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 | 2024年第5期目录&内容提要

文摘   2024-11-07 12:52   上海  





精彩内容選讀

縱觀三千年書法,從文字開始脱離圖畫式仿形,有了相對獨立的書寫意義之後,以書寫性簡化爲基本動力的書體演進,即備具初期的形勢要素。又以正體大篆和手寫體古文的分途發展,使書法形勢的意義日益凸顯。隸變改造古文字仿形,着力點多由筆勢,其後隸、草徹底告别古形,開啓了由抽象點畫綫條重新結構文字體系的探索與發展,而草書的創造性尤巨,進而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漢代以勢名書的撰述即應運而生。論筆勢之極,至“二王”正、草達到巔峰;旭草、顔行,既是其遺緒,也是新風氣的發端,而論筆法之極,則備于顔、柳正體,遂成不可逆轉之大勢。

漢晋人筆勢,意在傳達自然物象之美;唐人筆法,成就于豐碑巨制,代表着重新建立起來的書法秩序精神。相比之下,宋人學書初基于唐,筆法纏身,圖變又力有不逮,學晋之風流瀟灑已存先天缺憾,既不甘心栖遲于唐人的卵翼之下,衹能棄楷而于行草中别尋生路。其可以借助的力量,主要是儒家思想學説,以蘇軾、黄庭堅爲代表。

《詩經》是儒家五經之一,有着崇高的地位,兼有孔子宣導的“詩教”,後世學子無不根基于此。除三百篇詩外,最重要的莫過于《詩·大序》,其内容可謂中國古典文學藝術的總綱。在書論中,唐代的開放包容使道家思想在唐太宗尊王和孫過庭、李嗣真、張懷瓘等人的持續努力下,也已初具規模。在書法實踐上,行草保留古法較多,倒是楷書所展示出的重新建構起來的秩序精神,更能體現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

.......


選自 叢文俊《靈魂的色彩:書法之“勢”的運用與審美感知》



圖版選登








目録





內容提要



釋古與新見

·  叢文俊 / 靈魂的色彩:書法之“勢”的運用與審美感知


書法有形,有形則自成勢,相合曰形勢,通觀曰書勢、字勢,析言則以形與勢别爲動静和因果,揮運則謂筆勢,以生氣相隨則稱氣勢,其義涵蓋之廣,囊括了漢唐書論之審美、技法、哲學思維和理論建構的方方面面。以勢名書,權輿于東漢,激發于草書,而以哲理爲觀照,順利實現從文字觀到書法觀的轉化,確立了自然美和物象生動爲核心的審美原則,以及使審美對象人格化的理論基礎。隨着“二王”楷、行、草的創意與推進,關于勢的理解和筆勢的普遍關注,也達到了巔峰狀態。换言之,是筆勢成就了漢唐書法的輝煌,而唐人所能承續的前賢風規,集中表現在行、草書法上。

唐人重碑,豐碑巨碣亦先後行世,成爲一代風尚。豐碑須以大字相配,而此正魏晋名迹所短,自褚遂良始,用筆漸趨複雜,因之引導出從筆勢到筆法的轉化,至徐浩、顔真卿、柳公權以筆法繁複而成就真正的唐楷與唐人尚法,筆勢亦爲其所掩。宋人學唐,深陷于筆法之中,雖有蘇軾、黄庭堅、米芾三家振舉,而世俗不解,依然樂之不疲。趙孟頫復古,并未盡去唐人羈絆,其身後又無續響。及至明清,筆法愈演愈繁,終未能再現漢唐氣象。由此可見,筆勢與筆法皆由乎技,而所關者大,前途亦自不同,今日之好書而善思者,或可于此中探究些許秘奥。





