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
第9期
一道绵延八百里的山脉,完美地完成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切割;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村庄,汇聚了远古的山地文明和深厚的中原文化的碰撞。这道山脉叫太行山,突兀于华夏腹地;这座村庄名东庄。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她上接三晋上党文明,下联汉魏唐宋文化的独特秉性。
东庄村全景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它高耸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黄土高原,东临华北平原,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地区有众多河流发源或流经,使连绵的山脉中断形成“水口”,这些水口便成了华北平原进入山西的要道。
山西省长治市古称上党,也曾叫潞州、潞安府,是太行山上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上党,是旧时以太行山为主的长治一带的总称。清狄子奇《国策地名考》曰:“地极高,与天为党,故曰上党”。《潞安府志》的解释是“据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中言:“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因了这首诗,这块地方又称作天脊。古上党地理位置是“天下之中”。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毓庆教授认为,尧、舜、禹、夏、商、周等古都,皆围绕上党盆地而旋转,且相去不过百余公里,可见此地对于先民情感牵系的意义。走出盆缘大山,向西不到100公里,是尧都平阳——广阔的临汾盆地:向西南不到100公里,是舜都蒲坂与禹都安邑——平坦的运城盆地;向南不到100公里,是夏后氏所都之阳城与周之东都洛阳;向东不到100公里,是殷都安阳。如果再向东北不到100公里,则是汉魏的重要城池邺城。因此司马迁所谓的上党为“天下之中”是确有道理的。
上党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浊漳河,是境内最大的河流,属于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流域面积为11741平方公里,流经上党地区的长子、沁县、襄垣、黎城、潞城、平顺,在平顺县东北部的马塔出山西省境,于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在先秦时期,浊漳河被称为“潞”,汉以后才有“潞水”“潞川”“浊漳”等别称。
古上党是远古人类活动的中心。这里英雄神话丛生,而神话传说是没有文字记载时期的口传历史。中国的许多神话和民间传说中,那些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如女娲补天、炎帝尝百草、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黄帝蚩尤之战、夸父追日、尧舜禅让、成汤祷雨等等,基本上出自上党或与上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坐落于上党天脊之上的东庄村,几乎占尽了勾连晋冀豫,顾盼太行山地和华北平原之优势。这个村庄历史上先后属黎侯国、潞县、刈陵县、黎城县、黎亭县、平顺县、潞城县、壶关县所辖,今属平顺县石城镇。村庄北依太行山大脉张翰岭之金刚顶、卧牛山,南邻浊漳河,东有古天堑浊漳河出省口马踏隘和天桥断,西对石勒古寨和沈王垴,河南晋阳官道穿村而过。
河南晋阳道是古上党潞安府六大古官道之一。历史上这条古官道是浊漳河东下中原冲出太行山的一道断口,也是太行山东部的一道天堑。这条官道东起河南林县任村(今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攀越太行山进入山西,经平顺县东庄、石城、阳高、耽车、实会、王曲,出平顺,过黎城、襄垣,对接潞安晋阳古官道,通达太原,这是北路。南路则为进入山西后,经平顺县东庄、侯壁、奥治、安乐,过潞城县微子镇(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对接潞安晋阳古官道。而南北两路的分野,都源于东庄村。
当年从河南晋阳道西上太行山,一路扶摇盘旋,登金刚坡,攀擦耳岩,越骡断岭,过青龙山,来到转灯山下的花地岭上,驻足展眼西望,但见浊漳河逶迤而来,一座宏大的村庄扑入眼帘,这就是千年古村东庄,也是当年从中原走河南晋阳道进入山西太行山的第一个村庄。
东庄村历史悠久,是浊漳河畔较早成形的村落之一。由于成村较早,由东庄分支繁衍出的村庄竟多达十余个,比如今天的遮峪、苇水、下石壕(岳家寨)、蟒岩、窑上、上马(西马踏庄)、老申峧、白杨坡(碧阳坡)、盛则庄、大坪、闯峪等,还有河南林州的井头、武家水、盘山、赵家墁等村庄,从中足见东庄村之古老。而当时以上山西境内村庄尚未成村,东庄村作为西上太行第一村,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河南晋阳道从河南林州修来,隔浊漳河与东庄村相望。限于当时的自然和建筑技术条件,沟通浊漳河天堑的只有桥梁。东庄村的桥梁在浊漳河畔是颇有名声的,“阳高好街道,石城好高庙,东庄好高桥”,说的就是浊漳河上的大木桥。
