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展览“即兴”开幕以来,中间美术馆举办了“杂糅空间——选择与必然”与“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两场活动。五位嘉宾受邀来到现场,从不同话题与角度切入分享,探讨并延展“即兴”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与创作方式的可能性。在本篇推送中,我们将回顾这两场活动的内容。欢迎感兴趣的观众来到展览现场,跟随展览中21位(组)不同代际的艺术家们灵活多样的创作,重新发现“即兴”这一创作方法与生命价值。
9月29日下午,在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间美术馆举办了“杂糅空间——选择与必然”对谈活动,同时也是“即兴”展览的第一期活动。罗马尼亚三明治画廊的两位创始人丹妮艾拉·帕利马尤(Daniela Palimariu)和亚历山德鲁·尼古列斯库(Alexandru Niculescu),以及CLC画廊合伙人、C5CNM创始人周翊受邀来到现场,共同探讨当下画廊在艺术市场的变动、竞争以及审查机制下中如何选择自身定位,构建社区连结,打破既有观念,探索展览空间的问题。
1. 从西瓜驻地到三明治空间:打破机构的既有定义
分享从三明治画廊的“西瓜驻地”视频开始。在这个位于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边境地区的村庄里,来自各个领域的国际艺术家与各行各业的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共同享受烧烤派对。在这个与布加勒斯特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艺术家摆脱了束缚与压力。其中一位艺术家的表演吸引了全场长达30分钟的注意力,让丹妮艾拉印象深刻。在她看来,驻地项目与画廊之间的反差正是三明治的自我定义:不同的元素并非相互冲突,而是彼此互补。
“杂糅空间”活动现场,丹妮艾拉·帕利马尤发言
接着,丹妮艾拉和亚历山德鲁介绍了三明治空间的创建。当时,他们意识到建立一个交流平台来向外界传达自己声音的必要性,于是决定建立自己的展览空间。受限于高昂房租,他们萌生了利用两座建筑之间空隙的想法。2016年,他们策划的“泳池派对”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从而得以与知名艺术家如丹·佩约夫斯基和迈克·尼尔森合作。周翊感叹于初见这个“负空间”的震撼,他认为这意味着艺术家需要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填补这个缝隙。如果说艺术家能够把思考转化为艺术,那么在这个泳池里,身体也可以转化为艺术。随后,两位展示了不同艺术家在这同一空间中如何迸发出各色灵感。在这个杂糅的“非展览空间”中,他们的角色不仅仅是策展人,也在不断向艺术家同行学习。
(滑动查看更多)
图1:丹妮艾拉于2016年夏天在三明治空间创作的《泳池派对》(Pool Party)
图2:三明治画廊在Malmaison Studios建立的第二个展览空间Sandwich Offspace
图3:三明治空间与英国艺术家迈克·尼尔森合作的作品《罗马尼亚英雄》(Romanian Heroes)
此外,三明治画廊还在Malmaison Studios建立了第二个展览空间,并参加了一系列展览和博览会。然而,如今他们选择不再参加预算更高昂的巴塞尔艺术展,而更专注于RAD ART FAIR。这个艺术博览会首次将罗马尼亚20多个画廊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连结在一起,通过一系列对谈活动中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回顾三明治的艺术实践,亚历山德鲁认为关键在于不断挑战既有定义。从画廊、展览空间、艺术驻地、博览会到艺术社区,他们不断尝试更新自己的配方,与不同的伙伴建立自由的连接。
“杂糅空间”活动现场,亚历山德鲁·尼古列斯库发言
周翊回顾了C5艺术空间20多年的历史,从三里屯使馆区的C5艺术中心到与其他画廊合并为798的CLC画廊。而仅仅20平方米的C5CNM空间的设立,为各类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微型实验空间,可在此地实现他们无法在寻常商业画廊表达的概念。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个空间回应了他们表达与趣味的必要。他进一步比较了三明治画廊与CLC画廊在展览空间建构、艺术家合作和参展选择上的类似点和不同路线。
“杂糅空间”活动现场,周翊发言
2. 三明治画廊 & 北京:中罗友谊的延续
接着,三明治画廊介绍了他们与中国艺术界的联系。他们与金宁宁在三明治空间合作了项目《巧克力羊泡泡糖》。照片和手绘草图的海报展示了人们可以沿着绳子爬到房顶,跳入“三明治”的空间构思。金宁宁对于屋顶和三明治内外空间的利用十分特别,这也是他们与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家合作的意义所在。
三明治空间与金宁宁合作作品《巧克力羊泡泡糖》(Chocolate Lamb Bubble Gum)
在北京的C5CNM空间,他们举办了“北京甜品会”和正在进行的“无害的展览”。双方的第一次合作是2019年的“中罗友谊大食堂”(The Great Romanian & China Friendship Cafeteria)。三明治画廊与中国艺术家从现实生活、跳蚤市场和街头小摊中汲取灵感,将艺术品、生产线产品和摩托车等物件杂糅其中,共同打造了一个“滚动市集”(Garage Sale),并将其带到了RAD展览会上。此后,三明治画廊在北京也举办了小型的流动集市和快闪活动。在不久前的798活动开幕式上,他们进行了现场表演。在视频中,艺术家展示了在限制条件和不确定计划下,他们如何就地取材,回应团队成员即时的灵感,完成了一系列的即兴表演。
(滑动查看更多)
图1:在RAD上展出的《滚动市集》(Garage Sale)
图2:三明治画廊在C5CNM的作品《无害的展览》(Harmless Show)
借此机会,周翊回溯了中国美术界从马训班到罗训班的对外交流史。上世纪60年代,罗马尼亚艺术家埃乌琴·博巴(Eugen Popa)来到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举办了罗马尼亚专家油训班,与当时的校长潘天寿也结下友谊。这份友谊六十余年后得以在中罗友谊大食堂再现,并延续至今。
