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导读
75年来,山西交通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在山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征程中,始终以开路先锋为使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75年,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转眼即过的一瞬。但于山西公路而言,恰恰就是这短短的一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西表里山河依旧,三晋交通换了人间。
筚路蓝缕,曲折中迈向辉煌
晋路之难,难于蜀道。这是清代一位商客在翻越中条山前往茅津渡的途中留下的感慨。
大山之西的内陆腹地,表里山河,沟壑纵横,左牵太行,右挽吕梁,北有恒山,南横中条,自古道路崎岖,与外界来往交流受限。当年曹操在《苦寒行》中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如此崎岖难行的道路在山西随处可见。
就是到了近现代,也很难想象晋路之难。《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中记载:1925年,一行七人的日本学生按计划由内蒙古取道山西进入中原。而他们进入山西境内,却连一条可以通行马车的道路都难以找到,目之所及,都是仅容一人一牲口通行的羊肠小道,有的地段只能雇佣毛驴牵扯着才能通过。居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太行山民有一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顺口溜:“左悬崖,右靠山,脚下不过半尺宽。”这正是20世纪之初山西山区交通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公路人便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大地上开始了艰难的筑路之旅。
1950年,吕梁山腹地的静乐县,第一座公路桥横架汾河两岸。
1952年,山西省第一条永久性桥梁在长治市漳河两岸诞生。
据记载,1954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仅有2882公里,铺有砂砾路面的675公里,其余2207公里全部是土路;全省只有54座县城汽车可以到达,有几个县城甚至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
在当时的山西,修一条路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但山西筑路人回答:“吾往矣”。
1957年,在太谷境内七五三厂专用线施工中第一次采用沥青表面处治路面和沥青贯入式路面技术,汾河谷地出现了山西省第一条沥青路面公路,分别为5.55公里和2.75公里。到1958年,山西全省拥有黑色路面里程达到350公里。
此后,山西公路建设者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纪录,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山西道路交通史上亘古未有的“第一”。
1963年秋,第一条下贯上拌式沥青路面在今天晋中市与太原市交界处的秋村至榆次段铺筑完成。
1966年,在太原——三门峡线的祁县昌源河桥上首次成功采用钻孔灌注基桩新技术。
1969年,第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在军渡建成通车。
1980年,陵川至晋城二级公路上首次建成加筋土挡墙。
1985年,晋城至大口晋煤外运公路复线工程建设完成。它造价低廉,为改造山岭地区公路开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同年,山西省第一条汽车专用公路大同至孙启庄公路在雁北铺设完成。
“六五”期间,山西全省新建公路1411公里,桥梁516座,新修通7个县油路和175个乡公路,铺设高级、次高级路面1200公里。新建4条晋煤外运公路,总长248公里。
1988年9月,太原到晋祠21.5公里的一级公路竣工通车,山西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从晋祠难老泉的旖旎风光里穿行而过。
1990年,晋城市周村至梨川线落成,这是山西省第一条商品公路。同年,由洪洞县甘亭至河南林州线的和顺境内预应力混凝土弯桥落成,这是山西省第一次成功应用顶推法施工工艺的成果。
“七五”期间,全省完成投资11.35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784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022公里,全省规划的12条晋煤外运公路全部建成。全国“七五”建设27条重点公路项目之一、全长737公里的大(同)运(城)公路于1990年9月28日胜利竣工通车,为缓和交通运输紧张局面、加速山西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全省公路交通仍呈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状:干线公路标准化低、通过能力差,县公路少量为低等级的油路,多数为砂砾路,乡镇之间还是大车道加宽建成的简易公路;村与村之间几乎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
彼时,历史的车轮转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搞活”已进行了数年,“要想富,先修路”,“路就是生产力,修路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观念深入人心。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站在发展山西经济、支援国家建设的高度,将“挖煤、输电、引水、修路”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先后出台了发展高等级公路的13项优惠政策,山西省人大审核颁布了《山西省公路管理条例(试行)》,为发展公路建设事业广开筹资渠道,山西省的公路建设自此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八五”后三年,一批大型骨干项目全面上马建设,遍地开花,格局一新。运城至风陵渡一级公路、榆次东长寿到祁县东观一级公路、汾阳至柳林公路在这期间全线贯通。三年间,全省公路建设投入132亿元,拓宽二级以上国、省、县道5124公里,新建公路16330公里,修建油路、水泥路10468公里,新建乡村道路37845公里。
截至199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644公里,其中,国道4027公里,省道6735公里,县道14259公里,乡道7909公里,专用公路714公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行山深处的锡崖沟村几代人为走出大山,在壁立千仞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抠出”一条曲折回环的挂壁公路。1991年6月10日,当开天辟地第一辆卡车从悬崖顶开进村里,村民们激动得热泪纵横,三晋大地为之动容。《人民日报》称之为当代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
锡崖沟公路和锡崖沟精神,深深地震憾和感动了三千万父老乡亲,进一步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筑路热情。1992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发出全民义务修路的号召,公办交通开始了向全民办交通的转变,“乡乡镇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行政村通机动车”成为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三晋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筑路热潮。
