和纷争。

### 总结:
《争论根本经》通过列举上述六种内心的负面特质,揭示了纷争的根源。每一个特质都与内在的不满、执着、贪欲或错误的信念有关。佛教教义强调,通过修行正见、正念和正定,人们可以净化这些负面特质,避免争论,获得内心的和平与和谐。

佛陀教导我们,要意识到这些根源并通过修行来避免它们,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同时实现自我解脱。

欢喜觉悟
太多干货,请自备茶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