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与人文合体的碧村石窟(刘勇)

文摘   2024-11-20 19:49   山西  

第11期

导读


史前时期的重要古人类遗址碧村遗址在兴县蔚汾河入黄处附近的北岸高地上。而今,自然形成的奇特造型和风化失去原始形态的石窟融为一体,造就了这处天然和人文合体的景观。






碧村遗址在兴县蔚汾河入黄处附近的北岸高地上。碧村以北即遗址所在区域。此遗址在中古时期仍在使用。一般认为是北朝蔚汾县、唐合河县治所。

《隋书》卷30《地理志中》在楼烦郡下有临泉县。自注:“后齐置,曰蔚汾。大业四年改焉”。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 岚州》(中华书局版,第397页)载岚州下有合河县:“后魏于蔚汾谷置蔚汾县,属神武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石州。大业二年改为临泉县,四年属楼烦郡。武德七年改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改为合河县,以城下有蔚汾水西与黄河合,故曰合河。”

 但《魏书》卷113《地形志中》神武郡下并无蔚汾县。《地形志》体现东魏政区状态,或当时蔚汾县撤并。也可能此处的后魏应为后齐之误。

《元和郡县图志》卷14《河东道三岚州》(中华书局版,第397页)“岚州合河县”条目下,有“合河关,在县北三十五里”。即今裴家川口村附近岚漪河入黄处。

有“蔚汾关,在县东七十里”。应为蔚汾河上的关口。

有“隋长城,在县北四十里,东经幽州,延袤千余里。开皇十六年因古迹修筑”。



碧村是蔚汾河下游的重要居住地。在村南的蔚汾河南北两岸,有几乎对峙的两座低矮岩石。其中在北岸的岩体基本为南北走向,长约100米,宽约五六米,高约10米。岩石质地容易风化,经长年风雨侵蚀作用,表面呈复杂多变的中空或孔状水蚀形态。这一带此类岩石断面非常多见,与碛口古镇以北黄河山西一侧岸壁上的所谓“黄河画廊”水蚀状态大体相同。这段凸出的岩体的西侧侵蚀和风化最为严重,已无法识别出人为痕迹。在岩体的东侧立面上靠北的部分,还可以识别出一段明显凹槽和若干圆孔,应为搭建木构之用。这里大体可分辨出三个小石窟,窟门长方形,上部雕出圆拱造型,内部造像风化大多难以识别。

在岩体南部立面上,靠西侧岩石崩塌。目前可见较为完整的一窟,窟门长方形,上部雕出圆拱造型。内部基本为正方形,长、宽约1米。内部三壁三坛造像,佛坛上的三佛造像风化,均有头光。正壁和西壁佛坛上为一坐佛,西壁佛坛的须弥座束腰部分明显。东壁佛坛上为垂足倚坐佛像,即弥勒佛。三壁佛像两侧均有胁侍菩萨立像,但仅东壁弥勒像南侧莲台上的胁侍菩萨造像还可以大体识别,其余胁侍菩萨像均风化殆尽。此类东壁主尊为弥勒,其他两壁为释迦、阿弥陀佛的三身佛。这一三佛组合在唐代颇为流行,目前在山西境内的隋唐时期石窟和古建中较为多见,如隋代的祁县石佛窑石窟、唐高宗时期开凿的静乐净居寺石窟、唐后期大中十一年(875)佛光寺东大殿彩塑群等。



窟门东侧壁上雕一脚踏猛兽的护法金刚立像。金刚像虽然风化,仍可看出身体造型极其夸张,肌肉突出,富于动感。立面上还有一小佛龛,内雕一佛二胁侍像。窟门西侧坍塌无存,应与东壁相同雕出一尊护法金刚像。

在窟前稍低岩石上有两个圆形方孔,似为当年遮蔽石窟的木构建筑之遗迹。

在岩体外立面上有两座摩崖龛,造像风化殆尽,大体可识别出为佛坛上雕出一坐佛。在窟外靠东北的平整壁面上部分铭文尚存,字体为流畅楷书:“……皇帝陛下/……登正觉/……张廻洛□□□张/……张□德□养兄/……张□德张光德张王/……义□前火□刘罗侯贺/……思敬……张/……张信德张石/……张石保张□□/……”



这显然是造像活动的发愿文和功德主题名,惜因风化难以全面识读。结合窟内外造像形制和此铭文,南壁上的石窟和摩崖造像应多为唐代中期风格。

此地为唐县城所在,是唐代河东与河套等地通过黄河水道联系的水陆中转点之一,佛教造像得以在县城附近的这处显眼岩体上多次开凿,只是因岩体质地风化,现已难了解最初原貌。

而今,自然形成的奇特造型和风化失去原始形态的石窟融为一体,造就了这处天然和人文合体的景观。行人至此,不能不感慨造化弄人,鬼斧神工。PICS


延伸阅读

《映像》2024年第11期目录+卷首寄语

寻访壶关北庄石窟(刘勇)

昙曜,云冈石窟背后的伟大僧人(于立强)

云冈石窟:45年前的一次地质体检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