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期
导读
静静耸立于山西阳城县西北的白涧山,曾经风云跌宕,今天尚存的北魏摩崖石刻,令人叹为观止。
白涧山(今黄龙山)及白涧村
白涧山又叫白涧岭,属古地名,在历史词条中还可以查到,“位于今山西阳城县西北”20公里处。出名于南北朝时期,东晋义熙十二年、北魏泰常元年(416),丁零族在中原的翟魏政权残部翟猛雀率众起义于此。今白涧山虽已改名为黄龙山,然山麓仍有“白涧村”旧迹。
据《资治通鉴》记:“丁零翟猛雀驱掠吏民,入白涧山为乱。魏内都大官河内张蒲与冀州刺史长孙道生讨之。”丁零族是早年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的少数民族,后亦称高车族。南北朝十六国混战时期,丁零族一支在左冲右突中渐迁入中原,于东晋太元十三年(388)由翟辽、翟钊父子在黄河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自称大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仅五年,于公元492年被后燕慕容垂所灭。时翟辽已死,其子翟钊继位,率残部经滑台(今滑县)北渡黄河,逃入今河南辉县西北25公里与太行山相连接的白鹿山,据险而守。后经诱出击溃,逃往西燕都城长子(山西长子县)降西燕。一年后又叛,遂被杀。白涧山丁零翟猛雀或为翟氏白鹿山残部,也或为从长子逃出的翟氏后人——白涧当地人翟猛雀在白涧山败后又欲逃往长子,途中被歼灭。
白涧山,后又名万户山,其山麓簇居着白涧、西壮、寨上三个村落,各相距皆不足一公里,原皆与“白涧”为一里。白涧山以出涧泉色白而名,一说为本邑濩泽河源头。《水经注》曰:“濩泽水出泽城白涧岭下”。《同治县志》则记:“濩泽水出县城西北四十里白涧岭……”可见濩泽河亦是由白涧山下集百溪而始。白涧村曾有古“濩泽灵源祠”,其始建年代久远而不详,20世纪80年代村委会营建占地而毁。西壮村则为丁零翟猛雀避祸落草时的“红梅寺”所在,因寺中多红梅树得名。据乡人说20世纪在山上挖坟,曾挖出过红梅寺遗址石基,以及传说中通往后山“和尚庄”的地道。乡中亦有千余年之口传:当年翟钊被杀,其亲随奉翟氏幼子翟猛雀从长子出逃,辗转落草于白涧山红梅寺。经十多年后,翟猛雀年长被奉为寺中主持,始大量豢养僧众,笼络吏民,抗税拒捐,渐成一方势力,以图东山再起。乡人传说翟猛雀成年后常以地道出没于后山“和尚庄”,淫乱、祸害良家妇女。后山村庄能以“和尚庄”名传于今,或也于种种传闻不虚有关。距红梅寺二里之遥的寨上,则是当年奉北魏之命来剿灭翟猛雀之乱的官军驻地所在。寨崖高约50米,三面为临溪而壁立的自然土崖,一面沿岭而上即通于红梅寺、白涧山。《通鉴》记:“(冀州刺史)道生欲进兵击猛雀,(魏内都大官)蒲曰:‘吏民非乐为乱,为猛雀所迫胁耳。今不分别,并击之,虽欲返善,其道无由,必同心协力,据险以拒官军,未易猝平也。不如先遣使谕之以不与猛雀同谋者皆不坐,则必喜而离散矣。’道生从之,降者数千家,使复旧业。猛雀与其党百余人出走,蒲等追斩猛雀首。左部尚书周几穷讨余党,悉诛之。”据说河南民间于后世编有杂剧 《红梅寺 》,演义为翟猛雀壮大后身怀武功绝技,常下中原为害淫乱于北魏迁都后的洛阳宫庭,事发被北魏皇帝追剿所灭。然两事年代差之甚远,已是驴唇马嘴。
起义为乱事平,寨上民居遗传一千多年,20世纪80年代始,村民才悉迁于寨下溪边定居。寨上所遗民居今皆塌毁,破败不堪,仅一座院落保存完整,建于清末。寨上曾有古老的家族佛堂寺庙,现仅剩遗址残基,存顺治十五年(1658)重修石碑一通,断为两截。族中后人有心,前些年拓下,所记有其祖先事宜,尚属清晰。
