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导读
西沟,是大同天镇县张西河乡大桥村自古就有的一条大沟。上千年来,这条沟就是往来于京蓟和云中大同之间的官差和商旅必须跨过的天堑。为了便利通行,明朝时官府,修建了一座很低很小的便桥
天镇通惠桥
大同天镇县张西河乡大桥村,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不大,呈东西走向,宽五六米的样子,横跨在一条宽约二十多米的大沟上。桥面上铺着的青色条石看起来古朴厚重,每一块都有几百上千斤,早已磨得圆润溜光。靠东一侧的青石上刻着许多人儿时玩过的游戏:“争上游”“成三”“狼吃羊”等。图案深深地刻入条石表面,也深深地勾起了人们童年的回忆。
石上刻着旧时游戏
桥面两侧青石雕成的栏板上,刻着精美的花卉,已经磨得黢黑的望柱上一个个小小的石狮子张着牙齿快要被岁月磨平的大嘴笑脸相迎。
从侧面看,这座桥的桥墩与拱券部分以石料砌成,两侧桥身用古城砖包砌起来。土黄色的桥身自下而上随着沟口的扩大逐渐宽敞起来,一直延伸至桥栏下与桥面巧妙地衔接。快要接近桥面的中间处,南面的拱券正上方镶嵌着一块磨得发黑的桥名石牌匾,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便行桥”三个字。桥的最下部是一个很小的拱形过水口,才发现这是一座单孔砖石拱桥。桥的两侧,是深达三十多米的一条大沟,远远的不知通往何处。沟的侧面长着许多杨树和榆树,有数株榆树就长在桥两端的土崖上,苍劲的树干深深地扎入崖壁,新鲜的榆叶和已经干透的榆钱缀满了虬劲的树枝。
桥面
栏杆
听当地朋友介绍,这条沟叫西沟,是天镇县张西河乡大桥村自古就有的一条大沟。上千年来,这条沟就是往来于京蓟和云中大同之间的官差和商旅必须跨过的天堑。最早的时候沟上并没有桥,每到大雨滂沱的时候,山上汇聚的雨水就形成巨大的洪流从上游顺沟而下,咆哮着冲向远方,将往来的商旅官差和村民隔在沟的两岸不能相通。冬天大雪纷飞的时候,沟壁上积雪深厚,从沟底向上攀爬十分困难,从半坡上摔下来是常有的事,摔伤摔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了便利通行,明朝时官府,修建了一座很低很小的便桥。由于沟深坡大、连续转弯之处较多,马车车祸频发。为此,清康熙元年(1662)官府投资修建了东西两座石桥。刚刚修好的时候,古人取了个名字叫双成桥,意思是东西两座桥同时修成。康熙皇帝数次御驾亲征葛尓丹,皇上的车马和大军往返就是走的双成桥。想象一下,几十万大军从窄窄的桥上通过,那得通行几天?
据《重修通惠桥记》碑(已佚)记载,乾隆三十年(1765),由于雨打风吹、年久失修,双成桥在一次滂沱大雨后被汹涌的山洪冲垮,官道商旅再次被大沟所阻。好在盛世年间,民富国强,在县太爷的组织下,官府出大头,百姓们也踊跃捐资出力,重新将双成桥修通。可由于当时监管不严,桥身质量不过关,没过几年,西桥就被洪水冲毁了,仅存东桥(现东桥为大张公路桥涵)。此后数十年来,这段官道经常发生车翻人亡事故,每逢雨雪天气,来往的商旅过沟时均感头疼,心生畏惧。
为了改善官道的交通条件,乡绅曹弼立志要修好这座桥,道光六年(1826)。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曹弼出资牵头县衙派人规划设计,石匠、泥瓦匠勠力施工,周边常通行于此地的村民主动配合提供食宿,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三年修建了这座单孔敞肩石拱桥,并更名为便行桥,将一块镌刻着“便行桥”的石牌匾砌入桥身南侧。久而久之,百姓们都称之为通惠桥。为了保护该桥,有爱心的乡绅曹弼干脆在桥两边购买18亩土地,建了一处土房土院,自己和家人平时就安居于此护路护桥,同时帮助过往百姓和商旅官差。后来,许多人仰慕曹弼的厚德高义,陆续定居在周边,形成了今天的大桥村。其后,经过通惠桥的官道畅通无阻,来往的商旅和官差常常将大桥村作为打卡地或驿站,流连往返于此。曹弼因孝顺和义举,其塑像被供入天镇县衙旁的忠义孝悌祠内,成为天镇县历史上受众人敬仰和供奉的十七位先贤之一,“岁时节庆,受县人公祭”,其母也受到官方“旌表”。
