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上话︱李冰出于斯(下)

文摘   文化历史   2024-07-09 19:00   中国  

李冰故里及其家族研究的出版物


李冰出于斯

(下)

︱甬上话

   01


       结束此行,对李冰出自郊斜深信不疑。理理头绪,消化消化,觉得先前的几个疑问有了答案。

       首先是:李冰祖上什么情况?

       李冰笃定是贵族后裔。那时讲究门阀世袭,你家原来干什么世代就干什么。农工兵商想出人头地,除了造反并确保能成功外没其它途径。

       研究者从李姓起源入手,用姓氏学和地缘学原理,推导出李冰一族起源和传承的线索。虽然尚无考古学依据最终证实,但逻辑还算严谨,结论也能自圆其说。  

       上古中国人无姓氏。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以官以爵、或以国以邑、以地以亭、以封以諡 、以事以技、以族以德为氏的情况。

       史学界公认,李氏源自尧舜时当过士师、大理官的皋陶。他是国家最高司法官,掌天下刑狱,世称“狱神”。

      皋陶是黄帝之孙颛顼第七子。《春秋》说“尧得皋陶,聘为大理,舜时为士师。”以官为氏,即为“理氏”。子孙遂“世守其职,代为大理”。   

       理氏活动于古河东。因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此区域,如今还有士师村(亦称皋陶村)、皋陶墓 、皋陶祠。庚子事变时慈禧还曾拜祭皋陶庙并题“真宪省诚”匾。

       皋陶有子孙受封大别山区,建立了以安徽六安为中心的古六国、以湖北英山为中心的古英国。如今六安的别称叫“皋城”。


李氏得姓的源头皋陶,以“大理”官名为氏


02


       第二个问题:“理”如何变身为“里”和“李”的?

       演变过程有两个版本。

       一是“由理而李”。大理官传至商未,皋陶裔孙理徵因得罪纣王被杀,夫人契和氏带幼儿理利贞出逃途中,“饥食木子以得活命”,遂改理为李,李利贞成为得姓始祖。《辞源》说:“李,通理,古狱官,叫司理,也叫司李。”

       周灭商后,李利贞当过周大夫。其子李昌祖任陈国大夫,并作为唐叔虞的家臣,随被封为晋候的周武王之孙,就任负责刑律的官,在河东繁洐生息。

        一是“由理改里而李”。宋史学家郑樵《通志》说“理徵之孙仲师遭难,去王为里,至晋大夫里克。”

       说的是理徵之孙有难需要隐姓,遂去“王”为“里”,到晋献公的股肱之臣里克为止。《辞源》说“里氏,本作理氏,春秋改。晋有里克,鲁有里革,郑有里析。”

       里克死后葬在河东北相镇李村。近年,里克家族墓葬群和一组名叫“散虺纹钟”的编钟在运城被发现,证实确有其人其事。

       两个版本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无论由理而李,还是由理而里至李,反正自里克之后这一族人都姓了李。           


李氏早期的传承和李冰的族系


03


       第三个问题,从里克如何延续到李冰一辈的?

       晋文公一朝,里克之子李离担任了司理。这一支遂以里克为始祖,称李氏“河东房”。

       韩赵魏分晋后,河东房出了个人物叫李悝,他是李离第五世孙。欧阳修《唐朝列圣碑》说,李悝是受业曾参的孔门再传弟子,任魏文候宰相时,主持“李悝变法”,魏国遂成战国七雄之一。

      李冰则是里克的第十四世孙,李悝的第五世孙,与李悝时隔160余年。自汉封李冰为“顺泽侯”后,每逢春秋两季,朝廷都派地方官前往祭祀。

        经此梳理,李冰祖上一目了然。

        天下李氏除河东房外,还有鹿邑、陇西、赵郡等支脉。

       李耳是李利贞的第十一世孙,周平王的守藏室之史。有考证说他是由河东迁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的“鹿邑房”开基祖。他于春秋末弃官归隐,骑青牛至函谷关著《道德经》后不知所终。

       李耳之子李宗当过魏国将军,宗子李兑是赵惠文王的相国。李兑的六世孙李崇于前163年被封“陇西守南郑公”,是“陇西房”开基祖。李世民曾令“天下李氏归陇西”,并以李耳为祖先,盖源于此。

       “赵郡房”则源于李崇的四弟李玑。前155年,李玑以秦太傅之职入赵国,成为赵郡房的开基祖。

周代史籍《世本》是中国谱牒的开山之作


04


       第四个问题:李冰家谱为什么会有52代之久的缺失?