“九五”时期,全省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38亿元,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1764公里,新增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501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24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4954公里。主要建成了太旧、原太、京大、太原南过境、太原东山过境、运风、夏汾、晋阳等高速公路,霍侯、祁介、汾介等484公里一级公路,太古、东长、忻台等4110公里二级公路,开工建设晋焦、长邯、运三、祁临高速公路等。全省提前三年实现“镇镇通油路,乡乡通公路,行政村通机动车”的战略目标。
运宝黄河大桥
临汾境内国道G520线
大同境内国道G108线
乘风破浪,书写兴晋富民新篇章
走出娘子关,融入京津冀,可以说是千百年来山西人民世世代代的夙愿。当东方风来,神州大地春色满园,百舸争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的时候,作为山西东出太行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307国道,已远远无法适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阔步改革开放的需要。打开山西东大门,修建一条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势在必行。
1993年6月,酝酿筹划多年的太旧高速公路破土动工。
太旧高速公路被誉为“三晋第一路”,西起省会太原,东至省界旧关,全线长144公里,其中122公里穿行在太行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中,是当时全国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难度之大,全国罕见,30亿建设资金在当年更是天文数字。
“就是卖了省委大楼,也要建成太旧高速!”背水一战的勇气,无比决绝的意志,点燃了山西人民心中必胜的火焰。三年里,5万筑路员工宵衣旰食、栉风沐雨,8名筑路工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沿线群众拆新房、砍果园、迁祖坟、献良田,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省人民像战争年代支前一样支援太旧路建设,慷慨捐资2亿元……“万众一心建太旧,众志成城铸辉煌”,14个字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建设情景和全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历经重重困难,1994年10月1日东西段首先通车,山西高速实现了零的突破;1996年6月25日全线贯通,太旧高速从此成为山西公路建设的里程碑永载史册。不仅五年工期三年完,更于当年获得国家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创造了当时三项“全国之最”:工期最短、造价最低、质量最优,创育了享誉全国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勇于奉献”的太旧精神。
太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典礼
太旧高速陈家庄互通
如果说太旧高速公路实现了山西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敞开了山西改革开放的大门,大运高速则挺起了山西的脊梁。
2000年,新世纪的曙光在东方大地初露微曦,党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山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山西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路,山西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路,山西争先发展离不开路”成为有识之士和全省人民的共识。
作为纵贯山西南北的主动脉,大同至运城公路穿越山西产业集中区、资源富集区、经济发达区与人口稠密区,是山西“三纵八横”公路主骨架中最重要的中轴主干线。虽于1992年举一省之力建成大运二级干线,之后又建成原平至太原、太原东山过境、太原南过境三段共计134公里高速公路,但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乘世纪长风,开千秋伟业。省委省政府遂民愿,顺潮流,把公路建设作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作出了再掀以大运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为重点的公路建设新高潮的战略决策,决定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通大运高速公路。
2000年12月26日,韩信岭上一声炮响,大运高速公路建设拉开了序幕。大运高速公路在建里程561公里,投资概算近200亿元,北穿雁门关,南跨韩信岭,是山西当时投资最大、战线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基础设施工程,单个项目建设里程之长、投资之大在全国也为数不多。2003年10月28日,大运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标志着山西实施省会到各地市“三小时高速通达”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大运高速、霍永高速辛庄枢纽与高铁线路相呼应
挟大运高速公路建设长风,2003年10月19日,全长210公里的太长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三年太长,只争朝夕”,2005年11月建成通车。太长高速公路的开通标志着山西省“人”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从省会太原到各市三小时高速通达。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拿出了一份两年投资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1万亿元基本建设投资的一揽子计划,涉及公路交通的项目总投资高达2500亿元。与此同时,一套精心打造的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迅速出台,路网规模从4050公里调整到6300公里,路网布局则由“人字骨架、九横九环”调整为“三纵十一横十一环”。
这一年,全省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000公里,仅从当年12月底到2009年1月初,就有6条高速公路开工奠基。
2009年,全省迎来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轮高速公路建设高潮,开工建设太原至佳县、忻州至阜平等27个项目,在建里程达2087公里。
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又开工1000公里。
……
数字无形却有痕迹。当是时也,表里山河不再寂寞,从太行山到吕梁山,从黄河岸边到长城内外,数万名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三晋大地筑路号角声声,风卷红旗如画,激荡出一曲跨越历史的时代之歌。
