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杂志起步于1979年,创刊至今,一直坚持发表纯学术研究文章,以严谨专业的治学态度和高质量高格调见重于学界,大大推动和见证了当代书法研究的发展。四十多年来,各种学术课题、学术动态、学术思潮都在杂志里留下了清晰的痕迹。四十多年来,我们风雨兼程,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打造以“独立思想,开放视野,严格学风,昌明书学”为宗旨的交流平台,及时反映或启发引领了许多学术热点和学术争鸣。许多作者都是当代大家,更多的作者则从这里步入了书法研究的学术生涯,他们留下了诸多产生重要影响的篇章。为此,编辑部官微推出“佳作新读”栏目,精选往期优秀论文,以承前启后,回溯历程,激发今天书法学术研究的新思考。栏目甫一推出,便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并得到多家公众号的转载。为方便读者、书法研究者阅读,现将老文佳作按史论研究、技法探赜、碑帖研究、印学研究、书家印人、书法与文化、书法美学、批评与争鸣、书法教育、海外书学等分门别类加以推送,期望这一批珍贵的书学文献发挥更大的价值。
一九八三年启功先生在《文物》第十二期发表《论怀素<自叙>墨迹本》一文,考定存世《自叙帖》(图1)墨迹本是宋重摹本,至今学界不见异词,想来已经认可。至于《自叙》文章本身,启功先生未及深入谈到。《自叙》是否怀素所撰,颇可怀疑。今不揣谫陋,将考证所得,加以赘述,提供参考,或者可以作为启功先生意见的申述补充。《李太白全集》卷八《草书歌行》王琦注引《一统志》说:“怀素,零陵人,睹二王真迹及二张草书而学之,书漆盘三面俱穴。赠之歌者三十七人,皆当世名流,颜真卿作序。”今《全唐诗》尚存李白、王(邕)、窦冀、鲁收、朱逵(一作遥)、许瑶、戴叔伦、任华、苏涣、钱起等人诗及卢象、张谓句。还有敦煌发现的马云奇《怀素师草书歌》(伯二五五五卷)(见《全唐诗外编》第二编王重民《敦煌唐人诗集残卷》)。颜真卿序见《文苑英华》卷七三七,题目是《怀素上人草书歌序》。颜真卿序,《自叙》作者全文转引,作为《自叙》的主要内容。文不长,特移录如下: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于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楷精法详,特为真正。真卿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力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亟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篇首。案:今序中“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英华》并黄本骥《颜鲁公集》卷五作“吏部尚书”;“引以游处”作“引共游处”;“草稿之作”,《英华》作“草书之作”;“模楷精法详”,《英华》、集本并作“楷法精详”;“真卿”,集本作“某”;“游居”,《英华》作“游处”;“屡蒙激昂”,《英华》、集本并作“屡蒙激劝”;“教以笔法”,集本作“告以笔法”;“迄以无成”,《英华》、集本并作“迄用无成”;“亟挹规模”作“亟揖规模”;“聊书此以冠诸篇首”作“聊书以冠诸篇首”。又案:韦陟字殷卿,新旧《唐书》有传。陆羽《怀素别传》记有:“吏部韦尚书陟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而出。’乃师金吾兵曹邬肜,授(受)其笔法。”此说与颜序相符。韦陟曾二次出任吏部尚书,据《旧唐书》卷九十二本传:“时朝臣立班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陟御史大夫,颜真卿代,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禁,出为绛州刺史。”颜真卿在至德二年(七五七)六月任御史大夫,有《谢兼御史大夫表》。韦陟移任吏部尚书是在同时,不久就出贬绛州。又,《旧唐书》卷十《肃宗纪》“乾元三年(七六〇)”条下记,这年四月“甲辰,以礼部尚书、东京留守韦陟为吏部尚书”。乾元三年闰四月改元为上元,八月韦陟卒于虢州,当时有太常博士程皓议谥赠称“忠孝”,颜真卿曾写《驳吏部尚书韦陟谥忠孝议》表示反对。可知韦陟死于吏部尚书任上,任期不到半年。而吏部侍郎是韦陟天宝初年官职,见天宝四年九月所立唐玄宗《石台孝经》(图2)碑阴题名。某人曾任某职,后虽已改任他职或罢免,仍有称原先官职的,这虽然属于唐人惯例,但《文苑英华》和集本所录颜真卿此序写明是尚书,与驳程皓文一致,可知当年鲁公作序并不以韦陟初官相称。《自叙》转引为“侍郎”,显然讹误。至于“楷法精详”写为“模楷精法详”,文理不通;“激劝”和“激昂”,词义相歧,以及末句“书”字后衍“此”等等,与“侍郎”一样,是出于辗转传抄不慎而产生的错讹。