艺术家们分享的内容与“即兴”的主题彼此呼应,现场观众提出了关于展览空间建立、驻地条件、公众参与以及中罗合作等问题。丹妮艾拉补充介绍了名为Doi Joi的社区项目。每月第二个星期四他们在多个城市空间同时展开活动,构建了一个集合布勒加斯特多个艺术空间的城市画廊地图,为公众提供了一条艺术路线。这与三明治的画廊、驻地项目和博览会等艺术实践一道,延续着他们对社区合作与“杂糅”空间的关注。在活动的尾声,主持人推荐现场观众前往参观三明治画廊目前在C5CNM空间的展览。在与中间美术馆“即兴”展览的相互映照中,感受中罗艺术家如何在即兴的指引下,打破限制,激发更生动的创造力,并探寻艺术实践的不同可能性。
“杂糅空间”活动现场合影
10月26日周六,中间美术馆举办了“即兴”展的第二场活动,邀请实验音乐人韦玮(VAVABOND)、地球打折中心(Globe Discount Center)来到美术馆。上半场,韦玮分享了她2019年的译作《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作者德里克·贝利)的主要观点与脉络,回顾了自己以代号VAVABOND开展的音乐实践;下半场,来自上海/美国的实验音乐人地球打折中心为现场观众带来了现场即兴声音表演。
《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目录
在活动上半场,韦玮首先介绍了英国著名先锋音乐家德里克·贝利的著作《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书中提出了“自由即兴”(free improvisation)这一概念,并将其与“即兴”(improvisation)做出区分:即兴是一种演奏方法,早已在多种音乐形式中存在,有固定的段落;而自由即兴则完全摆脱传统框架和习语,突破规则与界限,探索新的形式、概念与可能性。自由即兴的演奏者尝试各种各样的演出介质与方法,甚至刻意回避自己的基本功,通过大量练习以达到即兴创作的状态。相较于同时代其他艺术家,贝利强调在即兴中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合作的张力,关注演奏者的自由表达与选择,亦即演奏的“自由性”(flexibility)。
“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活动现场,韦玮分享
通过观看不同乐队的演出切片,观众体会到各式即兴演出的差异:有的聚焦于声音质感的塑造,有的则流露出乐队成员间的情谊。韦玮继而回到该著作诞生的历史背景,《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出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之后数十年的历程中,全球化浪潮兴起、移动媒体逐渐流行,这给即兴演奏带来许多新的内容与生命力;但与此同时,演奏者们也在抵抗日益膨胀的商业社会,并在反抗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音乐语言。这些后续的演变发展或许超出了作者贝利在成书时所预料的。
(滑动查看更多)
图1:美国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作曲家史蒂夫·莱西 (Steve Lacy)
图2:美国作曲家厄尔·布朗 (Earle Brown)
图3:英国自由即兴乐队AMM
图4:荷兰自由即兴音乐人、鼓手汉·本宁克(Han Bennink)与爵士钢琴家米沙·门格尔贝格(Misha Mengelberg)
韦玮还详细解释了即兴的要素与关键概念。在即兴中,空间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抑或空洞的容器,而是一个会变化的场域,由乐器、演奏者、观众等所有在场的元素共同组成。在其中,观众对声音的体验(experience of sound)是具身性的(embodied listening),亦即调动全身心的感知去聆听、作出反应;演奏者与观众的互动与在场(interaction and presence)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类比成“拳击”、“一问一答”等等;注意力(intentionality)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声音、环境或是声音语言的结构都可能是侧重点;最后还提到音乐发生的情境性(contextuality),由参与者的背景、想法、认知、审美等等构成。
(滑动查看更多)
即兴组合Mind Fiber的环境即兴项目
即兴作为一种没有预期的演奏,也就无所谓失败,因而蕴含着广阔的空间、丰富的可能性,韦玮认为这同样是对人与人之间互动样态的隐喻:人与这个世界的接触不是光滑的,而是摩擦碰撞的。随后,韦玮也分享了自己的即兴音乐实践,包括无脑即兴、环境即兴、声音日记等形式,挖掘作品的多种功能与意义。
“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活动现场
在问答环节中,韦玮就即兴演出中的指挥、“作品”概念、如何准备等问题与观众进行了探讨,指出即兴并不意味着不假思索、无需费力,相反,“没有任何其他音乐行为比即兴更需要技巧、专注、准备、训练和努力”(第5页),对于乐器的熟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体验的积累,都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此外,自由即兴要求乐手在每一次演奏中都抛弃以往因循的模式,跳出演奏的舒适圈,这同样是即兴之难度的表现。
结束了上半场的文本介绍后,下半场来到即兴音乐的演出实践。实验音乐人地球打折中心利用混音器处理电视机、磁带播放器等设备的声音,制作有节奏然而断断续续、仿佛故障的噪音与脉冲,配合闪现不定的荧幕图像,有意给观众造成困惑的感受。演出结束后,乐手与观众进行了讨论,分享了自己对于即兴的想法:在混乱无序的展演背后或许潜藏着某种暧昧不清的意图,又或许根本不存在,但乐手本人无意去探知。
“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活动现场,地球打折中心(Globe Discount Center)表演
从文本梳理到直观的演出展示,本场活动拓宽了观众对声音的宽容度和敏感度,从固有的音乐理解与感官模式中跳出,带领观众在扰乱成规、打破形式的尝试里与乐手一同“抵临边界,并随时准备纵身一跃”。
文字:邱恬萌、李祉彦
摄影:房永法、曹立瑶
编辑、排版:曹立瑶
正在展出 What'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