專題研究

· 崔聖寬 田艷芳 馬翠蓮 /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出土文字磚概述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定陶縣靈聖湖漢墓)是已發現的西漢時期“黄腸題凑”形制墓葬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結構最複雜的一座。墓葬建設中使用了超過三萬塊陶磚,絶大多數磚上帶有標識工匠身份的文字和符號,文字以書寫爲主,符號則以刻畫爲主。論文首先從傳統考古學的角度出發,對墓磚在墓葬中的使用情况做了詳細介紹;其次,對文字内容進行了基礎的分類整理,即分爲人名類、地名加人名類、人名加數字類、人名加吉語類四種;同時,對墓磚上文字的書寫或刻畫位置、行筆方向進行了分型分析;最後,對文字的書體與顔色以及刻畫和戳印標記做了介紹。定陶王墓地(王陵)M2出土文字磚對于研究漢代大型墓葬營建過程、“物勒工名”制度、書體演變、製磚工藝等問題提供了重要學術資料。


· 徐波 劉海宇 /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漢墓磚銘研究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漢墓是我國迄今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級别最高、保存最好的漢代“黄腸題凑”墓。在椁室的頂部、底部和四周出土了三萬餘塊陶磚,這些陶磚上大多帶有書寫、刻畫或者戳印的文字,總字數達十餘萬字,是迄今發現的最大一批西漢末期文字材料。磚銘内容大多爲工匠名,有些帶有工匠籍貫的地名,也有少數記事或吉語内容。這與明確生産責任的“物勒工名”以及統計工匠所燒製陶磚件數有關,體現了當時墓磚的生産組織制度。涉及的人名有一百四十餘個,姓氏有四十餘種,新見姓氏有“公澤”“東煬”“頝”“巠”等,所見地名多位于漢代山陽郡内,這在漢代歷史地理、姓氏起源與分布等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個别磚銘有記事的性質,有的記録工匠在修陵徭役中所承擔製作墓磚的徭期,具有較高的歷史學研究價值。吉語磚銘在研究漢代人們的思想傾向、民俗喜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資料價值。磚銘的書體有隸書、草書和篆書等,書者多爲陶磚的製作工匠,文字有的自由奔放,有的拘謹率真,有的嚴謹端正,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爲真實的民間書寫水平,極具書法藝術價值。

· 李程浩 張雲坤 王全玉 /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出土陶磚表面標識的製作工藝研究
山東定陶王墓地(王陵)M2(定陶縣靈聖湖漢墓)是目前發掘的漢代墓葬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墓葬使用了三萬餘塊陶磚,這些陶磚表面多有刻畫、戳印或書寫等標記,種類十分多樣。論文以科技分析方法爲主,對這些標記的製作階段、標記間的關係及書寫顔料進行了分析。論文認爲,刻畫和戳印類標記製作于磚坯階段,而書寫則是在磚燒製之後再進行的。不同的戳印或刻畫與書寫的工匠名有强烈的對應關係,均爲工匠個體的身份標識。無論戳印、刻畫還是書寫,都是“物勒工名”制度的具體實踐,非出于藝術性的表達或展示的目的被標記的。顔料方面,經鑒定,墨書顔料爲墨,朱書顔料包括硃砂、赤鐵礦(鐵紅)、黄丹(密陀僧)三種,并存在少量的將不同顔料混合後使用的情况,白色顔料爲方解石。大部分書寫顔料爲平價顔料,珍貴顔料使用較少,與製磚工匠和書手的民間性有關。書寫標記的顔色、顔料具有一定的多樣性,未對顔色和顔料的選擇做統一的規范要求。不同的工匠或書手對顔色和顔料的選擇具有明顯的偏好,其選擇通常是連貫一致的。




史料與文獻

· 金丹 / 永瑆書法年表

愛新覺羅·永瑆自幼習書法,博學諸家,深得古人筆意,兼擅各體書,與劉墉、翁方綱、鐵保并稱“乾隆四家”。《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有傳。本年表以書法爲主綫,起于永瑆生年乾隆十七年(1752),迄于永瑆卒年道光三年(1823),收集其有關書法的交游、臨摹、創作、鑒賞、題跋、論書詩文等大事記,作品大多采自國内外各大博物館、圖書館,特别是在其繁雜衆多的刻帖中收羅其有紀年的作品,以期大致呈現其書法歷程、書法師承及其風格轉變等軌迹,以補永瑆書法繫年之闕。


