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导读
古时,潞城西有黄阜山,山上有一座黄阜城,城内有五龙祠,祠内有塔十一节,后传为“十圪节”,后又传为“石圪节”。然而千百年后,“石圪节”化身为一座现代化煤城。
潞安化工集团石圪节煤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境内的黄沙岭上,这是太行山余脉一个不起眼的土石包。黄沙岭这个名字听起来确实有些土气,但在《太平寰宇记》的记载里它却有个比较洋气的称呼叫黄阜山,山上有城名黄阜城。《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编写的一部地理总志,它把古代信息原封不动地转告给阅读者。据该书卷四十五载:“黄阜山,《冀州图》云:潞县西三十里黄阜山有城,亦名黄沙岭,刘聪綦母刿败晋将崔恕于黄阜斩之。”意思是说潞城县(今长治市潞城区)西三十里的地方有一座黄阜山,也称黄沙岭。五胡十六国时期,前赵皇帝刘聪手下的大将綦母刿打败了晋国大将崔恕,并在此将其斩杀。除了《太平寰宇记》外,《晋书·地理志》《读史方舆纪要》等古代史料中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由此可见,黄沙岭在古时候又称黄阜山,至少在西晋末年以前,山上有城,叫黄阜城,而且在当时名气还比较大。不但有城,这里还是兵家必争的地方。
在古代有城的地方,寺庙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有古碑文记载,宋时黄阜城西始建有五龙祠,后改名大慈云院。祠内有塔名师仙塔,也称良才塔。良才塔共十一层,高耸入云。有民谣云:“良才塔十一节,离天只有一巴掌。” 可以想象,那个时候的黄沙岭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香火旺盛,一派繁荣景象……如果从山下眺望,应该类似中世纪的欧洲城堡。可能周围的人感慨黄阜城之高且有十一节之良才塔,便有了一个口音相近的土语“十圪节”的称呼。因为“圪节”一词是当地土语中既可以表示高度又能表示长度的量词,用“十圪节”这个词语就是形容黄阜城是一个很高的地方了。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十圪节”慢慢又变成了“石圪节”。只是古人也没有想到,千百年之后,黄阜山上的黄阜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煤城。
刘鄂的实业梦
石圪节煤矿有文字记载的开采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那时候就有人对石圪节进行开发了,不过这个人不是通常人们想象中的商人或实业家,偏偏是一位叫刘鄂的作家。
说起刘鄂,也许有人不知道,但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却是家喻户晓的。刘鄂(1857~1909),清代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人,原名刘孟鹏,号老残。在近代文学史的末期,刘鄂是位有争议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老残游记》也是一部充满矛盾的著作。但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名作之一,它的艺术魅力一百多年以来仍然不减。《老残游记》是刘鄂晚年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完成的,这时正值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在这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关键时刻,刘鄂虽然在书中广泛展示了晚清社会黑暗腐败的内幕,但他的思想感情始终倾向于清王朝,并把自己的命运和这个行将灭亡的末代王朝联系在一起。在《老残游记》的自序中刘鄂叹道:“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书中主人公化名老残的用意,正出于此。
刘鄂还在京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的两年间,头脑里就形成了“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才能救中国”的新思想,主张利用外资修建铁路、开发山西矿山。他在给中国近代农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的信里写道:“晋铁开则民得养,而国可富也。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铁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意资本家在英国伦敦成立了“经营”山西、河南煤矿开发的“福公司”,并在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支持下同山西商务局签订了所谓《山西开矿制铁及转运各色矿产章程》20条。“福公司”的意大利商人罗莎第给刘鄂贷款1000万两白银,并经清政府同意组建晋丰公司。“福公司”与清政府的合同约定,晋丰公司“可以独自开办盂县、平定州与潞安、泽州西府矿务六十年”。罗莎第聘请刘鄂担任晋丰公司经理,该公司在潞安煤田开发有石圪节东沟煤窑。
刘鄂虽然有自己的“实业救国”梦,可惜把路走偏了。晋丰公司的成立,在当时的三晋大地引起了轩然大波。山西大学数千名学生上街游行,包围了巡抚衙门,由此掀起了轰动一时的“保矿运动”。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迫于民间压力,最终从外国人手中赎回了矿权,历时数年之久的“保矿运动”取得胜利。以渠本翘为代表的山西商人于是成立了自己的保晋矿务公司,取代晋丰公司,自主开发矿产资源。
