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 | 2024年第4期目录&内容提要

文摘   文化   2024-08-26 17:00   上海  












春秋侯馬盟(編號  一:六七



春秋侯馬盟書(編號  三:六)(左)     

春秋侯馬盟書(編號  三(右

春秋侯馬盟書(編號  二〇〇:一)


春秋侯馬盟書(編號  一九四:三)



春秋侯馬盟書編號  一六:二)



春秋侯馬盟書(編號  一五六:一)





釋古與新見

陳志平 / “書體學”研究論綱  

“書體學”是針對當前因學科分治而導致研究成果出現“空洞”“淤積”和“瑣碎”的弊端而提出的應對策略,是試圖突破既有的“史”“論”“評”框架以凝練學科内核的前沿舉措。文章從“書體學”研究的内在脉絡出發,借助“文體學”研究的思路,以辨體、述體、立體、破體、尊體五個方面綰結綱目,對“書體學”的概念體系、資料範圍、歷史流變、學科内涵、當代意義進行全面闡述。最後指出,“書體學”研究有必要在溯源于字、歸本于人、重構“體法”方面有所作爲,方無愧于渴盼書法復興的偉大時代。




專題研究

叢文俊 / 上古手寫體筆法傳承與侯馬盟書

論文探討了象形字仿形的圖畫特徵,後借助書寫性簡化的手段,分解仿形綫條,重新結構字形,開始有了書寫特徵,筆順、筆畫、筆法則隨之産生。其時間早于正體大篆,而後者的“篆引”筆法受書制字範工藝的回饋,逐漸形成標準,遂與手寫體分途發展。侯馬盟書的筆法上承西周,下啓戰國黄河流域書風,與漢代發現的戰國“孔壁古文”關係頗近,故可與三國魏三體石經古文、 《説文解字》古文同源。衛恒《四體書勢·字勢》所美對象爲戰國魏國作品,乃晋系傳承,是兩千年書論唯一稱述古文書法的文章,大有益于對侯馬盟書書法的認知與審美。盟書爲日常用字,較爲潦草,而先民在實用中是如何傾注其天淳而成就大美的,很值得關注。温縣盟書同爲晋系文字,除部分縱横肆意的風格與楚簡類似外,其餘與侯馬盟書大體一致,比較兩者異同,或可有新的發現。此外,侯馬盟書大都爲朱書,筆法多圓,與墨迹的輒出鋒穎棱角有所區别,這種情况并非由筆法致異,而是古人早已揭示的“得朱則肥,得墨則瘦”使然。上古書法與文化的關聯較强,以至于東漢古文經學大盛,古文書法亦隨之興起,依然在延續這種風氣。後來把古文寫成蝌蚪狀刻入石經,也有着相同的意義。



楊二斌侯馬盟書書法藝術研究摭談
侯馬盟書自出土以來,學界研究由盟辭考釋逐漸向書法藝術轉變,侯馬盟書書法藝術的研究文獻可以歸納爲文字性質、筆法、結體、書法史、風格與盟書藝術當代化五個方面,侯馬盟書對于當代所展現的書學價值可以從求篆于盟、“古文書學”的體系化構建等方面深入探索。


曹亞彬 譚昕林侯馬盟書結字研究 ——兼與曾侯乙簡對比

侯馬盟書與曾侯乙簡分别爲春秋戰國之際的晋系文字與楚系文字,論文從結構簡化、裝飾性繁化、異形别構、審美風格多樣四個方面對兩者進行比較,從而凸顯侯馬盟書的結字特點,而造成這些異同的原因在于用筆、地域以及書寫材料與書寫者三個方面,進而爲當代篆書創作在晋、楚古文之間是否可以互鑒提供學理上的支撑。