· 劉鎮 / 蘇軾嗜墨興味論考

北宋文人雅好李廷珪墨(“李墨”),其中以蘇軾最具代表性。首先,蘇軾在“李墨”鑒藏與使用經驗基礎上,通過與潘谷的長期交往,親自嘗試製墨并歸納出“遠突寬灶”的取烟之法。其次,依據對“李墨”“潘墨”特性的理解與認知,蘇軾建構了以物料精良爲前提,以膠性優劣爲核心,以“黑”“光”爲審美標準的鑒墨體系。與此同時,蘇軾還借助茶等媒介運用禪宗理論不斷深化這種嗜墨興味,熔裁出“以茶校墨”及相關議題,終而融通感官如眼、口等“六塵”與“六根互用”之哲學維度的界限。最後,蘇軾以嗜好“李墨”爲中心,凝聚身邊友朋組成了一個往來密切的詩歌酬唱團體。他們或“化松爲龍”,或“咏史頌人”,共同謳歌着“人墨兩相磨”的生命體驗。


· 李鵬 / 繪畫圖像與書、印文辭結合的典範——淺析張渥、吴叡《九歌圖》中的“合作”

元代畫家張渥畫過數卷《九歌圖》,在傳承李公麟畫風的基礎上又有所創新,爲宋元重要的楚辭圖。現存張渥的三卷《九歌圖》有兩卷爲元代吴叡書《九歌》文辭,以往學界的研究,集中于對畫家和圖像風格的描繪分析,對書家吴叡則較少論及。本文通過對《九歌圖》創作過程和圖中詩、書、畫、印的綜合研究,提出正是由于吴叡的深度參與,極大提高了《九歌圖》的文化内涵,并推動了元代文人書畫合作的發展。


· 許隽超 李思源 / 伊秉綬致錢福胙二札考釋——兼談伊秉綬心態變化在書法創作上的體現
清代著名文人伊秉綬,以隸書爲人所稱,《清史稿》則列入《循吏傳》。兹以伊秉綬嘉慶六年致友人錢福胙兩札爲例,利用檔案、方志、年譜、别集、縉紳録等史料,略作考釋。梳理伊秉綬任外官後,從積極入世到進取無志的心態變化,最終揭示伊秉綬“起滅無端,虚鋒盡除”勁古雄健書風的成因。


· 崔瀟涵 / 近代洛陽地區書法經典泛化進程摭談——以張鈁等人唐志庋藏活動爲中心
坐落于河南洛陽鐵門鎮的千唐志齋爲民國總戎張鈁所建,薈集唐及歷世石刻千餘件,尤以唐志爲多,故得“千唐志齋”之名。作爲地區與時代特色鮮明的專題性博物館,千唐志齋不僅收存有唐代名家書迹,并且集藏了大量近代出土于瀍水邙山地區的唐代庶人墓志。民國初洛陽盗墓活動猖獗,加之彼時書法經典中“古”的對象發生改變,墓主與書手平民化的唐代庶人墓志一向爲盗墓人和研究者輕視,而張鈁等人對無人問津的唐代庶人墓志的珍庋,映射出此時洛陽地區金石收藏者對“經典”的簇新闡釋,展現出其博大的史學器識和扎實的經史素養。




關注與爭鳴

· 林秋秋 / 試論章草“正體化”
東漢晚期,經歷了兩次黨錮之禍的知識階層從群體認同價值標準轉向追求個人精神的獨立與自由,意味着漢代儒家大一統思想體系解體,新的思想體系開始建立。反映在書法思想史上,以張芝爲代表的敦煌草書流派崛起,追求草書個性,并創造性地推動了章草“正體化”的産生。本文圍繞章草“正體化”,將其分爲兩個階段,并從章草符合士人階層追求個人精神獨立與自由的心理、草書尺牘風尚及文人草書家的整理兩個方面論述此過程的成因。章草“正體化”過程促進了魏晋草書系統的成熟,奠定了中國草書中主體自由與審美超越的審美核心。