张谓,字正言,据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五记载:“谓,大历间为礼部侍郎,典七、八、九年贡举。”《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又记大历九年(七七四)十二月,“中书舍人常衮为礼部侍郎”。鲁公序既然称为“今礼部侍郎”,那么这序当作于张谓任礼部期间。鲁公自永泰二年(七六六)二月因权相元载相忌,出贬峡州别驾,三月移吉州司马。大历三年(七六八)四月除抚州刺史,至大历六年(七七一)闰三月罢抚州事,八月至上元,撰有《慈恩寺常住庄地碑》,十一月拜扫他的十三世祖晋西平靖侯含之墓,书撰《颜含大宗碑》。大历七年(七七二)五月到宋州,为宋州官吏书撰《八关斋功德记》。宋留元刚《颜鲁公年谱》说这一年鲁公九月到东京,改任湖州。十一月自东京出发,有《与夫人帖》。第二年八月到达任所。鲁公自大历八年八月任湖州刺史,到十二年(七七七)五月奉召征还,八月擢升为刑部尚书,滞留浙东整整五年。同时,怀素《藏真帖》(图3)记:“近于洛下,偶逢颜尚书真卿[注一,鲁公曾四任尚书之职,一天宝十五年为工部尚书;二至德二年(七五七)为宪部尚书;三广德二年(七六四)为检校刑部尚书;四大历十二年(七七七)为刑部尚书。这里泛称尚书,系旧职,唐人多见此例。]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闻斯法,若有所得也。”陆羽为鲁公门客,《怀素别传》所记颜真卿与怀素论书语,所谓“夏云多奇峰”“飞鸟入林,惊蛇入草”“折壁之路一一自然”“何如屋漏痕”以及邬肜所引张旭“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等等巧喻妙句,亦当同在洛下时所说。因此可知,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当作于东京待命的时候,即大历七年(七七二)九至十一月份间。当时张谓正掌执贡举,妙选时彦。而韦陟则已归道山,时逾一纪,所以颜真卿有“今礼部侍郎”“故吏部尚书”之称。《自叙》在颜序后列引当时名流诗句,并说:“其后继作不绝,溢于箱箧。”又说:“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奔蛇走虺势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案:张礼部即礼部侍郎张谓,大历七、八、九年曾主管贡举事务。唐代一般在前一年冬任命礼部侍郎,主持第二年的春试。张谓任礼部当始于大历六年冬。他在《长沙土风碑铭并序》一文中曾说:“巨唐八叶,元圣六载,正言待罪湘东。”所谓“巨唐八叶”,系唐高祖李渊到代宗李豫的八代君王;“元圣六载”,指代宗即位六年。又常衮《授张谓太子左庶子制》说:“中散大夫、前守潭州刺史、本州团练守捉使上柱国、河内县开国子、赠紫金鱼袋张谓……可守太子左庶子,散官勋封如故。”《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又记:大历四年二月,“辛酉,以湖南都团练观察使、衡州刺史韦之晋为潭州刺史”。从此可知张谓在大历初年曾任潭州刺史,四年入朝任左庶子。又据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前日动京华,朝骑王公大人马,暮宿王公大人家。……狂僧狂僧,尔虽有绝艺,犹当假良媒,不因礼部张公将尔来,如何得声名一旦九垓。”(《全唐诗》卷二百六十一)可知怀素入京在张谓任礼部之后。其先马云奇有《怀素师草书歌》云:“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岳州巴陵县境内,见李云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诗云:“闻到怀书西入秦,客中相送转相亲。”此歌无疑作于怀素担笈杖锡西游上国途经岳州的时候。“一昨江南投亚相”,亚相即书家徐浩,亦见苏涣《怀素上人草书歌》:“忽然告我游南溟,言祈亚相求大名。亚相书翰凌献之,见君绝意必深知。”(《全唐诗》卷二百五十五)徐浩时为广州刺史,所以苏诗又名《赠零陵僧兼送徐广州》。据《新唐书》卷六《代宗纪》记:大历二年(七六七)四月,“以工部侍郎徐浩为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怀素南走广州,投靠亚相徐浩,时在大历二年四月至三年十月间。《元和郡县志》记:广州西北溯流至连州八百九十里,连州东北度皊到郴州三百九十里,郴州西北到衡州三百七十里,衡州北到潭州四百六十里,潭州北到岳州水路五百五十里。如此水陆兼程二千余里,按当时交通情况,往返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苏涣诗历来注家大都认为是大历三年(七六八)作于潭州,若以三年为上限,马云奇与怀素岳州相遇,就应在大历四、五年间。