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作家驻校计划邀访作家刘汀,联袂正在长春访问的山东小说家、淄博市作协副主席魏思孝,以对谈形式,向创写中心的师生畅谈各自的创作经历、经验及对文学的理解。这是继“诗歌坊”“小说坊”成功举行后,本季驻校作家计划的第三场公开活动。徐强教授主持了对谈,刘雨教授及学校校友工作办公室柳轶主任全程参与并参加了讨论。
刘汀老师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学时期开始写作,走上职业写作道路则起于感到“这个世界强大的力量挤压自身”。谈到文学观,他持开放态度,首先是一切引起读者美感的都是好文学,而文学性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生活里的一切都包含文学性。他指出虽然习惯上有“中文系不培养作家”之说,但不妨碍作家是可以从文学院里生长出来的。不一定能长成多大的树,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寸之地。刘汀简单阐述了他原来准备的讲题《写给未来的信》中的主要观点,指出在AI时代,当科幻写到的未来的生活图景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时间似乎已然消失、未来的存在变得可疑。面对这一切,作家的应对之道就是时间空间化,而无论他个人站在外部书写内蒙古林东镇,还是魏思孝以故乡为中心书写世界,都是这一背景下的解决策略,由此提出“作为方法的故乡”这一观念。只要意识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文学就永远值得我们去追求。谈到文学写作者的品质,他结合具体作品,指出要具备常识、具备耐心、甘心劳作几个方面的重要性。由宗仁发、毕飞宇近期都谈及的短篇小说文体问题,他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他赞同短篇要控制在万字以内的观点,并提出短篇小说需要“穷尽某种可能性的愉悦感”,短篇是核弹、是百米跑、是拳击,讲求力量感,像芯片一样依赖技艺的打磨等命题。他还从编辑角度,提醒了初学写作者如何对待写作、对待语言、对待稿件、如何和编辑打交道等具体问题。在回答听众关于非虚构写作的提问时,他指出对于当前的非虚构来说,回归文学性是很重要的。
魏思孝老师一直居住在老家淄博的一个村庄里,小说也以表现城乡底层群体的命运为主。他从镇志缺乏个人记载这一遗憾谈起,表明写作是为个人立传这一观念,同时坦言故乡永远只是在回忆过去,他没有未来时和现在时的故乡。谈及生活经验与写作的关系,他说他个人对于城市生活感到缺乏切入点,但只要一回到村庄,就会感到一切都是新鲜的。他用诸多事实讲述,阐释了自己对于乡村的命运、乡村人的命运的理解。
刘雨教授从两位作家的话题,谈了对文学虚构、长篇小说人物复杂性、文学乡愁等命题的看法。
东师创写作家驻校计划第二季启动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一十九期
责编:杨轶智
主编:杜艾伦 马 鹏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