数字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好的表达,更蕴含着让人震撼的力量。当是时也,山西为数不多的平原及河谷、山岭微丘区,已建成的近2000公里捷足先登,新开工建设的3200多公里,大部分项目跳跃舞动在山河天堑,桥隧比例近三分之一,有的甚至超过了50%。昔日的雁门关隧道,单洞长5.6公里,已属“华北第一洞”。此时,10公里以上的长大隧道就有太古高速西山特长隧道、长平高速虹梯关特长隧道、平榆高速宝塔山特长隧道、和榆高速云山特长隧道四条,特别是太古高速西山特长隧道长13.65公里,是当时全国继秦岭隧道之后的第二长公路隧道。建成或开工建设晋济高速仙神河大桥、太佳高速黄河大桥、临吉高速壶口大桥,不是在天堑之上,就是在绝壁之间。有人统计,桥梁长度累计达554公里,隧道达378公里,而山西南北不过550公里,东西仅290公里。建设之难、资金筹措之难,难以言表。
“十二五”时期,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再次启动,路网布局调整为“三纵十二横十二环”,新增加高速公路10条938公里,规划总里程达到7258公里,出省口33个。
2016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高速公路建设的意见》,提出全面开放高速公路建设经营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速公路建设经营领域,合理划分省、市、县高速公路建设事权,确定了“国高网省建,省高网市建”的建设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通“断头路”,实现大循环,成网、连通、提质、增效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重中之重。运宝黄河大桥、晋蒙黄河大桥和阳蟒高速,以及静兴高速、长临高速、太原东二环高速、京乌高速山西段等一批“出口路”“断头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
2021年4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山西省省道网规划(2021-2035年)》通知,全省高速公路规划调整为“四纵十五横三十三联”,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到全部规划项目建成后,全省高速公路路网总规模将达到8418公里,这一数字将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三;高速公路六车道“大字型”主骨架全面形成,出省口将达到44个,有力地支撑山西省全面转型,进入全国交通强省行列。
目前,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88公里,浮山至临汾、汾阳至石楼两个“县县通高速”项目正在全力冲刺年底建成通车的目标。届时,山西省将实现117个县份通高速公路全覆盖。
高速公路建设快马加鞭、扬鞭提速的同时,全省普通国道省道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坚决打响普通国道省道赶超进位攻坚战,有序推进拥堵路段扩容、次差路改造、城镇过境路段改线,推进科学养护、精准养护,全面加强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全省普通国道省道里程由90年代的9884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2542公里,一、二级公路比重由1990年代的10.57%提高到现在的88.18%,全省普通国道省道面貌焕然一新。
阳蟒高速公路
运三高速三门峡公路铁桥黄河大桥连接线
太古高速西山特长隧道
阳蟒高速公路
通村达户,乡村铺就康庄大道
农村公路是覆盖范围最广、服务人口最多、提供服务最普遍、公益性最强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领域之一。2000年底,山西仍然有259个乡镇不通油路、18289个行政村不通油路、1945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在这一背景下,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提出了“交通率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山西公路建设部门作出了“三网(高速公路网、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并重”“三个(建设、养护、运输)并重”的重大决定。
2001年,黎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义务修路,一年完成通村水泥路220公里,全县86.1%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长治市各县(区)人民以黎城为榜样,以“资金不足精神补,水泥不足石头补,机械不足力气补”的奉献精神,一年完成通村水泥路3138公里,使全市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创造了山西农村公路建设的奇迹。
武乡县“四好农村路”
这一成功实践给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样板。2002年4月,省政府作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出台《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在长治市召开全省县际公路暨农村路网建设动员大会,一场牵动山西2000万农民根本利益的农村公路大决战在三晋大地正式打响。
2004年初,省政府把“一年内完成1万公里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工程”作为2004年承诺为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公路建设部门出台“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各市、县(区)政府信心倍增,广泛发动,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公路建设大潮,“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口号声遏云裂帛,“唐修塔,宋修庙,人民政府修大道”成为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由衷赞美。
沁水县“四好农村路”
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山西成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的典型。从2001年到2005年,全省共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近9万公里,完成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7.5万公里,全省80%的建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广大农民基本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走路史”。2005年起,省委、省政府适时将“村村通客车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之一,把“发展公路运输,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提到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的高度。
为进一步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山西省于2011年开始在全省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工程。截至2015年,建成水泥(沥青)路15万公里,全省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从“村村通”到“户户通”,打通了百姓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到“最后一米”,为广大农村的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小康社会进入了新的阶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农村要脱贫,交通要先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重要指示。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的通知》《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队”,交通人向党立下了军令状,向人民群众作出了庄严承诺,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好先行。