清朝灭亡后,山西保晋矿务公司于民国十年(1921)改组成立总公司,同时在太原、大同、晋城、潞安设立分公司,石圪节东沟小煤窑属于潞安分公司。有资料记载,当时包含石圪节东沟小煤窑在内的潞安分公司已有小煤窑20多家,公司年总产煤十几万吨,不过相对而言,规模最大、生产条件最好的当数石圪节东沟煤窑。时为石圪节东沟煤窑矿主的张镇营因为吸毒、挥霍,引起股东不满,股东上报政府以抓毒名义将其赶跑。民国十二年,长治地区的地主、绅士们共推潞城县大地主陈桂民领头,开始筹备开凿较大的石圪节煤窑即现在的石圪节主副井。同年八月,陈桂民成立兴华公司。据《中国煤炭志·大事记》载:民国十五年,屯留县大地主、太原协同铁厂经理李金榜夺取了陈桂民开办的石圪节煤窑,与阎锡山手下军长秦绍观(又名秦小友)等军官政要,集股在石圪节煤窑的基础上先成立振华煤矿,后更名为裕丰煤矿公司,购置机器,重新凿井,选址在现在的石圪节西和良才村东开凿井筒即 “西井”,扩大生产。裕丰煤矿公司于1931年开始正常生产,日产煤炭最高达到220吨。
解放前的石圪节煤矿
共产党接管的第一座红色煤矿
1937年7月7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三万余将士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建立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八路军总部到达潞城县(今长治市潞城区)北村,一个离石圪节煤矿不远的地方。
在戎马倥惚、日理万机的战火中,朱德总司令非常关心石圪节煤矿的工人运动。石圪节煤矿工人抗日救国会领导工人举行大罢工,同资本家斗争胜利的消息也不断传到八路军总部。1938年夏季的一天,朱德派夫人康克清带领几名工作人员到石圪节发动工人进行斗争。八路军工作组到矿山后,深入工房、窝铺问寒问暖,了解矿工疾苦,在石圪节工人抗日救国会俱乐部召开了座谈会,讲革命道理,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鼓励大家团结起来,同资本家作斗争。同年时隔不久,康克清同志率工作组第二次到石圪节矿,并给工人们带来了猪肉和毛巾、肥皂等日用品,代表朱德总司令对矿工进行鼓励和慰问。康克清同志两次到石圪节,播下了革命火种。也正是在1938年,中共潞城县委根据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在石圪节煤矿分两批发展11位工人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先是成立了党小组,后来成立了第一个地下党支部。1960年2月26日,康克清同志给石圪节矿的上级单位原山西潞安矿务局来信写道:“经我个人回忆,过去煤窑工人们的生活非常痛苦,敌人的监督非常严密。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们就派了工作组住在煤窑那里,主要是对工人们进行教育和发展党的组织。”
1939年7月日寇第二次侵入长治地区,随后就霸占了石圪节煤矿,赶走了李金榜,取消了裕丰煤矿公司,换上了“山西煤矿黄沙岭采炭所”的牌子。日军除掠夺石圪节的煤炭资源外,还增置兵工修造设备,建起军械修造厂。日军矿区的总指挥所建有三座大炮楼,居高临下,可俯视全矿。担任守备的有一个30多人的日军小队,一个约50人的矿警队。矿区周围筑有碉堡12座,且以高墙电网相连。墙外挖有壕沟,沟内遍布地雷。进出矿区三道大门,均设有岗哨,戒备森严。矿上有自备发电设备,灯火彻夜通明。日寇以野蛮残酷的法西斯手段统治矿山,在“三角院”(今石圪节矿南区菜市场)设立了专门对付矿工的牢房,工人们一不小心就会被抓进“三角院”,轻者挨皮鞭坐老虎凳、被吊上吊人杆;重则开膛剖肚、点天灯、狼狗咬……所以矿工们叫“三角院”是“阎王殿”。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三角高墙院,活像阎王殿。皮鞭老虎凳,剥皮点天灯。抓进三角院,很难保性命。”黄沙岭北面有一个偏僻的荒草坡,日寇经常在这里杀害矿工、抗日战士和地下工作者,矿工就叫它“杀人场”。而被杀害的矿工、抗日战士和地下工作者,就被扔进了矿区西面那座废弃的“西井”,矿工叫它“万人坑”。
在更加严酷的斗争形势下,石圪节地下党支部继续与八路军总政治部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在地方接受潞城县委领导。1945年8月12日,根据对形势的判断,太行军区、潞城县委联合决定成立了解放石圪节前线指挥部,有计划地开展收复矿山的斗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八路军晋东南军分区命令驻石圪节的日寇立即放下武器,缴枪投降。而这时,盘踞在太原的日军司令部和阎锡山国民党反动派勾结,给驻守石圪节的日军队长池田和日本人矿长芹田等发来密电,不准他们向当地八路军缴枪,并要在8 月18日彻底炸毁矿井,然后携带贵重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向北撤往太原。石圪节地下党支部得到消息后迅速向潞城县委报告了敌人的非常动向。与此同时八路军潞城情报站也得到了可靠的情报,掌握了鬼子准备于18日炸毁矿井的企图。解放石圪节前线指挥部马上决定于8 月18日凌晨行动,矿内依靠石圪节地下党组织工人和反正的矿警,矿外由八路军黎城独立营作为主攻,里应外合收复矿山。
1945年8月18日这天凌晨,一切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矿内参加起义的工人包括反正的矿警队员每人左臂上缠一条白毛巾,迅速占领矿井、电机房、锅炉房等要害部位,同时切断电网上的电流。矿外则由八路军黎城独立营向矿区发动猛烈进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矿山终于回到人民手中。解放石圪节煤矿的胜利极大地震慑了日军,迫使石圪节附近一带的日伪军当天逃窜,为八路军即将打响的上党战役扫清了外障。这是晋冀鲁豫边区收复日伪占领地的第一个漂亮仗,也在中国煤矿工人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都予以高度评价。
石圪节武装起义宣传画
石圪节武装起义宣传画
石圪节煤矿地下军起义胜利人员合影
石圪节矿山解放纪念碑
多出煤炭支援解放战争