这座木桥是一座季节桥,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架起,来年阴历四月四日拆去,一年运行时间近八个月。若在秋冬春季,人们行走河南晋阳道,则主要走北路,若逢夏季,水涨桥拆,就只能走南路了。所以,东庄大桥就成了河南晋阳道南北两路的分野了。
东庄村如今隶属平顺县石城镇,现有人口1200余,320户,赵、王、岳三大姓各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国土面积8826亩,耕地1210亩,是太行山上党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2年入选中国首批传统村落保护单位,2018年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太行山上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村庄底蕴深厚,特色彰显。
村落中的宽街窄巷
村庄建置年代久远。民间流传东庄在春秋时期已然成村,而今村落中的种种现象也显示着悠久的端倪。从诸多地名来看,村庄是经历了大的变故的。现今东庄村的地名中,有着“周家”“郑家屯”“任家巷”“和尚院”“寺院沟”“庵则沟”等,而这些地名的寓意却早已不知所云,既没有了周姓、郑姓、任姓,也没有了寺院庵堂。根据上党地区历史推测,村庄在蒙元时期曾遭受空前浩劫。蒙元统治时期,上党地区是蒙元的根据地,蒙元大肆杀戮汉人,所留汉人十无一二。现在东庄村里一直流传着,西滩那块地方住着红头发、蓝眼睛的人,统治着村庄,这和历史上的蒙元统治汉人方式一致。因此东庄村现在所流传的传说和所留存的村落,都是蒙元以后、明清时期的遗存,之前的人文历史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在遭受了蒙元浩劫后,村庄才又重新聚合,居住人口进行了再一次的重组。从遮峪村光绪二十二年的《岳族迁修遗志碑》记载来看,到了有明一代,东庄村又达到一定的规模,因为此时岳族已从东庄迁居遮峪十二世,表明了东庄村在明清时期的鼎盛之悠久。
村落选址讲究自然。东庄村村址位置优越,环境优美,符合中国传统的依山傍水、坐北向南习俗,是典型的山西上党地区古村落。村庄北依太行大脉张瀚岭之金刚顶、卧牛山,东由卧佛山、石榴山围拱,南临浊漳河,西对沈王垴、石勒寨。古官道河南晋阳道自北向南沿村西而过。村落无论在地理环境和布局空间上,还是在文化底蕴上,都具有上党地区古村落的普遍特征。东庄村现在分为上庄、下庄。上庄建于村北卧牛山、金刚顶余脉上,系20世纪80年代后所建。原来的古村落部分下庄位于卧牛山、金刚顶前的开阔平地上,建筑群落规制方正,院落方向坐北朝南。整个村落选址讲究,布局合理,规整得体,格局独特。村庄街道为三横四纵,横为街,纵为巷(廊)。横街分别为后街、中街、前街;纵巷分别为晋阳古道、西圪廊、东圪廊、碓臼圪廊。街巷横竖自然,均为青石铺设。整个村落古木参天,绿树掩映,自然流畅,动静相宜。街巷两侧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村内赵、王、岳三大姓居住区域分明,各有属地。赵姓人家集中居住在村庄东半部分的东圪廊、碓臼圪廊;王姓人家集中居住在村庄中南部的中街、前街和西圪廊;岳姓人家集中居住在村庄北部的后街。
观音堂
羲皇庙
遗址遗存遍布村域。东庄村现存的建筑遗产非常丰富,约5万平方米。村中古院相连,楼房林立,各式民建,各种匾额,厦檐斗杆,多种碑刻,无不彰显着这座古村的历史文化魅力。建筑包括庙宇建筑、宅院建筑、阁楼建筑、交通建筑、水利建筑等,以庙宇建筑和宅院建筑最为丰富。庙宇建筑主要有 “一亭三殿十座庙”——一亭:一座造型别致的烈士纪念碑亭;三殿:灵官殿、歇马殿、灵泽王殿;十座庙:金刚顶伏羲女娲庙、牛王庙、五道将军庙(遗址)、吕祖庙、土地庙(遗址)、观音堂(奶奶庙)、真武庙(真武阁)、财神庙(关帝庙遗址)、佛爷庙(遗址)、河神庙。民居宅院建筑现存128院,主要有王家庄园、赵家楼院、岳家楼院、岳家窑楼院等。其中灵泽王殿、王家庄园、观音堂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属主要保护对象。建筑创修建造年代从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皆有分布。民居院落形制以四合院为主,建筑结构材料多为砖木混用,屋顶形制以双坡为主,亦有歇山、重檐等形制。
王家大院
明清民居保留完整。现村中建筑多为明清时代遗构。现留存的128院古民居,是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建筑主体,属相对完整、真实的历史遗存。其院落多数为一进两院式或一进三院式四合院,其中王家庄园的九门相照为一进四院,堪称民居中的珍品。房屋建筑式样有厦檐、阁楼、碉楼、棚楼、窑楼、过楼、厢房陪房等,因势而建,错落有序,型制丰富,结构别致,房楼相衬,风格多样。建筑高度以两层为主,也有一层和三层构造,但均高低协调,明暗得体。整个村落民居集太行山上党地区民居之大成,堪称晋东南地区民居建筑的艺术典范。院落排列集中成片,村东全为赵姓古民宅,村中部分至村南皆为王姓的高宅大院,村西紧连河南晋阳大道处为公共建筑,村北全是岳姓古民居。每个大院都有一个传说,每座古宅都有一个故事。传说故事推演着“赵王岳三姓鼎立、村里事共同商议”的邻里和睦村风民俗与合力兴村的文化传统。
