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采风日志 ︱寻春:苏醒的关东

文摘   文化   2024-04-23 10:55   吉林  



徐强老师于合普山舍现场亲题寄语


本日活动一览

编辑组


今日活动主题“寻春”

六点起床,北院集合,徐老师带领大家用脚步丈量北区四至及各处设施。路过清澈欢快的南溪,大家下到沟底掬水,感受春意。徐老师在群里分享张晓风《春之怀古》,用于餐前诵读。

七点半早餐,餐前分男女声部接力朗诵《春之怀古》。就餐时,大家各自说出文中给自己触动最深的一句话。

饭后,大家分两组,各持笔本器具,在徐老师带领下绘出北区平面草图,期间有毛毛细雨,但没有影响测绘。后回大厅画案,在毛边纸上勾出准确比例图,再在大宣纸上绘成定稿,每组一张。

10点,自由活动,部分营员结组登园区东小山。

下午三点集合,在合普山舍东道主王立夫老师带领下走访王德平、赵瑞华夫妇的瑞德园。王先生退休前是吉林市人社局干部,赵女士退休前是松花湖铁路医院护师。因耽恋山村,在此购买一院,3000平之大,院子原主人本就是吉林下放人员,旧房故事甚多;王先生雅好收藏,对旧院加以改造增建,俨然一大园林,设计精心,收藏丰富。赵女士家庭传奇,经历丰富,爱好写作,有30万字自传体作品《路在脚下》一部。夫妇为采风营讲述家园故事、家族经历,大家均感收获丰饶。徐老师在访谈过程中,有感于王先生所讲故事中蕴藏很多人情世事哲理,于是临场布置今日写作的另一主题:“瑞德园参访所体知到的‘五理’(物理、事理、情理、文理、哲理)”。今日恰逢王先生67周岁生日,徐老师回营后书写一副对联,晚上由王立夫老师和小磊姐送去。

因山区夜凉,老师们紧急安排后援,竺岩学长驱车送来宝贵物资,条件大大改善。

晚饭开始AB两组各设一桌,竺岩学长带来啤酒,大家小酌,与合作方运营团队王立夫老师、小磊姐、摄影师紫翔交流;单号同学发言略谈体会。三巡之后,开始“春天”主题歌咏比赛,佘飞组合唱,马鹏组独唱。老师带来二胡和梆子,拉唱了自己打吟诵谱的《春晓》,伴奏了另外几首歌,不能伴奏的就用梆子打节奏。

紫翔提出从今天起每天采访两位营员,发表采风体悟,录视频。晚饭后,首先采访了天权,梁炎。

晚上,大家各自工作。10点后,徐老师分享王肯先生著作《1956鄂伦春手记》中的采录民歌,又拉琴大家唱歌、踢毽,十二点就寝。



01
马鹏

徐老师用五步长树棍为尺测量园区


今天早上,徐老师带我们实地考察合普山舍周围环境,先自己观察,把空间重要特征标注出来,画出地图草图,大家再分成两个小组完成地图制作。画地图对于我这样一个东西南北都分不清楚的人来说真是个挑战,我有时候上街,要找个地方,或者给人指方向,我不会说那地方在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只会说在前面或者后面。听的人莫名其妙,自己也找不到方向。我这样的表达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没有什么空间感。而没有空间感对写作者来说,简直就是致命。文学创作很多时候就是在塑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可以跟现实世界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只要塑造得让人信服就行,而让人信服就必须让读者感觉到世界的“真实”,而想要让世界真实就得让文字有空间感,即把文学世界里边每个事物按照某种顺序编排好。这次画地图活动对我来说感受很深,因为我要知道每个关键点的具体数据和位置,比如以房子为原点,房子东边、西边、南边和北边分别有什么,维度是多少,两点的距离是多少米等等,只有把具体数据弄清楚了,才能画出地图的比例,才能安排各个关键点的位置。