解放后的石圪节煤矿直接被收归国有,由我太行四分区工商局接管。当时,全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石圪节煤矿附近分布着八路军的军工一厂(所)、军工二厂(所)、炸弹四厂、故县(镇)四厂、黄碾(镇)二大厂等军工企业。这些工厂,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解放战争中担负的任务更加艰巨。为了支援前线,纷纷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对煤炭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这种形势下,石圪节煤矿党支部根据上级指示,迅速组织恢复生产,保障周边军工发展之需,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
其实对于军工企业,石圪节的工人并不陌生。还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就曾帮助八路军试制武器,他们中有的工友甚至在八路军军工厂工作。还是在1938年7月,石圪节煤矿进步工人配合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修械所秘密将一台车床运到屯留县(今长治市屯留区)余吾镇,试制出步枪两支,呈送总部受到嘉奖。而三四四旅修械所,后来成为驻扎在山西黎城的黄崖洞兵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1939年6月,为了加强军工生产,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将各修械所和地方军火生产单位进一步集中,组成四所一厂。以总部修械所为基础,先后集中山西襄垣县西村决死纵队修械所百余名工人、一二九师三八四旅和来自石圪节煤矿的60多名工人,组成军工部一所。1941年4月,石圪节矿工游击队奉命转为正规部队,编入洛阳特务团,但其中1/4的队员调入武乡仪教村八路军地下兵工厂,试制土炮、火药及其他武器。编入仪教村八路军地下兵工厂的这部分人员一直和石圪节矿的地下党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试制武器的过程中,长期在技术和材料等方面得到了石圪节矿地下党组织的大力支持。
石圪节煤矿解放初,为了避免垂死挣扎的敌人破坏,将主要生产设备临时搬到八路军驻潞城枣臻的晋东南军分区保存。因此,这一段时间矿井停了产,井下也被老塘水(原空区积水)淹了。深知军工生产对于前线意味着什么的矿工,在矿党支部组织下,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企业生产,先是想方设法排除井下的积水,然后重新安装设备,很快恢复了生产。矿党支部提出了“一吨煤炭,一发炮弹。多出煤炭,支援前线”的口号,并在全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
1946年,为了更好地为军工生产服务,石圪节煤矿划归晋冀鲁豫根据地军工部领导。军工部接管石圪节后,添置了机械设备,调整了生产部署,全矿生产能力提升了一倍。这一年,石圪节共为国家生产煤炭3.3万吨,第二年更生产煤炭5.8万吨。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军工生产的需要,新建一座土法炼焦场,日产焦炭四五十吨。1948年3月,石圪节煤矿划归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厅领导,改称煤铁公司,平均月产量达到6000多吨。后来,上级又将周围的小河堡、五阳、东王桥、王庄等小煤矿合并给石圪节煤矿,统称“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厅第四总厂”。1948年8月,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合并为华北解放区,石圪节改称潞安煤矿公司,归属中共燃料工业部华北煤矿管理局。
三年的解放战争中,石圪节煤矿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生产,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显著的贡献,受到党中央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当时的《人民日报》华北版,大篇幅报道了石圪节煤矿支援前线的模范事迹。
石圪节办公楼
劳动英雄郝晓明在井下
周总理嘱咐“让勤俭矿风代代传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石圪节煤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矿工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以矿为家,以煤为业,全身心投入发展国民经济的建设热潮中。
当时,共和国初创,财力有限,物资缺乏,技术力量薄弱。石圪节矿工依靠自己的力量干、创、造,因陋就简,土打土闹,改造了通风、运输、提升、排水,供电等环节。改造运输系统时,没有钢轨,就用铸铁轨,没有铁矿车,就自己制造木矿车,将原来的人拉筐、牛拉车的运输系统改造为无极绳绞车运输,减轻了笨重的体力劳动,提高了运输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安装了北井木罐道、南井钢丝罐道,把45马力的汽绞车改换为100马力的汽绞车,把大筐提升改为单罐提升,显著增大了提升能力。将手镐刨煤改为爆破落煤,把残柱式采煤改为荆芭假顶分层开采,资源回收率由解放初的25%提高到78%。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石圪节仅用了177万元投资,便将年生产能力由5万吨提高到15万吨,全员工效率由0.743吨/工提高到了1.273吨/工,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胜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
