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纺织厂的激情岁月(张建群)

文摘   2024-11-18 19:48   山西  

第11期

导读


横跨3个世纪,经历绛州纺纱厂、新绛工艺公司、新绛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日军管理的三十三厂、新绛三林纺织厂、晋南纺织厂、新绛纺织厂、山西新绛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等多次变革——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绛县城,新绛纺织厂是一道绕不过的风景。有成千上万的人们在这里工作过,奋斗过,度过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出新绛县城,沿汾河北上,汾河桥西的三林镇,有新绛纺织厂的新厂与旧址。改革开放之初,著名的“三林”牌白布便产自这里。

厂子依峰傍河,所处的位置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因为位于坡上,视野开阔。

如果用无人机航拍,可以发现,新绛纺织厂厂房林立,工厂生活区楼房密集,电影院、食堂、澡堂,一应设施井然有序。它不仅在今天是一道工业风景,而且早在130年前,它就顺应天时,依托地利,从绛州大地蓬勃而起,成为当地人骄傲的本钱,外来者惊羡的对象。

在它的身上有着这样一些印记:它是近代山西民族工业发展的见证;它有一段我党早期领导的工运历史;它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创造辉煌;它在市场经济时期写过奋斗的续章。

它还是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它的旧厂区中保存的烟囱、厂房、水塔、办公楼……烙下了历史的印痕,在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中,透着沧桑、冷峻,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那是一代又一代河东儿女,为了振兴与生存,为了发展与自强作出的贡献与努力。它承载着一个地方纺织工业发展的谱系,也讲述着许多历史人物的创业故事。


新绛纺织厂


曲折的发展历史


19世纪中叶,古老而封闭的东方大国,以自己的节奏缓步前行的时候,国门却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由分说地砸开。金发碧眼、高鼻深目的外来者,将晚清朝廷打服,也把黎民百姓的生活秩序打乱。从鸦片战争开始,清军一次次惨败,中国一次次割地赔款。面对国破家亡的威胁,一些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实业兴国,先发展经济,稳定民生,让民富国强,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到了世纪之交,太原已建起了火柴局。商埠古城绛州位于交通要道、汾河岸畔的三林镇进入当时山西省政府的视野。在山西布政使胡聘之等人的组织下,决定在此建设绛州纺纱厂。谁料想好事多磨,以22万两白银从英国购置回大量纺织机械后,却因为资金难以为继,工程搁浅。

1905年,随着民族工业的再度勃兴,绛州纺纱厂的重新启动便成了山西商界的一件大事。山西商会会长刘笃敬接管了筹办中的绛州纺纱厂。当时,由于只筹到3000两白银,仅能办起以织布为主的手工工场,重新定名为新绛工艺公司。当时生产的布匹种类还比较丰富,有平纹布、斜纹布、线哔叽、罗纹布、被面等。其中平纹布曾于1919年山西第一次实业展览会上获优质产品奖,其产品远销晋陕豫。

1922年,新绛工艺公司由新绛大益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接手。1926年,新绛泽掌镇程官庄村人李通联合稷山、汾城的有识之士,多方奔走,四处筹资。虽然因为时局动荡,开始并不顺利,愿意出资者寥寥,但是李通与合作者并未放弃。他们多方努力,取得冯玉祥等军政要员的支持。后来,又从河南一个名叫鲁连成的巨商处,引回大笔资金。因为鲁连成占有一半股份,厂名遂加了一个“成”字,即为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集足近50万两白银的李通从天津、瑞士等地购回相关设备,完善了厂里的建设。其后,他又让儿子李作霖在江苏南通学习纺织,回来之后出任总经理。

在追加投资后,工厂规模扩大,工人也由原来的500人发展到1800人。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企业积累资金218万大洋,后来又扩建了二厂,产品远销中原、西北各省。


生产女工


闪光的红色记忆


在发展的过程中,“大益成”发生了一件大事。据资料记载,大益成纺纱厂效益最好的时候,工人的薪资每日是两毛五分钱,学徒工只有一毛二分钱,生活困难。

1926年7月中旬,参加榆次晋华纺织厂工人大罢工的部分中共党团员转入新绛大益成纺纱厂。他们来厂后,迅速在工人中办起了“工人夜校”和“青年读书会”,组织工人学文化、学政治,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组建了中共大益成纺纱厂支部。

1927年,天气大旱,物价暴涨,许多工人生活更加艰难。当时工人中有一个叫韩树勋的,参加过榆次晋华纱厂大罢工,被党组织发展为共青团员。他来到“大益成”后,看到这里的工人也和晋华厂的工人一样生活十分艰苦,便找到陈善、赵金杰等工友商议,想让厂方为工人增加工资。没想到厂方不仅不理睬,还让工头打了几个带头的工人。得知消息后,工友们群情激愤,有几个工人说:“咱们干脆全部停工,不干啦!”晚上,工人的罢工行动在悄悄酝酿。韩树勋找到几个工友说:“咱们工人要拧成一股绳,使出整劲,一定能成功。”