营园分组绘制的合普山舍北区平面图


民宿里的小胖便带领我们在合普山舍绕了一圈观察树林,草地,池塘,溪水,房屋等等,让我们对周围环境快速熟悉,也了解了民宿周围的空间布局。这个时候,我知道了南边有两间房子,一座桥,一条小溪;知道了东边有一间灶房,北边有草园;西边也有一间房子,一个小山头长满了树林。徐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没有尺子下测量距离的方法,比如估算一根木头,走一步路,或者某个物体的长度后,就可以用它当做尺子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这个方法真好,能让我快速熟悉从某个点到另一个点相距多少米。在测量过程中,可以感觉到自己与这些点距离越来越近,仿佛他们从我生命中走出去一般,我在真实的空间也变得真实起来。我也学着徐老师为了测量门与桥的距离,便用一棵长木头为尺子一节一节量过去;为测量一个房子长度,以脚步为量尺,一个脚步一个脚步走过去。我知道了用身体去感受空间大小,才真正触摸到事物的温度,也才真正体验到事物的真实。这就是徐老师在课上经常经常提到的创意写作理念中的“留意”吧,留意不仅仅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还需要亲自去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

随后,我们走到溪边,小溪自东向西流去,水从高处奔腾而下,一路笑着来,也笑着而去。鸟儿被溪水欢乐感染而在树最高处鸣叫,昆虫被溪水欢乐吸引而翩翩起舞,花儿被溪水欢乐吸引而争先开放。我们也被溪水那欢乐的情绪吸引,蒋玉恒和梁炎走到溪边弯下身子浣水,他们将手伸进溪水,又将溪水抛向天空,我从水往下落的过程看到了被冬天过滤的人间,这片天地单纯又可爱。我也过溪走到另一边去,他们成了我的风景,仿佛他们是一群鸭子在测量溪水的温度,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

老师突然想起张晓风写的散文诗《春之怀古》,忍不住读一段来:“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老师便觉得这不仅是踏勘绘图,也是我们在寻找春天,也是春天在苏醒,我们也是春天的一部分。在春天里,大地所有事物都是春天。老师便有了今天主题《寻春:苏醒的关东》,之后开展的很多主题,都是围绕着春天,比如吃早餐之前,我们先朗诵张晓风《春之怀古》,老师领读第一段,女生读下一段,男生读下下一段,我们就这样循环着阅读散文诗。晚上,我们也是以春天为主题,边吃晚餐边唱歌“春歌”,佘飞那一组同学唱了《上春山》,吕天媛唱了《小燕子》,陶新宇唱了庾澄庆的《春泥》,刘天权唱了《春歌》,徐老师不仅唱了自己谱曲的《春晓》,还用二胡给大家伴奏。我们就这样归纳春天,阐释春天,也演绎春天,春天在春天里更加姹紫嫣红。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事物的生命中去,与事物共舞。

其实,现在对于大部分地区来说,春天已过,按照日历,谷雨已经过去两天,再有十二天就立夏了。但是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花儿刚刚开放,春天刚刚开始。为了寻找春天,我走到田野里,看到了那一堆堆参差不齐的猪粪、鸡粪和牛粪,深浅不一的畦,种地人上上下下挥着锄头赶着春天耕种,你才知道春天是拥挤和忙碌的;为了寻找春天,我跑到山上去辨别各种花朵,按照颜色和花瓣形状,我知道了毛樱桃是白色的,接骨木是紫色的,杞柳花是白色颗粒状的,黄堇是黄色的喇叭状,银莲花是白色的星星状,延胡索也有齿瓣的,三叶委陵菜是五瓣艳黄花,月见草也有裂叶。这个时候,我才懂得了春天的多彩。

