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导读
古州平定,有一座坐落于州署东北隅、宋代就更名的涌云楼,像一座喷薄着万丈光芒的灯塔,曾照亮州城的文化天空。许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有一座楼如璀璨明珠般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便是平定的涌云楼。
据《平定州志》记载,涌云楼始建于宋朝,初名思武楼,宋大观四年,它摇身一变有了更为诗意的名字——涌云楼。这座高楼自此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金大安二年(1210 )任平定州刺史的赵秉文,对涌云楼这一胜景颇为喜爱。他在《涌云楼雨二首》(其一)中写道:“片云头上一声雷,欲到冠山风引回。窗外忽传林叶响,坐看飞雨入楼来。”此诗生动地描绘了夏日里涌云楼外云卷云舒、雨落楼前的动态景象,让人身临其境。他还撰写了《涌云楼记》,文中“楼枕古榆关,下建十丈旗,袤以五筵广三之二。窗闼轩豁俯瞰阎闾,旁引重山复岭之阻……雪涨千山北风其寒,我扩其温尔缕其单。觞于斯咏于斯,会宾友于斯,其亦有思乎”的描述,详细展现了涌云楼的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其另一首诗“公退常临此,观风问俗间。山川楼外布,井邑掌中看。曲水清流急,巅峰翠绕环。休言江上景,未必胜榆关”更是体现了他对涌云楼景观的赞美。
元至元二年,涌云楼改建为四贤堂,祀奉金代礼部尚书赵秉文、吏部尚书杨云翼及元代左侍郎元好问、翰林学士李冶四位先贤。元好问在《乡郡杂诗》中写道:“神仙官府在瀛洲,何意闲闲得此留?莫笑山城小如斗,他州谁有涌云楼。”将平定城描绘成仙境一般,也为平定州有涌云楼这样的名楼而骄傲。
后来,又增加了元代中书左丞吕思诚和国子司业王构,四贤堂更名为六贤堂。
明代成化年间,涌云楼又增加了刑部尚书耿九畴等,改名为崇贤堂。到清同治七年,崇贤堂的牌位多达二十三个。明嘉靖二十一年,涌云楼更名为环翠亭,并在楼的东西建立了配房。清乾隆十三年,知州王祖庚捐俸钱加以补葺,留下“城隈曲水千层浪,郭外环山万点青”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站在涌云楼上俯瞰州城的美景。
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四部尚书陈廷敬,在康熙二十年(1681)回晋城为其母守制期满返京过平定州时,住在了州城西关的平潭驿,专程登涌云楼,留下了传世诗篇《六贤堂》,虽具体内容暂未找到详细记载,但也为涌云楼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碑文中也曾记载涌云楼的辉煌往昔,它坐落于平定古上城州署的东北角,高达三十多米,从下城仰视,格外引人注目。近两百平方米的基座前,重峦叠嶂的假山、绿树掩映下的小桥和雕塑点缀其间。在古代,它既是文人雅士会客宴饮、写诗作赋之处,又是达官显宦登高赏景、娱乐消遣之地,更是藏古今雅士著书、字画、文物的“图书馆”和“文物馆”,其名气之大,可见一斑。
然而,岁月流转,如今的涌云楼已消失不见,遗址现为阳泉师专高耸的教学大楼。但它曾经的辉煌仍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
涌云楼,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梦想。它是平定文化的象征,是岁月沉淀下的瑰宝。它虽已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但其精神永远熠熠生辉。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