       不少学者对“郊斜说”存疑,认为它有个硬伤:作为认可李冰故里的主要证据是家谱,但该家谱只记录了李氏第52代到第70代的情况。从李冰至其第52代之间有断代。

       我琢磨,这个断代,恐怕要从中国家谱的发展史上找原因了。

      中国族谱起源于氏族社会至商。在甲骨、金文中便有了“记述家族血缘世系的载体”。

       周代史籍《世本》是谱牒的开山之作,记录了黄帝至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和死后谥号。

       魏晋至唐为修谱的黄金时代,国家设图谱局,官府垄断修谱。史学家郑樵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

       唐未及五代十国的战乱和动荡,传世家谱丧失殆尽,各家族世系变得模糊不清。苏洵说“盖自唐衰,谱牒废绝”。

       宋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修谱重振。官府倡导私修,民间修谱之风日盛。

       进入明清,私家修谱数量大增,无谱之族几乎没有。所以现存家谱多为明清特别是民国时编修。

       这或许就解释了李冰家谱为何是从宋末开始记载,而没有宋之前52代记载的根本原因。


黄河运城禹门口的大禹和“定河神母”雕像


05


       第五个问题,李冰为什么会有治水的本领?他这能力是从哪来的?

       李冰是位懂科学的技术官僚。如果他没这个本领,秦王怎会派他去呢?

       一个天才的出现是要有积淀的。长期研究李冰的四川水力电力研究所冯广发教授说:“李冰的科技知识来自三晋文化”。

       的确,此地虽没有江南水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水,但却有黄河、汾河、涑水河三条大河过境和交汇。号称“中国死海”的盐湖,相当于4个澳门和23个杭州西湖,方圆132平方公里,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

       大河大湖云集的地理环境,使趋利避害、驯服水患成为当权者的必修课。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李冰并不是治理大江大河第一人,大禹才算。

       奉尧帝之命,大禹以13年的殚精竭虑,治理了神州大地的水患。“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黄河禹门口、河津龙门都是传说的治水之地。受禅为帝后定夏都安邑,即今运城安邑。此地至今仍有禹王庙、禹王台、禹王行宫、禹都大道、神禹行宫等踪迹可寻。

       大禹在此治水,一定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定带出了一个专家团队。他总结的治水“三字经”:堵、排、疏,使河东人从此植入了治水的基因,善治水的能人层出不穷。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六字诀”

06


       河东地区第二位善治水者,当数春秋时的诸候王晋文公重耳。前630年,重耳定都河东绛县,为保盐池,富国强民,启动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晋国经济空前发展,兵强马壮,遂成春秋五霸之一。

       除了治水的君主外,古河东还有一支闻名神州的专家团队。《古本竹书纪年》载,周显王九年(前360年),“瑕阳人自秦导岷山青衣水来归”。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有魏国瑕阳人赴蜀,从岷山引青衣溪水与沫水汇合,导其入乐山境内流入岷江。瑕阳为战国魏邑,属河东辖区。

       这就证明,在李冰入蜀治水前,就有他的一批同乡专家们进入四川为“天府之国”服务去了。李冰则是第二批去四川治水的人。

       自皋陶起,李氏世居河东。李冰自幼受本氏族文化的熏陶,积累了天文、地理、地质、工程、数理、逻辑、哲学知识,为入蜀治水打了基础。他归纳治水的“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真言,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所以,河东出了个李冰就不奇怪了。


古河东的洪洞县有个士林(皋陶)村


07


       一方水土不仅养一方人,也育一方人。河东先民善治水的基因,在二千多年后,又被后世的另一位河东人发扬光大,这就是原国军上将傅作义。周恩来说:“傅作义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之一,他在我国水利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傅先生是河东荣河人。任绥远省主席时,长官部就设水利指挥部,“治军治水并重”,在河套地区大兴水利,辖区成为“塞上江南”。1945年又对黄河宁夏段进行勘察,积累了治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傅作义历任中央政府首任水利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任23年,主持制定《水法》《防洪法》,领导了黄河、淮河、珠江、松花江、荆江流域治理,天山南北灌溉工程,三门峡、丹江口、小浪底水库建设。

       毛主席知人善任,让傅作义管水,是否也有河东出治水能人这层考虑呢?如果不是,为何让一位纠纠武夫干这么专业的事?看来只能如此解释!

       有趣的是,河东这三位治水名家,都出在历史的某个关节点和大变革之际。

       大禹是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型的标志性人物;李冰出自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之际;傳作义则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进入社会主义之初担纲中国水利建设。这会是巧合吗?


《中国古代科学家》纪念邮票的首位便是李冰


08


        结束此文之际,也略感遗憾。

       人们只知李冰建了都江堰,其它故事没几个人知道。期望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们知道李冰这个人这件事。这对于弘扬李冰之精神,振兴中华之文化亦有重要意义。

       对李冰故里和生平的研究,目前只限于晋川两省学界和新闻界的层面,国家层面却未置可否。期望把对李冰及其精神的研究上升到国家层面,能使二千多年来的疑问得到明晰的结论。

  现有与李冰相关的遗址(物),可谓弥足珍贵,应予很好保护。在李冰故里,保护和研究的困难不少,仅靠爱好者们的义务保护和研究,有点举步维艰的感觉。该文保点也仅仅是区(县)级的。期待能加大投入,将该文保点提升至省级乃至国家级。


(全文完)

甬上话

      曾经的职业军人,退休后在行走中探究历史,追寻前人留下的足迹。在本号连续推送系列文章,回望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体味他们或波澜壮阔或悲壮痛苦的精神世界,吸引了众多网友。

大河奔流工作室
坚持文学性和原创性。不追新闻热点,不求轰动效应。说真正想说的话,写时过境迁仍然可读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