白涧山北魏摩崖石刻
白涧山海拔千米有余,林木繁茂,郁郁苍苍,环县境西与沁水县为界。从北魏至宋金,虽非兵家之必争,然亦非荒僻之穷壤,曾繁华于史上数百年间。在白涧山中段,西壮村以西五里的老观岭巨大的黄砂岩石上,尚存有北魏年间的摩崖石刻一处。石刻分上下两层,刻有两组佛祖石像群雕。虽已逾一千多年,饱经风雨吹剝,大部已呈斑驳脱落状,然观其所存形迹,尚有栩栩形态,惊艳及叹为观止。老观岭下曾有一沟,曰磊沟,后人又谓之石槽沟,沟中曾集有大量用于饮马的古老石槽。沟口崖石上也曾刻有唐代纪年的文字,但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中为取石而毁。现仅存有数口五尺长的石槽,乡人称宋辽时期北辽萧银宗行军途中曾驻马于此。
白涧山老观岭曾有庙宇建于阳城、沁水两县之交界,是道观或佛寺因年久已不可考辨,然从称其地名为“老观岭”看,道观的可能性较大。且西壮村南坡500米处有一观,曰“万龄观”,俗称南观。村中北坡则另有一观,俗称为“北观”揣道教于本地广有信众。老观岭其庙观据说曾规模宏大,香火鼎盛,阳、沁两邑乡民皆曾有目睹。庙观为两邑四社乡人共建,开有东西两侧观门,为方便两邑四社之民共祀太上老君,以佑平安。每年于阴历七月七日举行的盛大庙会也颇有规模,影响相邻几个州县。至民国十年(1921),由于两地社首发生矛盾引乡民械斗而终止。抗战期间据说有八路军游击队在观中设造军工,亦被日军烧毁。当年的香火鼎沸之庙,而今仅百余年,已成山高林密,寥无人迹之故地。
西壮村南坡的“万龄观”据说规模更为宏大,所存遗迹仅主建占地即有一千多平方米,《康熙县志》录其为县邑六大道观之一。如今已几近灰飞,荡然湮灭,始建何年更无从考证。然本邑历史名人、明万历朝吏部尚书王国光于万历二十一年(1598)所撰“重修万龄观记”残碑犹存,有记:“修(其)三清殿三楹,又起碑亭一座,层楹悬栋,金碧辉煌,费资百有余金。”残缺碑文经整理后录于本邑学者刘伯伦先生所著《王国光评传》中。村中“北观”亦荒废多年,虽形貌犹存,因久无人迹,檐颓瓦坠,杂树丛生,寒气森然,令人有惧紧之感。观中香火止于20世纪40年代末,道士于土改运动中还俗,远遁他乡。
西壮村以魏姓、翟姓族聚居.其魏姓渊源古老,翟姓族人关于祖宗源流语焉不清,或皆有着其先人的难言之隐,或古老的敌意之源。村之西南,有庄曰铁炉沟,连及周围的梨树凹、少家庄、圪料沟皆为齐魏时的冶造场所,至今遗有原始的冶铁炉遗迹及大量冶炼后废弃的矿渣,乡人称之为“塘圪料”。这里领本邑冶造业之先,以北齐朝为最盛。县邑史料皆称《隋书·百官志》记,北齐的七大冶铁局之一设于白涧。实为北齐曾置“诸冶东西道署”,属“太府寺”管辖。《百官志》记“诸治东道,又别领滏口、武安、白间三局丞。”即说“白间”归“诸冶东道署”所领。局丞乃官职名称。文中虽或有“间”“涧”二字是否通假之惑,或是否笔误之嫌,然“铁炉沟”及诸庄冶炼遗迹、遗物皆可佐证“白涧”无疑。
公元416年的丁零白涧山起义,距今已是1600年之远。白涧岭望去的满目青山,遮去了历史落定的尘埃已久,叹历史之沧桑,悲历史人物之悲凉,惟“感往悼来,怀古伤今”矣!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点击可购买《映像》纸质版
点击可购买《映像》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