建筑构件雕饰精致。东庄古村落建筑不仅遗存丰富、类型众多,而且雕饰精致,极具观赏价值。不管是在街巷还是院落内,随处可见各种精美的装饰,进入东庄就仿佛进入一座艺术品博物馆。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多分布于门楣、雀替、石柱石、柱础石、影壁、窗棂、隔扇、前檐上。尤为独特的是古民居院落中几乎家家门前都有石鼓高墩,而且形制各异,品类繁多。这些作品构图优美,寓意深刻,栩栩如生,既反映了院主人对美好生活(尤其是对子孙)的热切期盼和良好祝愿,又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明底蕴积淀深厚。东庄古村落年代久远,文明底蕴厚重悠长,文明传承绵延不绝。在上党地区的志书典籍中记载分明,山川河流如金刚顶、卧佛山、石榴山、轿顶山、卧牛山、骡断岭、金刚坡、擦耳崖、浊漳河等;建筑如平西桥、伏羲女娲庙(一段时间也叫纯阳宫)、晦养斋等;人物如王业淑、王一贯、王章、王懋、岳挺秀、岳庸、赵宗道、赵蒙恩等;事件如大同赈灾、金刚坡晋豫争界、水利技术革新等。彰显村落文明的还有穿村而过的河南晋阳官道和现存的10余通石碑,这些都翔实地记载了东庄的文明渊源及其相关情况,彰显着这座古老村庄文明底蕴的源远流长和深远厚重。现存的金代碑、明代碑、清代碑、民国碑等都是太行山上较早提倡耕读文化、树立文明之风、保护较完善的翔实史料,部分碑刻颇有价值。河南晋阳大道上横跨浊漳河的东庄高架木桥、东庄水磨建筑群和村中的庙堂建筑,则都在昭示这个古村落的文明繁盛。
村落一角
人文历史丰富多彩,农耕文明传承不衰。东庄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活动丰富独特,乡贤志士人才辈出,非凡壮举贯穿古今。这些都展示了村庄的生机和活力,为东庄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这座古村落成为太行山上的一朵村落奇葩。民俗社火方面有彰显东庄特色、传承千年的“转九曲(转九曲黄河灯阵)”“刮街”“耍拳”“拳响器”“踩高跷”“唱院戏”“三月十五朝南顶”“七月十五舞鞭”等典型的地域传统社火文化。其中“转九曲”“刮街”“唱院戏”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工艺独特,有古磨坊、古铁铺、古纺织、古雕刻、古木桥等,民间传统技艺闻名遐迩。作为平顺县历史上不多的书院,东庄村的金刚顶书院在传承文明文化方面为浊漳河岸畔的晋冀豫三省交界之地的人们称道。金刚顶书院自有清之际创办到20世纪40年代收官,历经风雨近一个世纪,书香济世,功不可没。千百年来,东庄村代代出英豪,辈辈有人才,县志记载中的乡贤名人有王业淑、岳挺秀、王懋、王章、王昶等;乐善好施者、能工巧匠则有王一贯、赵宗道、岳庸、赵蒙恩等。这些人物都在各有的历史时期,谱写了不同凡响的村庄历史乐章。东庄村在19世纪和皇帝有过三次近距离接触,王业淑大同赈灾、王家告御状、金刚坡和河南争疆界等撼动朝廷的事件,成就了以东庄村为历史背景的《蜜蜂记》《金刚坡》两部戏剧的问世,也展示了太行山人民风彪悍、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地域文化特色。村庄的水利文化价值也弥足珍贵,东庄村下河南晋阳大道中浊漳河上的跨河木桥高大宽阔,为晋豫通衢之枢纽;临河而建的东庄水磨建筑群为浊漳河上水资源利用之实例,近代东庄村村级提水工程、小水电站建设都开创了浊漳河水利建设之先河,对研究太行山浊漳河水利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村西“凤凰蛋”处民族英雄岳飞之十一代孙岳孟冬的墓葬,龙盘凤踞,风水绝佳,墓碑高耸,宏大壮观。由此迁居到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岳氏后人,每年清明节,车马相随,老幼相扶,千里迢迢来此寻根祭祖,成为这一古老村庄的一道亮丽风景,也让人们平添了一份崇尚忠义的仰慕之心。
往事越千年。中国20世纪中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华夏大地百废待兴,各种建设风起云涌,公路交通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阻断山西、河南的浊漳河天堑 —— 天桥断,被人类攻克。一桥横跨东西,天堑变通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一线沟通,翻越太行山的河南晋阳大道遂遭冷落。但身处省道324线的东庄村,却并未失却繁华,324线公路自东庄村上穿过,村庄交通便利优势未减,村庄发展更加繁荣昌盛,成为太行山浊漳河畔一颗璀璨的历史文化明珠。
文化街区一角
东庄这座古老的村庄既经历了岁月变迁的风雨剥蚀,也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堪称太行山上党地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走进东庄村,仿佛是在阅读远古的漳河文明,浏览千年的农耕文化,观赏太行山地特有的民俗风情,感受一代代先民梯次传承的磅礴力量。
千年古村落东庄,一个太行山传统村落的珍贵版本,一本百读不厌的村落华章。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点击可购买《映像》纸质版
点击可购买《映像》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