劉瑞鵬侯馬盟書用筆維度譾論
侯馬盟書作爲迄今發現最早的大體量手寫體朱書文字,對漢字之發展演變過程有着重要意義,就書法藝術而言,其顯著特徵爲手寫朱書,能够直接還原當時書寫者之書寫狀態,又可爲當代書者書法創作之取法與用筆提供參考,指明方向。文章旨在對侯馬盟書之用筆維度進行研究,從其自由書寫與二次完成、蝌蚪筆法與“篆引”筆法、源自一源與流向多流等多個方面進行探討,并找尋出與侯馬盟書同時代相类或相似之文字,以探究手寫朱書與刻鑄文字、簡牘文字之異同。通過大量對比,可以深刻瞭解侯馬盟書之用筆特性與手寫朱書之當代價值,亦可從中窺得文字之發展歷程。



史料與文獻

柳洋  黄佩戰國楚簡隨葬制度及書寫風格研究 ——兼析上博簡傳抄文獻書風散漫原因

論文通過考察楚簡在墓葬中出土的位置情况,論證了楚人對于不同書寫内容竹簡的隨葬制度的差異,提出楚人對于竹書的重視程度等同于青銅禮器,而對于卜筮、遣册等内容的竹簡視同生活用品的地位。論文從現今公布的戰國竹簡内容角度出發,將“即時性書寫”的文本稱爲“寫本”,將傳抄的文本稱爲“抄本”,并將“抄本”細分爲“謄寫本”與“謄清本”。結合竹簡材料中用筆、字距章法及脱文校勘等情况,論文將戰國楚簡文字細分爲“正體”“俗體”,“正體”對應典籍文獻傳抄謄清本,“俗體”則對應其他典籍文獻傳抄謄寫本、日書寫本、遣策等,并指出上博簡中傳抄文獻風格多樣,部分書風散漫的原因在于其爲謄寫過程中的抄寫本,而非最終的謄清 本。論文進一步提出上博簡《周易》篇兩個書手書寫的原因是底本爲第一書手書寫,而部分遺失,故第二書手所書竹簡是爲了補足文本所失竹簡,并指出此類書寫制度後亦出現在漢代簡牘之中。



王光乾趙孟頫《大報國圜通寺記》及相關問題研究
元僧明了創建的嘉定圓通寺、趙孟頫撰書的《大報國圜通寺記》碑刻均已湮滅無存,且缺乏較爲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從嘉定圓通寺的興廢、趙孟頫與嘉定之淵源、《大報國圜通寺記》的存世和流傳情况三個方面入手,以期厘清和還原相關史實,重審《大報國圜通寺記》的價值,并依據不同拓本再次核校整理此碑碑文。



新见材料研究

顧 工日本藏王蒙《柳橋漁唱圖卷》題咏研究 ——楊維楨存世最早書迹的發現與鑒别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藏王蒙《柳橋漁唱圖卷》後有宇文公諒、楊維楨、韓性、王冕等八位元人題咏。王蒙畫僞,致使此卷長期被束之高閣,但卷後諸元人題咏均可驗證爲真迹。尤其是楊維楨、王冕《柳橋漁唱題咏》,無論内容、書風和鈐印皆無可懷疑,且都是他們存世最早書迹,意義重大。這卷墨迹的發現延長了楊、王二人的書風鏈條,顯示其早期書法面貌,證明了楊維楨書法也 曾深受趙孟頫的影響。


關注與爭鳴

[意]畢羅(Pietro De Laurentis)/史實與傳説之間:關于《蘭亭序》的永恒之謎
世界上很少有專門以“真僞”爲題名的探討單一藝術品的論文集。可是在東亞,從唐代以來一直被當作是最高級的一幅藝術品——王羲之《蘭亭序》,其真實性却屢受質疑。一方面是《世説新語》《藝文類聚》等歷史文獻對現存摹本製造過程的叙述過于含蓄,使歷代學者産生種種疑惑;另一方面初唐以後的文獻多是記述把《蘭亭序》與王羲之神化到極致的“傳奇”故事,對《蘭亭序》作爲一幅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而存在産生了多重影響。筆者通過客觀地梳理和解讀文獻并且結合相關史實情况,擬對《蘭亭序》的創作語境做出合乎邏輯的探討,并指出認爲《蘭亭序》墨迹及文本爲贋品的“否定派”忽略了古代文獻的傳寫及藝術品的複製的具體問題。