而这时张谓早已离任潭州,入朝为左庶子了。张谓与怀素相识并赏其不羁,当在潭州任上。他的赠诗亦当在同时。若非潭州所作,则定在大历六、七年间怀素客居京师时,两者必居其一。颜序“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共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可知张谓亦是当年好事者之一。颜序又说:“聊书以冠诸篇首。”由此可见,颜序作于张谓诸篇之后,是很明显的。而《自叙》所说“其后继作不绝,溢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云,显然与当时情况不符。其他诗句如卢象、王邕、朱遥、窦冀、许瑶、李舟、戴叔伦亦作于大历初年怀素入京前后,他们的诗句因和张谓一样,都是《怀素上人草书歌》,所以一起收录,引为正篇,自然便系于颜序之后。而《自叙》作者以为所引诸篇诗文撰于颜序之后,亦可窥见《自叙》作者抄录集本的痕迹。卢象,《自叙》前说“尚书司勋郎卢象”,后谓“卢员外”,并引其诗句“初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述其形似。案:卢象字纬卿,是当时名才士,李华《登头陁寺东楼诗序》有“侍御韦公延安,威清江汉。舅氏员外象,名高天下”的记述。刘禹锡《唐故尚书主客员外郎卢公集纪》曾记:“丞相曲江公方执文衡,揣摩后进,得公深器之,擢为左补阙、河南府司录、司勋员外郎。名盛气高,少所卑下,为飞语所中,左迁齐、汾、郑三郡司马,入为膳部员外郎。时大盗起幽陵,入洛师,东夏衣冠不克归王所,为虏劫执,公堕胁从伍中。初谪果州长史,又贬永州司户,移吉州长史。天下无事,朝庭思用宿旧,征拜主客员外郎。道病留武昌,遂不起。故相崔太傅时为右史,方在鄂,以文志其墓……”丞相曲江公即张九龄,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五月任中书令。卢象初任左拾遗时与王维同职,事在二十二年张九龄任中书令之后。李颀有《留别卢、王拾遗》诗,开元二十四年(七三六)王维也有《同卢拾遗、韦给事(陟)东山别业二十韵》诗,题衔都是“拾遗”,刘禹锡写称“补阙”,是不准确的。他任司勋员外郎时在天宝初年,李颀有《寄司勋员外》诗。天宝四载(七四五)夏日卢象在齐州与李邕、杜甫、李白、高适等人相会,同游历下古城,有《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诗,一本题“同李北海”。这样,卢象在天宝四载已由司勋员外郎左迁乔州司马。乾元二年(七五九)秋日,李白因坐永王事流放夜郎,上三峡,到巫峡遇赦放还,途经零陵时曾作《赠卢司户》诗。卢司户即永州司户卢象。当时怀素尚在零陵,李白有《草书歌行》称述他。卢象与怀素相识,也许在永州任上。不久卢象移任吉州,复征拜为主客员外郎。据李华《登头陁寺东楼诗序》记:“王师雷行,北举幽朔,太尉公分麾下之旅,付帷幌之宾,与前相张洪州夹攻海寇,方收东越。”又说:“舅氏(卢象)谓华老于文德,忘其琐劣,使为诸公叙事。”太尉公即李光弼,张洪州即张镐,海寇则指袁晁。“收复东越”事在宝应元年(七六二)八月,见《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因此,卢象征拜主客员外郎,病困武昌,卒于道中,时间比李华作序的宝应元年也许稍后,最迟不会延至宝应二年(七六三)之后。他在永州赠诗怀素当在宝应之前,或者是在乾元二年与李白同时。若以卢象终官相称,当如刘禹锡那样称他为主客员外郎”,若以卢象赠诗时职官相称,就应当和李白称谓相同,叫“司户”。而《自叙》卢象结衔却署“司勋郎”。司勋郎即司勋郎中,隋代旧称,自唐武德初年加“中”字之后,已经不再起用。且郎中、员外纯属两职,郎中,从五品上阶;员外,从六品上阶。《自叙》以卢象初官司勋员外郎为郎中,也是错误的。《自叙》“形似”条下复引王邕诗句:“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结衔“永州”。这句诗出自《全唐诗》卷二百〇四王《怀素上人草书歌》,题下注:“一本作王邕诗。今从《统籤》另编。”案:同卷王邕条下注:“天宝进士。”徐松《登科记考》以《永乐大典》所引《苏州府志》定邕与钱起等二十七人并为天宝十载(七五一)李巨卿榜下进士。又同书卷二百七十四戴叔伦有诗《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永州即零陵郡,乾元元年(七五八)改今名。《全唐诗》“王”条下注永州太守,也许“邕”就是“”,编者不检,误从《统籤》为二人。戴叔伦,字次公,据权德舆《朝散大夫容州刺史戴公墓志铭》记:“分命于计相也,则为湖南、河内(南)留后,自秘书正字三迁至监察御史。”《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三《戴叔伦传》又说:“刘晏管盐铁,表主运湖南。”