参观瑞德园老房子


下午活动继续,我们走到村庄里了解村庄,走到村庄寻找文学的开头。民宿王老师安排我们拜访了“瑞德园”,这小小的世界里有大大的审美。不大的庄园被王德平老师改造成主题各样的空间区域,比如收藏有各种标本和老物件的屋子,收集各种书籍和字画的书屋和糊满报纸的古老的南北大炕。我看到了朝鲜族人用长白山火山灰做成的石臼,看到了朝鲜族女孩做的“钥匙串”,看到专门为赵彦辉的小女儿建造的“小鸟乐园”,看到为儿女们建造的“沙滩”,看到隐含人生哲理的“一步路”,也看到了充满戏剧性的桥墩,它们都在时间深处成为了故事,故事也成为了他们。

瑞德园听王德平先生讲古


记得徐老师常在课上说每一件事,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理,比如物理,事理,情理,文理和道理,这也是老师在创意写作上一直提倡的创作“五理”。写一篇文章之前,要先知道对象的物理属性和质地,才能根据这些特征与各种生命打交道,才能进入万事万物内心世界,体察他们喜怒哀乐并与之共舞,才会写出文章出来,文章也就有了深度,有了自己该有的“道”。就像老子所说的“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间万物,都有自己道。

02
佘飞

合普山庄北眺


用这篇零碎的手账,记录过去的这一天吧。上午,我和学弟学妹们去爬院子旁边的一座小山,山看起来不高,感觉一口气就能冲上顶。可实际攀登时,才真切地感受到事实远非如此。山很陡峭,土质很松,常常无处下脚。山上的树木稀疏,陡峭之处,几乎找不到扶手的地方。最后我们不得不走“之”字形路线,手脚并用,迂回上山,费了好一番力气终于登上了山顶。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往往需要亲身体验后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谛。

当然,途中的、山上的美景,不登山也是无法领略到的。经过一个冬季的沉寂,山苏醒了过来。林间小草纷纷破土而出,各色野花悄然绽放,红的、粉的、白的、紫的,绚烂多彩。树枝也长出了嫩芽。站在山顶远眺,虽然山色尚未浓郁,但近看已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下午我们拜访了村里一对退休夫妇的院子,男主人叫王德平,女主人叫赵瑞华,他们的院子取名为“瑞德园”,布置得很惬意。

赵女士是满族镶蓝旗伊尔根觉罗氏始祖武木普第十代后人,其父亲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贴身警卫。赵女士于1977年参加高考,退休前是铁路医院的护师。退休后,她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了一本三十多万字的书,名为《路在脚下》。虽然这本书并未出版,但我觉得它很有意义。我翻看了其中的内容,写得是真不错。这让我想到,创意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人可写作、人人能写作,写作并非是作家的专属,而是人人都可以享有的权利。我相信,每个人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都值得我们去书写、去阅读。

徐老师赠王德平先生寿联


今天恰巧是赵先生的生日。采访结束后,徐老师即兴蘸墨书写了一副对联,作为生日礼物赠予他们。对联内容为“德风传世远;瑞气盈门多”,其中“德”字和“瑞”字分别取自夫妇二人的名字,既是一幅藏头联,又寓意深远。更令我感动的是,这种互动中流露出的浓浓人情味儿,这不也正体现了徐老师强调的“五理”中的“情理”吗?

晚饭前,我们在院子里打起了羽毛球,那种熟悉的感觉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大学时代。我上一次打羽毛球还是在读本科的时候,当时的体育课,我选修的就是羽毛球课。转眼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间,多少物是人非。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愿我们都一切安好吧!