客观地讲,由于山西农村公路建设起步早、标准低、养护投入不足,此时,“通返不通”和“油返沙”现象严重。提质改造农村公路,补齐农村交通运输“短板”,成为当时“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主要任务。
2017年,山西省新改建农村公路8509公里;2018年,农村公路建设三年千亿工程胜利开局效果良好,完成新改建1.92万公里;2019年,完成2.44万公里;2020年,1.82万公里;2021年,3696公里;2022年,4733公里;2023年,5521公里。
“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十年来,山西广泛覆盖的农村公路网基本形成,贯穿全域的旅游公路网基本建成,高效完备的管养长效机制加快建立,便捷优质的运输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路子。全省累计投入1886.9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7万公里,改造危桥810座,实施生命安防工程3.1万公里。目前,通车里程达12.78万公里,等级公路占99.67%,全省99.2%的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99.8%的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在“十三五”期间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物流快递“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持续巩固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通快递、通物流成果,37个县份实现全域公交化运营,开通405条客货邮合作运行线路,全面推进了乡村e镇物流资源整合,完善了农村物流配送网络,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从“村村通”开局起步,到“出行路”“致富路”的逐步提升,再到“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山西实现农村公路从“走得通”到“走得好”的质的飞跃。从窄到宽,由通到畅,密密麻麻,连接城乡,广大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出家门,上车门”的美好愿景梦想成真,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平陆段
长城一号旅游公路偏关天翼观景台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段
交旅融合,续写三晋开路先锋
最近,游戏巨作《黑神话:悟空》火爆出圈,36个取景地27个来自山西!一时间,“跟着悟空游山西”成了“泼天的流量”,山西文旅迎来了“泼天的富贵”。
众所周知,山西表里山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有蜿蜒浩荡、汹涌澎湃的黄河,绵延万里、关隘巍峨的长城,雄奇壮美、古堡深藏的太行。531处国保级建筑,779处省保级建筑,390个A级以上景点镶嵌其中,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的美誉。
一夜之间“山西旅游热”席卷全国,有文旅部门多年推介的厚积薄发,山西交通深刻巨大的嬗变同样功不可没,尤其是近年来黄河、长城、太行三条一号旅游公路的建设。
2018年,省委、省政府锚定转型发展战略任务,为把山西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将旅游业打造成转型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出了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三条一号旅游公路的总动员令,在全国率先出台全域旅游公路网规划,提出用10年时间投资千亿元,建设三条一号旅游公路1.3万公里(黄河一号4347公里、长城一号3573公里、太行一号5217公里),构筑“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全域旅游格局的恢宏目标,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18年,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完成853公里,黄河干线吕梁碛口段和临汾乾坤湾段、太行干线陵川段三条旅游公路试验段基本建成。
2019年,优先支持主线建设,因地制宜实施支线、连接线建设,全年完工1128公里。
2020年,完工1488公里,在永和县乾坤湾、偏关县老牛湾、陵川县王莽岭建成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三个“0km”标志文化驿站。
中共山西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后,以交通强省建设为契机,三条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全面提速,向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全域旅游公路网发起新的冲锋。
2021年,三条一号旅游公路建成2013公里。
2022年,实施三条一号旅游公路成网工程,建成2524公里。
2023年,三条一号旅游公路主线全面建成,总里程达到10732公里,沿线还建设了慢行道、驿站、房车营地、观景台,同步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
2024年截至目前,三条一号旅游公路网已累计建成11632公里,年内即将全线贯通,串联起全省390个A级以上景区、587个非A级旅游景点,连通全省113个县(市、区)、4650个村庄,基本形成“城景通、景景通、城乡通”的“快进慢游深体验”全域旅游公路网,成为服务全省转型发展的“万里山河路”。
三个“0km”标志文化驿站,成为展示山西文化底蕴和开放形象的重要窗口;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兴县段、河津段,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段均被评为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数十个路段成为网红打卡地、自驾精品路线。毫不夸张地说,踏着三条一号旅游公路来山西看风景,三条一号旅游公路首先成了风景。三条一号旅游公路更几乎串起了山西所有文物古建、壮美景观。
75年来,山西交通在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书写了令人骄傲的篇章。打通了33个出省口,畅通了与周边省份的联系,太原、大同被确定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太原、大同、临汾入选国家物流枢纽,为山西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奋进“两个基本实现”目标提供着有力的支撑。
今天,放眼三晋大地,大路通天,阡陌纵横,路网如织,四通八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先辈们憧憬的交通蓝图已经变为现实。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点击可购买《映像》纸质版
点击可购买《映像》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