《旧唐书》卷十一《代宗纪》,“大历元年(七六六)”条下记:是年正月“丙戌,以户部尚书刘晏充东都京畿、河南、淮南、江南东西道、湖南、荆南、山南东道转运、常平、铸钱、盐铁等使”。戴叔伦应辟在刘晏转运府中任职,主运湖南,当始自大历元年(七六六)正月。他以后的经历,据傅璇琮先生《唐诗人丛考》考定,大历四年,“督赋荆南,曾至夔州,逢蜀将杨子琳之乱,劝说杨子琳归顺唐朝廷。”大历七年(七七二),“或明年,在京口”,有《京口怀古》《京口送皇甫司马副端曾舒州辞满归去东都》诗。从此不复见有湖南之行。于是可以推断,戴叔伦《桂阳北岭偶过野人所居聊书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诗,作于大历初年主运湖南的时侯。诗题称“王永州邕”,说明王邕在永州太守任上。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云:此诗首句说:“衡阳双峡插天峻,青壁巉巉万余仞。”衡阳双峡即岣嵝山。《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九“衡山县”条下记:“衡山,南岳也,一名岣嵝山,在县西三十里。”[注二:又于“衡阳县”条下记:“岣嵝山,即衡山也,在县北七十里。”而衡州,“秦属长沙郡,汉为酃县地。吴分长沙之东部为湘东郡,晋以郡属湘州。隋开皇九年罢郡为衡州,以衡山为名”。]若是,这首诗当作于衡州。《全唐诗》同卷,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有“郡守王公同赋诗”句;朱逵《怀素上人草书歌》有“衡阳客舍来相访”句,可见与王邕并作于衡阳。王诗尾句说:“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怀素怀素不可得,开卷临池转相忆。”可知王邕这时以永州牧身份客居衡州。唐制州太守三年一秩,如果以大历元年戴叔伦呈诗为下限,那么王邕任永州,自始于宝应年间。《自叙》末署“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丁巳即大历十二年(七七七),这时,王邕理当秩满改任他职。而《自叙》却仍称旧职。至于戴叔伦,陆长源《唐东阳令戴公去思颂》说:“建中元年……夏五月壬辰,诏书以监察御史里行戴叔伦为东阳令。”阮元《两浙金石志》卷二引《东阳县志》称其东阳任上,“抑权豪,劝农桑,政通讼简,民以富庶,奏课为一州最,拜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定额以外委派官。建中元年(七八〇)与大历十二年相距三年,《自叙》不当署衔“御史”。即使以大历十二年始任监察御史里行,也不当同作歌行王邕署旧衔,而戴叔伦称新职。《自叙》所引窦冀诗,“兴来小豁胸襟(一作心)气”为“胸中气”;“朱逵”作“朱遥”,诗中“字成只畏盘龙去”作“盘龙走”;戴叔伦诗“驰豪聚墨剧奔驷”作“列奔驷”,“人人细(一作若)问此中妙”作“欲问此中妙”,也有互异。《自叙》叙机格引李御史舟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案:李舟字公受,梁肃《处州刺史李公墓志铭》说他:“生而聪迈,十六以黄老学一举登第,十八典校宏文,二十余以金吾掾假法冠为孟侯皞湖南从事。给事中贺若察宣慰南方,请公为寮佐,其后宰东阳、宣城二县,辟宣歙、浙东二府,府主崔侯昭咨以小大之政,由监察转殿中侍御史。”据《新唐书》卷六十九《方镇表六》记:广德二年,“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治衡州,领衡、潭、邵、永、道五州。”孟皞,建中元年以尚书右丞任泾州刺史,四年以左散骑常侍任福建都团练观察使,第二年卒,梁肃有《为雷使君祭孟尚书文》,不见记有湖南的任职。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六湖南广德二年孟士源”条下注:元结《茅阁记》:“乙巳中,平昌孟公镇湖南将二岁,以威惠理戎旅,以简易肃州县。”乙巳即永泰元年。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四中说:“孟彦深字士源,天宝末为武昌令。”又说:“登天宝二年第。”这个士源名彦深与皞明是两个人,或许是梁肃所误。李舟湖南从事,当佐士源。崔昭,独孤及《大理少卿独孤玙墓志》说:“大历五年,中丞崔公昭受诏牧宣、歙、池。”《嘉泰会稽志》说崔昭自“大历十一年七月自宣州授浙东观察使”,于大历十四年十二月因废浙东都团练观察使而罢职。李舟《为崔大夫请入奏表》说:“臣以久违阙廷,岁请朝觐,在宣州日,伏奉德音,且以河南用兵,许臣事平入奏,寻蒙宠命,移镇浙东。”又一表亦有“臣一昨初承国哀,号慕罔极,已陈哀恳,请赴山陵,伏奉批答,上遵遗旨,不许奔会。……将临元会之期,倍切朝宗之恋”云云。“国哀”即指代宗之崩,“元会”指德宗建中元年正月。