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聚焦|最小限度的记忆与抵抗

文摘   2024-08-22 16:15   北京  


中间美术馆1、2层正在展出的展览“当怪物说话时”即将于9月1日结束,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举办系列闭幕活动。本周日,8月25日,黄柏然会现场以“当怪物说话时”为例,讨论语言作为真相的担保在信息时代的瓦解过程,期待在展厅现场见到大家的观展身影。


本期展览聚焦的三件作品在展览中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回应了在疫情和信息技术扰动下的另一种日常:郑源的《最小限度的(凭记忆)》以最小限度的做功,角色在屏幕间的协作与对抗,在不娴熟的技艺中复明记忆。敖乾枥的《钢管椅》邀请观众直接参与与日常物的再交涉,想象身体空间的变体。李明的《烟士披里纯-第四章:缝》从缝的多音意切入,也许是缝合记忆的隐秘通道,或许是记忆在缝隙间的滑落。当熟念的序列被打碎之时,也是沉思另一种生活节奏的启点。





最小限度的记忆与抵抗

文/仇海如



在地理空间与社会场域被间隔的条件下,带来的是我们网格化和愈发局限的物理生活空间。在这种限制下,信息网络的领域正在无限地扩大,然而这种增殖与我们逐渐无法找到自身节奏的身体产生了不协调。在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晚年的节奏分析项目(Rhythm Analysis Project)中,他组织了由身体出发的空间概念,将“节奏”引入了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中。列斐伏尔区分了日常时间的两种面向:周期的时间与量化的时间。周期的时间是循环往复的自然过程,是我们身体的规律,也是昼夜季节的交替,海浪的起伏。而量化的时间是钟表的单调重复,受制于现代技术和经济原因,形成了我们社会化的时间感知。这两种时间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相互作用、抗衡着的,时而呈现出对立统一的状态,然而量化时间似乎占据了主导。

 

在我们被量化时间重塑的日常生活中,与社会关系相对的东西在每一个主体看来都是必要的、绝对的、基本的和真实的,我们习惯以工作为标准来有序地回溯其它的一切。然而,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引入一个新的元素,原来我们所熟悉的节奏就会摇摇欲坠,有可能会崩溃,从而表明它既不是必要的,也不是真实的。这个新元素或许是以疫情为例的外来因素,也可能是一个内在的因素,它让我们进入了另一种日常性......在其中我们失去了可回溯的线索,时间或许返回了混沌。在中间美术馆的“当怪物在说话”展览中来自郑源、敖乾枥和李明的作品,或许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应着这另一种日常。


郑源,最小限度的(凭记忆)

三频彩色立体声影像装置,2024年,25’31’’(左滑查看更多)


在怪物展的地下一层放映室内,三个挂在空中的透明屏幕分别往返播放着多个人物正在室内房间进行的单一动作:玩老式录音机、下棋、睡眠、吹奏笛子、阅读、或是缓慢地谈话。正如三个屏幕之间微不可闻的交流,郑源为这个作品赋予的名字是《最小限度的(凭记忆)》,“最小限度”在作品中同时是郑源缩减到最少的影像语言和人物简单的动作。在这些日常的动作中,我们观察到每个人物在空间内都是比较静止的状态,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手头行为和协作中,这可能是一种略带生涩的尝试,一种学习。这些行为的专注性将人物和观众暂时地浸入了这些行为自身的时间——在这些时刻,我们在时间之中,是时间本身,而不再跳出来去反思它。这体现了列斐伏尔在节奏分析中提出的另一种时间:私有的时间(Appropriated Time),这样的时间性在一项活动具有自我创造的特征时会出现,哪怕这项活动是平庸的。比如一个人物在尝试吹笛子,他并没有按照完整的曲调,而是在不断地摸索这个乐器,吹出的每一串音都看似互不关联,但是其中渐渐地产生了微妙的节奏性,不断试探着新的情绪。节奏的形成不同于机械的重复,一段节奏包括了初始的小节,也包括这一小节经过修改后的重新开始。在不重复完全相同的段落的情况下,将相同从属于变化,在过程中去创造差异,而我们的身体通过韵律,具有内在的接近差异的能力。

 

疫情带来了时间的停摆和大段的记忆空缺,郑源的作品暗示着疫情后的一次重启。它不是让我们回归到疫情前的生活,而是通过节奏的调变构想着再创造的可能,重新和环境共同呼吸、搏动,而这是我们身体远古的本能。影像中,人们的声音在安静的空间里彼此交叠。通过这些细小的姿势,对技艺的重新掌握,逝去的记忆或许正在慢慢复苏——这是一种最小限度的重建和抵抗。

敖乾枥,钢管椅

不锈钢,尺寸可变,2021年,350×85厘米


位于一楼的敖乾枥的作品《钢管椅》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对日常生活的身体空间进行了想象。椅子作为室内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具,在建筑和实用设计的历史上也是人体活动与空间关系的缩影。随着我们越来越长地在日常生活中回到私人空间中,它值得被探索的潜能却常常被忽视。钢管椅在展览的入口处,它的中心是一根从地面伸向天花板的钢管,上面有三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空心环,而环上面的塑料薄膜组成了椅子的坐垫。每个环可用于支撑坐者的手、脚和臀部。通过调节椅子上的圆环,使用者可以自由攀爬到两三米的高度。钢管椅不限制参与者的姿势和人数,可以一人、两人、或者三人自由地使用这个椅子,在上面入坐,交谈,嬉戏,攀爬,甚至是工作。这一非常开放的结构为使用者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在室内空间中的生活节奏、情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这在敖乾枥的作品中却是以简洁的材料制作出来的。此次展览中其它的作品也设置了开放给观众的观看方式,比如阮纯诗带来的神秘新闻风景需要观众爬梯子到小木箱中进行观看,伊娃和佛朗哥的电脑设备直接散落在地面上呈现了刚被暴力拆解后的形态。踏入这次展览空间的过程中,作品装置作为人造物与身体有相互塑造的关系,我们对人造物的各种自然反应(排斥、无视、好奇或是愉悦),也是对各种怪物的声音衍发出的指认,它们或许已悄悄埋藏进了我们的体内。