这时,上级党组织了解到这里的工运情况,派晋南职工运动巡视员王时青同志来到“大益成”。王根据上级指示,很快进行了部署。从此以后,“大益成”的工人运动有了组织和领导,各种活动渐渐开展起来。

当年,新绛县桥东村的大庙、翠峰岭的土坡、简陋的工棚,都是王时青和工人代表开展工作的秘密据点。他给工人们讲革命形势和天下大事,让大家明白只有团结一心,依靠组织,才能争取到应得的待遇。

在王时青的带领下,大家选出工人代表,继续向资本家交涉增加工资的事。厂方对工人的力量感到恐慌,公然将几个工人代表开除。在这种情况下,韩树勋立刻找到几个工人骨干召开会议,成立了“工人自卫队”,并马上发动全厂大罢工。

1927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巡视员、山西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王世益到达新绛大益成纺纱厂领导罢工斗争。当年7月18日,工人代表在工人们的簇拥下,踏入办公区。恐慌的厂方组织武装人员,荷枪实弹,妄图吓退工人。工人们面对枪口毫不退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九天的坚持斗争,厂方被迫接受工人们所提的六项条件,补发了罢工期间的工资,恢复了被开除工人的厂籍……“大益成”工人第一次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1928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霍州会议后,团省委书记周玉麟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到新绛大益成纺纱厂恢复党的组织,因叛徒出卖被捕。1929年6月,汪铭以顺直省委特派员身份到新绛大益成纺纱厂继续开展工作。

随后的十年间,“大益成”稳步发展,工人运动也在党的领导下,经过了一个从经济斗争到政治斗争的过程,形成了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

1937年11月,日寇的魔爪伸进晋南一带,“大益成”股东们一方面压缩工厂资金、变卖资产,一方面遣散工人、宣布停工。

这时的“大益成”工人,被时代风云逼到了前沿,置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上级党组织根据工人们面临的失业问题,委派县牺盟会张文治和范俊瑞来“大益成”领导工人进行反停工斗争,并成立了“大益成失业工人救国会”。

这时,上级党组织委派李颉伯和张毓珣来到“大益成”。他们是一对夫妻,负责在“大益成”发展党组织,领导抗日活动,为我部队扩充兵员。李、张夫妻和牺盟会的同志一道领导了这场工人反停工斗争,并提出四条反停工理由:一、新绛尚未沦陷,工厂不能停工;二、如要停工,须经“大益成失业工人救国会”同意,并发给每个工人3至5个月的生活费;三、工人的抗日活动,资方不得干涉;四、厂门由工人纠察队把守。

“大益成失业工人救国会”与资方第一次谈判后,李颉伯指示工人纠察队看守厂内财物、把守厂门。资方感到工人组织的力量强大,拖下去于己不利,无可奈何地答应了代表们提出的全部条件。

随着反停工斗争的胜利,“大益成”的抗日救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抗日风云日盛的日子里,有几名工人在“大益成”的工棚加入党的组织。

那是1937年12月26日晚,“大益成”西北角靠近土崖畔的工棚里,南士奇、周凤山、赵月德、左五福和李颉伯围坐在土炕边。老旧的土墙上悬挂着一面用红色土布制成的党旗。主持入党仪式的李颉伯同志宣布了入党同志名单,四位工人站在鲜红的党旗下,郑重地举起右手……

1938年3月初,大益成纺纱厂被日军占领,编号为“军管33工厂”。抗战期间,在地下党组织特别是乔明甫、李颉伯等领导下,50余名工人参加了新绛县人民武装自卫队,袭击纺纱厂日军,夺取了一批物资,解决了八路军一一五师晋西游击队第一大队冬季换装的问题。

从此,星火燎原。在党的领导下,大益成的工人们纷纷要求报名参军,抗日救国,共有600余名工人参加了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其中,参加一二O师三五九旅的约200人;参加一一五师的约100人;参加县牺盟会人民武装自卫队的约100人,后改编到二一三旅五十七团;参加黄骅支队的约100人。

抗战胜利后,新绛纺织厂已经被侵略者连拆带烧,破坏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当地政府和有识之士多次策划恢复生产,一直未能实现。

1947年4月7日,新绛解放,从这里经过的贺龙,亲自到纺纱厂看望工人,并对复厂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纺纱厂恢复生产,为支援全国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资料记载,彭德怀同志曾经得到纺织厂地下党员周凤山的救助。周恩来同志在撰写的工人运动论文中,曾经提到新绛纺织厂。他们都在新绛纺织厂的红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围墙