可知李舟“辟宣歙、浙东二府,府主崔侯昭咨以小大之政”,时在大历五年(七七〇)至建中元年(七八〇)之间。他由监察御史转任殿中侍御史也应当是同时。而李舟与怀素相识,并许以赞词,当在佐孟士源镇湖南之际,即永泰元年至大历元年(七六五——七六六)。那时李舟年“二十余以金吾掾假法冠”,为孟士源湖南从事。“假法冠”或以监察御史里行参与察巡。《自叙》既作于大历十二年,而这时李舟在崔昭越州浙东观察使府中,已由监察御史转为侍御史,不当再写“御史”旧职。李舟句,宋朱长文《续书断》引以为颜真卿,作“昔张长史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仆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孰为不可耶?”不知何故?若是,则《自叙》更误。《自叙》又以窦冀诗来形容书写的疾速:“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窦冀结衔称为“御史”。案:窦冀,《宣和书谱》作臮,一作衆。“冀”“衆”无考。臮职官见于史籍的:一,范阳功曹,《述书赋》下卷“窦臮”印记下注。案:范阳,原属涿郡。天宝元年(七四二)涿郡改名范阳郡,乾元元年(七五八)易名幽州。大历四年(七六九)复置涿州,析范阳等三县隶属之。臮任范阳功曹,当在乾元元年(七五八)改郡之前。二,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见徐浩《古迹记》:“臣从中书舍人兼尚书右丞、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改国子祭酒,寻黜庐州长史,承前伪迹臣所弃者,尽被收买,皆获官赏,不复简退,人莫知之。及吐蕃入寇,图籍无遗,往往市廛时有真迹,代无鉴者,诈伪莫分。臣今暮年,心惛眼暗,恐先朝露,敢举所知,其书别人,谨录如左:‘前试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检校户部员外郎、宋汴节度参谋窦臮,并久游翰苑,皆好图书,辨伪知真,无出其右。’”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鉴识收藏购求阅玩”条下注:“建中四年,徐浩侍郎自云昏耋,奏男璹、前试国子司业兼太原县令窦蒙,蒙弟检校户部员外郎、汴宋(宋汴)节度参谋臮,并皆别识,敕并用之。”《法书要录》卷三所收徐浩《古迹记》末也题“建中四年(七八三)”。案:徐浩,卒于建中三年(七八二)四月,年八十,并见《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七徐浩传、张式《徐浩神道碑》,张氏所记四年是错误的。《古迹记》所说“寻黜庐州长史”,据《文苑英华》独孤及《豫章冠盖盛集记》“庐州刺史(长史之讹)前尚书右丞徐公浩至自合肥”,时在上元初年。他举荐窦蒙兄弟,当在上元二年(七六一)之前。三,浙江东西节度判官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见陆长源《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碑》:“浙江东西节度判官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扶风窦公臮,布武区中,栖心象外,与法师声同道韵,理契德原。”景昭法师卒于贞元元年(七八五)十一月,碑立于三年正月,臮书并篆额,结衔是:“朝议大夫、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兼侍御史、上柱国。”由此可知臮贞元初年职事检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散官五品朝议大夫,爵位上柱国。四,都官郎中。见《法书要录》卷四所收卢元卿《法书录》:“贞元十一年正月,于都官郎中窦臮兴化宅见王廙书,钟会书各一卷。”《权德舆文集》卷三十一《太宗飞白记》亦说:“有都官郎中窦臮者,博古尚艺。贞元初,得其书于人间,太清宫道士卢元卿又得之于窦氏。”可见,“衆”系”臮”字误写。至于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五《述书赋》前所题前“检校刑部员外郎”,不知所据。若是,蒙于大历十年(七七五)为“检校国子司业太原县令”,见《述书赋》末题记。张氏在题“检校国子司业窦蒙注定”的同时,臮的官衔冠以“前”字,可见检校刑部员外郎当是大历十年前的旧职。臮传世有《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碑》,赵绍祖《古墨斋金石跋》卷六中说:“臮尝作《述书赋》七千余言,收罗美备,阐幽发微,可谓极书家之意趣者。故宜其书之老健如是。”其兄蒙于《语例字格序》中亦称臮“翰墨厕张、王,文章凌班、马。词藻雄赡,草隶精深”。