光绪元年(1875),便行桥又一次年久失修被山洪冲毁。为了保障官道畅通,重修事宜再次被提上日程。由于当时国库空虚,只好由县太爷牵头,乡绅和百姓们共同捐资重建,同时还委派了专门的监工保证工程质量。矗立在桥头的《再次重修通惠桥记》完整地记录了这次壮举的捐赠者名字。这次重修仍把曹弼当年镌刻的“便行桥”桥名石碑匾砌入桥身,时至今日,桥上石碑匾“便行桥”三个字赫然在目。但百姓们更愿意称呼它为通惠桥,因此才有了今天人们口中称的是通惠桥,石牌匾上刻的名字却是便行桥的罕见状况。
通惠桥造型简单,构筑坚固,是清代西北地区通往张家口和京畿之地交通要道上的主要桥梁之一,也是来往于西北地区和京城之间办事的官员以及在中蒙商埠间贸易的商人们的必经之路。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太后仓皇西逃,也曾路过此桥。传说慈禧路过大桥村的时候,两千多人的队伍慢悠悠过了一整天。过了桥来到西村的时候,慈禧太后有点饿了,于是让太监们到村里的老百姓家找吃的。当时是夏末秋初,新粮食还没有收下来,而旧粮食却基本上已经吃完了。个别人家即使有粮食,也不够这么多人吃饭。最后太监们花了不少银两,才勉强从大桥村和周边村买回八百多斤小米,给所有人熬了一顿稠粥。又从条件稍好的地主老财家里买了几只鸡,给慈禧做了个鸡汤勉强填饱肚子。慈禧看着眼前简单寒酸的小米饭,再想想宫中吃饭时的豪华排场,实在难以下咽。她觉得应该体察一下民情,于是专门到普通老百姓家里看了看,看到百姓们住在土坯房里,顶棚上的椽子被烟熏得黑黢黢的,屋内土墙上漏雨的痕迹随处可见。百姓们的午饭都是小米捞饭,下饭的菜大多数人家都是苦菜汤。最穷的人家只能喝苦菜汤,连小米粥都吃不上——百姓们饿得面黄肌瘦。慈禧心酸不已,她把有关官员叫来,指着老百姓家里的饭菜和破旧的房屋问:“这就是你们平时上报的百姓安居乐业?”官员们诚惶诚恐,说不出一句话来。从此以后,慈禧开始从自己做起,并要求官员们关心百姓疾苦,例行节约。
到底是监工起了作用,伴随着风霜雨雪,经历了数百次山洪的冲刷洗礼,通惠桥历经150多年仍然坚固如初。1994年7月20日,该桥被天镇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次成为真正的官桥,受到政府的保护。
今天,虽然通惠桥已经失去了当年官道咽喉的作用,但它依然是大桥村村民和周边百姓来往的交通要道。大桥村的村民们在新时代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不仅搞起了汽车运输远销煤炭,还为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工程运输建材,有的村民搞起养殖业,有的在外地承包工程,有的承包了别人的土地或大棚种植土豆、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大多数人都已经发家致富。与慈禧西行时村民们的艰难困苦不同,他们的后代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小康。而这座风霜雨雪中安然如初的石桥,也成为新时代村民们运输日常物品的主要通道之一,见证着大桥村的历史变迁和翻天覆地的新生。
桥东南侧有些石碑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由于地下腐蚀和风吹日晒雨淋,石碑上的许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依稀看出来应该是两次《重修通惠桥记》,每次是两通石碑,共四通石碑。碑的正反两面都刻满密密麻麻的小字,前面记录修缮石桥的事迹,后面是捐赠者的名字,相当于功德碑了。
遗憾的是,返程时在半坡上看到桥身的侧面与土坡结合处已经产生了很大缝隙,有的地方更见砖石翘起。回到桥上细看,桥面边缘靠近桥栏末端有几处石块已经松动,随时可能从塌孔处掉下沟底。古老的通惠桥又到了年久失修的尴尬境地,虽然桥身依然坚固,但桥边的土崖已历经了一百五十年的风雨冲刷,是否还能经得起今年的山洪冲击?真的为它担心起来!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点击可购买《映像》纸质版
点击可购买《映像》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