山舍挥拍

03
赵天赐

五弟是只小青蛙,它被小胖哥饲养在玻璃杯里,七天后会重归自然。五弟这个名字是小胖哥起的,饭桌上,艾伦问小胖哥是不是还有四弟、三弟,小胖哥眯着眼点头说是。我所在的合普山舍有两处小水潭,一处潭底可见三两条青鱼,一处潭面飘浮着一堆堆镶着绿边的蛙卵。五弟破卵而出,就有了山舍户籍。我老家那里,青蛙的卵没有绿边,它们或在水流中任意飘荡,或躲在稻田深处的脚窝里。当然,不论在哪儿,它们都藏在深邃的绿色中,在某个夜晚,在某道狭长的闪电下,破卵而出,甩着尾巴,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四月下旬的天气早晚凉,中午热,根据我的经验,蛙卵不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去参观听涛小築的路上,我一直想着蛙卵,王老师讲的老物件、老故事、老情理,边听边忘。子时左右,徐老师拉二胡唱怀旧老歌。翌日,我做了一个模糊的梦,没来得及录音,只记得一枚硕大的绿球里藏着密密麻麻的黑籽,顺流而下,消失在北面的湖泊尽头了。

林蛙池畔

04
梁炎

1. 山

太阳将要落下

烟,要漫过群山

灰烬孕育下一茬生命

播种时

群山沉睡

梦见五颜六色的春天

在远望如坟包的山头

大娘说,山脚下

埋着她的老伴

已去世十年


2. 河

河流啊,让我赤脚走向你

走向你冰凉的身躯

带着满身灰尘

带着一脸疲惫

看不见岸上

一串白色的脚印


河流啊,太阳将要落下

一头金发的老者哟

哼着童谣

描摹着石头的轮廓

带着坚不可摧的意志

画下复杂的纹路

直到盲人也能分辨出

你的颜色

直到受伤的眼睛

也能分娩出一个春天

05
杜艾伦

山野万万里,余日路漫漫,日暮酒杯淡饭,一半一半。我的一日藏于此句。

伴着晨间淅淅沥沥的小雨,我们走出山舍,目的是去房屋后面寻找春的痕迹,并绘出北院的粗略地形图。在徐老师的引导下,我们按照先北后南的顺序,用脚步丈量着昨天刚踏上的黄土地。

路旁的柳树已经抽出了嫩绿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曳。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花朵的芬芳,那是桃花的香气,淡雅而醉人。兜兜转转一个小时后,大家都完成了自己的测绘,回到房内画下了自己眼中的山舍图。虽然笔力略显粗糙,但是集合了众人之精华,使整张图现出了别样风采。

下午,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一对老夫妻的家中。他们的院内仿佛一个“藏宝库”,玲琅满目的老物件挤入视线,让我目不暇接。墙上的铜铃,富有内涵的草鞋,土中埋的半截青花瓷瓶,先人用过的火山石石臼,都体现着王德平老先生的文化修养与意志情趣。

徐老师常与我们谈及“五理”,今天我在这四四方方的院中体悟到了。“物理”藏在糊墙的报纸里,“事理”藏在王先生亲自为朋友彦辉先生女儿所题的“小鸟花园”的笔迹里,“情理”藏在为孙子修建的沙滩路上和粒粒海螺壳中,“文理”藏在题为路在脚下的麻鞋里,“道理”藏在一卷卷的书法作品中。

告别了瑞德园,太阳已然藏到了山峦后面,天空中呈现出美丽的蓝调。饭桌上的饭菜冒着热气,我不禁感叹,小花有山野宁静与自由,我有人间烟火与温情。

06
蒋玉恒

今天早饭后,我和几个小伙伴们去爬山坡。山坡并不高,坡度较缓,坡上树木丛生,杂石林立。因为平时甚少走山路,一个小小的山坡,都让我行走吃力。跟随小伙伴的脚步,一路上去,我拉住小树枝,攀住岩石,甚至手脚并用,一举一动都万分小心。当我爬到半山腰时,已经累得大汗淋漓。这时,我突然看到小草丛里有几株叫不出名字的小蓝花,我心里万分惊喜,我还以为这一片山坡都是树木和草丛呢!我继续往上走,又看到一片小黄花,还是叫不出名字。当我爬到山顶时,视野开阔,远方的山峰映入眼帘。低头又看到一片小白花,星星点点,散落在草丛里。我突然想到某个电影里的一句台词:此处的花不算花,真正的花开在山野烂漫处。那么现在,真正的花,就是魏家沟山坡上的花,它们开得自由烂漫,无拘无束,像一个不染俗事尘埃的小姑娘!它们尚未打上人工的烙印,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瓣,都透露出随性自由的气息。我知道,我无法带走它们,也不可以带走它们,因为,它们属于春天,属于丰满屯,属于魏家沟山坡,属于它们自己。