若冀即臮,他所评的“枯藤劲铁愧三舍,骤雨寒猿惊一时”,足以当峭逸二字,不愧为知音之言。窦诗云:“郡守王公同赋诗。”郡守王公即永州太守王邕,大历初年在衡阳曾作《怀素上人草书歌》。臮与怀素相认,观其草书绝艺,赠之歌行,亦当在衡阳与王邕同时。而臮结衔不当为御史。即使当时臮是御史,到大历十二年也理当别任他职,不应再署“御史”。或别有窦、冀在。《自叙》最后引钱起诗以示谦让,说:“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歌行作者的郡望,唯此见署。案:钱起,字仲父,“大历十才子”之一。傅璇琮先生《唐诗人丛考》考定,他生于公元七一〇年左右,天宝九载(七五〇)登进士第(徐松《登科记考》为十载),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春为京畿县兰田尉,宝应二年(七六三)以后入朝任郎官之职,卒于大历末或建中初即公元七八〇年前后。他在朝历官,《全唐文》卷三一九小传记:“大历中官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据《新唐书》卷二百三《文艺下·卢纶传》、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载,以及后人所编钱起集题作《钱考功集》,他终于考功郎中任上是无疑的。钱起的诗,当作于大历初年司勋员外郎任上。全诗如下:诗题目是《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又说:“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是知此诗作于怀素离京返里之际。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作于大历七年(七七二)十一月间,怀素返里侍奉当在其后,而钱起此诗则必作于鲁公作序的同时或稍前。怀素既为钱起外甥,外甥为姐妹之子,不当称舅氏为“从父”。《自叙》不仅如此,其引诗“远鹤无前侣”作“远锡无前侣”,与后一句“飞锡离乡久”的“锡”字意思重复,且大历十二年(七七七)钱起正在司封郎中任上,此《自叙》作者又误矣!怀素,《宣和书谱》说:“俗姓钱,长沙人,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门人也。初励律法,晚精意于翰墨,追仿不辍,秃笔成冢。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昧,斯亦见其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也。当时名流如李白、戴叔伦、窦臮、钱起之徒,举皆有诗美之。壮其势以谓‘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人不以为过论。又评者谓:‘张长史为颠,怀素为狂,以狂继颠,孰为不可?’及其晚年益进,则复评其与张芝逐鹿,兹亦有加无已,故其誉之者亦若是耶?考其平日得酒发兴,要欲字字飞动,圆转之妙,宛若有神,是可尚者。”后之论书者大抵本于此而略加增减。案:《宣和》之说,多乖史实。众所周知,玄奘三藏卒于麟德元年(六六四),而怀素生于开元,[注三:怀素生年,詹锳《李白诗论丛》定为开元十三年(七二五),是以怀素《清静经》署款“贞元元年八月廿有三日,西太平寺沙门怀素藏真书,时年六十一”为依据推算所得。而清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以为生于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根据是停云馆《千字文》署款“贞元十五年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今以怀素大历二、三年间南游广州,其后怀书西上,途经岳州,马云奇客中相送,时“才年三十余”计,当生于开元末期。若依詹氏之说,生于开元十三年,那么这时已有四十余岁,马诗不当称:“才年三十余。”再逆称宝应年间怀素初离零陵客次衡阳的年纪,年仅二十余,与朱逵诗于今年少当如此“句相合,上推至乾元二年,怀素年逾弱冠,李白称之为“少年上人”。因此可知,詹、瞿两氏之说,以瞿氏较为审慎。]怀素怎会跟从玄奘出家?玄奘门生号怀素的是范姓,为东塔宗始祖。宾律师《唐京师恒济寺怀素传》记:“其先南阳人也。……父强,左武卫长史,乃为京兆人。”又说:“年及十岁,忽发出家之意,猛利之性,二亲难沮。贞观十九年(六四五)玄奘三藏方西域回,誓求为师。”他卒于嗣圣元年(六八四),年七十四,下距贞元十五年(七九九)怀素书《千字文》百余年,显然,两个怀素不是同一人。《宣和》所称“徙家京兆,玄奘三藏之门人也,初励律法”的人,与宾律师传记契合,他实是《四分开宗记》的作者,范姓怀素。而“俗姓钱,长沙人。……晚精意于翰昂”的,才是狂僧怀素字藏真。怀素是否姓钱,以钱起诗称“外甥”来看,甥、舅应异姓,不当钱姓。