有了第一次改造的成功,更加鼓舞了石圪节人发展生产的信心。1958年,石圪节煤矿对矿井进行了以将单罐笼提升改为双罐笼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技术改造。由于是边生产边改造,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节约材料,全矿职工人人出主意想办法,创新和采用了“三层吊盘平行作业法”“井圈加固法”等多种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在施工过程中,人力不足,领导和工人一样,白天上班,晚上就到十几里以外的河滩筛沙子。经过7个月的努力,将南井筒从2.4米扩大到4米,顺利实现双罐笼提升的目标,矿井提升能力提高一倍,原煤年产量提高到30万吨。
1963年6月,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石圪节矿以产量最高、效率最好、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机构最精干的“五好”成绩被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7月2日,周总理于会议期间在中南海接见了五面红旗单位的代表,称赞他们工作做得好,鼓励他们戒骄戒躁继续前进。周总理非常关心煤矿工人,他详细向参加会议的石圪节煤矿矿长许川珩询问了矿上安全生产、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工人生活、政治思想工作等情况,并提笔将许川珩名字中的“川”字改为“传”字,嘱咐他“让勤俭矿风代代传下去”。
1963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石圪节矿风》,总结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基本内容主要有“八个成风”和“三个精神”。“八个成风”:一是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成风;二是新老工人团结协作成风;三是技术人员又红又专成风;四是爱护国家财产节约成风;五是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克服困难成风;六是见方便就让、见困难就上的共产主义风格成风;七是严格遵守制度、学习专研技术成风;八是以矿为家、以矿为业成风。“三个精神”是:“半个炮”精神、“十个一”精神和“住荆笆棚”精神。与此同时,《人民日报》还配发了社论《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矿风》。从此石圪节名扬四海。
1963年的《人民日报》
矿区一角
第二次被树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1980年代,国家煤炭工业部为了探索一条彻底摆脱煤炭工业落后面貌的新路子,决定在在全国进行首批现代化样板矿建设试点。考虑到石圪节矿老、条件差,没有将其列入14个试点名单。得到消息,不甘人后的石圪节人坐不住了。他们认为,先进单位就应该是生产力先进的单位。于是立即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并派代表进京争取。到了北京当时的煤炭工业部,部领导不无关心地问:“建设现代化样板矿国家拿不出多少钱,你们的资金如何解决?”石圪节人的回答是:“我们只要半套综采支架就行,其余的靠内部挖潜,自筹资金。”最终,石圪节破例入选。
建设现代化矿井终于有了石圪节的份,高兴固然高兴,可摆在面前的困难确实不小。一是老,当时已有七八十年的开采历史,风烛残年。二是小,由于它是从小煤窑发展起来,先天不足。三是生产条件差,别的矿井安装一个综采工作面需要2000多个工,而石圪节至少要5000多个;别的地方,综采队每年顶多搬一次家就行了,石圪节由于在残采区生产,每年需要搬三四次。这困难,那困难,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不难。石圪节人坚信这一点。在那一段特殊的时间,他们常说这样一句话:“现代化矿井等不来,要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
老矿井筒直径小,巷道窄,综采支架无法整体搬运,他们就想办法把笨重的钢铁支架解体,运到几里外的风井,装在自制的七部板车上,用十八部绞车接力拉到井下,然后再安装起来。他们整整干了两个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装备了八十套支架的综采工作面。资金不足,他们向勤俭节约要,向修旧利废要,向挖潜改造要,更向科学管理要。现代化矿井需要配套先进的生产监测监控系统。购置一套进口的设备需耗资几百万元,工程技术人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了省内的一个厂家生产,只花了31万元。这在当时,无疑是为国家节约了一笔外汇。在建设矿山公园时,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尽量使用旧材料。公园建成后需要添些动物,领导并没有具体要求,但经办人员却动起了脑筋。买猴子专选怀胎的,一只顶两只;买狗熊大的太贵,就买小的自己养,一只仅花30元;买孔雀太贵,就买回孔雀蛋,回来用母鸡孵化。