07
李庭萱

今天是采风的第二天,清晨的小雨,早饭后,我们在宁静的院子中丈量房屋的面积。行至后院,惊喜地发现果园旁隐匿着一个小水塘。水塘中,蛙卵静静地躺在那里,它们承载着春天的希望,孕育着生命的奇迹。在这里大自然的神奇与生命的活力具象化展现在我们眼前。

中午休整后3:30我们拜访了隔壁的王德平老师家。王老师98年买下了这片院子,取名为瑞德园,接手时这个院子的历史已经有30余年,又经过王老师与赵老师夫妇二人精心打理二十几年,现在的院子中既有黏土夯实的老屋也有新盖的砖瓦房。

院子里,景致琳琅满目。房梁上的铜铃、墙壁上的挂画、田垄里的青花瓷瓶,无一不体现着主人翁的巧思、志趣。这都是王老师从四面八方精心搜集而来的老物件,每个老物件上,都蕴含着过往的故事,为整个院子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徐老师常提五理观念,五理即是:物理、理、理、理、在院子的东北角的房前挂着一双编织巧妙的草鞋,正合了事理这一观念,草鞋名为路在脚下,这也正是赵老师的自传的书名。人生亦是路,生活中的每一步就如同编织草鞋,需要精心策划和耐心付出。草鞋虽然简单,但每一步的排列都承载着智慧和勤劳。人生路漫漫,每一个脚印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回首再看,这些记忆,弥足珍贵。

08
刘天权

时间是什么?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具体到每个人都可以感知的一种元素?相信每一位写作者面对时间都会有自己的困惑和疑问。今天中午,我与几位同学去爬营地东面小山。山并不陡峭,但并无现成的山路。我们猫着腰,身体几乎与地面平行,能看清地上四散奔逃的蜘蛛,不疾不徐地成功登顶。对于这种野山坡,下山要比上山困难,上山时随便抓住一些小树小草就能借力攀爬,下山时如何卸力可是让人着急,一不留神就会滚下山去。好在我跑跳结合,顺利回到了山下小溪旁。脱下鞋袜,我将双脚浸入溪流下游。春天的水流是湍急的,携带着一股源自冬天的冰冷。我似乎明白了,人对于时间的感知跟随季节。冬天的时间是粘滞的,东北的冬季漫长,天地霜白,时间黏住雪花,也模糊了人的感知。春天里,时间又是急促而短暂的,像那融化的溪流,奔流朝东去,入江入海潮。

09
吕天媛

今天早上大部队六点起床集合,任务是丈量土地,徐老师带领我们围着园区转了两圈,我才知道原来此处别有洞天。主房后面有一大片果园,房前小溪涓涓流水,徐老师看玉恒浣水想起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并将今日主题定为寻春。寻春寻春,自然是于大自然中寻找春意,其实一路走来,最吸引我的便是长在杂草里、在整个院子里最不起眼的蒲公英,东北称婆婆丁。记忆里脱下厚重的衣服,拎着小筐带着刀,漫山遍野的去挖婆婆丁。对于东北的孩子来说,能挖婆婆丁了,就说明春天来了。挖完婆婆丁路过小河洗个手,感受春水的柔若无骨,春天也渐渐袭上心头。稍作休息后中午我们去了村里老乡家访谈,是一对老夫妻,此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房主王德平先生介绍到自家便厕时,说此处是厕所和粪堆,没啥看的,但是不想太单调,便也想设计一番,有很多朋友总往他家拿不要的大勺,老两口没有将这些用不到的东西落置仓库,也没有随处丢弃,而是涂上鲜艳的颜色做装饰之用,一排颜色鲜艳的大勺挂在粉墙上,为此处平添一份雅意,可见对朋友情意的珍视。还有王先生为朋友(北华大学教授、书法家赵彦辉老师)的女儿设置的“小鸟花园”,并亲自题名,王先生对待朋友的真心真情可见一斑,也印证了徐强老师提出的“五理”其中的“情理”,人之常情,最为珍贵。

