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东师创意写作教育“三意”(留意·会意·创意)“四端”(哲思·史识·文心·艺趣)理念,经由有关课程的持续标举与践行,已日益广为闻知并发生影响。2023年春季学期结束后,本号曾推出数位同学颇有见地的阐释文章。秋季学期又有不少同学撰文发表体会,从本期起,我们择优继续推送。为醒目起见,该主题文章将以“三意/四端义阐”专辑推出。欢迎大家关注。
“三意”写作观与论文选题之关系
田薪妍
在大一的中文写作课程中徐老师便向我们传达讲授了“三意”写作观这一理念,即“留意、会意、创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本学期我还选修了徐强老师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通读了徐有富先生的《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我发现“三意”写作观并不仅局限于写作,在治学与学术研究上都可发挥作用。所以本篇文章将把介绍我阅读《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所收获的部分心得与体会作为切入点来简要阐释我对“三意”写作观的体悟。
“夫吾故屡言之矣,清儒之治学,纯用归纳法,纯用科学精神。此法此精神,果用何种程序始能表现耶?第一步,必先留心观察事物,觑出某点某点有应特别注意之价值。第二步,既注意于一事项,则凡与此事项同类者或相关系者,皆罗列比较以研究之。第三步,比较研究的结果,立出自己一种意见。第四步,根据此意见,更从正面旁面反面博求证据,证据备则泐为定说,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凡今世一切科学之成立,皆循此步骤,而清考证家之每立一说,亦必循此步骤也。”
这段梁启超先生对其治学方法的论述不正是和“三意”写作观紧密对应的吗?“留心观察事物”即留意,“以研究之”即会意,“立出自己意见”即创意。
论文的选题之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是不需要过多赘述的,我们先来看“三意”写作观与论文选题的关系。
首先我们来谈谈“留意”与选题,顾颉刚的代表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就是其时时留意,处处留心的结果。《通志·乐略》里谈到《琴操》时说:“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间,而其事亦有记载。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经传所言不过数十言耳,彼则衍成万千言。”顾颉刚读了这段话,对杞梁之妻也即孟姜女的故事引起了注意。过了一年多,他点读姚继恒的《诗经通论》,在《郑风·有女同车》的注释中,姚氏写道:“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以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顾颉刚说:“这几句话又给与我一个暗示,就在简端批道‘又有哭长城之孟姜。’经了这一回的提醒,使我知道在未有杞梁之妻的故事时,孟姜一名早已成为美女的通名了。我惊讶其历年的久远,引动了搜辑这件故事的好奇心。事情真奇怪,我一动了这个念头,许多材料便历落地奔赴到我的眼前来。我把这些材料略略整理,很自然地排出了一个变迁的线索。”可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时时“留意”、处处留心的积累对我们论文选题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我们来讲“会意”与选题的关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不能发现值得研究的选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时刻保持着思考的习惯,会意就是要在习得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我认为检验我们是否会意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看我们是否提出了疑问,因为提出疑问就说明我们产生了自己的思考,而非机械地对现有的已知的结论因循附会。
创意体现在选题上就是选题要新,梁启超说“学问之价值,在善疑,在求真,在创获”,这三点归根结底即为做学问应有新收获。季羡林曾在文章中提及国自己写博士论文时他的教授把自己文章开头处花费大心思写的的绪论,也就是对前人论文的总结全部删去,并这样评价他:“你的文章费劲很大,引书不少,。但是都是别人的意见,根本没有你自己的创见。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毫无价值。”这让季羡林深刻地认识到了一篇文章中创见、新意的重要性,而不能抄袭旧论,拾人牙慧。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就是这个道理。学术写作必须要体现发前人未发之覆,开先人未出之声的“创意”,才具有实打实的学术价值。
但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是,“留意”、“会意”、“创意”是层级递进的关系,体现在选题上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充分广博的基础知识做基础的话,我们便无法提出恰当的有价值的问题,更不必说提出全新的观点和见解了。
“三意”虽然作为一种写作观念被提出,但“留意、会意、创意”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都是有所体现的,例如,“三意”写作观在指导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这一问题上就发挥巨大作用。
在《治学方法与论文写作》中我了解到读书分为泛读和精读,如果将此与“三意”相对应的话,那么“留意”就是读书要做到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会意”就是读书要做到通晓篇章大意,做到了无凝滞。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泛读,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花费十余年时间对《四库全书》这部包括三千多种,三万多册的大丛书作了详尽的了解。显然陈垣长时间博览群书,对多个领域的书籍广泛的“留意”为他成为第一流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读书治学而言,精读应当说更加重要。精读也就是说我们要对书的内容实现“会意”,达到通宵篇章大意,了无凝滞的程度。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又楼钥诗云:“新诗熟读叹微言。”精读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书籍的理解,书无论新旧,往往初读一过,只得其粗,再读则别有理解,三四读则喻其精微。所以对于重要的书籍,我们必须要专读、精读,从而达到对书籍全面而完整的“会意”。会意体现在读书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读书要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有所得关键在思考,而考察读书时思考与否的一个重要标识是看你能否提出问题。如季羡林谈其治学方法曾提及:“能在一般人都能读到的通的书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从极平常的一点切入,逐步深入,分析细殿入摄,如制春笋,层层剥落,越到越接近问题的植心,最后高龙点晴,一笔点出关键,也就是结论。”
通过“三意”写作观与论文选题和读书的关系这两个具体例子,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三意”之于我们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
梁启超说:“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涉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猎,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趣味,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之。”泛读与精读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反映了博与专之间的关系。博和专是辩证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二者要很好地结合才能在广博的基础上才能求得专精,在专精的钻研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在二者的辩证关系中,精读与“专”应当起主导作用,泛读与“博”实际上都是为精读与专服务的。
最后,“三意”的“留意、会意、创意”在某种程度上与学问的三个层次即“博、专、精”是相互对应的关系。“留意”即广泛留意、广泛涉猎从而达到博学的境界,为“专”和“精”起到一个地基的基础性作用;“会意”即对广泛涉猎到的内容加以领悟、研究从而达到专业的程度与水平;“创意”就是要独树一帜地提出全新的观点,这与“精”也是对应的。但我们并不是说这六者之间是机械式的一一对照的关系,他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例如在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的时候简单的留心是不足以达到博学的程度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思考与领悟,也就是说想要达到“博”的程度,“留意”和“会意”都缺一不可。陈垣说:“只博不专,难以有成,只专不博,学则不同。要博而后约,才能使学识成为金字塔形”。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在“三意”写作观的引导下,我们应该努力将我们的学问体系构筑成“要能广大要能高”的金字塔式体系,简而言之,就是要广泛的“留意”、深刻的“会意”、独特的“创意”。
作者简介
田薪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
三意义阐 | 胡芸瑕:醍醐、神会、妙悟——“三意”写作观心解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二十六期
责编:李文杰
主编:马 鹏 杜艾伦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