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美术馆长期开展跨学科交流,并保持着与不同文化空间的协作,强调艺术的社会性,也关注文学和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动态,在学术与公共教育活动中分享和联结不同的个体经验。2024年春季,中间美术馆先后举办了“像炭火一样烧着的鱼”和“你好,艺术大师”等活动,前者围绕袁永苹的诗集《人鱼表演》展开,共同探讨了诗歌与文学史、个体及公共叙事、女性写作在个人历史分期和语境演变中的流变;后者将目光投向未来一代,探索早期教育中的美学启蒙的可能性。
3月23日,中间美术馆携手刺鱼书店,以“像炭火一样烧着的鱼”为主题,邀请到诗人袁永苹和诗人、研究者康俊,围绕袁永苹的诗集《人鱼表演》进行了精彩的分享与对谈。这场活动是中间实践展览“虚时而行”的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回顾了广州的出版机构副本制作15年间的出版实践。《人鱼表演》是副本制作2022年出版的小册子,它聚焦于婚姻生活与家庭场景,着力挖掘亲密关系中的困境。
袁永苹发言
康俊发言
对谈以问答的形式展开。作为长期关注袁永苹诗歌创作的研究者,康俊的提问直指诗歌创作的核心经验,也使这场分享拥有了兼具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特质。在谈及自己早期创作经历时,袁永苹提到了自己对早期诗歌的陌生感,因为个人理解与不同时期的感官情绪密切相关,写作经验和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康俊随后也指出,《人鱼表演》是袁永苹转型期风格的集中体现,同时提问:诗歌学习从文学史出发,而两者的关系和内外部机制之间产生很强的割裂感,不同时代的诗歌及其传承放置到当代是否仍存有效用与连接?袁老师表示,文学史下的诗歌和传承对当下仍具有生命力和效用,但现存的割裂感必定会产生一定影响。她以新小说派(Nouveau Roman)和美国诗人约翰·阿什贝利(John Lawrence Ashbery)为例,探讨了诗歌观念的时代限制。接着,对话讨论了诗歌中的叙事性与自白手法,以及当下诗歌写作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特别提到其与女性、女性主义写作之间的联系。康俊认为袁老师诗歌中的女性表达具有松弛的性别观念,并不刻意强调女性身份和女性主义宣言。
嘉宾与观众交流、合影
在探讨如何从日常经验中提炼诗歌素材,以及如何将日常经验转化为诗歌形式时,袁老师强调作为写作者,应该深入追溯直觉,日常体察,挖掘在相似经验下的个体特性与细微之处。康俊也引用传播学中“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强调词语在诗歌创作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到“灵韵”概念,即寻找具有唯一存在性的元素。此外,两人还讨论了如何从家庭生活的日常写作拓展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对话的最后延伸到作为诗人对于身份的特殊认知,以及写作者在现实圈子或领域里如何自处的问题。
袁永苹老师与康俊的对谈从多重维度展现了袁老师的诗歌创作和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诗歌和诗人在与时代背景相互交织中的思考与感悟。对谈中引发的震荡与思想碰撞为青年创作者们带来经验和启发。
2024年4月27日下午,中间美术馆联合青岛出版集团、比利时瓦隆布鲁塞尔中国大使馆一起举办了题为“《你好,艺术大师》艺享童书会”的艺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到多位知名艺术教育专家以及文化界、新闻界人士,包括菠萝圈儿创始人、国家艺术基金特聘讲师、中信童书绘本出版顾问秦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影视动画清华美院产学研实践平台主任、清华大学主题娱乐研究院主任薄海,与艺术史学者、策展人、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共同挖掘艺术在启蒙教育和儿童成长中扮演的角色。
卢迎华馆长代表中间美术馆欢迎嘉宾的到来,并希望通过此次阅读分享活动,更大范围地推动艺术教育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你好,艺术大师》的作者、艺术史学家、比利时皇家美术教师卡特琳·德·杜伍通过视频介绍了自己创作这套书的初衷,她希望孩子们在欣赏艺术家作品的同时,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换位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卡特琳·德·杜伍视频分享
(左滑查看更多现场图)
图1:对谈环节嘉宾发言,
从左至右依次为秦楠、薄海、卢迎华
图2: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发言
图3:比利时瓦隆布鲁塞尔驻华大使发言
图4:青岛出版集团代表发言
在沙龙的讨论环节,卢馆长强调,艺术是认知世界的途径,家长应帮助孩子通过阅读和观察建立对艺术的了解。薄海强调了提供充足艺术环境的重要性,建议利用艺术启蒙类读物来开拓孩子的艺术视野。秦楠则认为艺术语言能深刻地表达感受,我们应帮助孩子勇敢超越自我。几位嘉宾从各自的经验出发,为美育这一话题带来了不同视角的观察与思考。
小朋友现场阅读
文字:朱思凝、戴文舒
摄影:房永法、曹立瑶
编辑、排版:李御瑄
正在展出 What'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