10
陶新宇

清冷的雨唤醒了乡村的晚春,野百合像星星般散落在灰色的山崖。我走在村舍的后山上,小雨滋润着秧苗,池塘里散落着林蛙的卵,在这样稍微阴沉的天气里,我却觉得格外清爽。

吃完早饭我们开始用脚步丈量民舍,在这个不大不小的院落里,我们用笔画出了几张平面图,徐强老师在上面题了字,立刻使得我们不太专业的图画生动有趣了起来,给我们留下了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的画卷。接着我们去了去了村里老乡家进行了采访,在院落里,大大小小无数的物件充满了年代与回忆,在屋子里的每一个摆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等待着我们去探寻,追忆似水年华,那些人走过的路,或美好或悲伤的记忆,都在一瞬间活络起来了。

时间过得很快,马上又到了晚上,今夜星光寥寥,云遮月伴着风拂面,徐强老师让我们一起聊了聊“五理”在老乡家有什么体现,接着演奏了二胡,徐老师还能用二胡模拟人说话的音调,意趣十足,又演唱了原创歌曲《春晓》,从字音本来的音调出发,自然流露出动听的乐曲,大家都纷纷鼓掌,而后大家也围炉合唱,其乐融融,乡村的夜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我想人生有这样一段经历,是弥足珍贵的。

11
王植玉

在民宿门口稍微往左上边看,便能看到一个不大的山包,似乎不用费多大力气就可以登上,学长带着我们几个,试着爬到山顶。刚下过一场小雨,整个山坡的土地变得松软,每踩一步,就会在路上留下深厚的脚印,抬起脚来,飞舞的残叶又会把痕迹填平,似乎从未有人来过。我用力向上爬,紧紧抓着旁边的树枝,手里握着它,比想象中的柔弱,一根轻飘飘的小树,上面是嫩绿的芽儿,被我揪着,我不忍心,另一只手赶忙抓住一根粗壮树干,艰难登上山顶,从山上下来,又要费上一番功夫,最后几步路,我放开了手脚,信马由缰,从斜坡上飞奔而下,满地飞尘飘散开来,涟漪一般飘散,每一步觉得厚重,到了溪边,回过头去,山上,依旧,似乎从未有人来过。

在下午采访的过程中,赵女士讲述着自己创作《路在脚下》的心路历程,回忆自己的成书过程,赵女士百感交集,能够感受到他在创作中经历的甘苦,随后,她紧紧盯着他的先生,眼中带着笑,“多亏了她鼓励我支持下去”。那一刻,“情”至。





往期文章回顾

丰满采风日志︱魏家沟初印象

东师文学院创写中心“作家学者驻校计划”启动

东师文学院创写中心首期“作家学者驻校计划”圆满结束

东创 | 叶炜教授《东进》研讨会(作家驻校计划第1期第5场活动)


投稿请发送作品到

邮箱:nenuwrite@126.com

如需转载请关注并留言公众号后台


第二百零三期

责编:蒋玉恒

  主编:杜艾伦   马鹏

 指导老师:徐  强   于文思

 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


东师创写
留意,会意,创意。本公众号立足东北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中心,日常更新专业动态,发布有关创意写作前沿信息及学术成果。
 最新文章