· 王一力 / 王褒入北與其書史形象的構建

王褒是南北朝後期重要的文學家和書法家,也是南北書法融合踐履的典型代表。然而,因其無書迹存世,學界多聚焦于對王褒書法史地位的評價,而對其書法面目的總結往往并未充分關注。本文綜合王褒家世、師承、社會活動及文學修養等方面,旨在多維度立體展現王褒的書法史形象。





鑒定與鑒藏

· 楊寶寶 / 北宋王詵書畫鑒藏印記考述
王詵,字晋卿,是北宋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後,尚蜀國長公主駙馬都尉,好書畫鑒藏,藏品頗豐,于私第之東專築寶繪堂,以蓄其所有。考察發現,王詵經常在其所收古書名畫上鈐蓋奇形異制的鑒藏印記或者花押以作收附。王詵鑒藏印記的“好奇”“求異”之風與其書畫審美趣尚和鑒藏觀念是一致的。此外,王詵還以僞刻的他人鑒藏印記,亂鈐書畫,以次充好。




書評

· 蔡淇伊 / 書法形式構成研究的新範式——《筆法·章法·字結構:書法形態研究》讀後

長期以來,書法研究和文化、歷史研究關係緊密,對書法進行純粹形式探索的研究是稀缺的,邱振中新著《筆法·章法·字結構:書法形態研究》是一部跨越四十年的有關書法形態構成研究的著作,提出了書法形態研究的新方法、新概念,爲當代書法形態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路徑。該書由上海書畫出版社于2023年7月出版。


英文提要、關鍵詞及目録












徵稿啓事


一、本刊歡迎有關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技法、書法教育、書法鑒藏以及書家、書迹、書體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文章。内容暫不涉及當代書風、書家創作評述。

二、提倡文章標題醒目簡潔,行文規範,主旨明確,言之有物,篇幅在萬字左右爲宜。

三、論文須提供中、英文内容提要(300—500字)和關鍵字(3—5個)。

四、論文應使用規範繁體字,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不生造新術語,如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應括弧注明。

五、相關成果引用務必注明來源,并在注釋中注明出處。

六、注釋應符合本刊要求,統一用“脚注”。具體格式爲:

1.文獻標明順序: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年份、卷數、頁碼;或作者、篇名、期刊名、期數(出版時間)、頁碼。如:[南朝宋]範曄撰、[唐]李賢等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1780頁;黃惇《釋“篆刻”》,《書法研究》2023年第1期,第9頁。

2.中國古代人物人名前冠朝代名,如:[宋]蘇軾。

3.外國人名前冠國籍,如:[美]方聞。

4.中國古代紀年及人物生卒年,使用年號後括注公曆,如:清光緒二年(1876);蘇軾(1037—1101)。

5.論文無特殊需要,不再專列參考文獻。

七、縮略語、略稱、代號,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説明。

八、來稿請附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單位、職稱、學位、研究方向以及電話號碼、電郵地址、聯絡地址、郵政編碼)。如果是國家專項項目,請注明項目來源和批准文號。

九、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制,堅决反對抄襲之作或一稿多投。一經使用,即付稿酬,并贈送兩册樣刊。

十、本刊保留對稿件的編輯、删改權利,如作者有特殊需求,請在稿件上説明。

十一、凡被録用的文章,其電子版權、網絡版權等同時授予本刊。

十二、來稿請提供電子文本,文中插圖請另附圖片格式原圖,黑白圖片像素在600萬以上,彩色圖片在300萬以上(JPG格式或TIF格式)。

特此布達,敬請賜稿。

《書法研究》編輯部







编辑部电话:021-53203889
邮购部电话:021-53203939
中国邮政服务热线:11185
邮发代号:4-914
邮箱:shufayanjiu2015@163.com

书法研究杂志
《书法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当代第一本书法纯学术刊物,以“独立思想,开放视野,严格学风,昌明书学”为办刊方针,为青年学者发表优秀学术论文搭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