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
导读
在大同博物馆遇到北魏权臣司马金龙的地下艺术宫殿,看到了民族融合的脚步,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在大同博物馆看到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文物,第一眼便沦陷了,完全沉浸于它们的魔力,沉浸于它们独特的语言,雕工卓越的石雕棺床,玲珑脱俗的石雕柱础,罕见的彩绘漆画屏风,威武雄壮的北魏军团,每一件宝贝身上都散发着无穷魅力。
石雕棺床
最令人痴迷的是1500年前的石雕棺床,它是司马金龙和妻子在地下睡觉的地方。形状像倒“山”字,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组成,长2.41米,宽1.33米,高0.51米,这大概是北魏时期双人床的标准吧,与现在略有不同。
石雕棺床上有许多别致细节和奇妙角落。
石雕床上的忍冬纹
连绵不断地绽放在石棺床上的波状缠枝四叶忍冬纹很特别。忍冬纹,顾名思义,肯定跟忍冬这种植物有关。据说此花初开时为白色,如同初雪般纯净无瑕,日夜更替中,花朵逐渐变为金黄色,犹如夕阳下的余晖,又名金银花。忍冬花性子低调内敛,不似牡丹张扬霸气,它的花朵小巧而精致,成对生于叶腋之间,宛如一对相依相偎的恋人,每一朵花都由两片薄薄的花瓣组成,花瓣边缘微微卷曲,似轻盈舞动的羽翼。
忍冬花有着极顽强的生命力,凌冬不凋,故名忍冬。花纹的卷曲缠绕造型特征与佛教的轮回寓意相吻合,因此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中,象征着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
它并非土生土长自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时代,最早可能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后传至印度,继而跟着佛教踏着丝绸之路一起来到中国,逐渐中国化。魏晋南北朝时最为流行,宋元之后,便不再进入宗教仪式了。《本草纲目》说:“忍冬久服身轻,长寿益年”。意思似乎是吃了忍冬可以长生不老。不知派五百童男童女寻求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听了会作何想。
石棺床上形态各异的伎乐童子,或蹲或坐,或抬头挺胸,或憨态可掬,或灵动活泼,或呆萌可爱。他们都髡发,额头中间留有一小撮发髻,眉眼略弯,面部丰颐,嘴角微翘,双耳垂直。上身裸露,下身着犊鼻裤,颈部、手臂、手腕、脚踝分别戴着项饰、手饰和脚饰。锦帛从颈后绕两肘飘于身体两侧。
站在C位的童子翩翩起舞,舞姿舒展奔放。两边的童子呈对称性依次排开,或弹琵琶,或吹排箫,或击鼓,或碰铃,或奏吹叶。一个用手拢于嘴边的童子在说话,似乎是整个乐队的指挥。童子们个个神情怡然,面带微笑,沉浸其中,童真的美目中闪耀着北魏千年的荣光。陪伴在身旁的瑞兽们似乎也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吸引,有的静静地欣赏,有的跟着舞动。
如此壮观的音乐盛会,如此陶醉的表演,让人顿感欢乐的乐声在细胞中流淌,身体不由自主地随着节奏跳动,灵魂也跟着飞翔起来。
石雕床上力士雕像
位于床脚的四名力士是司马金龙的贴身警卫,一看就是武林高手。他们胸肌突出、四肢粗壮,肌肉健硕,姿态威猛。其中两力士半蹲着,双手作托举状。中间二力士反身相对作胡跪状,一手反托上方的兽牙,一手抓着兽面两边的獠牙,眯着眼,面部祥和润滑。兽面则长眉弯曲,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嘴龇牙,甚是吓人。他们静静守护着主人的安宁。
忍冬花、伎乐童子、瑞兽、力士、飞龙、猛虎……一个石雕馆床上完美融合了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等诸多文化,它是一张床,又不是一张“普通”的床。欣赏它,就像翻阅北魏王朝史,领略一个蛮性又狼性的马上民族是如何创造出这映照千秋的绚丽文化。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无法想象1500多年前北魏的艺术竟能美成这个样子,简直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石雕柱础
司马金龙的地下艺术宫殿还有一个宝贝叫石雕柱础。它原本有四个,两个给了山西省博物院,两个留在大同市博物馆。
其中一个柱础,四周雕有伎乐童子。柱础上圆下方,上部形状如鼓,中心有一个圆形柱孔,柱孔周围刻有双层莲花纹,好像正在开放的莲花。莲瓣纹下方四周雕有首尾相逐的蟠龙,腾跃于群山之间。方形底座四面浅浮雕有环状缠枝忍冬纹和祥云纹。方座四角上都有一个可爱的伎乐小童子,其中两个因为破损,无法确认吹的什么乐器。另外两个玲珑脱俗,一个在吹箫,一个在击鼓,形象生动。聆听这美妙的音乐,焦躁、烦闷的头脑瞬间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遥想当年,那些做着苦役的工匠在此时应该是幸福的吧,他们将北魏的多彩生活和高雅情趣全都刻在了一个个石头上,赋予它们灵魂,让今天的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1500年前北魏的艺术。
柱础的历史很久远,久远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数代,蜕变得越来越华丽,也有了等级。像司马金龙墓里这样绝美的柱础,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享用的。
彩绘漆画屏风
一组色彩斑斓的彩绘漆画屏风插在柱础上,也只有这样精美绝伦的屏风才配得上天花板级别的柱础。
漆画屏风以朱漆为底色,金线勾勒,绘画了数名相隔千年,传奇女性的故事,有上古时期帝舜之妻娥皇、女英,商朝的周太姜、周太任、周太姒及汉成帝嫔妃班婕妤。这些故事,或源自儒家经典,或取材于历史传说。发式、衣带、裙裾、出行的辇,别提有多招人喜欢了。
屏风上的榜题书法,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怪不得明代杨慎说:“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法之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蕴藉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
