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美术馆三层区域正在展出的艺术项目“夜校”(École du soir)展期已经过半,6月,在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Christian Nyampeta)搭建的这一集体学习的共享空间内已经有两位艺术家值班(Artist Takeover)并分享他们的经验:在行为游戏中探索集体感知、共同思考与即兴互动;或共同观看尼安佩塔的影像、领读文本、并带大家走出美术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以多元的实践,在差异主导的时代探索共同生活的可能。
本周日,我们邀请研究者孙钰涵来到夜校值班,分享她在非洲做志愿者的具身经历。艺术家尼安佩塔以不同类型的实践探索知识共享的方式正和孙钰涵的研究方向遥相呼应:我们如何以更加连结的方式进行知识互换以及共享?在阅读夜校中提供的文献《反思非洲,思考世界》后,钰涵更深入的体会“为什么要思考非洲?”“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等问题,并结合她在非洲的实践经历,关注到非洲的革命、种族隔离制度、与欧洲共存的概念,这些也成为了分享中的一部分。在志愿者中心“Naankuse”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她看到了当地人在殖民历史的背景下,重建并融汇新的社会文化体系的同时,与自然文明并存,看到了人们对共同生活和奋进的渴望,“夜校”使她能够将个人在非洲的感受、经历和学习到的思考介绍给大家,并借此激发我们对多元世界的兴趣。
(左滑查看更多)
孙钰涵与机构人员进行狮子踪迹调查、防护栏设备检查
“事实上,他们仅靠充足的营养和有限的物质文化就能茁壮成长。狩猎采集者之所以满足,是因为他们没有被遥不可及的愿望所束缚。萨林斯善于创造朗朗上口的词语,他把狩猎采集者称为“原始的富裕社会”,并把他们的经济方式称为“原始富裕”。”
“Ju/'hoansi人(布须曼的其中一个部落)从一个紧密联系的狩猎和采集部落的孤立群体,迅速转变为一个在快速变化的多语言现代国家中挣扎生存的边缘化少数民族,其速度在现代历史上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尽管这一过程对Ju/'hoansi人来说是令人困惑的,但它赋予了他们一种特殊的、即使是短暂的、看待现代世界的双重视角 —— 一种来自于生活在一个世界而又属于另一个世界的视角;从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一部分,同时又被排除在充分参与之外;不再需要用狩猎采集者的双手和心灵与现代社会接触。”
——《没有繁荣的富裕:布什曼人消失的世界》
詹姆斯 · 苏茨曼
被救助的猎豹
K9反盗猎犬训练
在我们提到非洲时,首先会被联想到的图像就是广阔的自然、动物、野性等。本次主题“与‘野生’共舞” 中提到的“野生”不仅仅指未被规训的自然,也代表了至今还在非洲存在的古老部落(布须曼人等)的生活哲学。他们依旧在沿用的自然原始生活方式,有着独到的经验技巧和对自由向上的生活态度。而在非洲大陆的世界观中,舞蹈是个人和社区疗愈的渠道。非洲对疾病和健康的概念将社会、精神、身体和心理领域结合在一起,各个散居地里不同形式的舞蹈和仪式都与创伤疗愈的过程有关。因此“共舞”,也是非洲知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辛巴部落歌舞文化
人类身体拥有内在智慧……
透过节奏和动作的连结,
人们能够与身体智慧融为一体,
且更加充实。
——Dance in the African Worldview
影像静帧: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有时是美的》
(Sometimes It Was Beautiful),2018,单频彩色有声影像,37分43秒,由坦斯塔艺术中心委任创作。图片由艺术家惠允。
7月28日,周日上午11:00开始,第三次夜校值班将由舞动 — 分享 — 放映3部分组成。上午11:00,来自喀麦隆的舞者沙力(Cabrel Domche)为我们介绍非洲舞Afro并进行体验教学,大家一起感受民族性的鼓点音乐,从身体和文化两部分与遥远的非洲大陆联结。下午13:30,孙钰涵为我们分享今年6月在非洲纳米比亚做野生动物及环境保护志愿者的经历,共同去了解这块顽强而坚韧的年轻土地。最后,我们会在中间美术馆会议室循环放映艺术家克里斯蒂安·尼安佩塔《有时是美的》(Sometimes It Was Beautiful)与《世界之后的文字》(Words After the World)两部影像。
活动信息
与“野生”共舞
Dancing with Wildlife
2024年7月28日
11:00 — 12:00
Afro舞动体验
13:30 — 14:30
非洲志愿经历分享
14:40 — 15:30
“夜校”放映
值班艺术家:孙钰涵,沙力(Cabrel Domche)
地点:中间美术馆3层、会议室
报名方式
舞蹈准备
水
宽松的衣裤(推荐亮色)
合脚舒适的运动鞋
快乐的精神状态!
Afro
是非洲及其后裔的文化、艺术和时尚风格的总称。它不仅包括非洲大陆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舞蹈、发型、服饰和艺术,还涵盖了非洲移民在世界各地的文化表现形式。Afro舞蹈更多地表达了社区的价值观和愿望,特点是节奏感强,以强烈的节奏和复杂的鼓点为特点,舞者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紧密结合,舞蹈常常在一个音乐段落中包含多层次的节奏变化,使得舞蹈充满活力和变化。Afro舞蹈强调全身的参与,团队合作和互动。舞者之间通过动作和眼神交流,形成默契,观众通常也是舞蹈的一部分,通过鼓掌、叫好等方式与舞者互动。
艺术家简介
孙钰涵(中国北京)现生活于北京和伦敦,本科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专业,目前在伦敦金史密斯(Goldsmiths)攻读策展硕士。从艺术创作者到策展研究员,她想从一个更加探索实践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交流。孙钰涵个人的兴趣方向是社区文化研究以及公共参与展览,通过讨论、合作和对话,重新连接人与地方,帮助艺术家、社区公众建立一个全新的空间。她希望让集体共享资源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由此艺术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审美体验,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共享模式。她常常与不同领域、不同身份的实践者交流,展览形式可以在多学科、多视角、多语境的多元框架下变得更有意义。
Cabrel (D-沙力)来自喀麦隆,是中非文化交流达人,中国Afro文化推广人/科普博主。拥有4年Afro教学经验,他的个人风格讲究舒适的Afro律动音乐节拍玩法,注重舞蹈文化比较,学术理论与动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他曾作为非洲舞蹈文化交流嘉宾登上央视;获得济南市Afro dance冠军;入围THE CIRCLE DANCE LAB北京站半决赛;国内以及亚洲常年特邀AFRO讲师。
课程介绍:Afro音乐、风格理解与区分;Afro dance片段
关键词:Afro Beat Azonto(西非风格),Amapiano(南非风格),喀麦隆Mbole风格,感觉至上,律动至上,安哥拉kuduro,Afro House等。
文字/摄影:孙钰涵
编辑:那荣锟
排版:刘羽欣、屈莹
正在展出 What'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