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导读
太钢是个厂,厂里人却都骄傲地把“厂”叫作“城”,张口闭口两个字钢城,叫得那么顺嘴,说得那么得意,喊得那么豪壮,不由你不信,只有用“钢城”两个字,才能容得下她90年发展生涯的波澜壮阔,才能承载她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太钢,这个始建于1934年8月8日、当时占地只有300亩的小型钢铁厂,原名西北炼钢厂。1937年11月8日,刚刚建成即被日军占领,改名为太原铁厂。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西北实业公司于1945年9月1日接收太原铁厂,复名为西北炼钢厂。1949年4月20日,太原市城北郊区获得解放,西北炼钢厂回到人民手中。1949年8月,西北炼钢厂改组为西北钢铁公司。1950年4月,西北钢铁公司更名为太原钢铁厂,简称太钢,隶属于中央重工业部。其后,历经岁月更迭,太钢的规模也由钢铁厂不断升级为钢铁公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12月23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与太钢集团联合重组,让太钢走上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平台。历经90年风雨,尤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仰望太钢特大型高炉,听炉膛之火用滚烫的语言,诉说冶炼特钢的感动与辉煌。
蓝天白云下的太钢厂区
不锈钢宝塔复制品
开端
一座银光闪闪的宝塔,平面八角,共有九层,塔高20厘米。塔的底座上赫然铸着6个繁体字:太原钢铁厂赠。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艺术品,更不是可以随便丢在窗前或茶几上的小摆件,而是比照延安宝塔山上的古塔,用新中国的第一炉不锈钢铸成,冶炼单位,太钢。
早在1916年,号称“不锈钢之父”的布雷尔利就发明了不锈钢,并在英国获得了专利。这一绿色钢铁材料,具有抗腐蚀、耐高温、长寿命、易加工、百分之百可回收等独特性能。不锈钢的广泛应用,对工农业发展,对人民日常生活的改善,影响深远,堪称钢铁中的艺术品。
然而,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对于发达国家,“不锈钢”三个字已是老生常谈,但对新中国,却是一个新鲜又陌生的词汇。没有冶炼技术,没有冶炼工艺,没有可参考的数据……前方就是一座无路可攀的珠穆朗玛峰。
但贫弱的新中国亟需钢铁,贫弱的新中国更需要不锈钢!
1950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就把太钢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决定在太钢建立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自此,太钢掀开了生产特殊钢、优质钢的序幕。太钢人手挽手,肩并肩,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场无声的突击战悄然打响。
1952年9月16日,是太钢人最难忘的日子,也是中国人难忘的日子。在时任电炉炼钢部党支部书记王泽民、主任王国钧的领导下,经前苏联专家吉米道夫指导,电炉炼钢部甲班班长、共产党员黄庆泰身先士卒,带领职工突破重重技术难关,用1号LG-3型3吨电弧炉,成功冶炼出第一炉不锈钢,为新中国填补了这一材料空白。无路可攀的珠穆朗玛峰,硬是被劈开了一条不锈钢冶炼之路。
太钢人欢欣鼓舞。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于是专门找来延安宝塔山的图案,用不锈钢制作了一座宝塔,连夜送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党中央为鼓舞前线将士的战斗士气,将宝塔转交给旅顺苏军战利品陈列馆,向前线志愿军展出。
1955年,该陈列馆更名为旅顺军事博物馆。1977年,在旅顺展出25年的太钢不锈钢宝塔,随同旅顺军事博物馆其他26600余件文物,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一座不锈钢宝塔,吹响了太钢人向特殊钢纵深挺进的号角;一座银光闪闪的不锈钢宝塔,也掀开了中国钢铁工业崭新的一页。
扩容
太钢成功冶炼出第一炉不锈钢,给新中国增添了发展的底气。1955年,重工业部向国家提交《太钢扩建方案及设计任务书》,建议将太钢扩建成一个大型特殊钢厂。1956年,冶金部按照规划,决定分两期完成扩建工程,将太钢的生产规模扩建为100万吨。从1957年三季度起,太钢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建。
第一次扩建
1957年8月19日,太钢扩建的第一项工程——1000毫米初轧机工程破土动工,拉开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的序幕。1958年8月1日,1000毫米初轧机工程建成投产。1958年起,太钢三大工程“高焦电”(1053立方米高炉、65孔焦炉和2.4万千瓦热电站)陆续破土动工,于1960年前后相继建成投产,标志着太钢向着年产100万吨钢的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为不锈钢生产扩大品种、提高质量创造了重要条件。至此,太钢能够生产的钢铁品种已扩大到400多种。1958年9月1日,根据冶金工业部的决定,太原钢铁厂改组为太原钢铁公司。
第二次扩建
从1963年至1965年,我国进入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期。为缓解特殊钢紧缺的状况,冶金部在1964年4月,编制《太钢扩建补充设计任务书》,并于1965年获国务院批准,确定太钢发展规模为年产120万吨优质钢,把太钢建成我国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在中央的支持下,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装备,建成了年产3万吨的冷轧不锈钢薄板厂,配套建设炼钢项目,打通了不锈钢等特钢生产途径。1970年前后,太钢先后建成包括650毫米板坯车间(原太钢第三轧钢厂、现太钢线材事业部的前身)、万能热轧中板工程(原太钢第五轧钢厂、现太钢不锈热轧厂的前身)、冷轧不锈钢薄板工厂(原太钢第七轧钢厂、现太钢不锈冷轧厂的前身)和第二炼钢厂及真空冶炼车间、钢铁研究所、煤气站、制氧站、峨口矿、东山矿等配套工程,进一步扩大了不锈钢的生产能力和品种规格覆盖面。