就这样,在建设现代化矿井的三年的时间里,石圪节人打了七场硬仗,也取得了七次胜利。1986年,煤炭部对在建的15个现代化样板进行了极为严格的验收。在全部合格的6个矿井中,石圪节作为唯一的衰老矿荣耀地名列其中。这一年,石圪节的综采机械化实现100%,原煤产量跃升为150万吨,全员工效达到3.383吨/工。石圪节人靠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兑现了庄严的承诺,只用了国家半套综采支架就建成全国首批六座现代化矿井之一,而且是唯一的老矿,因此被誉为“中国煤矿一枝花”。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石圪节矿风经过几代石圪节人的发扬光大,升华为具有显著特色的石圪节精神。1990年,原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办公厅、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完成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石圪节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精打细算,勤俭办矿的精神;开拓进取,多做贡献的精神;干群团结,同甘共苦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矿”。高度赞扬石圪节精神充分体现了煤炭职工爱矿如家,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体现了工人阶级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俭朴,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宝贵财富。也就在这一年的7月份,十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石圪节题词赠言,号召全国学习弘扬石圪节精神。同月,全国煤炭系统学习石圪节精神动员会隆重召开,石圪节第二次被树为全国学习的榜样。
石圪节矿区公园
2003年司马新井开工奠基
开新矿与关旧井
然而作为能源企业来讲,它拥有的天然资源总有枯竭的那一天。当21世纪到来的时候,石圪节煤矿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这一瓶颈难题。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他们坚持生产和基建两副重担一肩挑,在以轻型放顶煤技术回收井下边角煤尽力以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的同时,抽调一部分专业人员开发新矿——司马煤业公司。
说起司马煤矿的建设,真可谓诞生于危难之中。那是2003年3月,在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石圪节派出精兵强将组建了司马矿井建设筹备处,开始了老矿的第三次创业。司马矿井位于长治市上党区,和石圪节矿相隔大约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筹备人员租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旧农机站作为办公场所,吃住都在那个小院子里。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席卷全国。按说为了防非典,躲在这里还是比较安全的。可是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出去,到市里,到省城。那时大家对防疫还没有更好的办法,村庄、大路等都设置了检查站和路障。筹备人员只好“既遵守制度,又规避检查”,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不能坐车就骑自行车。终于,方案、图纸等都成熟,疫情过去后矿井建设也马上步入了正常轨道。实践再一次证明了石圪节精神的威力,司马矿井建设之快,令人惊奇,开工不到半年,副井就揭露煤层,三个井筒全部到底,并且实现井下贯通,2005年6月18日,开工历时21个月,司马井下的第一个工作面开始试生产,创造了全国同类型矿井建设最快速度,被誉为“司马速度”。
在司马新井进入正常生产后,根据集团公司的战略安排,石圪节又担负起探索开采下组煤的光荣任务。开发下组煤就是要将巷道延伸至更深的地下,重新建立一整套井下生产系统,相当于在老矿的基础上又开了一个地下“新矿”。又经过五年多的奋战,石圪节的下组煤工程于2012年通过了省级验收,最高年产量达120万吨。石圪节又一次获得了成功,但造化弄人,因下组煤煤质差和煤层薄,经济效益不好,无奈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时间很快到了2016年,在全国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浪潮中,石圪节煤矿积极落实国家煤炭供给侧改革精神,稳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实行关井,退出产能90万吨/年,成为煤炭大省山西的首座关闭退出矿井,为全国的去产能工作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石圪节实施关闭的过程中,潞安集团张开热情的怀抱有序地将矿上的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分流到所属各煤矿,也有一部分人员走上了多元化产业的道路。
如今的石圪节,依然发挥着红色传统教育基地和传播石圪节精神的平台作用。202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石圪节光荣地入选。2022年,石圪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评选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暨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是山西省唯一当选单位。同年,石圪节被山西省国资委评为省属企业党员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中国煤炭工业宝贵财富的石圪节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继续照亮越来越多人的心房。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点击可购买《映像》纸质版
点击可购买《映像》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