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动力部晾水池


沧桑的古建篇章


笔者曾经去新绛纺织厂的老厂区采访过,那里的建筑保存相对完好,历经风雨沧桑的古砖、古墙,错落有致,充满古意的房屋、烟囱等建筑,能瞬间将人带入历史深处。

走进老厂区会发现,它的核心建筑是一座宽大的四合院,留存着当年民族资本家创业时的痕迹。

据新绛纺织厂厂报原副总编张宝泉介绍,这个大院也是大益成纺织有限公司办公旧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曾是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除了对一段红色工运历史的传承,关键是因为这里还有一处日伪统治时期,关押革命者的水牢。

水牢建在四合院中北房的下边,原来的用途是夏季降温的水窨。日本侵略者进入厂子后,为了防止工人反抗,将水窨改为水牢。在这个巨大的水牢中,曾经关押过许多革命志士。他们在受过种种酷刑之后,再被投入水牢,忍受非人的折磨。

如今的水牢已经排空了水,但因为常年不见太阳,低矮的空间内依然非常潮湿。从小小的入口钻进去后发现,空气不流通,十分憋闷。还有蚊子等各种小飞虫在其中活动,让人更增加了几分煎熬。可以想象,当年的革命者在其中所受的非人折磨,没有坚强的身体和意志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除了水牢,四合院中原来的四面房子留下了三面,东侧的房子已经拆掉。余下的三面,一面北侧的会议室、经理室,房上有比较精美的木雕,承载着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印迹。一面为西侧的当年各部门经理办公室,单个房屋的空间很小,门比较窄但是比较高,看上去很是特别。这样的房屋有十几间之多。南侧的房子是整座大院的入口处,房上也有些简单的木雕。据介绍,其中也有过去的办公场所。

在去往四合院的路上,有三处建筑引人注目。一是大益成时期建起来的锅炉房,因为规模巨大,可以发电,一直使用到20世纪末。二是大院西南侧的纺绩部,也是大益成时期的建筑,长长的一排连在一起,有点像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看上去很是古旧沧桑,并且有一种艺术意境。三是那座显赫的八角形烟囱。它现在是厂区内最早的建筑,可能是对资金的使用估计不足,烟囱建得过于高级。晚清的山西省政府最早启动绛州纺纱厂项目时,负责建设的人只建起了这座壮观的八角形烟囱,资金便已用完,建厂工作无奈停了下来。

在新绛纺织厂老厂区内,还有一个硕大的晾水池,也是大益成时期的建筑,至今其中还有很多水。水池与高高的烟囱南北对望,颇富历史的意味。


辉煌的时代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省财政厅和省工业厅决定投资480余万元,新建一座纺织厂。当年4月,建厂筹备委员会成立,经过筹委会勘察选址,确定利用新绛原大益成旧址,营建晋南纺织厂。从此,这座风雨飘摇五十余载的旧工厂,掀开了新的一页。

建设伊始,困难重重,新绛县委县政府和当地群众给予了最大的支持。新绛县人民政府动员全县的砖瓦工人赶制砖瓦材料,经过半年时间的奋战,基本完成了土建工程。

1951年初,通过全厂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6月30日产出第一包棉纱。1952年7月,省纺织公司指示将晋南纺纱厂更名为:新绛纺织厂。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绛纺织厂管理科学,发展稳定,待遇良好,吸引了不少人才。运城师范学校、运城会计学校,甚至有一些大学毕业的学生也愿意进入新绛纺织厂工作。据曾经在新绛纺织厂工作过的老同志介绍,当时工人的工资比较高,尤其是年终奖金比较丰厚,大约相当于一年的工资总收入。

1997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绛纺织厂改制为新绛纺织股份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4月,大益成纺纱厂被县委、县政府列入新绛县革命遗址。市场风云变幻,2008年10月新绛纺织厂停产,2009年9月至10月间承保。2011年12月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7年4月被命名为新绛县党史教育基地。

几经沉浮,昔日的百年老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新绛纺织厂曾经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出口创汇,发展经济,支援建设,除了可观的利税和效益,还有那里出品的优质布匹带给人们生活生产的方便与温暖,激情燃烧的工作时光安顿的青春岁月、少年记忆,都是不容忘记的。那些曾经火热,如今静默的建筑群,也在无言地诉说着新绛纺织厂一百三十年间的铿锵往事。PICS


延伸阅读

《映像》2024年第11期目录+卷首寄语

走三晋|涑水河畔蔡伦墓(张建群)

北魏司马金龙的地下宫殿(张婷婷)

王家大院的百年传承(王俊才)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




映像PICS
中国梦想 文化阐释 山西故事 艺术呈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