一系列配套工程建成投产,提高了不锈钢等品种的特殊钢生产能力,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的诸多第一,填补了中国不锈钢发展史上的空白,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0年,冶金工业部将太钢下放山西省,更名为山西太原钢铁公司。
快车道
在对太钢原总经理商均的一次采访中,商老感慨万千地说,改革开放前,太钢连续亏损,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谦在一次会议上狠狠批评了太钢,不无嘲讽地说:“你们什么时候能挣了钱,给我买一根冰棍吃!”要求限期扭亏为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如一声惊雷,激醒了企业大踏步发展的梦想,从此揭开了太钢改革发展的序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的20年间,太钢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1983年9月17日超低碳不锈钢炉竣工投产,炼出了我国第一炉超低碳不锈钢。
1983年11月6日,我国自己设计、制造和安装的第一台1280毫米立式不锈钢板坯连铸机在太钢开工建设,1985年12月28日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不锈钢连铸技术的空白。
1984年7月,按照国际标准成功生产出不锈钢2B工艺产品,标志着太钢不锈钢生产新阶段的开始。
1984年9月7日,我国从国外引进的第一套彩色电视显象管阴罩带钢的检查剪切设备机组工程在太钢第七轧钢厂竣工。1986年8月,年产合金钢板坯50万吨的1630毫米立弯式合金钢板坯连铸机在太钢开工建设,1988年10月投产。1986年10月21日,国内第一条冷轧宽带不锈钢光亮退火线在太钢第七轧钢厂投入试生产。1988年7月19日,太钢建成我国最大的年产5000吨的不锈钢焊管生产线。
1984年8月,太钢不锈钢卷板采用工艺润滑新技术获得成功。
1986年5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太钢氩氧精炼不锈钢工艺研究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12月,“太钢牌”Cr13不锈冷轧薄板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1990年11月,太钢生产的5个规格计40吨冷轧不锈钢薄板打入国际市场,结束了全国冷轧不锈钢薄板出口为零的局面。
1991年9月,太钢“低碳超低碳不锈钢开发”课题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奖。
1992年3月,太钢大关山矿试爆不锈钢复合板成功,填补国内空白。
1994年12月,由太钢和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共同承担的国家“八五”科研课题“化肥用不锈钢焊管的开发”通过部级鉴定。
1995年4月,太钢开发试制成功316L不锈钢管坯。
1996年1月,太钢生产的铬不锈钢冷轧薄板和铬-镍系列不锈钢冷轧薄板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
1996年3月,太钢氩氧炉(AOD)冶炼和连铸铁素体不锈钢获得成功。
1997年2月,太钢试轧8毫米不锈钢盘条获得成功。
1998年4月,太钢成功地生产出三峡工程所需的超低碳不锈钢复合板。
1998年5月,太钢成功地生产出泰山核电站所需的超低碳不锈钢。
1999年,太钢开发成功含氮不锈钢。
在此期间,太钢先后进行了以1350立方米高炉、新建尖山铁矿和1549毫米热连轧工程为主体的一系列技改和建设项目,改变了太钢长期以来存在的“倒宝塔”形技术装备结构,进一步提高了太钢不锈钢生产能力,为建成年产300万吨钢的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1992年,太钢不锈钢产量突破10万吨,达到10.91万吨。1995年,太钢钢产量突破200万吨,其中不锈钢产量达到13.81万吨。
持续推进技术改造,不锈钢工艺技术装备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1998年,太钢钢产量跃上300万吨台阶,向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迈出了新的步伐。同时,重组不锈钢优良资产,推动“太钢不锈”上市,开始大规模的不锈钢全线技术改造,扩大不锈钢生产,太钢形成年产25万吨得不锈钢生产能力。
1995年12月,太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省政府对太钢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太钢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1996年1月正式更名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对不锈钢生产线这一优良资产实施重组,设立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太钢不锈”股票在深交所A股市场上市,太钢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的主体。
太钢焦化厂
钢城愚公
渣山。一座太钢人,也是所有炼钢人绕不过去的大山。
一座渣山,山高23米,占地2.3平方公里。
每冶炼一百吨钢,就要排出二三十吨废钢渣。废钢渣不是气体,可以顺着大烟囱飞檐走壁;废钢渣也不是液体,可以钻进下水管辗转腾挪。废钢渣是含有大量钢铁残留的坚硬固体,倒在哪里,哪里就是一座坚硬的大山。每次倾倒钢渣时,灰尘滚滚,烟雾弥漫,烈焰升腾,对太钢的生产环境和居住在太钢周边的居民生活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和危害。
