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及时获取更新
<徐鑫律师|13220730098>
分享[用得上的法律知识]
从一场胆总管结石手术说开去:126天住院与52万元索赔背后
开端:一次普通的腹痛
2022年12月5日,对蔡某来说,本该是平凡的一天。可是,持续4天的中上腹胀痛让她不得不走进医院。经检查,她被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以及糖尿病。这些名词对一个普通患者来说陌生又沉重,但蔡某想得简单:住院治疗,问题就能解决。
医生给出的方案似乎也很直接:进行开腹经胆管道镜探查取石手术,同时安置T管引流。手术定在12月16日,蔡某满怀希望地等待着。
术中隐情:未曾被告知的瘘口
手术如期进行,却远比预想复杂。医生在术中发现了一个意外情况:蔡某的胆总管与十二指肠之间存在瘘口。遗憾的是,蔡某并未被告知这一发现,也未被告知医生接下来会如何处理。
术后,更大的麻烦接踵而至。蔡某肺部感染严重,医生决定为她实施胸腔穿刺术。这项操作并非小事,它需要在胸腔插入针管排出积液。然而,手术前,蔡某没有接到任何关于操作风险的通知,更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感染、操作、风险——这一连串的因素悄然堆积。
病情反复:从一院到多院的126天
术后情况并未如预期改善,肺部感染加重成了蔡某必须面对的现实。2022年12月22日,医院建议蔡某转院治疗。接下来的4个月,蔡某辗转于多家医院,接受各种检查与治疗。126天的住院时间,让她筋疲力尽,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加。
最终,蔡某的医疗费用、护理费用、误工费用,以及后续的生活费、精神抚慰金等累计达到52万余元。
对簿公堂:责任的分歧
愤懑与无奈交织,蔡某将最初接诊的医院告上法庭,索赔22万元,认为医院对其损害后果承担44%的责任。与此同时,医院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蔡某的损害主要源于自身的疾病,医院的过错仅起到了促进或加重作用,赔偿比例不应超过30%。
鉴定意见:过错与因果的链条
在司法鉴定中,专家意见指出,医院确实在治疗中存在医疗过错,包括以下几点:
1.违反告知义务: 未向患者充分告知病情及拟采取的诊疗措施;术后胸腔穿刺术的风险未告知,也未获得知情同意。
2.违反注意义务: 手术中对患者病情评估不足,未能充分预见可能的风险,甚至术中操作存在瑕疵。
更重要的是,这些过错行为与蔡某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强调,这仅是次要原因。
法院判决:分配责任的问题
在一审判决中,法院采纳了鉴定意见,认定医院的医疗过错对蔡某的损害负有责任。考虑到患者病情复杂性、紧急程度及本地医疗水平,法院酌情决定医院承担40%的赔偿责任。二审法院维持了这一判决。
法律启示:案例背后的普法教育
蔡某的案例不仅是一起个案,更揭示了医疗行为中隐藏的法律风险与责任边界。
医方: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 履行告知义务:
确保患者知晓所有诊疗细节,包括风险与可能的意外。 - 提高诊疗水平:
手术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手术风险,术中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 完善病历记录:
真实反映诊疗过程,为潜在纠纷提供清晰依据。
患方:如何保护自身权益?
- 主动参与治疗:
了解自己的病情与治疗方案,不要轻易忽视任何细节。 - 保存就医记录:
包括病历、检查报告等,为后续维权提供有力证据。
延伸讨论:因果关系与举证难题
在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中,如何科学确定医疗过错与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
又该如何平衡患者的知情权与医疗机构的诊疗自主权?
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患者与医务工作者深思。
通过蔡某的案例,我们看到医患关系中信任与责任的脆弱平衡。只有在法律规范与伦理准则的共同作用下,医患双方才能走得更远。
结语:故事之外的提醒
蔡某的经历或许令人惋惜,但也为每个人敲响了警钟。健康是每个人的底线,理解自己的权利与责任,是避免类似悲剧的第一步。
如果这篇文章引发了您的思考,请分享出去,让更多人意识到医疗纠纷中的风险与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