顶级书法家和顶级画家的参与,让漆画屏风显得尤为珍贵。小小屏风支撑起北魏的艺术版图,也撑起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它让北魏这个特殊时代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永恒。如今,一千多岁的屏风,早已被大同博物馆藏了起来,人们见到的只有复制品。
司马金龙地下宫殿中全是稀世珍宝,可见此人身份的尊贵。
司马金龙很是低调,史书中关于他的资料少之又少,但从他父亲司马楚之传记中可以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司马金龙,字荣则,司马懿之弟司马馗的第九世孙。祖上地位相当显赫。
父亲司马楚之是个厉害角色,17岁那年,家中突遭大难,送父亲尸首回去后正好赶上太尉刘裕诛杀宗室,聪明机智的他逃了出来,北奔附魏。在北魏屡立战功,受到皇室重用,娶了北魏公主,诞下司马金龙。
这位兼有汉家与鲜卑血脉的混血儿,继承了父母亲的优良基因,既有南国士族祖辈的儒雅风流又有鲜卑贵族的英武之气。《魏书》和《北史》中都记载司马金龙“少有父风”。一路下来,先后担任侍中,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云中镇大将,朔州刺史,吏部尚书,这么多官衔足以证明司马金龙的精明能干。
太和八年,司马金龙去世,朝廷追赠他大将军、司空、冀州刺史,谥号康王。
司马金龙佣阵
陪葬“军团”的规模更是空前壮观,令人震撼。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陶俑,或站或立,或骑或行,姿态万千,气势恢宏。他们是司马金龙生前的忠诚卫士,也是他死后世界的沉默守护者。
导骑俑,头戴鸡冠风帽,身着交领长褶,足蹬战靴,姿态威严,如同疾风中的利刃,引领着整个队伍冲锋向前,他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气,那是对主人忠诚的誓言,也是对敌人无畏的挑战。
紧随其后的是骑马仪卫俑,身着圆领窄袖长袍,外罩铠甲,手持长矛或弓箭,身姿挺拔,气宇轩昂。在战马的嘶鸣声中,仿佛随时准备策马扬鞭,驰骋于疆场之上,为守护家园而战。
骑马仪卫俑的两侧和后方是步行仪卫俑,身着铠甲或长袍,手持刀剑,步伐坚定,时刻伴随司马金龙左右。
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重装甲骑兵俑——甲骑具装俑。眉宇间透露出威严和坚毅,令人畏惧。全身披挂铠甲,战马也穿上了厚重的马铠。奔腾在战场上,铁蹄声震天动地,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他们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北魏时期重骑兵的强大实力,也体现了司马金龙作为军事将领的威严与霸气。
整组俑阵的服饰皆以鲜卑服饰为主,而队列秩序仪仗卤簿等又都依据中原礼制,彰显出一幅亦胡亦汉的礼仪排场。
这令人震撼的陶俑阵,不仅是古代的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司马金龙一生的辉煌与荣耀。如今站在这些陶俑面前,仿佛在与那些遥远的士兵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在欣赏这些陶俑的同时,也向那些为守护家园而英勇献身的将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缅怀。
一座石雕棺床,一块漆画木板屏风,一组石雕柱础,还有浩浩荡荡的军阵,正以穿越岁月的艺术魅力和审美风格,照亮、感染、震撼着到此参观者的心灵,也向人们传递出一个魅力无限的北魏。
司马金龙墓志铭
不免好奇,究竟是哪位重量级人物,能有这样的魄力,进行这样一场惊世骇俗、雄宏深广的伟大变革,给千秋后代创造出这样一个精彩的时代。
他就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一位勇敢的年轻人。不惧怕史官日后如何记载他,只做自己认为对国家对民族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尽管有斗争。他也庆幸自己作出了应该也是必须的选择,甚或是不得不如此的选择。
伟大的改革必然伴随着激烈的较量,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与斗争在所难免。而这些较量,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博弈,还有思想、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碰撞和融合。每一方都是为了自己的信念和利益奋力抗争,而在这场不以刀光剑影为主的战争中,还是会有许多人付出生命的代价,拓跋宏也不例外,因为这场变革,他的内心也曾有过极度的挣扎,一度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但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最终战胜了自己,成就了伟业。不像他的前辈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文明与蒙昧周旋的过程中,曾陷入精神分裂,自言自语,随手杀人。
说到拓跋宏的家人,必须要提一个人,他的祖母冯太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明太后”,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目光远大,善于权谋。很小被选为储君的拓跋宏,因为鲜卑族怪异的制度,只能跟着祖母一起长大——不过“歪打正着”,正是在这位文明太后的教育下,拓跋宏才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君王。
拓跋宏让北魏树立了一个民族融合与文明交流的光辉榜样。在民族融合中,华夏文明展现出强大的包容性和吸纳能力,这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强大生命力的伟大文明,必将推动中国走向更远。PICS
延伸阅读
《映像》杂志社
主管 主办:中共山西省委党刊社
编辑出版:《映像》杂志社
微信号 : yingxiang-zhongguo
邮箱:sxyx0351@126.com
执行主编:蒋殊
微信小编:王芳
订阅联系人:吴蓓蓓
联系电话:1803517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