張 磊 / 《章草考》與近代章草理論的構建
隨着清末民初大量簡牘被發現,以及關于漢字改革的辯論日趨激烈,章草再次被人們關注。章草書法創作和章草研究逐漸興起。卓定謀主張推廣章草,他認爲章草較其他書體書寫簡便,具有實用性。其《章草考》,立足傳統“小學”,廣泛搜集歷代文獻,輯録歷代章草材料,按章草名稱、章草字體、章草源流、歷代章草盛衰、歷代章草書家小傳及章草收藏家分類編輯,探究章草省變方法,重塑章草發展史,構建章草理論體系,對當時書壇的章草發展和研究産生了一定影響。


鑒定與鑒藏

王福權 歐陽菁《星鳳樓帖》新考
《星鳳樓帖》係南宋曹士冕刻于南康軍,“宋趙彦約刻于南康”一説係明代文獻誤傳。現存十二卷本《星鳳樓帖》均爲明代後所拓,其内容係以《淳化閣帖》爲藍本加减他帖而成,但其假用北宋年號、卷首卷尾與正文帖紙不一、濫用“王正月”典故、鈐僞藏印、翻僞《絳帖》、不采宋本等皆係作僞的明證。日本藏十二卷本《星鳳樓帖》均係用明以後拓本作僞的同源僞帖。




英文提要、关键词及目录






















徵稿啓事


一、本刊歡迎有關書法史、書法理論、書法技法、書法教育、書法鑒藏以及書家、書迹、書體等各個方面的研究文章。内容暫不涉及當代書風、書家創作評述。

二、提倡文章標題醒目簡潔,行文規範,主旨明確,言之有物,篇幅在萬字左右爲宜。

三、論文須提供中、英文内容提要(300—500字)和關鍵字(3—5個)。

四、論文應使用規範繁體字,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不生造新術語,如尚無合適漢文術語的,應括弧注明。

五、相關成果引用務必注明來源,并在注釋中注明出處。

六、注釋應符合本刊要求,統一用“脚注”。具體格式爲:

1.文獻標明順序:作者、書名、出版社、出版年份、卷數、頁碼;或作者、篇名、期刊名、期數(出版時間)、頁碼。如:[南朝宋]範曄撰、[唐]李賢等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後漢書》,中華書局,1965年,第1780頁;黃惇《釋“篆刻”》,《書法研究》2023年第1期,第9頁。

2.中國古代人物人名前冠朝代名,如:[宋]蘇軾。

3.外國人名前冠國籍,如:[美]方聞。

4.中國古代紀年及人物生卒年,使用年號後括注公曆,如:清光緒二年(1876);蘇軾(1037—1101)。

5.論文無特殊需要,不再專列參考文獻。

七、縮略語、略稱、代號,在首次出現時必須加以説明。

八、來稿請附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單位、職稱、學位、研究方向以及電話號碼、電郵地址、聯絡地址、郵政編碼)。如果是國家專項項目,請注明項目來源和批准文號。

九、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制,堅决反對抄襲之作或一稿多投。一經使用,即付稿酬,并贈送兩册樣刊。

十、本刊保留對稿件的編輯、删改權利,如作者有特殊需求,請在稿件上説明。

十一、凡被録用的文章,其電子版權、網絡版權等同時授予本刊。

十二、來稿請提供電子文本,文中插圖請另附圖片格式原圖,黑白圖片像素在600萬以上,彩色圖片在300萬以上(JPG格式或TIF格式)。

特此布達,敬請賜稿。

《書法研究》編輯部

书法研究杂志
《书法研究》创刊于1979年,是中国当代第一本书法纯学术刊物,以“独立思想,开放视野,严格学风,昌明书学”为办刊方针,为青年学者发表优秀学术论文搭建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