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读
在过去几年中,瘤内扰流装置WEB™的出现为国内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并且在全球神介术者的不断探索下,WEB™在更多复杂动脉瘤中也得以应用。过去由于输送导管较硬和型号限制的问题,限制了WEB™的应用范围,而今WEB™ 17系统再度升级而来,适应证适用于3-6mm动脉瘤的治疗,其中2mm高度型号尤其适用于宽而扁的动脉瘤治疗。同时,VIA™ 17微导管新增预塑型型号,便于术中使用。脑医汇-神介资讯平台联合Terumo neuro公司焕新推出“WEBEYOND 17创不凡”动脉瘤扰流装置专栏,旨在分享瘤内扰流装置WEB™ 17最新使用经验、技巧。
本期为大家分享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管生、范锋教授团队带来的WEB™ 17瘤内扰流装置治疗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一例,欢迎广大同道阅读、交流、探讨!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2岁。
主诉:发现颅内动脉瘤12天。
现病史:12天前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颅内动脉瘤,无饮水呛咳,无意识丧失,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无四肢抽搐。至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行DSA检查提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现为求进一步治疗,门诊以“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收入我科。发病以来,精神状态较好,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3年,160/110mmHg,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血压120/70mmHg,无心脏疾病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无肝炎、结核、疟疾病史,预防接种史随社会计划免疫接种,30年前行胆囊切除术、3年前因甲状腺结节曾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无外伤、输血史,对青霉素过敏,表现为皮疹。
婚育史、个人史及家族史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
术前影像检查
颅脑MR+MRA:
PWI未见明显异常:
外院脑血管造影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动脉瘤主要累及上干,M1段中度狭窄。
术前3D重建:
动脉瘤测量
经多角度测量,动脉瘤宽:平均6.7mm(7.0mm、7.9mm、5.4mm),高:3.0mm,瘤颈:5.8mm。
器械选择
8F动脉短鞘
6F长鞘
125cm多功能导管
0.035in泥鳅导丝
6F 115cm中间导管
200cm微导丝
VIA™ 17微导管
SL 10微导管
WEB™ 17瘤内扰流装置
手术方案
经测量评估,使用7*2mm的WEB™ 17瘤内扰流装置进行栓塞治疗。
动脉瘤瘤颈较宽且靠近上干,可能会影响上干血流,故而选择SL 10微导管超选上干以备后续处理,另外选择VIA™ 17输送WEB™装置,两个微导管均塑“S”形。
治疗过程
通路建立:平卧位,常规腹股沟区消毒铺巾,全麻插管成功后,穿刺右侧股动脉,使用6F长鞘和6F 115cm中间导管建立通路。
工作角度下,微导丝预塑型越过动脉瘤超选至上干,SL 10微导管经微导丝指引置于上干便于后续支架释放。术中多角度超选,注意血管位移现象。
路图下,VIA™ 17微导管通过微导丝引导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内。
为了避免微导管对血管走行的影响,SL 10微导管撤到颈内动脉末端,减少对整个装置释放的影响。
调整VIA™ 17微导管头端在瘤腔内的角度,准备输送WEB™装置。
经过VIA™微导管输送WEB™ 17,缓慢将WEB™ 17推送至微导管头端。
缓慢推出WEB™ 17至萌芽状态,注意回撤VIA™ 17微导管。
释放WEB™:继续将WEB™ 17推至开花状态,随后向瘤腔远端缓慢推送,直至WEB™ 17完全打开。
WEB™打开即刻造影示对瘤腔的占位不够充分,但血流情况尚可。
考虑到对上干血流的延迟影响,回收WEB™后重新释放。
再次造影确认上下干都没有受到影响。
术中VasoCT也显示对上干影响比较小。
解脱WEB™ 17。保持微导丝微导管的位置,继续造影观察,WEB™形态较好,上干血流未受影响。
调整微导管位置至上干拟行支架辅助。
输送支架到位后再次造影,血运良好,透视下支架与WEB™空间充足,无需释放支架,遂将整个系统回撤。
术后影像
术后工作位及正侧位造影可见,动脉瘤瘤腔内有明显造影剂滞留,WEB™对动脉瘤覆盖较好,上干血流不受影响,远端分支通畅。
术后VasoCT:
术后体会
VIA™ 17微导管更容易塑形,更容易到达靶血管,更容易通过更多的远端通道,尤其是在复杂的血管条件下。
WEB™ 17的简化设计,通过VIA™ 17微导管释放更丝滑、更安全。
新一代WEB™ 17的改良设计,大幅度提升了其输送的顺利性、到位性,使得更小的动脉瘤及复杂血管结构的动脉瘤均有可能应用它治疗,极大扩展了应用场景。
指导专家
管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主任,影像医学与介入治疗学部主任
河南省神经介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卫健委神经疾病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介入医师分会委员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卒中学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主任委员
河南省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发表论文217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84篇,SCI收录55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放射学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电子版、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JVIR、CVIR、ER等国际知名专业杂志审稿人
术者简介
范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放射介入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秘书
中国中西医结合介入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介入治疗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
河南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医工融合与智能制造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
2014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5年至今:工作于郑大一附院神经介入科;2018年9月-2019年2月: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介入治疗进修学习;2022年9月-12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进修学习;2024年5月-8月:英国NHS Salford Royal Hospital学习
在脑卒中和介入相关领域,参与多项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多篇学术文章。工作和研究集中在神经介入领域,致力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带教临床实习生、研究生和进修医师,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型号选择表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查看更多器械信息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原神介资讯App)“短视频”功能全新上线,碎片化时间学习内容,长按识别二维码抢先体验!
请点击“阅读原文”进入Terumo neuro品牌专区。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