位于太钢西南角、专门用于倾倒废钢渣的渣场,成为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内最典型的一个污染源。从1937年钢厂投产的第一天起,截至1982年底,废钢渣已经累积了45年,接近半个世纪。小渣山变成大渣山,大渣山成了一座让太原人头疼、让太钢人心痛的“王屋山”。很显然,随着熊熊炉火的燃烧,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钢渣会越来越多,渣山会越来越高,渣山的占地面积会越来越大,渣山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会越来越严重。从空中俯瞰钢城,高耸的渣山,就如巨人肩上的一颗巨大肿瘤,压得太钢举步维艰。
李双良。这是太钢发展史上一位绕不过去的老人。
李双良,他是一位全世界都无法绕过的英雄。
1983年,已到退休之年的李双良本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然而,看着黑黝黝的巨大渣山,他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一次次登上渣山测算,掌握最详实的数据;一回回与妻儿谈心,赢得家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坚信,愚公绝不只在神话里活着,他自信地向公司提出一个“搬山”方案,要用最多7年时间,搬走这座足有1000万立方米的大渣山,还太钢一副健康的肌体,还给山西省会更多晴朗的蓝天。
这是一份经过多次精打细算的治渣合同:不要太钢投资一分钱,只要一个治渣权。
合同即时生效,一边是李双良苍劲有力的签名,一边是公司鲜红的大印。
李双良的退休生活从渣山开始了。
《孙子·九地》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为了治渣,李双良先把自己投之亡地,置之死地。
他找到太原市交通局交通管理站,先后租用了60辆汽车来拉运废渣;他组织了500多名民工,按工序分组,组织爆破,负责翻渣,精细回收捡拾废钢铁……对各工序、工种实行承包责任制,按回收废钢铁数量提奖金……
1983年6月,李双良组织治渣的第一个月,就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废钢铁4000吨,卖得47万多元,给民工发的工资,平均达到每人每月150多元,超过了省城大多数职工干部的月薪。除去支付汽车运输费、民工和职工的工资、奖金,还结余11万元。
李双良治渣,不仅除了害,还治出了效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开创了冶金行业治渣之先河,为消除重大生产隐患、改善环境、造福后代作出了卓越贡献。
1988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李双良收入《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为其颁发“全球500佳”金质奖章,誉为“当代愚公”。治理后的渣山,不仅变成了环境优美的花园,也成了一个典型的教育基地。经查询资料,太钢渣场获得的相关命名明细分列如下:
1995年3月,被国家环境保护局命名为“全国环境教育基地”;
1995年3月,被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2月,被冶金工业部命名为“全国冶金行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6月,被山西省环境保护局命名为“山西省环境教育基地”;
1998年12月,被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太原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90年1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太钢考察并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
2000年,太钢将李双良精神确立为太钢的企业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力地推动了太钢的改革发展。
一座渣山,一位治理渣山的老人,不仅疏通了太钢的炼钢环节,更让太钢人完成了一次精神飞跃。
文化人
王秀春
曲艺家王秀春,创作并表演了一大批以钢厂生活为背景的《十里钢城尽朝晖》《新炉长》等颇接地气、寓教于乐的作品,开创了山西“数来宝”这一独特流派。他的表演让太钢蜚声全国,也让“数来宝”这一语言艺术走向了鼎盛。
冯霞版画《道路的性格》
冯霞,一个颇具女性化的名字,其实是位满脸络腮胡子的“虬髯刀客”。他的成名作是版画《道路的性格》,为完成此作品,他曾七次奔赴太钢峨口铁矿马鬃山,感受矿山,感受氛围,感受人的生存状态。版画《道路的性格》在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上,斩获银奖。为此,唐达成还专门在《文艺报》上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路的遐想》。
冯霞
还有很多从太钢走出来的作家、书法家、画家、艺术家:张锐锋、陈为人、蒋殊、王志刚、侯琪、孟旭耀……不用一一细说,只凭他们的艺术作品,已经为钢城染上了浓墨重彩的文化底色。
百炼钢成绕指柔
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生产线
中国不锈
2017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山西钢科碳材料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他勉励干部职工要发扬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