李明,烟士披里纯-第四章:缝

单频彩色有声录像,2020-2021年,22’13’’(左滑查看更多)


而李明于2020年创作的影像《烟士披里纯,第四章:缝》展开了个体追溯时间与记忆更为晦涩的一场实验。李明曾在采访中说道:“有时候,我走在户外的大街上,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我觉得我走在一条透明却又封闭的地道之中。” 这条地道所隐喻的“另一种日常”情境,不仅由疫情这一外来事件所造就,也指示着我们逐渐习惯身处其中的高浓度信息场域。李明提到,我们在疫情前后需回答许多关于地点、身份的确定的问题,然而又在遭遇许多不确定的“密接”时刻。标题中的“缝”作为féng,是李明通过剪辑去追溯过去线索的方法,它的路径就像是缝合运动中的那根线,有时它也指向它自身滚雪球般地被缝合的片段似乎组成了回忆的隐秘通道,然而这些意识在影像表达中却时刻在滑走,信息窜跑在各个意义的范畴,就如影片后半段的一锅水,沸腾的水在冒泡,然而一个词“nothing”却与其相抵消,“什么也没有发生”。

 

“缝”作为fèng,则是一道裂缝,它可以是影像中a-b与a'-b'无限彼此接近的距离,也是李明在不同时候经历的“5点45分”。在影像中李明也隐晦地讨论了技术装置对记忆的捕获与人的个体记忆之间的断裂。全景相机或电脑等信息处理技术解放了对记忆生成的编排,把不同的时间综合为唯一的时间。这些装置在接近上帝的绝对记忆,即在时间之外拥有完整持存的信息总体。这点可以体现在全景相机会根据算法将自己删除,电脑会按照时间线将信息归类。技术装置越完善,能被认识并转成记忆的材料就越多,未来总是已被预先给出,然而它却不再依赖事件本身。这些装置都让我们误以为能把握完整性。然而作为人类,我们不能通过把过去的信息嵌入事件与结果之间来使用它们,我们只能运载和接收信息。然而如果缺少了输入和输出之间形成接口的过滤器,我们就会处于意识和记忆的零点。记忆的零点或许会产生信息未经解码时的单一表象,在李明的影像中体现为陷阱或裂缝一般的存在。李明将一面镜子摆放到全景相机的面前,将全景相机的存在暴露无遗,镜子创造出了一个想象的、虚无的缝隙。影像中的图形和数字符号暂时脱离了和语言的粘着,接近又脱离,互相指涉。剪辑消解了线性时间的维度,将这些点无限衍生,又重返原点——宛如孩童在重复玩滑滑梯。这些特征也让李明联想到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简洁画作上出现的洞和回环。在被这些巧合催眠般地吸引、短暂迷失自我的情况下,我们或许接近着一个未被认知的真实之物,这与我们无法接续的记忆有关。这些缝也是对无处不在的信息收编的小小的抵抗,就像影像末尾艺术家用斧头敲碎一个个电视屏幕的举动。


卢西奥·丰塔纳,空间概念,平板印刷,1964年(左)

卢西奥·丰塔纳,空间概念,纸上孔洞,1965年(右)

图片为艺术家李明补充


在展览中相邻的李明与郑源的影像作品有着互文的关系,这两个影像都可以没有起点和终点,让观众沉浸在影像自身延展的时间里。在重复性运动中的回溯和重返,是个体对自己的失忆所进行的备份。在我们的节奏被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装置,和片段式的量化时间压缩得支离破碎的时候,立足于一个微小时刻的沉思是十分珍贵的。紧要的是,我们需要慢慢地重新生根,寻找全然内在的锚定点。





参考资料:


[1] 陈旻,“宇宙,还差一颗纽扣:与朱昶全和李明对话” ,《黑齿杂志》, 2021年4月8日

www.heichimagazine.org/zh/articles/520/the-universe-is-missing-a-button-a-conversation-with-zhu-changquan-and-li-ming.

 

[2] Lefebvre, Henri, and Catherine Régulier. “The Rhythmanalytical Project.”Rhythmanalysis : Space, Time and Everyday Life, 2004

 https://doi.org/10.5040/9781472547385.0007.

 

[3] 李明,“Ocula 对谈 | 李明”,Ocula艺术之眼,2022年1月6日

 

[4]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非人:漫谈时间》夏小燕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月







文字:仇海如

编辑:李御瑄

排版:刘羽欣

摄影:房永法






正在展出 What's On






北京中间美术馆
中间美术馆是位于北京海淀区的非营利当代艺术机构,专注于支持非商业性的艺术生产和思考,注重开展活跃的策展实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对于策展工作的认识和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