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美术馆三层正在展出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Christian Nyampeta)的艺术项目“夜校”(École du soir)。在展览期间,我们组织了多场公共项目及放映活动,回应和延展“思考非洲”以及“如何共同生活”的议题。在本期推送中,我们继续与大家分享由尼安佩塔编译的四篇阅读文本,它们构成了“夜校”的一部分。这些文本内容涵盖哲学议题、个人反思及批评文章,共同勾勒了有关非洲的思想实践。同时,展览相关延展书目也向大家开放借阅,欢迎来到展览现场阅读,并持续关注我们接下来的公共活动。
“夜校”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的四篇文本由上纽ICA为展览“夜校”(2024年3月7日—6月1日)委任创作,北京中间美术馆重新印制。
英译中:苏子滢 再设计:刘梦洁
#01
·· 反思非洲,思考世界 ··
Thinking Africa, Thinking the World
文本:赛维琳·柯乔·格朗沃(Séverine Kodjo-Grandvaux)
在今天的法国,有谁知道亚里士多德早在四世纪末至七世纪末的阿克苏姆时期就已经在埃塞俄比亚被翻译了;在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期间,他也在廷布克图(Timbuktu)被翻译和讨论过?在今天的法国,有谁知道当笛卡尔于1637年发表《方法论》时,埃塞俄比亚人泽拉·雅各布(Zera Yacob)正在写作一部理性主义哲学论文《探寻》(Hatata),文中捍卫了理性在一切判断中的重要性,并于1667年发表?难道我们的孩子没有权利在哲学课上学到这些吗?
西方哲学家的世界不再局限于西方,而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涉及到全人类。如果正如苏格拉底在《菲多篇》中教导我们说的,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也可以说,它是学习克服我们偏颇和局限的自我,摆脱偏见,从狭隘的视野中解放出来,朝人类的共通之处迈进,从而走向人的普遍性——那么我们必须承认,思考非洲哲学并与非洲哲学家一同思考,也是在思考我们自己、共同思考我们人人参与其中的世界。
#02
·· 断片非洲 ··
Fragmented Africa
文本:比拉希马·瓦塔拉(Bourahima Ouattara)
非洲悲观主义和非洲乐观主义的共同之处是,非洲的问题是它自己的。因此没有问题。
相爱需要两个人。这种说法是智力的冒名顶替。事实是,憎恨需要两个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相当适应了自己的形象,觉得它美丽而优越:自我偶像崇拜!
“质疑就是通过自我打断进行思考。”(布朗肖,《无尽的谈话》,明尼苏达: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70、1993年,第340页。)
#03
·· 朝向共同 ··
Togetherward
文本:丹妮丝·费雷拉·达·席尔瓦(Denise Ferreira da Silva)
共同生活的邀请在其发出的形式中就预设了它的可能性。当生活、工作、存在的产物源于邀请、诱惑、吸引,而不是来自规范或现实化、不是来自将多统合为一的种种方式,这样的生活、工作和存在会是什么样子?
如何在创造、对话和翻译中共同生活标志了一种诗性的复调式栖居,以及它渗入经济、性别、性、民族、种族和语言鸿沟的能力,这些鸿沟是在全球(种族/殖民地)资本的作用下,由资本一手造成的。
巴西哲学家丹妮丝·费雷拉·达·席尔瓦(Denise Ferreira da Silva)富有创造性地“发明”了Togetherward(朝向共同)这一表述来描述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的创作与实践方法。实际上,我们很难用哪种媒介来定义他的创作——这是一个连艺术家本人都难以明确回答的问题。如果一定要下一个定义,尼安佩塔会用“对话”来描述自己的实践:“这样,我就不会将身体、身份、主题和历史视为有关过去的固定记录,而将它们视为是文化装配(cultural assemblage)的过程。”[5]在“夜校”的展览现场,尼安佩塔创造了一个邀请式的空间,令不同的事件、知识以及人群彼此相遇。这听起来或许有些理想化,不过“共识”并非尼安佩塔期望到达的目的地,更像是在探索如何“慷慨地共存”。这也正是非洲“乌班图”(Ubuntu)哲学的含义——我存在,因为你存在。
向着彼此,肩并肩,无论是做音乐、谈话、听广播,还是共同创作以反思集体经验,“朝向共同”的说法都体现了尼安佩塔对于“一个词的多重含义如何占据同一个语义场”的洞察。这个词及其含义不是被符号学(语言学)或语用(历史)的规定作用汇聚在一起,而是栖息在一个相近的空间中,每一个说话者、写作者和翻译者都可以无条件地进入这里。
#04
·· 理想大纲 ··
Ideal Syllabus
文本: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
巴布究竟在做什么——滑旱冰穿行于这片奇异土地的历史?
(What on earth was Babo doing wearing roller skate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this strange land?)
这本册子是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对曾经影响过自己思考的一些书目的简短反思。上面的一小段文本出自柯乔·莱恩(B. Kojo Laing)1998年的小说《飞机之女》(Woman of the Aeroplanes),尼安佩塔的影像作品《有时是美的》(Somtimes It Was Beautiful)中也借用了这句文本,以文学化和诗意的方式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不可能的友人之间的会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复用,私人的阅读经验被激发了公共性的潜能。
影像静帧: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有时是美的(Sometimes It Was Beautiful),2018,单频彩色有声影像,37分43秒,由坦斯塔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尼安佩塔长期关注“生活空间”的构成要素,尤其是它和“来世”观念的衔接。莱恩的这本小说在尼安佩塔看来“运用了不可思议的隐喻”,他谈道,“他的每个句子都饱含丰富的世界。这本小说是一部可能性的索引:它用文字抵制颓废。或许莱恩的目的是杀死死亡本身?”
这是一个关于图克瓦镇(Tuk-wan)——加纳的一个不可见的小镇——的永生居民的故事,他们来到了同样不可见的姊妹城镇,苏格兰的莱文斯代尔镇(Levensdale)。小说中描述的图克瓦镇有山羊、大象、鸭子、湖泊、律师等等。每个居民都必须发明或是原创某样东西,才能留在镇上。莱文斯代尔和图克瓦镇有贸易往来。为了交易棕榈果和木薯,图克瓦的首领波库阿(Pokuaa)从莱文斯代尔带回了两架飞机,让图克瓦的代表团得以前往莱文斯代尔。
可是当他们抵达莱文斯代尔,又产生了更进一步的发明的需要,新的观念和实验由此展开,但如果实验继续进行下去,他们的永生可能因此结束。
这本册子中提到的几部小说可以在美术馆前台进行借阅,感兴趣的观众可以延续“理想大纲”的轮廓,深入探索非洲的文学与思想路径。
参考文献
[1] 《对非洲今日的思考和书写》,阿兰·马班库编,(巴黎:Seuil,2017年),第60-71页;会议现场视频可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J6hJPfCUKI
[2] [4] Martinon, Jean-Paul. 2015. The Equivocal Concept: The Work of Bourahima Ouatta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ncophone Studies, 18(2-3), pp. 339-358.
[3] 《思考非洲:继非洲“断片化”之后》,比拉希马·瓦塔拉,(巴黎:L'Harmattan,2001年),第72-80页。
[5] https://bombmagazine.org/articles/2023/
03/29/christian-nyampeta-interviewed/
文字:曹立瑶
摄影:房永法
排版:刘羽欣、屈莹
正在展出 What'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