陆羽《怀素别传》记:“怀素伯祖,惠融禅师者也。先时学欧阳询书,世莫能辨,至是乡中呼为大钱师小钱。”后人改为“大钱师小钱师焉”,因而有俗姓钱之说。案俗人出家,法号某某,世人例呼某某师,且梁释慧皎《高僧传》卷五云:“以为大师之本,莫遵释迦,乃以释命氏。”(《释道安传》)自东晋道安始,中国汉族僧尼俱称释某。陆羽所记“大钱师小钱者”,“钱”即指当时通行的货币,如“开元通宝”。意此语是当地俗语,以形容怀素书法学欧而酷似欧阳,如大币、小币一样,这里“师”当作动词解。且陆文前句称惠融禅师为怀素伯祖,与下句学欧阳询书文意无关。所以,将“大钱师小钱”句改为“大钱师小钱师”,以大钱师为惠融,小钱师为怀素,显然错讹。怀素籍贯零陵,见《藏真帖》“怀素字藏真,生于零陵”。大历初年,苏涣在潭州所作《怀素上人草书歌》也称怀素为“零陵僧”。零陵属永州,秦为长沙郡,汉为长沙国。李肇《国史补》卷中所称“长沙僧怀素”和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所谓“楚僧”,是以古郡地望的笼统说法,并不是确说为长沙人。长沙唐时隶潭州,零陵隶永州,相距千里,郡望区分,不能混二为一。根据惯例,零陵是他的乡里,长沙仅为客居。《宣和》所谓长沙人,不够审慎。由此可知,怀素大历七年冬归乡侍奉,当回故里零陵。大历十二年上距怀素宁亲,时间只隔五年,而《自叙》作“家长沙”,令人费解。若以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意,“家”作家乡解,那么就不当以长沙为乡里;若以家居长沙而言,却又不合当年怀素情况。且《自叙》例与当时行卷自传性质一样,行文务必简明详实,字迹也当清晰可以辨识。《旧唐书》卷一百九十《文苑传》记席豫“性尤谨,虽与子弟书疏及吏曹簿领,未尝草书,谓人曰:‘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注四:又《新唐书》卷一百〇二《褚亮传》记李玄道,贞观初“出为幽州长史,佐都督王君廓,专持府事。君廓不法,每以义裁纠之。尝遗玄道婢,乃良家子为所掠,遣去不纳,由是始隙。君廓入朝,玄道寓书房玄龄,玄龄本甥也。君廓发其书,不识草字,疑以谋己,遂反。(玄道)坐是流州。]由此可知,与人书信,字迹例当能使人认识,何况历引颜真卿等名士称谀的辞句作为自叙文章的内容,目的在于干谒钜公名流,借此博取声名。怀素固然是狂僧,也不当如此不明情理,笔迹肆放连绵,文句又错讹不堪,使人不能卒读,谈何“羡价齐钟、张”(苏涣诗句),投靠权贵祈求大名呢?而且《自叙》对他所引的歌行作者近况又不甚了解,或署旧衔,或称新职,或记郡望,或引爵位,标准不一。从这一点看,《自叙》的撰作,自与当事者怀素无关。当年怀素自宝应初年由零陵出发作万里之行,经衡阳,客潭州,南游广州,北上岳州,然后怀书入秦,名噪京师,江潭一路,当代名流竞作歌辞赞赏之,仅《一统志》所记,就有三十七人之多,依存世所见歌行,大都题“怀素上人草书歌”,颜真卿序文亦题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推想当时怀素已将这些“动盈卷轴”的诗汇编一集,于大历七年洛下请颜真卿作序以“冠诸篇首”。此亦合集本惯例,即正篇在后,序言冠首,序署正篇书名。且唐人集录时文,时成风气,不独怀素一人。[注五:据明胡震亨《唐音癸籤》所记:唱和集有《珠英学士集》等二十三种;饯送诗有《朝英集》等六种;题咏胜境有《九华山诗录》等十二种;一方人士诗有《丹阳集》等五种;家集有《李氏花萼集》等四种;省试诗有《前辈咏题诗集》等五种;僧诗有《五僧诗集》等四种以及道家诗《洞天集》、妇人诗《瑶池新集》。这还不包括唐人集。宋严羽称“唐诗八百家”,《怀素上人草书歌》也许就是其中的一家,只因它已散佚久远,后人无从知道了。]以颜真卿作序时间而论,怀素编集《怀素上人草书歌》时在大历七年,而《自叙》的出现则在会昌三年之后。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五《寺塔记上》曾记:“武宗癸亥三年夏,予与张君希复善继同官秘郑君符梦复连职仙署。会暇日,游大兴善寺。因问《两京新记》及《游目记》,多所遗略,乃约一旬寻两街寺。以街东兴善为首,二《记》所不具,则别录之。游及慈恩,初知官将并寺,僧众草草,及泛问一二上人及记塔下画迹,游于此遂绝。”武宗癸亥三年即会昌三年(八四三),他与张希复、郑符同游安邑坊立(一作玄)法寺时,看见寺“西北角院内有怀素书,颜真卿序,张渭(谓)侍郎、钱起郎中(一云侍郎)赞”。怀素书,颜真卿序,张谓、钱起赞,是四人遗迹。此句有人点为“怀素书颜真卿序、张谓侍郎、钱起侍郎赞”,成为怀素一人所写。无论如何点读,是一人所写还是四人所写,显然不是今天所见到的《自叙》内容,而且这些书迹早已随毁佛之风而消灭。段成式游寺后二年即会昌五年(八四五)四月,唐武宗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庙四千六百所,兰若四万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当时勒令严峻,急如星火,御史未到,寺庙已毁坏殆尽。