2020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总书记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厚度仅有0.02毫米的不锈钢箔材“手撕钢”产品,称赞说,“工艺确实好,就像锡纸一样薄,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总书记指出,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希望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太钢人,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太钢人,勇敢地迎接着挑战——
2009年,港珠澳大桥即将开工。这座大桥跨海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全长达49.968公里,设计寿命120年,能抗16级台风、8级地震,能耐500兆帕海浪冲击。然而当时,能够适应伶仃洋海况、满足大桥设计性能的双相不锈螺纹钢钢筋,国内还生产不了。一座中国桥,成为中国特钢必须面对的一场大考。
2015年,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即将开建,但机场航站楼不锈钢屋面系统所采用的特殊加工工艺,对材料的强度、表面质量热膨胀系数等指标要求极高,只有国外少数企业掌握关键技术。
2016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出了笔尖钢之问:中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包括圆珠笔头用笔尖钢……
我国是制笔大国,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20余万从业人员,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然而,制笔用不锈钢材料却长期依赖进口。
还有石油石化行业的需求;还有水电行业的需求;还有铁路交通轨道的需求;还有更多的关系到社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民生的需求,需要太钢人作出完美解答。
需求!需求!!需求!!!
这是一个全员创新奋进的时代,是全国团结一心、携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太钢人没有等,太钢人没有靠,太钢人全员发力,向祖国交出一份份完美答卷——
2007年,太钢生产出第一张国产化学品船用双相不锈钢板,成功替代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2年11月,太钢自主研发的双相不锈钢钢筋通过英国CARES认证;2013年1月,成功中标港珠澳大桥工程,让中国不锈钢支撑起了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2016年9月,第一批切削性能好、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材料成功下线,打破了国外长期的垄断,向着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自主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2017年11月,太钢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材料成功地应用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一期22万平方米(相当于27个足球场大小)的屋面工程。这是不锈钢材料在国内大型公共建筑屋面的首次铺设应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整块金属屋面工程。
2017年,太钢牵头起草的我国第一部《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行业标准,通过全国钢标委审核认定,填补了我国该类产品标准的空白。笔者由此想到不记得从哪里听来的几句“俗话”:四流企业规避标准,三流企业遵循标准,二流企业挑战标准,一流企业出台标准……
2018年8月,太钢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环保型笔头用不锈钢材料,实现了笔尖钢的迭代升级,“笔尖钢”产品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2018年,太钢成功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宽度600毫米的不锈钢精密带材,即人们俗称的“手撕钢”。
2019年7月,太钢“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工艺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全国冶金科学技术唯一的特等奖;9月,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太钢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大奖”。
2020年8月,太钢人再次突破工艺技术难关,将“手撕钢”的厚度压缩到0.015毫米;12月,太钢“宽幅超薄不锈精密带钢工艺技术及系列产品项目”获第六届项目类中国工业大奖。
……
太钢,已迈上超越的快车道。
2020年8月21日,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与太钢集团联合重组正式启动,太钢集团正式加入中国宝武大家庭,承担起了推进中国宝武乃至中国不锈钢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历经90年风雨,再一次抬头仰望,钢铁依旧温暖。PICS
(注:本文相关数据摘自《太钢工会发展史》《太钢不锈钢发展史》《太钢九十年》等资料)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点击可购买《映像》纸质版
点击可购买《映像》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