立法寺在长安,首当其冲,法劫难道,尽毁于一旦。寺中西北角院所有的怀素或者还有颜、张、钱诸人书迹自然难逃劫数,化为乌有。至宣宗即位,虽然下敕恢复寺庙,《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会昌六年五月”条下所记新增寺院四所,于废墟上复置十二所,但其中不见记有立法寺。《通鉴》曾引《杭州南亭记》说:“两京数倍其四五焉。”即使以五倍计,长安两街共增复十六寺,立法寺也算在内,院壁怀素等人的书迹能够复原,它也只是颜真卿序,张谓、钱起赞。而《自叙》所历引的歌行除张谓、钱起外,尚有卢象、王邕、朱遥、窦冀、许瑶、李舟,戴叔伦诸人。会昌五年(八四五)上距怀素生年一百余年,即以贞元十五年(七九九)六十三岁为卒年,也已经死了三十余年,当然不能死而复生重书院壁,于颜真卿序、张谓、钱起赞外,增补他人,敷衍成篇,演为《自叙》。即使怀素在世,已有《怀素上人草书歌集》行世,何必同时别撰《自叙》,留下种种错讹,蒙受一千余年好名的厚诬。或许当年毁寺之际,寺僧爱其书法,草草摹录,而以后好事者则在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流传的《怀素上人草书歌》抄本,演绎成文。怀素草书,名高一代,作伪者于是托名怀素,题为《自叙》。《自叙》石刻初见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七著录,但欧阳修只记“怀素法帖”,而不说《自叙》,也许当时尚未称之为《自叙》。以后,赵明诚编集《金石录》,目第一千五百二十七条始记为《唐怀素自叙》。开庆年间的陈思《宝刻丛编》卷一引《诸道石刻录》记《自叙》石刻在京畿。《自叙》墨迹本后有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曾纡题跋说:“藏真《自叙》,传世有三:一在蜀中石阳休家,黄鲁直以鱼笺临数本者是也;一在冯当世家,后归上方;一在苏子美家,此本是也。元祐庚午苏液携至东都,与米元章观于天清寺,旧有元章及薛道祖、刘巨济诸公题识,皆不复见。苏、黄门题字乃在八年之后。遂昌邵宰疑是兴宗诸孙,则苏氏皆丹阳巷也,今归吕辨老。吕辨老父子皆喜学书,故于兵火之间能终有之。”启功先生以为:“同时出现同样的三件,无疑其中至少有两件是摹本,甚至三件全是摹本。”此说甚为中肯。这几件摹本,当年并不引人重视,北宋绍兴前所摹勒的诸丛帖如淳化三年(九九二)的《淳化阁帖》,皇祐、嘉祐(一〇四九—一〇五六)的《绛帖》,大观三年(一一〇九)的《大观法帖》《汝刻》以及绍兴初年的《博古堂帖存》都未曾收录,直至徽宗朝将其中一件收入府内,《自叙帖》始认为真本。河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自叙帖》石刻本,题作“蜀本”,卷末有道光十年(一八三〇)八月那彦成题记,说:藏真《自叙》,世传有三。此卷后有陇西李氏藏印,向在蜀中石杨(阳)休家,山谷道人以鱼笺手临数过,即此本也。唐宋以来久在秘府,前明归槜李项氏。先文成公藏弆有年,最所爱玩,后经失去。余复以重价购得,道光甲申(一八二四)曾刻于兰州公署。比来畿辅,公暇展阅,念先人手迹之遗留,惧名迹之湮没,因勒之莲池书院之南楼。此本末署“大历丙辰秋八月六日沙门怀素”,比历来所记“大历丁巳(七七七)”提早一年,且款式、笔意全异,可知与他本《自叙》非出一人一时之手。别署丙辰,当作于大历十一年(七七六),这时颜真卿任湖州刺史,不当称“颜刑部”。颜真卿三任刑部,一是上元二年(七六一)二月任刑部侍郎,一是广德二年(七六四)任检校刑部尚书,一是大历十二年(七七七)任刑部尚书。这里写作“刑部”,当指上元、广德刑部旧职。即使以广德年间旧职相称,也当与《藏真帖》一致,称为“尚书”。《藏真帖》作于大历七年(七七二),当时颜真卿待命于东京,也许还不知后任何职,署以高官以示尊重,这也是情理中事。但是,大历十一年,颜真卿已任湖州刺史,人称“使君”,怀素固然不明,也不当浑称旧职“刑部”,何况大历七年下距丙辰只有四年。这种纰漏,若出自明清作伪者,水平实在低劣不堪。既然作伪,何苦别署丙辰,给人话柄。或别有依据,出自当时流传的孤本,因与他本不同而署作蜀本。或即黄鲁直所临写者,因署年已经后来摹写者纠补,“刑部”成为颜真卿乙巳年十一月刑部尚书现职简称,而演为他本。至于苏子美藏本是否就是宣和内府真本,限于史料,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不论出于蜀本,还是他本,文字内容既非出自怀素所作,那么种种摹写不言而喻全属传讹之作。
⭐️ 相关阅读⭐️
编辑部电话:021-53203889
邮购部电话:021-53203939
中国邮政服务热线:11185
邮发代号:4-914
邮箱:shufayanjiu201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